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读《金瓶梅》之八十七 身边的王婆

W

<p class="ql-block">我读《金瓶梅》之八十七 身边的王婆</p><p class="ql-block"> 潘金莲死了。</p><p class="ql-block"> 《金瓶梅》第八十七回,武松杀潘金莲的情节极其暴烈,残忍,作者写道:</p><p class="ql-block"> (武松)“用手摊开她的胸脯,说时迟,那时快,把刀子去妇人白馥馥心窝内只一剜,剜了个血窟窿,那鲜血就冒出来。那妇人就星眸半闪,两只脚只顾登踏。武松口噙着刀子,双手去斡开她胸脯,扑抱一声,把心肝五脏生扯下来,血沥沥供养在灵前,后方一刀割下头来,血流满地。”</p><p class="ql-block"> 如此血腥又如此逼真,读者如临现场,无不心惊肉跳、魂飞胆裂。</p><p class="ql-block"> 潘金莲的死,与其说死于武松之手,不如说死于王婆之手。当初吴月娘让王婆卖潘金莲时说:“随你聘嫁,多少儿教得来,我替他爹念个经,也是一场勾当”,并没有说一定要卖多少钱。贪钱的王婆认为奇货可居,待价而沽,使潘金莲一次又一次错过了逃脱死亡的机会。先是湖州贩绸绢的何官人出银七十两,王婆不同意。大街坊张二官出到八十两,王婆还不同意。随后陈经济来王婆处见金莲,答应给王婆一百两外加十两媒人钱,王婆却坚持让陈经济去东京取来钱再领人。周守备差大管家周忠,与张胜、李安二人同去王婆家,添到九十两上要买金莲,王婆仍不同意。就是在这一推再推之间,武松怀揣着朋友赠送的一百两银子,假意提婚,杀上门来。</p><p class="ql-block"> 秋菊卖了五两;庞春梅卖了五十两,媒婆薛嫂给月娘十三两,获利三十七两;潘金莲卖了一百两,王婆给月娘二十两,获利八十两。如果不是王婆一再要价,潘金莲早已卖了出去,或者和陈经济去了东京,武松亦寻仇无门了。</p><p class="ql-block"> 王婆是潘金莲的灾星,是潘金莲的悲剧一生中绕不过去的坎。</p><p class="ql-block"> 远亲不如近邻,但遇到一个小人或恶人做邻居,与恶为邻,就居无宁日了。王婆就是一个恶邻。假如以恶为原点,人们受害幅度与距恶的距离成反相关,距恶越远,就越安全,受危害就越小。潘金莲从与王婆做邻居起,就注定她这一生被王婆牢牢绑定。西门庆初遇潘金莲,叉杆打头,魂不守舍,被王婆撞上,一桩拉皮条的生意就在她心里了。是她给西门庆出了“十条挨光计”,是她给两人创造了勾搭成奸的条件,是她出主意用砒霜毒死武大郎,教唆西门庆与潘金莲做长久夫妻:</p><p class="ql-block"> —— 婆子道:“如今这捣”子病得重,趁他狼狈好下手。大官人家里取些砒霜,却交大娘子自去赎一贴心疼的药来,却把这砒霜来下在里面,把这矮子结果了他命,一把火烧得干干净净,没了踪迹。便是武二回来,他待怎的?"…西门庆道:"干娘此计甚妙。自古道:欲求生快活,须下死工夫。罢罢罢,一不做,二不休!"…西门庆去不多时,包了一包砒霜,递与王婆收了。这婆子看着那妇人:"大娘子,我教你下药的法儿。如今武大不对你说交你救活他?你便乘此机,把些小意儿贴恋他。他若问你讨药吃时,便把这砒霜调在这心疼药里,待他一觉身动,你便把药灌将下去,却便走了起身。他若毒气发时,必然肠胃迸断,大叫一声。你却把被一盖,都不要人听见,紧紧的按住被角。预先烧下一锅汤,煮着一条抹布。他若毒发之时,七窍内流血,口唇上有牙齿咬的痕迹。他若气断了,你便揭起被来,却将煮的抹布只一揩,都揩没了血迹。便人在材里,扛出去烧了。有么鸟事?"</p><p class="ql-block"> 潘金莲依计而行,没有武松白刀子进去红刀子出来那样血腥,但潘金莲用被子紧紧捂住挣扎的武大那场面,仍然让人惊心动魄。</p><p class="ql-block">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引用英国经济评论家托·约·邓宁的名言:“如果有10%的利润,它就保证到处被使用;有20%的利润,它就活跃起来;有50%的利润,它就铤而走险;为了100%的利润,它就敢践踏一切人间法律;有300%的利润,它就敢犯任何罪行,甚至冒绞首的危险。”王婆做的是无本生意,“空手套白狼”,每一分钱都值得她铤而走险,值得她践踏一切法律,甚至冒绞首的危险。</p><p class="ql-block"> 如果不是王婆推波助澜,如果不是王婆助纣为虐,即使西门庆的浮浪泼皮+潘金莲的轻浮淫荡再来n次方,他们也走不上毒杀武大郎的不归路。这一对青皮,相对于王婆的刁钻老辣,他们还是雏儿。</p><p class="ql-block"> 中国历史上有“孟母择邻”的故事,潘金莲自幼依附于他人,不要说没这个想法,就是有想法也没办法。