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iv> 从 2000 年到 2020 年,三座大桥在长江芜湖段相继崛起,与建设中的城南过江隧道共同构成 “三桥一隧” 的跨江格局。</div> 我们都是当年的知青,而今都是七十岁以上的老人了,闲暇时11位老朋友三部车相约,穿越芜湖新建的龙湾长江过江隧道,前往含山凌家滩上古时代遗址公园一日游。<div> 三部车依次穿越过江隧道,一路前行来到了上古新石器时代圣地凌家滩,领略中华五千年文明史迹。<div> </div></div> 大家相约上午九点钟在芜湖奥体中心轻轨站对面的加油站集合,那里停车子比较方便。 芜湖龙湾长江隧道2004 年处于规划阶段,2017 年获得项目核准,2019 年 11 月正式开工,历经 5 年攻坚,于 2024 年 10 月 12 日实现右线贯通,2025 年 1 月 26 日左线贯通,最终在 2025 年 7 月 1 日党的 104 周年华诞之际正式开通运营。作为 “八百里皖江第一隧” 和安徽省首条长江隧道,它的建成标志着芜湖 “三桥一隧” 跨江格局全面成型,也改写了长江安徽段 “过江靠桥” 的历史。 隧道全长约 5965 米,隧道采用双洞双向 6 车道布局,隧道主体结构总宽约 29 米,隧道内部净空高度为 5.1 米,满足限高 4.5 米的通行要求。 南北两端分别设置 69 米高江北风塔和 57.755 米高江南风塔,通过变频风机实现每小时 10 万立方米的换气量 。隧道内每 60 米设置一处逃生通道,包含步梯和滑梯,左右线共 66 处紧急出口。消防系统配备 1840 个水雾喷头,可在火灾发生时自动启动雨淋阀组灭火。 隧道里部署 136 个高清摄像头、4000 余个传感器,实时监测隧道结构应力、空气质量和车辆运行状态 。<div><br></div> 隧道通车后,江北新区至江南主城区的车程从 40 分钟缩短至 5 分钟,日均通行能力达 5 万辆次 。作为长三角一体化重点工程,其与芜湖长江大桥、二桥、三桥共同构成 “三桥一隧” 跨江格局,助力芜湖打造成省域副中心城市和皖江城市带核心枢纽。 芜湖龙湾长江隧道的管理大楼(运营管理中心)。 过江隧道江北出口鸟瞰图(下载图片) 龙湾长江隧道江北收费站主体结构以芜湖市鸟 “鸠兹鸟” 为原型,通过抽象化的钢结构造型模拟鸟类展翅腾飞的动态 。建筑顶部的翼状曲面采用银灰色金属材质,在阳光下呈现出灵动的光影变化,既呼应了芜湖 “江东名邑” 的历史底蕴,也象征着城市跨越长江、加速发展的美好愿景。这种设计突破了传统收费站的功能性框架,使其成为江北新区的标志性景观节点。 三部车汇合收费站出口处的广场,大家约定目的地的行程线路。 汽车穿越芜湖江北新区后行驶在无为长江大堤上,大堤的两边的防护林郁郁葱葱,已经成林了。长江大堤两边的防护林,本质上是 “工程防洪” 与 “生态护堤” 的结合体 , 它既通过物理作用加固大堤、抵御洪水,又通过生态功能维护长江流域的生物多样性与环境质量,实现 “人、江、堤、林” 的和谐共生,互为依托。 路边高悬的棕色旅游景点指示牌上已经标注了凌家滩国家考古遗址公园还有13 公里的路程。 邻近含山凌家滩考古遗址公园时,路边不时掠过遗址公园的标识。 凌家滩国家考古遗址公园位于安徽省马鞍山市含山县铜闸镇长岗村,是依托距今约 5800—5300 年的凌家滩遗址打造的国家级考古遗址公园。 南临裕溪河,北靠太湖山,距今5800—5300年的凌家滩遗址,是长江下游巢湖流域迄今发现面积最大、保存最完整的新石器时代晚期中心聚落遗址。<div> 凌家滩与红山文化、良渚文化并称 “史前三大玉文化中心”,被著名考古学家严文明誉为 “首先走上文明化道路的先锋队”。