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学校如何融入乡村振兴

激流扬帆

<p class="ql-block">乡村学校如何融入乡村振兴</p><p class="ql-block"> (2025年10月1日分享第2221天)</p><p class="ql-block"> 乡村振兴的根基在教育,乡村学校既是知识传播的阵地,更是连接校园与乡野的纽带。小田小学作为一所普通乡村小规模学校,以“扎根乡土、育人为桥”的实践,将教育活力转化为乡村振兴的内生动力,走出了一条“校地共生、双向赋能”的特色路径。</p><p class="ql-block"> 一、以乡土课程为针,绣活文化传承之脉。乡村学校的独特优势在于与本土文化的天然联结,小田小学深谙此道,让课程扎根泥土生长。学校开辟农耕实践园,组织学生参与“有机肥种甘蔗”“田间挖蒜”等农事活动,孩子们在运输肥料、播种养护的过程中,不仅掌握了传统农耕技巧,更读懂了“春种秋收”的自然法则与劳动价值。在文化传承上,学校将抖空竹从社团课推广为全校必修课,经过五六年坚持,人人都会抖空竹已成为校园特色名片;课余组织的舞狮舞龙、踩高跷等民俗排练,让孩子们在欢声笑语中承接本土文化基因。更令人动容的是,学校将爱国主义教育融入日常,学生入校前向国旗鞠躬的习惯,已内化为乡村少年的精神底色。这些沾满“泥土味”的课程,既守护了乡村文化根脉,更培育了学生的乡土认同感。</p><p class="ql-block"> 二、以硬件升级为基,筑牢育人兴村之台。优质的教育环境是乡村留住人才、培育希望的前提。小田小学积极争取“一校一梦想”项目支持,从基础设施改造到功能空间建设逐步推进,第四次项目更是建成木工坊并添置各类文体器材。在木工坊里,孩子们用工具制作简单木艺品,动手能力与创造力在实践中迸发;充足的文体器材让校园活动丰富多彩,昔日沉寂的乡村校园变得活力四射。硬件升级带来的不仅是办学条件的改善,更重塑了乡村的教育生态——当农耕园里的作物、木工坊里的成品、操场上的空竹成为乡村新景致,学校自然成了村民眼中的“希望地标”,也让更多家庭愿意扎根乡村、支持家乡发展。</p><p class="ql-block"> 三、以家校共融为线,织密乡村治理之网。乡村振兴需要凝聚多方合力,小田小学以“家校同心”激活乡村治理的微观单元。学校打破校园围墙,在开展民俗活动时主动邀请家长参与,让家长在见证孩子成长的过程中,加深对教育理念的认同。老师们牺牲休息时间,利用假期组织亲子活动,在田间地头、校园角落搭建起沟通桥梁。定期召开的家长会不仅反馈学情,更成为校社交流的平台,家长们从“旁观者”变为学校发展的“献策者”,积极为农耕园规划、民俗活动开展提供支持。这种“学校牵头、家庭参与、辐射乡邻”的模式,让教育影响力渗透到乡村治理的毛细血管,形成了“校兴家睦、村风向好”的良性循环。</p><p class="ql-block"> 四、乡村振兴不是抽象概念,而是由一间间教室、一个个孩子、一户户家庭的改变共同铸就。小田小学的实践证明,乡村学校不必妄自菲薄,只需立足乡土、深耕教育,就能成为文化传承的载体、人才培育的基地、乡村治理的纽带。当更多乡村学校像小田小学这样,把根扎进乡土,把爱融入教育,必能为乡村振兴注入源源不断的青春力量,让振兴之花在乡野间绚烂绽放。</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