2025自驾之旅—从榆林到洛阳

侯训国

<p class="ql-block">2025自驾榆林—洛阳</p><p class="ql-block">D1、泰安—榆林</p><p class="ql-block">2025年9月20日,早6:36泰安出发,经过11小时长途跋涉,于下午5:30到达榆林市世纪广场领取第二天马拉松参赛物品(住榆林)。</p><p class="ql-block">D2、榆林马拉松</p><p class="ql-block">2025年9月21日,参加榆林马拉松比赛,早7:30在世纪广场开跑,最终以04:32:51成绩顺利完赛,这是近2年以来取得的最好成绩,也是马拉松赛事累计第96个全程马拉松。</p><p class="ql-block">2025榆林马拉松,值得点赞的地方:第一,连续三天有接驳车送达运动员去现场领取装备,比赛当日派遣100多辆公交车,设置了很多线路,早上接驳运动员去比赛现场。第二,比赛途中,竟然在不同地段处,提供手抓羊肉,羊汤,泡面等,供跑友补给。第三,奖牌,浴巾各种补给,还有只要跑完全程,每人还可以领一份参赛服(长袖跑步风衣),第四,全市72处旅游景区,对参赛选手全部免费,为榆林马拉松叫好,为这份贴心服务称赞!</p><p class="ql-block">完赛后徒步1.5公里,到达宴陕北酒店,这是榆林较有名气的一家特色酒店,点了4个菜,有手抓羊肉,陕北嫩豆花,麻汤饭和黄米凉糕,一壶榆林老酒,榆林美食,陕北大餐,赛后大饱口福。</p><p class="ql-block">话说榆林市,看上去不大的县城样子,没有盖楼大厦,没有宽敞繁花街道,到处土而吧唧的,然而这里却创造了2个泰安的GTP,去年超过7500亿,一个总人口360万人的地级市,其富裕程度让人佩服。</p><p class="ql-block">榆林位于陕西省最北部,陕北地区和河套地区,黄土高原和毛乌素沙地交界处,是黄土高原与内蒙古高原的过渡区,这里地下埋藏着丰富的煤炭,石油及天然气资源,是一个名副其实的资源型城市(住榆林汉庭酒店)。</p> <p class="ql-block">D3,榆林—米脂—绥德</p><p class="ql-block">2025年9月22日,</p><p class="ql-block">1、游览红石峡景区</p><p class="ql-block">一条长长的河流自北往南缓缓流淌,人在高处俯瞰整个景区,绿茵长廊,碧蓝碧蓝的河水,摩崖石窟,石刻,浑然一体,尤为壮观,仿佛一副立体山水画。夕阳西下,红石耀目,故称"红石峡"。数百米长的悬崖峭壁上建有层层叠叠、错落有致的石窟庙殿。自明清以来,这里供奉着释迦摩尼,普贤菩萨,文殊菩萨,观音菩萨,地藏王菩萨以及弥勒佛菩萨等等众神,石窟庙殿,石刻文字,形态各异,栩栩如生,号称“塞上碑林”之称。</p><p class="ql-block">2、探访镇北台明长城</p><p class="ql-block">据介绍:镇北台建于明万历三十五年(公元1607年),台呈正方梯形,分四层叠起,外砌砖石,内夯黄土,占地面积5056平方米。一层为基座,外墙高10米,内墙高4米,东墙南侧置城门。二层高11米,台南设砖石踏步和券洞,向东直通三层,券门横额嵌"向明"石匾,北侧原为涂宗浚所书"镇北台"石刻已毁,现匾为当代书法家魏传统于1986年题写。三层高4.3米,台东外砌砖石踏步。四层高4.4米,台南外砌砖石踏步,台四周设垛墙,原建有砖木结构瞭望哨楼一座,清末坍塌。</p><p class="ql-block">镇北台依山据险,居高临下,北瞰河套,南蔽三秦,锁长城要津,控南北咽喉。台体粗旷大气、古朴庄重、巍峨壮观。虽经数百年风霜雨雪,仍完整的屹立于红山之巅,以其雄浑古朴的造型、苍凉凝重的风貌向世人昭示着无穷魅力。</p><p class="ql-block">长城以北茫茫的大漠与无垠的草原,是传统的游牧文化区域,其南广袤的黄土高原和肥沃的平原地带,是传统的农耕文化区域。长城就处在这两种地理环境的交错地带上,并且与这两种文化之间的冲突融合有着密切的关系。以镇北台为中心的延绥镇长城就是明代当地蒙汉两族的分界线。