</p><p class="ql-block"> 在人生的命运中,“运”充满了机遇,给了一个人若干选择的可能性;命却是先天注定,包括人的出身、基因等等。按量子纠缠理论,人这一生遇到谁,父母、配偶、伙伴、贵人、恶人、朋友,还有定居何处,甚至什么时候死亡,都是已经写好的剧本。在这个剧本中,在你的生活中遇到恶人或小人,是绕不过去的。身边没有恶人或小人,是何其幸运啊。不仅仅是潘金莲,即使生活在今天的我们,单位里,邻里中,也常常勉为其难,无可奈何。</p><p class="ql-block"> 王婆躲不过去,王婆就在我们身边。只有面对现实,学会与狼共舞才能不受其害。不妨把王婆做为一个研究对象,就像研究狼的习性、特点。王婆最明显的特征就是贪婪、阴暗、心胸狭窄,算计别人。有特征的人即使处心积虑也难掩盖自己,经过几件事,尾巴就会露出来。所以发现王婆,提防王婆,免为王婆所害,不是做不到。</p><p class="ql-block"> 一要听其言。王婆满嘴是蜜,却又口蜜腹剑,当面一套背后一套,当面言之凿凿说人话,背后假话连篇说鬼话。一个人在自己面前嘴特别甜,有王婆的嫌疑;一个人在自己面前总爱说别人坏话,拨弄是非,必是王婆无疑。</p><p class="ql-block"> 二要观其色。王婆之类皆媚上欺下之辈,对上对下是两副嘴脸。他们对上像哈巴狗不停地摇尾巴,一副奴才样,转过身就成凶神恶煞,不把下属当人看,动辄得咎。</p><p class="ql-block"> 三是察其行。王婆总是站在道德制高点,在是非问题上大唱高调。一旦与自身利益碰撞,他们就拨马回营,是非不分,为了达到目的不择手段,毫无底线,什么事都可以做出来。“利”是试金石,对王婆之类特别灵,一试试出原形。</p><p class="ql-block"> 把这三点当一个照妖镜,往周围看看,大致就清楚谁是王婆了。</p><p class="ql-block"> 如果你身边有个王婆,一定要尽早发现她。发现是一种能力,发现就是止损。发现越早,受害越少。潘金莲至死也不知道王婆就是自己“身边的赫尔晓夫”,在她眼里王婆是一个热心肠的“隔墙老王”,一个可以托付终身的大妈。而在王婆眼里潘金莲却是一件商品,是她谋利的工具。王婆为什么那么热情,为什么要给他们创造勾搭的机会,为什么出谋划策毒死武大,以至到后来一再坐地起价,全都是为了一个“钱”字。潘金莲全然看不出来,她只看到王婆对她的好,给她提供的便利。</p><p class="ql-block"> 假如你发现了王婆,一个“防” 字要时刻记心头。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无,尤其是对王婆这样的人,睡觉也要睁着眼,谁知道她啥时候挖坑让咱跳下去。智人说:“真话不一定全说,假话绝对不说”。在一个不能讲真话的语境中,不说假话已经是圣人。对王婆何必全抛一片心,授人以柄。大千世界,芸芸众生,人心隔肚皮,天知道王婆肚里有多少坏水。潘金莲被色欲冲昏头脑,把爱情的希望寄托在王婆身上,把自己的身家性命也搭在了王婆身上,成了王婆谋利的筹码,她是那个被王婆卖了还替王婆数钱的人。</p><p class="ql-block"> 假如你发现了王婆却又不得不共处,一定要保持距离,保持距离就是保护自己。不要同王婆分享个人隐私或生活体会,不参与其讨论的八卦话题,减少交集,非必要不主动往来,避免成为对方关注的目标,从源头上减少被算计的可能。不纠缠、不结怨,不试图“反击”或“揭穿”对方。天网恢恢疏而不漏,小人最终不会有好报,但鹿死谁手,功成不必在我,没必要有为天下除害的雄心壮志,明哲保身是不得已而为之。</p><p class="ql-block"> 假如你身边有个王婆,一身正气是自保的根本。邪不压正,不为小人裹挟,不怕恶人刁难,从根本上不与小人恶人沆瀣一气,不做见不得人的事。所谓“跟着领导干一百件好事不如干一件坏事”,就是两人狼狈为奸,从此有了同领导平等对话的资格。苍蝇不叮无缝蛋,假如潘金莲没有非分之想,王婆何来可乘之机。王婆能要挟住西门庆要挟住潘金莲,对武松却奈何不得,就是一个证例。</p><p class="ql-block"> ——“当下武松杀了妇人,那婆子看见,大叫:杀人了!武松听见她叫,向前一刀,也割下头来。”</p><p class="ql-block"> 武松杀潘金莲时连王婆也杀了,一刀两命,虽然快哉,却也血腥,于法制社会所不容,所以武松所为放在当下断然不可。和王婆相处,除了自身正气凌然之外,根本之策还是学会周旋,斗智斗勇。特别是职场中的王婆,也都是九灾八难历练出来的,他们的意图更隐蔽,手段更残忍,心思更狡猾,软刀子杀人不见血,于无声处听惊雷,常常不动声色就把事办了。聪明人不会在同一个地方摔两次跤,老实人上两回当,只要肯用心,也会把事弄明白,和王婆过上两招,水平肯定会有很大提高。所以王婆不可怕,怕的是自己太傻,还是那句话,王婆把你卖了,你还在帮她数钱。</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