自 1985 年被偶然发现以来,十五次发掘揭开了它的神秘面纱:3000 平方米的红烧土建筑基址、“坛墓相伴” 的祭祀遗存、双重壕沟构成的防御体系,以及 3000 多件出土文物,共同勾勒出一个拥有明晰分工与阶层划分的早期文明聚落。</div> 凌家滩考古研学小镇位于安徽省马鞍山市含山县凌家滩国家考古遗址公园之上,小镇占地面积6.59万㎡,总建面2.76万㎡。<div> 全部建成后的小镇集凌家滩文化、教育、娱乐、休闲于一体,规划建设艺术中心、论坛中心、研学营地、文创街区、沉浸式夜游等五大功能版块,形成新型产、学、研、旅复合型产业链,一站式满足游客吃、住、行、游、学、购、娱等多方面需求。<br><div> </div></div> 凌家滩遗址公园的文化广场,也是展现凌家滩新石器时代文明的核心文化展示区域之一。广场中的高大玉人雕塑,复刻了凌家滩遗址出土的代表性文物 “玉人”,还原了当时先民的形象特征(如头饰、体态等),传递出凌家滩文化中人物(可能与祭祀、权力相关)的风貌;旁边的“玉璜”雕塑原型就是遗址出土的 “玉璜”(凌家滩玉璜工艺精湛,是重要的礼器与文化符号,象征宗教信仰或社会等级),以艺术化的方式再现了遗址的核心玉器文化。 遗址公园的游客服务中心是一座徽派建筑风格,虽然不是很大,但是里面的装饰和陈设颇具匠心,充满了历史文化元素。 游客中心的厅堂里陈设的“凌家滩遗址的场景”,通过 “沙盘模型 + 大型背景影像” 的组合,立体还原遗址的地理环境与空间布局: 游客中心迎门厅堂的装饰墙上大幅《文明业源 古国秘境》的主题铜浮雕,这块浮雕是凌家滩文明的 “视觉缩影”,用艺术化方式诠释其“文明业源 古国秘境” 的生活场景。 厅堂里的博古架上陈列的但是出土珍贵文物的仿制品和有关书籍。 玉龙(仿制品) 玉鹰(仿制品) 遗址的简介和专业书籍 《玉耀长河:考古遗址里的中国・凌家滩》是聚焦凌家滩遗址的考古科普书籍,属于 “考古遗址里的中国” 系列书籍。 游客中心的左侧是停车场,右边是曲桥和游客休闲的房室。 游客中心后面有供游客休闲的咖啡屋。 在游客服务中心后面建有连廊和水景。连廊里有“凌家滩遗址简介”的雕刻牌匾,整体呈现出古朴的风格,充满传统文化韵味。 为保护凌家滩遗址(避免村民生产生活对遗址造成破坏、还原遗址原始风貌等),当地持续推进遗址内及周边村庄的搬迁工作。核心区 5 个村庄约 1000 - 1100 户村民,通过建设 “凌家滩文化村” 等安置项目,让村民有序外迁。搬迁后,不少村民依托遗址公园、考古研学小镇的文旅发展(如开农家乐、民宿等),实现了生产生活转型,吃上 “旅游饭”。 雕塑以白色材质打造,造型带有玉石质感与抽象感,灵感来源于凌家滩遗址出土的代表性玉器(著名的玉猪),通过艺术化呈现和呼应凌家滩发达的史前玉文化。 遗址公园内设有二个停车场,同时景区还有公交车车站和提供景区游览车。 如果你没有自驾车,可以从含山中心客运站乘坐含南公交旅游专线车到凌家滩遗址公园,,从含山中心客运站(6:00-16:30)→ 含山南高速接驳站 → 大渔滩湿地公园 → 太湖山国家森林公园 → 鹅遇美食村 → 凌家滩遗址博物馆 → 含山南站 → 运漕古镇(终点)。全天24个班次,平均20-30分钟一班车,交通还是很方便的。 我们到凌家滩的时间已经很迟了,大家放弃了发掘遗址的游览,步行直奔凌家滩遗址博物馆参观游览。 一条对称的林荫道向博物馆延伸,道路入口处两侧立有模仿凌家滩出土 “玉人” 造型的雕塑,呼应遗址的史前玉文化特色。 大家兴致勃勃的合影留念。 用贴近遗址土层棕黄色和玉石的白色为基调的“凌家滩遗址博物馆”,向到来的观众传递出凌家滩文化的质朴、厚重与历史沉淀感。 进入博物馆需要实名制网络预约登记,并需要进行安检方能进入参观。 二层的平台屋顶从步道上设有遮阳棚,两侧为屋顶水体景观,起到了夏季降温,冬季保暖,景观水池的三重作用。 