在关外数公里之处,为蒙汉两民族缓冲地带,一段时间两民族互有交往,有集市可以互换物资,进行贸易往来。</p> <p class="ql-block">3、游览李自成行宫</p><p class="ql-block">李自成行宫位于米脂县盘龙山南麓,始建于明崇祯十六年(公元1643年),是西北地区现存完整的一组明清古建筑群。整个建筑依山造势,庄重威严,远处眺望犹如巨龙腾飞,雄伟壮观。</p><p class="ql-block">关于李自成故事,看到官方有以下定义:</p><p class="ql-block">闯王李自成,纵横半中国,将"均田免赋"口号唱响大江南北;苦战十七载,把"闯"字大旗插遍黄河两岸。终率百万雄师,入山西、破太原、战宁武、取燕京。推翻腐朽明王朝,建立大顺帝王业。伟大历史功绩将与日月同在而彪炳千秋,不朽革命精神伴随山河永驻而相传万代。</p><p class="ql-block">李自成退出历史舞台后,大顺军剩余人马一部分解散,一部分投奔南明和清军。其中,高桂英、李过、高一功、李来亨带领余部组成"忠贞营",协助南明与清军战斗,后又以李来亨为首组成"夔东十三家",坚持战斗了二十年之久。1664年(康熙三年),李来亨被清军围困后投火而死,轰轰烈烈的李自成农民起义最后一丝余响宣告断绝(这里说的高桂英是李自成夫人,李过是李自成侄子,高一功是李自成内弟,李来亨是李过义子)。</p><p class="ql-block">参观学习米脂县婆姨纪念馆</p><p class="ql-block">婆姨纪念馆坐落在李自成行宫东南侧,参观学习让人肃然起敬,一个区区只有16多万人的小县城,竟然有这么多女中豪杰,精英,从米脂县走出来,古有貂蝉,今有各个阶层的专家,学者以及政治人物,挂满展厅的图片,介绍,琳琅满目,目不接暇,如为澳门升起第一面红旗的高岚,延安保育员院长杨芝芬(高岗夫人),张梅(林总夫人),杜致礼(杨振宁夫人)还有众多科技人才等等,为米脂县的历史悠久,灿烂文化和人杰地灵,人才辈出点赞。</p><p class="ql-block">4、参观学习米脂县杨家沟</p><p class="ql-block">1947年3月初,国民党军胡宗南等部25万人向陕北解放区发动重点进攻。中共中央于3月18日主动撤离延安,开始了艰苦的陕北转战。11月22日,毛泽东、周恩来、任弼时率领中共中央机关、人民解放军总部从米脂县申家硷出发,途经桃花峁来到杨家沟,在这里战斗生活120天,指挥了全国解放战争,领导开展土地改革运动。1948年3月21日,中共中央和毛泽东从杨家沟出发,东渡黄河前往华北,指挥夺取全国的胜利,新中国的曙光从这里冉冉升起。</p><p class="ql-block">参观学习毛主席转战陕北纪念馆,伟人及其他中央领导旧居,中共中央十二月会议旧址。杨家沟—中国革命从这里走向胜利。</p><p class="ql-block">下午从米脂县杨家沟到达绥德县,晚餐在绥德四十里铺羊肉面馆吃面。大碗面掺杂着上等羊肉块,好吃不膻,30元一碗,味道好极了;</p><p class="ql-block">中午在米脂县晓军羊杂碎肉夹馍吃饭,这是一家榆林老字号的招牌名店,非常棒(住绥德全季酒店)。</p> <p class="ql-block">D4,绥德—宜川</p><p class="ql-block">2023年9月23日,游览名州古城,也就是绥德古城。古城内有著名的扶苏文化苑,博物馆,绥德师范旧址,三五九旅及军政大学总部旧址等。古城最震撼的是宋代时期修建的永乐门,历尽千年,封存已久 ,雄伟壮观。</p><p class="ql-block">1、参观绥德博物馆</p><p class="ql-block">走进博物馆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关于扶苏的故事,其实,在历史的长河中,能记得扶苏的能有几人?然而扶苏留下的口碑,历经沧桑,跨越2200多年,人们依然记得,他的故事,至今人们看到的有了扶苏路,呜咽村,2000多年过去了,那个叫“呜咽村”的村子一直流淌到现在,没有改变村名,</p><p class="ql-block">走出博物馆大厅,来到扶苏纪念园,这里矗立着高大威猛的扶苏雕像,雕像后面就是扶苏墓地,在雕像前叩拜鞠躬。