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敬八一军旗作品展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2025第17期 总第25期</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编者按:</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b>红透山矿业有限公司,以亚洲最深竖井的雄姿扎根大地深处,宛如一座沉默的丰碑,不仅因数十年成熟的矿产开采体系闻名遐迩,更沉淀着一代代建设者的峥嵘岁月与赤子情怀。矿山最动人的风景从非山川矿脉,而是那些躬身掘进、负重前行的矿工身影,他们的每一滴汗水,都在为这片土地的工业脉络注入力量。</p><p class="ql-block"> 本文的主人公——退伍军人、劳动模范吴耀虎,在地下千米的幽暗深处、在“踩着生死边界”的艰辛时光里,挥洒着对生活最朴素也最滚烫的热爱。</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237, 35, 8);"> 从军营到矿道</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color:rgb(176, 79, 187);">——记劳动模范吴耀虎的“冲锋”人生</span></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1, 1, 1);">文/位昕璐</span></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span>吴耀虎刚从井下上来,他的工装还在往下滴着水,裤脚卷着泥,露出脚踝上被矿石划出的新伤。他抹了把脸,水珠混着矿粉往下掉,"知道国家等着用,都乖乖跳进斗车里了。"他望着远去的矿车,背影被晨光拉得很长,像钢轨的延伸。</p><p class="ql-block"> 吴耀虎口中的矿山<span style="font-size:18px;">悄然伫立在</span>辽宁省抚顺市东部偏北,东经123º与北纬41º交织的坐标点上,这座诞生于1958年的矿山,裹挟着半个多世纪的岁月沉淀,静静镌刻着矿业发展的风雨变迁,也默默见证着时代浪潮中工业文明的起落与坚守。</p> <p class="ql-block"> 吴耀虎,这位被称作矿山第二代小虎将的汉子,与这座矿山有着难解之缘。1990年3月,风华正茂的他投身军旅,在部队的五年时光<span style="font-size:18px;">。每天高强度的训练,从负重长跑,到枪械拆解组装,他都全力以赴。军事素质在严苛要求下不断提升,部队如钢铁般严明的纪律让他养成了令行禁止、严谨认真的工作作风,这成为他日后人生的宝贵财富。</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span>退伍后,吴耀虎分配到红透山铜锌矿第一生产区,就此开启了与矿山相伴的漫长岁月。第一次穿上厚重工装、戴好安全帽踏入矿井,他才真正读懂矿山的艰辛,潮湿闷热的空气里,混杂着刺鼻的粉尘与异味;仅靠头顶矿灯的微光,才能勉强照见前路;狭窄的巷道中,需时时弯腰躲避低矮的横梁;与工友一同承担的运搬工作,强度更是远超预期。一天下来,他腰酸背痛,双手磨出血泡,连走路的力气都已耗尽。</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初到岗位时,巷道里的粉尘、机器的噪音、陌生的操作流程,都成了摆在他面前的“拦路虎”。但他骨子里那股不服输的劲儿没丢,像当年学握枪一样,从头学起:跟着老师傅钻巷道、记参数,把设备说明书翻得卷了边,遇到不懂的就追着问,哪怕是休息时也捧着笔记反复琢磨。他用行动诠释着,退役军人的战场,从来不止于军营</span>,更在每一个坚守的岗位上。</p><p class="ql-block"> 在那深邃的矿井之下,蕴藏着丰富的矿产资源。但也随时都可能面临生命危险。井下的世界,昏暗而潮湿,巷道蜿蜒曲折,宛如迷宫。运搬工作是一场与艰难环境的较量,脏、苦、重、险,是这份工作的代名词 ,但吴耀虎从未有过丝毫退缩,他的身影穿梭在狭窄的巷道中。</p> <p class="ql-block"> 清晨的矿道还浸着夜露的微凉,吴耀虎总会比工友早到半小时。他熟练地检查着采矿设备的螺丝、线路,指尖划过冰冷的钢铁,就像触碰老友的手掌——哪台钻机的轰鸣声不对,哪条传送带的节奏有偏差,他闭着眼睛都能分辨。年轻时扛着工具在矿道里穿梭,汗水顺着安全帽带往下淌,在幽暗的灯光下映出细碎的光;如今步伐慢了些,却依然会在交接班时叮嘱工友:“井下作业,自救器要多检查一遍,别嫌麻烦。”</p><p class="ql-block"> 起初,他只是一个普通的运搬工,随着经验的积累和技能的提升,他逐渐成为了班组的技术骨干,核心人物。</p> <p class="ql-block"> 地下千米的巷道里,作业面危机四伏,一次井下作业中,他所在的区域突然发生了局部塌方。情况十分危急,吴耀虎迅速按照应急预案进行处置。他冷静地分析情况,组织人员撤离,并利用周围的材料进行临时支护。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终于成功地控制了塌方,避免了更严重的事故发生。这次经历让吴耀虎深刻地认识到了矿山工作的危险性,也让他明白了自己肩负的责任。</p><p class="ql-block"> 有工友说这份工作“苦累险”,他却笑着说“井下的石头有温度,挖出来的不仅是矿,更是一家人的盼头”。当工友遇到难题,他总第一个伸手;当任务节点紧张,他主动申请加班,一身工装沾满矿尘,却掩不住眼里对岗位对工友的热忱。</p> <p class="ql-block"> 在矿山扎根三十年,吴耀虎早已对这片土地倾注了深沉的情感。从一名普通矿工起步,他一步步成长为大班长,更连续多年获评公司劳动模范。这三十年里,他既是矿山兴衰变迁的见证者,也在这里收获了一群志同道合的工友——他们曾在井下并肩作战,共抗艰辛;也常在生活里分享喜乐,互解忧愁。</p><p class="ql-block"> “矿山就像我的家,我把青春和汗水都留在这里,这里的每一条巷道、每一位工友,都让我觉得亲切又温暖。”吴耀虎的话里满是赤诚。于他而言,矿山早已不是单纯的工作场所,而是融入骨血、不可分割的生命一部分。</p> <p class="ql-block"> 如今,吴耀虎虽已不再是当年初入矿山的青涩模样,井下的每一条巷道,他闭着眼都能说出转角的走向;每一台设备的轰鸣,他听声就能判断是否运转正常——这些刻在骨子里的熟悉,是三十年朝夕相伴的沉淀。</p><p class="ql-block"> 矿洞里的风,吹了他三十年。风里裹着矿石的粗粝气息,也藏着他无数个平凡的日夜:有过加班到深夜,和工友就着矿灯啃冷馒头的疲惫;有过成功攻克采矿难题,看着矿石顺利运出时的雀跃;也有过因工作忙碌,错过父母生日的愧疚。但每当他站在矿山顶端,望着远处矿区的灯火,看着满载矿石的矿斗缓缓运输,心里总被填满,那是独属于矿山人的骄傲。</p> <p class="ql-block"> 井上升起的晨雾里,他脱工装的动作带着军人的利落。袖口露出的旧伤在晨光里泛着淡粉,那是运搬留下的伤疤。我们问他后悔吗?他望着井塔上的军徽,像当年在营区敬礼那样挺直腰杆:"军装换工装,阵地变了,可咱心里的岗哨,从没下岗。’</p><p class="ql-block"> 如今,那条通往井下黑暗的路上,矿灯光在前方铺成金色的河。吴耀虎的人生如深埋地下的铜锌矿脉,有军人的硬度,更有劳动者的温度。</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