博物馆一层到二层设有步行楼道和电梯,由游客自行选择楼上下的方式。 展示大厅里有巨大屏幕,循环播放凌家滩远古遗址的发掘过程和出土文物展示。 实时动态电子屏幕上标明每天的客流量和在馆人数,以及博物馆累计接待了多少观众。凌家滩遗址博物馆于2025年5月18日正式开放,已经接待了101490个观众。 凌家滩负一层中华文明先锋展厅入口门前的线构雕塑玉人和背景墙的玉鹰是凌家滩二个标志性文化元素。 凌家滩遗址序厅 博物馆采用了全息投影技术或裸眼 3D 技术,借助科技手段增强文物展示的立体效果与艺术感染力,帮助观众更直观感知史前玉器的形态与文化价值。 玉长方形刻图版(凌家滩玉版)具有多维度解读,与史前的天文历法、天圆地方的宇宙观、文化起源与传承相关,彰显了五千多年前中华先民的智慧与文明高度。 凌家滩遗址出土的重环玉璧是中国新石器时代玉器中的杰出代表,其独特的形制、精湛的工艺及深邃的文化内涵,成为中华文明探源的重要实证。 墙面以西辽河流域、黄河流域、长江流域为三大板块,通过浮雕与立体标识牌,梳理不同流域史前文化(如红山文化、仰韶文化、凌家滩文化、良渚文化等)的发展脉络。直观呈现了 “中华文明多元起源” 的特点 —— 三大流域各自孕育出灿烂的史前文化,共同构成早期文明的基石。 在展厅文化墙的中国版图上呈现了远古时期的“大汶口文化、庙底沟文化、凌家滩文化、良渚文化,红山文化”的发源地。 弧形LED电子屏上演示了5300-5800年起史前人类的生活场景。 凌家滩遗址自1987年首次发掘以来,先后发现石铺大型祭坛、高等级墓地、祭祀坑、公共活动基址、双重壕沟防御设施等重要遗迹,出土了精美绝伦的玉龟、版、龙、鹰、人等上千件玉器,由此揭示出凌家滩作为中华文明“古国时代”第一阶段远古圣地的重要内涵。 著名考古学家严文明从学术研究层面深度参与凌家滩考古成果的解读与传播,推动了凌家滩文化的研究与认知。他从中华文明探源的宏观视角,指出凌家滩是长江中下游地区最早走向文明化的 “先锋队”,以发达的制玉水平、神秘的宗教信仰等特征,成为实证中华 5000 多年文明史的重要依据,提升了凌家滩在中华文明起源研究中的核心地位和认知。<div><br></div> 石銊一开始是属于生产工具范畴,随着时代文明的发展,继而具有神权、王权等级和祭祀礼器的功能,更多出现在一些高等级的古墓当中,尤其在凌家滩高等级的古墓中频繁出现。 凌家滩出土玉块百余件,整体器型是在小玉环上切出一缺口。外径大者约6厘米,小者约2厘米。使用数量与墓葬等级的高低有一定关联。<br> 在凌家滩文化中,玉环不仅是装饰用品,更承载着社会身份标识、宗教礼仪象征等功能。 模拟考古发掘现场 1985 年,安徽省含山县凌家滩村的村民在为亲人挖掘墓穴时,意外出土了玉环、石锄、玉龟等一批玉器、石器。1987 年 6 月对凌家滩遗址开展第一次试掘,由此逐步揭开了凌家滩文化的神秘面纱。后续经多次考古发掘,证实凌家滩是距今 5800—5300 年的新石器时代中心聚落遗址,与红山文化、良渚文化并称为 “中国史前三大玉文化”,是中华五千年文明的重要实证。 1998年10月至11月,考古工作者在凌家滩进行了第三次发掘,发现29座史前墓葬,出土了玉龙、玉、玉人等大量玉器以及制作工具和边角料等。 2000年,考古工作者在祭坛的西北部进行了第四次发掘,虽然发现史前墓葬21座,但墓葬中出土的玉器、玉料仅40余件,与此前的高等级墓葬相比,显示了墓主人身份之间的巨大差异。<div><br></div> 玉璜以 “半璧” 之形,纳天地之精、融古今之变 ,以温润质地与深邃内涵,无声的诉说着中华民族对秩序、和谐与永恒的不懈追求。<div> 凌家滩虎首玉璜以 “天工开物” 的技艺与 “天人合一” 的智慧,成为解码中华文明起源的关键物证。