</p><p class="ql-block">参观学习后了解到:</p><p class="ql-block">绥德是大秦帝国北疆的军事重镇,秦太子扶苏和大将军蒙恬奉命在此驻守。相传太子扶苏爱民如子、德才兼备,将军蒙恬军纪严明、与民无犯,此二人是不可多得的贤明储君和军事奇才,只可惜遭秦二世胡亥构陷,埋骨于此。绥德城南有"呜咽泉",传说二人遇害后泉水涌动,声若恸哭,才有了后来的呜咽村。</p><p class="ql-block">关于扶苏:</p><p class="ql-block">秦帝国初,针对儒家学派颂古非今,有碍历史前进的复古思潮,始皇纳宰相李斯五帝三代不足以效法之言,诏令焚周鲁诗书,波及坑杀儒生 460 人;长子扶苏贤,因谏始皇:天下初定,百姓未安,今重法绳之,恐天下不安。致始皇怒,遂使扶苏北监蒙恬军于上郡。始皇崩,李斯、赵高矫诏立胡亥继帝位,赐扶苏死。</p><p class="ql-block">关于蒙恬大将:</p><p class="ql-block">长于将帅世家,深受祖、父辈文韬武略、忠君报国思想熏陶,与其弟毅皆为始皇所倚重之近臣;始皇二十六年,将三十万众北逐匈奴,修长城,通直道,暴师于外十余年。始皇崩,二世立,扶苏冤死,权奸赵高之流唯恐蒙氏兄弟发难,亦先后置"罪名"赐恬、毅冤死。</p><p class="ql-block">2、参观学习359旅及军政大学总校旧址</p><p class="ql-block">抗日军政大学是中国共产党为民族革命战争培养军政干部的学校。其前身是瑞金时期的"红大"。1936年6月1日,党中央到达陕北后,创办中华苏维埃共和国西北抗日红军大学,随即改名中国抗日红军军政大学(简称红大)。1937年初随党中央迁入延安,后更名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简称抗大)。1939年7月,总校迁至晋东南,先后开办两期。后遇日军大扫荡,1943年初返回边区绥德继续办学,至抗战胜利。抗大总校创办以来,共招收八期学员,连同各抗日根据地建立的十二所分校,共培养学员十多万人。</p><p class="ql-block">3、名州古城</p><p class="ql-block">名州古城即绥德古城,位于陕西省榆林市绥德县名州镇,地处无定河和大理河交汇点南,为AAAA级景区。古城由北宋时廊延宣抚使郭逵主修,金大定二十年(1180)和明洪武年间(1368~1398)曾两次进行较大规模扩建。古城东西二里一百五十步,南北二里三百一十五步,方圆八里二百八十步。城池有四重门,东门"镇定门",南门"安远门",西门"银川门",北门"永乐门"。道光二十八年(1848)六月,著名书法家、绥德知州江士松于西门北侧石壁书"天下名州"四字。</p><p class="ql-block">4、沿街购买自制烧烤月饼</p><p class="ql-block">临近中秋节,这次购买了本地特色月饼—雪花土炉月饼,现场看着制作,土炉子烤制而成,大枣,五仁,芝麻、核桃等馅,原汁原味地道老月饼,好吃不贵(2.5元/个)(住宜川星程酒店)。</p> <p class="ql-block">D5、宜川—运城</p><p class="ql-block">2025年9月24日,上午自驾四个半小时到达运城,参观游览运城博物馆。</p><p class="ql-block">上午10时从宜川市出发,穿越晋陕大峡谷黄河壶口大桥,到达山西界,沿着黄海东岸 黄河旅游1号公路,一路南下,右手是激流咆哮的黄河,左手是高悬的峭壁,在吉县界内是最险情的地方,由于前期有大雨,路面有塌方路段,自驾在这样的路段,内心倍感压力,沿途到达大梯子崖景区,驻车休整,稍微爬了一段,俯视晋陕大峡谷,黄河第一门,鲤鱼跃龙门的壮丽美景,黄河经过90度大转弯,翻越最窄处后,河水江面微微铺开,平缓的涌入关中大平原。随后到达河津市,河津市是一个资源型城市,尘土飞扬,仿佛回到上世纪90年代。