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杜甫草堂遐思【文/马利民】</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暮春的雨,总带着三分缠绵七分凉,像极了千年前那位诗人笔下的愁绪。我撑着一把素色油纸伞,踏过青石板路,雨丝打在伞面,淅淅沥沥,竟与草堂檐角垂落的雨线应和起来。抬眼望去,黛瓦粉墙隐在浓绿间,竹影婆娑,水汽氤氲,恍惚间,仿佛跨越了千年时光,与那个困顿却执着的灵魂,在此刻悄然相遇。</p> <p class="ql-block">推开那扇斑驳的木门,吱呀一声,像是时光的叹息。院内草木葱茏,几株老梅虽无花期,虬结的枝干却透着苍劲,若逢冬雪,定是“疏影横斜水清浅”的景致。只是此刻,雨打芭蕉,绿肥红瘦,满地残红被雨水濡湿,黏在青石板上,像极了杜甫晚年漂泊时,衣襟上沾染的泥痕。沿着小径往前走,一池碧水映着亭台楼阁,锦鲤摆尾,搅碎了满池倒影,也搅乱了人心头的思绪——这方清幽雅致的院落,分明是后人修缮的模样,可为何每一寸草木、每一片砖瓦,都透着他诗里的沉郁与苍凉?</p> 转过曲廊,便见一座茅草覆顶的茅屋,低矮简陋,与周遭的精致格格不入,却偏偏是这草堂的灵魂所在。走近细看,茅草稀疏处能望见内里的竹编墙体,风一吹,似乎还能听见茅草簌簌作响。我想起他笔下“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的窘境,那时的他,定然是裹着单薄的衣衫,在狂风暴雨中护着那几卷诗稿,望着被风吹散的茅草,发出“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呐喊。如今,茅屋前游人如织,相机快门声此起彼伏,可谁又能真正读懂,这简陋茅屋背后,那颗“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的赤子之心?<br><br><br> <p class="ql-block">雨势渐缓,我坐在茅屋旁的石凳上,指尖触到微凉的石面,忽然想起他的生平。年轻时的杜甫,也曾有“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豪情,仗剑漫游,意气风发。可安史之乱的烽火,烧尽了大唐的繁华,也烧碎了他的仕途梦。从此,他开始了漫长的漂泊——从长安到奉节,从成都到潭州,一路颠沛流离,尝尽人间疾苦。他见过“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的惨状,也经历过“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的孤寂,可即便如此,他的笔从未停下,始终为黎民百姓而写,为家国天下而忧。</p><p class="ql-block"><br></p> 眼前的荷塘里,几片残荷卧在水面,雨水顺着荷叶的脉络滑落,滴入池中,泛起圈圈涟漪。这景象,倒让我想起他在夔州时写下的“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那时的他,已近暮年,百病缠身,却依然能写出如此壮阔又悲怆的诗句。或许,正是这份历经沧桑后的通透,让他的诗有了穿越时空的力量。如今,大唐的繁华早已湮没在历史的尘埃里,可他的诗,却像这荷塘里的清水,历经千年,依旧澄澈动人。<br><br><br> 沿着荷塘往前走,便是工部祠。祠堂内,杜甫的雕像端坐正中,面容清癯,目光深邃,仿佛仍在凝视着他牵挂的天下。雕像两侧,挂着后人题写的楹联,“吏情更觉沧州远,诗卷长留天地间”,寥寥十四字,道尽了他的一生。祠堂外,几株古柏参天,枝干如铁,据说是杜甫亲手栽种。千年风雨,古柏依旧挺拔,而那位诗人,却早已化作一抔黄土,只留下满纸诗行,供后人凭吊。<br><br><br> 我站在古柏下,望着飘落的雨丝,忽然生出几分伤怀。如今的我们,生活在太平盛世,不必再经历战乱流离,不必再为衣食发愁,可我们是否还能像杜甫那样,心怀天下,悲悯众生?街头巷尾,多的是追逐名利的喧嚣,少的是关注民生的沉静;网络世界,多的是无病呻吟的矫情,少的是直面苦难的勇气。每当读到“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我们或许只能从历史课本中感知那份焦灼;每当读到“安得广厦千万间”,我们或许只会感叹诗人的理想主义——可我们是否想过,这份悲天悯人的情怀,正是我们这个时代最需要的精神养分?<br><br><br> 雨停了,夕阳透过云层,洒下几缕金光,给草堂镀上了一层温暖的光晕。荷塘里的水汽渐渐散去,锦鲤又开始欢快地游动,竹影在地面上摇曳,像是在跳一支无声的舞。我起身离去,回头望去,草堂的黛瓦粉墙在暮色中渐渐模糊,可那位诗人的身影,却愈发清晰。<br><br> 走出大门,街上的车水马龙扑面而来,与草堂内的静谧形成鲜明对比。我忽然明白,杜甫草堂之所以能历经千年而不褪色,不仅因为它是一座纪念诗人的建筑,更因为它承载着一种精神——一种在苦难中坚守理想、在困顿中悲悯众生的精神。这种精神,就像一盏明灯,穿越千年时光,依旧能照亮我们前行的路。<br><br><br> 或许,下次再来时,我会带上一本《杜工部集》,在茅屋旁的石凳上坐下,伴着竹影风声,再读一遍那些熟悉的诗句。那时,或许我能更真切地感受到,那位千年前的诗人,从未离开过。他的诗,他的魂,早已融入这方水土,融入每一个读懂他的人心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