</p><p class="ql-block">下午2时,参观学习运城博物馆</p><p class="ql-block">博物馆的序言是这样描述的:</p><p class="ql-block">运城,古称河东,襟山带河、钟灵毓秀,条山据其南,吕梁屏其北,内有汾水、凍水流淌,外有大河萦绕。这里位于山西省西南端,地处晋陕豫黄河金三角中心地带,是早期中原文化圈的重要组成部分,孕育并萌生出早期黄河文明。距今4000多万年的垣曲世纪曙猿、243万年前的西侯度用火遗存、60万年前的匼河旧石器、5900年前的西阴彩陶、层出不穷的夏商周重要考古遗迹……文明薪火从这里点点燎原,闪耀着历史演进的熠熠光辉,谱写出历久弥新的恢弘史诗。悠悠华夏,在此植根。厚重史书,千秋赓续。</p><p class="ql-block">参观了七个展厅,从旧石器时期的文明之光,到夏商周时期出土陶罐,器具,到春秋秦汉一直到明清时期,涵盖了军事,科技,文化,绘画,制盐,以及各个时期运城乃至山西的名人,印象最深的有这么几点,</p><p class="ql-block">1、仰韶文化中期菜陶体,红陶体实物,距今已经有5800年—5300年。</p><p class="ql-block">西阴村遗址,位于夏县尉郭乡西阴村西北部,属仰韶文化庙底沟类型,年代距今5900~5500年。1926年,李济先生主持发掘西阴村遗址,这是中国人第一次独立主持田野考古发掘。出土陶器以泥质红陶和夹砂红陶为主,主要器形有曲腹盆、小口尖底瓶、葫芦口平底瓶、深腹罐等。出土的"半个人工切割下来的蚕茧",经研究认为是家蚕的祖先。</p><p class="ql-block">2、发现佣国</p><p class="ql-block">佣国墓地位于绛县横水镇横北村北约1公里处。2004年至2007年,山西省考古研究所进行了发掘,共发掘墓葬1326座,其中西周墓葬1299座。出土铜、陶、蚌、贝、玉、漆以及织品等文物14000多件套,特别是在佣国夫人墓中首次发现了《礼记》记载的"帷荒"。横北佣国墓地对于研究西周时期晋南地区的封国及其与晋国间的关系有重大意义,被评为"2005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p><p class="ql-block">3、博物馆的镇馆之宝—石椁</p><p class="ql-block">展厅展示的石椁,据说是运城博物馆的镇馆之宝,目测长有2米有余,高度超过一人,厚重的青石材质拼组而成,是唐朝驸马薛儆之墓。据悉,薛儆与太平公主夫君薛绍是堂兄弟。</p><p class="ql-block">详细介绍:</p><p class="ql-block">由34块青石雕刻、组合而成,南北向放置于墓室西边,整体看,它似一庑殿顶之房屋形状。石椁顶部由5块青石做出雕有脊瓦、勾头、滴水等的屋顶形状。底座由9块长方体石块铺成。石椁的中部由10块石板间10根倚柱相接而成,石板的内外雕有各式的供侍人物以及门、窗、莲花纹、蔓草纹、团花纹、网纹、鹤和鸳鸯衔花等。其人物有拱手侍立、拿团扇、捧碗、捧包袱、捧盒、持莲花等各种姿态,面相丰满,形态幽娴、端庄。倚柱的内外各面多用阴线纹雕出卷莲纹、蔓草纹、云纹等,其中间则有飞鸟、鸳鸯、鹤、雁、凤凰、大象、飞马等,形态各异。</p><p class="ql-block">薛儆(公元678-720年),河东汾阴(今万荣县)人,唐朝驸马,娶了唐睿宗之女郎国公主。</p> <p class="ql-block">D6、运城—洛阳</p><p class="ql-block">2025年9月25日,</p><p class="ql-block">1、欣赏运城盐湖,</p><p class="ql-block">来到运城才知道有这么一个湖泊,居然是死湖,而且是盐湖,面积100多平方公里,就在运城城南几公里处,湖面南北几公里,南面有一座山,紧紧横卧在湖的南侧,为什么称为死湖呢?现场采访在此晨练的老同志,据他讲,这个湖是地壳运动形成的一个内湖,没有出水口,湖的地层均是盐矿,通过上流水源或者雨季,稀释融化成为一个死湖,几千年以来,先民活跃在盐湖一带,号称“一池河东盐,半部华夏史”,</p><p class="ql-block">在湖的一侧,有一个醒目的红色石刻大字“盬(gu)池”,落款郭沫乐,而且为了这个盐湖,竟然造的一个“盬”(gu)字,大凡表注为盬盐的都是指运城盐矿的食盐。</p><p class="ql-block">从春秋到现在,这个盐湖一直延续着她的生命价值,利用,开发,技术一步步提升,淬炼,时至今日,这个湖盐,一直发挥着她的作用。</p><p class="ql-block">据介绍:盐湖是山西省最大湖泊,中国最大硫酸钠型盐湖,有着4600年食盐开采史和70年无机盐开发史,现有氯化钠、硫酸钠、硫酸镁"三盐"储量为6500万吨,海拔320米左右,平均深度1米﹣2米,呈东西狭长状态,长约30公里,宽3公里﹣5公里,面积132平方公里。</p><p class="ql-block">2、游览龙门石窟</p><p class="ql-block">龙门石窟始凿于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之际(493年),之后历经东魏、西魏、北齐、隋、唐、五代、宋、明等朝代的断续营造,形成了南北长达1公里、具有2300余座窟龛、10万余尊造像、2800余块碑刻题记的石窟遗存。</p><p class="ql-block">龙门石窟是北魏、唐代皇家贵族发愿造像最集中的地方,是皇家意志和行为的体现,具有浓厚的国家宗教色彩。</p><p class="ql-block">以规模宏伟、气势磅礴的大卢舍那像龛群雕最为著名,这座依据《华严经》雕凿的摩崖式佛龛,以雍容大度、气宇非凡的卢舍那佛为中心,用一周极富情态质感的美术群体形象,将佛国世界那种充满了祥和色彩的理想意境表达得淋漓尽致。这组雕像体现了大唐帝国强大的物质力量和精神力量,显示了唐代雕刻艺术的最高成就。</p><p class="ql-block">下午1点入馆参观龙门石窟,一路走来,无不为先民工匠的伟大所折服,其雕刻工艺,制造水平,堪称一绝,从北魏,到隋唐时期,历经1300多年的沧桑岁月,风霜苦雨,狂风雷暴,依然屹立在那里,傲世中华。</p><p class="ql-block">游览参观后,印象最深的是:</p><p class="ql-block">1、莲花洞</p><p class="ql-block">北魏洞窟。因窟顶雕刻有一朵巨大的莲花而得名。洞窟后部雕凿一佛二弟子二菩萨,正壁一佛二菩萨为高浮雕,二弟子为浅浮雕。该窟主尊立姿,表现了释迦牟尼出行传法的场景。左侧弟子迦叶深目高鼻,胸部筋骨突兀,右手持锡杖,左手持袈裟下摆,是一位饱经沧桑的苦行僧形象,其头部早年被盗,现藏法国吉美博物馆;右侧弟子阿难头像,于20世纪上半叶被盗凿后流散,现藏中国台湾。右胁侍菩萨头像被盗凿后流失海外,曾收藏于日本大版市立美术馆,后流转于美国被有关博物馆收藏。窟顶后部大型莲花为龙门石窟窟顶雕刻最为精致的一例,莲花周围环绕六身飞天,其体型清秀,裙带当风。南、北壁遍布中小型龛,其中南壁有三层龛排列较整齐,而北壁壁面小龛大小不一,遭受严重侵蚀。佛龛形制多样,雕工精细,龛楣两端采用鸟首、龙首反顾,口衔莲花,上方左右雕有维摩诘经、比丘听法等复杂的装饰图案。</p><p class="ql-block">魏孝昌年间(525-527年)所造,因窟顶刻有一朵巨大的莲花而名。</p><p class="ql-block">正璧为释迦牟尼佛立像,北侧迦叶手握锡杖,似经长途跋涉。</p><p class="ql-block">南壁上方高仅2厘米的小千佛,是龙门石窟最小造像。</p><p class="ql-block">据说,上世纪50年代周总理来到这里驻足很久,看到莲花浮雕精美无比,回到北京后一心想展现这一场景,就在人民大会堂宴会厅顶部植入了此案,后来在第五套人民币背面也有此图案。</p> <p class="ql-block">2、最荒唐的石刻</p><p class="ql-block">赵岩是明代隆庆年间的河南巡抚,他在莲花洞外北壁的唐代佛经上覆刻了“伊阙”二字,这两个大字是龙门最大的题刻。把武则天时期雕刻的经文覆盖,成为天大的笑话,现在看是高级别的乱写乱画吧。</p><p class="ql-block">3、万佛洞</p><p class="ql-block">唐高宗时期开凿洞窟。位于龙门西山中段,因洞内南北两壁雕刻有一万五千尊小佛像,故称“万佛洞”。</p><p class="ql-block">该窟为前后室结构。窟内正壁造一佛二弟子二菩萨二供养人。主尊阿弥陀佛,通高3.86米,结跏趺坐于仰覆莲束腰八角形高台座上,高肉髻,饰波状水涡纹。面部丰满圆润,宽额丰颐,胸部隆起,着双领下垂式袈裟,施说法印。主佛背光上部左右壁面雕刻有众多小型菩萨,姿态各异,均坐于缠枝梗莲座上,与正壁大型造像共同构成阿弥陀佛五十二菩萨的造像题材。窟内南北两壁排列密密麻麻的一万五千佛,壁基雕刻两组共十二身精美的伎乐人,分为舞伎和乐伎。舞伎翩翩起舞,乐伎手持箜篌、钹、笛、筝、琵琶、排箫等乐器。前壁窟门两侧各高浮雕一身天王。</p><p class="ql-block">窟顶莲花藻井周围有一圈题记: "大监姚神表内道场运禅师一万五千尊像龛大唐永隆元年十一月卅日成"。窟门甬道北侧有题记:"沙门智运奉为天皇天后太子诸王敬造一万五千尊像一龛"。从这两则题记可知:该洞完工于唐永隆元年(680年)十一月,由大监姚神表和皇宫中的内道场禅师智运两位女性发愿开窟,为天皇(高宗李治)、天后(武则天)、太子(李显)和诸王祈福而雕刻一万五千尊佛像。</p><p class="ql-block">前室后部正中的窟门两侧各造一尊勇猛刚健、孔武有力的力士。前室南北壁下层各高浮雕一狮子,精美雄浑,惜在20世纪三十年代被盗凿。北壁狮子现藏美国堪萨斯州纳尔逊艺术博物馆,南壁狮子现藏美国波士顿美术馆。</p><p class="ql-block">前室南壁上部西侧紧挨力士的一圆拱龛内,造一尊观世音菩萨像,高85厘米,面额残,赤足立于圆形仰莲座上。左手提净瓶垂于体侧,右手执塵尾搭于肩上,身躯微呈"S",姿态优美自然,被誉为龙门唐代最美观音像。</p><p class="ql-block">我国著名的京剧表演艺术大师梅兰芳于1957年来龙门石窟参观,看了这尊观世音造像后,触发灵感,创造性运用到自己表演的京剧艺术形象中。</p><p class="ql-block">万佛洞布局严谨,构思精巧,既展现了佛国的神圣与庄严,又使净土世界温馨的和风扑面而来。由宫廷内官和僧尼主持建造的阿弥陀五十二菩萨与"一万五千佛"的造像组合,是龙门石窟唐代洞窟新出现的形式,体现了宫廷内流行的佛教信仰时尚。</p><p class="ql-block">当看到石刻上2处标注一万五千字样时,那种刻在石头上记忆,一定会永生,留给后人的是一种无言的膜拜,</p><p class="ql-block">4、奉先寺</p><p class="ql-block">原名大卢舍那像龛,开凿于唐高宗咸亨三年(672年),为唐高宗主持经营的皇家造像工程,皇后武则天曾助钱两万贯,上元二年(675年)功毕。奉先寺是龙门石窟中最大的一处摩崖像龛。南北宽34米,东西深38米,大像龛环北、西、南三壁雕一坐佛、二弟子、二菩萨,二天王、二力士共九身大像。</p><p class="ql-block">正中卢舍那大佛,通高17.14米,头部高4米,耳朵长1.9米;弟子通高约10.65米;二菩萨通高约13.25米;天王通高约10.5米;力士通高约9.75米。卢舍那意为光明普照之意,卢舍那佛是华严宗敬奉的主尊,为"报身佛"。大佛面相饱满,眉如新月,双目俯视,慈祥而端庄,睿智而明朗,形象生动而逼真,达到了形神兼备的艺术效果。这组群雕像规模宏大、气势磅礴、雕刻精湛,体现了大唐帝国强大的物质力量和精神力量,显示出唐代雕刻艺术的最高成就,是唐代这一伟大时代的象征,是东方佛教艺术的典范。</p><p class="ql-block">卢舍那大佛后面有九个方孔,并不是当年建造师作为,而是宋代某位皇帝下令,为了保护大佛,在大佛后面打了孔,盖了9间木房子,后来木质结构坍塌后,砸坏了大佛的手臂,这就是好心办了坏事。有人也说,大佛的手被美国盗走了,据悉有人实地考察,并不是被人盗走,总之很多传说。</p><p class="ql-block">4、北魏与唐朝时期大佛的区别</p><p class="ql-block">北魏与唐朝龙门石窟的佛像形态差异,核心是从“秀骨清像”的宗教肃穆感,转向“丰满雍容”的人间生命力。</p><p class="ql-block">- 北魏时期:脸型偏瘦长,呈“秀骨清像”,眉眼细长上挑,鼻梁高挺,嘴角微扬却显含蓄,神情严肃冷峻,充满超脱尘世的禁欲感。</p><p class="ql-block">- 唐朝时期:脸型圆润饱满,额头宽阔,眉眼舒展柔和,鼻梁降低且鼻头圆润,嘴唇丰满,笑容温和亲切,更贴近现实中雍容华贵的人物形象。唐朝时期脖子上面有三条横纹,而北魏时期的并没有,这个是显著区别。</p> <p class="ql-block">  D7、洛阳—泰安</p><p class="ql-block">2025年9月26日,在洛阳第二天,上午游览洛阳博物馆。</p><p class="ql-block">洛阳作为十三朝古都,历史悠久,中华文化发源地之一,从夏商周到秦汉出土展示了琳琅满目数不清的文物古迹,展品,参观后让人震撼,公元前21世纪,生活在这里的夏氏族,建立了中国第一个王朝—夏朝。其后,殷商、西周、东周、东汉、曹魏、西晋、北魏、隋唐,后梁、后唐、后晋相继在洛阳营都建国,历史1500多年。</p> <p class="ql-block">参观后印象较深的:</p><p class="ql-block">(一)仰韶文化时期出土的陶瓷,距今有5000年至7000年。</p> <p class="ql-block">(二)龙山文化</p><p class="ql-block">黄河中下游地区新石器时代的晚期文化。因1928年首先在山东省章丘县龙山镇发现而得名。龙山文化时期人们仍然过着定居生活,农业较前有了进一步发展,工具繁多,制陶业有明显的进步,普遍使用了轮制,人们的饮食生活有明显的改进。这一时期河洛地区已处在原始社会的解体阶段,孕育并最终发展为中国文明的青铜文化。为中国第一个王朝夏朝在洛阳的建立奠定了坚实的基础。</p> <p class="ql-block">(三)二楼展厅镇馆之宝</p><p class="ql-block">1. 曹魏白玉杯:1956年出土于洛阳曹魏正始八年墓,高11.5厘米,口径约5厘米。以纯白和田玉琢成,玉质莹润细腻,通体光素无纹,曲线流畅优美,是曹魏时期艺术水平极高的玉器珍品。</p> <p class="ql-block">由于馆厅较暗,拍摄问题颜色有点变,实际白色透着碧蓝</p> <p class="ql-block">2、黑釉三彩马:1981年出土于洛阳安菩夫妇墓,高73厘米,长84厘米。四足挺立,头颈上昂,眼视前方,全身黑色,唯马面、鬃、背、尾、蹄为白色,间施酱黄色花斑,马鞍鞯为绿、黄、白三色相间,是文献中“龙种神驹,四蹄踏雪”的艺术再现,也是唐三彩马中不可多得的精品。</p> <p class="ql-block">3、乳钉纹铜爵:1975年发现于偃师二里头遗址,是迄今发现最早的青铜酒器。高22.5厘米,流、尾长31.3厘米,壁厚0.1厘米,窄长流、尖长尾,针状双柱矮小,细腰、瘦腹,扁带状扳,三棱锥状足,腰腹正面装饰一排5颗乳钉,夹在两道凸弦纹之间,俊巧清逸,散发着独特的魅力。</p><p class="ql-block">夏代时期:约公元前2070—前1600年</p><p class="ql-block">夏王朝时期,王族集团已大量铸造和使用青铜器,标志着中国较早进入了青铜时代。当时的先民不但能铸造使用简单的生产工具,而且还使用陶范铸造法铸造了目前发现年代最早、工艺复杂的青铜容器。这些容器的铸造由于采用了内外范多次分型,比之以前单范或简单的复合范铸造,在铸造技术上是一次空前的飞跃,极大地促进了日后中国青铜器铸造的发展。</p><p class="ql-block">夏朝王族集团使用的青铜礼器包括铜爵、铜、铜鼎、铜铃等,是中国最早使用的青铜礼器群。这些青铜礼器的组合虽然比较单一,但开创了中国最早使用青铜礼器群的先河,为商周时期使用完美的青铜礼器组合创造了条件。</p> <p class="ql-block">4、东汉石辟邪:1992年在汉光武帝陵南1公里处的油坊街村挖出,总重7800公斤,长290厘米,宽120厘米,高190厘米。系一块完整青石雕成,身若虎豹,头类狮子,张口锐齿,长舌外伸,身生双翼,昂首怒目,长尾拖地,双角直竖,似有腾空欲飞之感,体现出汉代石雕技艺的炉火纯青。</p> <p class="ql-block">5、北魏泥塑佛面:来自北魏永宁寺,出土时残高25厘米,仅存下眼睑、鼻子、嘴巴、下巴和脸颊等部分。其舒展光洁,鼻子端挺秀美,双唇紧抿,嘴角微微上扬,露出含蓄柔和的笑容,被誉为“东方的蒙娜丽莎”,是北魏时期民族大融合和佛教趋于本土化的生动写照。</p> <p class="ql-block">6、母鼓铜方罍:1963年出土于洛阳北窑西周墓,铸造于商代晚期。因铭文得名“母鼓”,器型较大、纹饰精美,通体为龙纹、云雷纹组成的浮雕兽面,腹部饰有龙纹组成的垂叶纹,整体纹饰富于光影变化,是夏商周时期青铜器的上乘之作。</p> <p class="ql-block">(四)几点总结</p><p class="ql-block">1、历史文化渊源 :洛河流域是华夏文明的重要发源地,黄河、洛河交汇处的河洛地区自然条件优越,孕育了璀璨的文明。传说“河出图,洛出书”,河图洛书在此问世,为中华文明的起源奠定了深厚的文化根基。此外,伏羲曾在河洛汇流处观黄河浊浪与伊洛河清波交握回旋之景,受启发而创八卦。</p><p class="ql-block">2、重要历史遗址:河洛文化的中心区双槐树遗址位于河洛镇双槐树村南,距今约5300年,是仰韶文化中晚期规格最高的中心聚落,被誉为“早期中华文明的胚胎” 。洛河两岸还有偃师商城、夏都二里头、汉魏洛阳城、隋唐洛阳城、东周王城等遗址,形成“五都荟洛”的奇观,见证了从夏商到隋唐等多个朝代的兴衰更迭。</p><p class="ql-block">3、文化艺术成就 :洛河孕育了丰富的文化艺术。《诗经·小雅》以“瞻彼洛矣,维水泱泱”描绘洛水的壮观,曹植在洛水之畔写下千古名篇《洛神赋》。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后,在洛水之畔创建希玄寺(今石窟寺),其帝后礼佛图是佛教艺术的珍品。</p><p class="ql-block">4、北宋时期的洛阳</p><p class="ql-block">北宋时期西京洛阳是全国文化中心,洛阳设有全国最高学府国子监,名相大儒多云集洛阳。朝中致仕重臣多居洛阳,仅洛阳籍一代名相即有赵普、吕蒙正、张齐贤、温仲舒等。文彦博、富弼等人组成"洛阳耆英会",饮酒赋诗;唐宋八大家之一的欧阳修在洛写就《新唐书》;邵雍在洛阳推理演易形成"先天学";司马光历时15年,完成了中国第一部编年体通史《资治通鉴》。</p><p class="ql-block">公元907年,唐朝灭亡,中国进入战乱频仍、朝代更迭频繁的五代时期。统治中原的后梁、后唐、后晋曾先后建都洛阳,后汉、后周则以洛阳为西京。公元960年,宋朝建立,结束了唐末以来的分裂割据局面,中国南北再度统一,封建经济和文化达到一个新的高峰。</p><p class="ql-block">北宋实行两京制,以汴梁为东京,洛阳为西京。洛阳是当时全国两大中心城市之一,文教昌盛,名流云集。据说,当时城市人口逾百万,商业发达,是世界上最大的城市之一。</p><p class="ql-block">(五)后记</p><p class="ql-block">泱泱华夏,璀璨文明,古老的中华大地,连绵不绝,参观学习后,非常震撼,受益匪浅。</p><p class="ql-block">一路由北向南,自驾从陕西最北部的榆林,沿着黄河旅游1号公路,从黄海鲤鱼跳龙门,进入洛阳,晋陕大峡谷的壮美山河,人文历史,让人流连忘返。参观学习运城、洛阳博物馆,感受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历史悠久,从古文明社会,历经数千年漫长岁月,中华文明一步步走到今天,令人赞叹,惊讶!</p><p class="ql-block">以此文化之旅,敬献伟大祖国 ,祝福祖国繁荣昌盛,国泰民安!</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2025年10月1日</p><p class="ql-block"><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