其虎首造型既是对自然力量的敬畏,也是对神权王权的宣示。</div> 虎在凌家滩文化中是沟通天地的神兽,已将虎视为墓主人的守护灵,而凌家滩虎首玉璜的虎首造型更强化了这一意象,是神权、王权和对宇宙认知的交织。<div> 玉璜在祭祀中象征 “天圆地方” 的宇宙观,常与玉琮、玉璧共出,三者分别代表天、地、人三界,构成 “以玉通神” 的宗教体系。发掘的墓葬中玉璜多置于墓主胸部,希望能引导灵魂升天,不入地狱,庇佑子孙和族群。<br><div> 玉璜从最初的素面到纹饰、从实用到礼器,玉璜的演变史就是一部浓缩的中国玉器工艺史。 </div></div> 红烧土是远古时期先民利用黏土资源,通过高温烧制形成的 “早期建筑材料”,其出现标志着人类从 “临时栖居” 向 “长期定居” 的关键跨越,在建筑结构、居住环境、社会发展等维度均具有革命性意义。 右墙射灯序言:殷后设祭坛,祖莹建坛上。王者居南中,宝玉满墓坑。显贵居左右,平民皆殿后。职业有分工,墓区亦不同。神巫戴巫帽,坐立必守中。虔诚敬天地,双手紧贴胸,玉璜饰龙凤,彰显大王风。苍鹰胜金乌,戴日又戴猪。太平盛世日,神龙卷身躯。河图浮水面,神龟负洛书。美哉凌家滩,明珠耀眼亮。照澈江淮地,文明现曙光。惜哉凌家滩,辉煌不久长。考古费思量,宛若梦一场。 对考古遗址中 “散落文物遗存” 的艺术化还原,又通过 “垂落的碎片 + 光影效果”,营造出历史厚重感与文明记忆 “碎片聚合” 的意象,仿佛在传递 “远古文化遗存的点滴汇聚”,传递出岁月沉淀的历史文化溯源。 圆形沙盘模型直观还原古代聚落 / 遗址呈现的“围聚而聚”的聚落形态。后方弧形大屏幕播放史前居住环境动态复原影像,展现河流、植被及生活区的分布。屏幕文字 “生活区主要集中在现河道北岸 200 余米的范围内”,间接说明史前人类遗址居住环境的整体格局。 经考古学家研究,“红烧土块”应为粘土经过一定温度烧<br>烤后形成的坚硬质地。在一定程度上佐证了距今5500年人类存在着大型建筑基址的推测提供了实证。 博物馆依据对凌家滩发掘中发现的大量考证,还原了那个时候的人类生产、狩猎、生活、祭祀等活动的场景。 凌家滩史前陶器是新石器时代晚期(距今 5800—5300 年)长江下游巢湖流域文明的重要物证 凌家滩出土了陶器种类十分丰富,涵盖了炊具、盛器、礼器和其它陶器。 陶器广泛应用于炊煮、盛放、储藏、祭祀等日常环节,是先民生产、生活、祭拜祖先和神灵的直接体现。 古人制陶场景 凌家滩考古的一大"撼点"就是出土了一大堆身上钻有极其微小孔洞的小玉人。凌家滩玉人不大,身长约在十五六厘米左右,宽度则有三四厘米,身上的小孔大概有一厘米深,孔径则仅有逆天的零点零一毫米。此外,这些钻孔呈正圆形,经现代高科技设备检测,其圆度误差在几百分之一微米以内。 考古专家弄来竹管、兽筋、动物肢骨以及植物纤维,来切割和打磨,可惜只要一稍微在硬脆性极高的玉块上集中用力,便立马震裂或者弄碎了玉器。要在无比坚硬的玉上钻出如头发丝大小的孔洞,即便是借助现代机器设备都很玄乎,因此,凌家滩小玉人身上的微圆孔之谜,至今仍是困扰着考古学界的一大谜团! 凌家滩玉龙工艺精湛,是新石器时代长江下游凌家滩文化(距今约 5800—5300 年)的核心玉器,是迄今发现最早的 “有角有鳞” 玉龙,是研究中国龙文化起源与史前玉文明的关键实证。<div> 玉龙长径 4.4 厘米、短径 3.9 厘米、厚 0.2 厘米,呈首尾相衔的环状,器身扁平;龙首吻部突出,头顶雕刻两角,耳、嘴、鼻、眼以阴线细刻呈现;龙身外缘刻有17 条斜线象征龙鳞,近尾部对钻一圆孔(用于系挂或连缀)。</div> 凌家滩玉鹰是新石器时代凌家滩文化(距今约 5800—5300 年)最具代表性的玉器之一,其独特的 “鹰 — 猪 — 太阳” 三位一体造型,承载着远古先民的宗教信仰、天文认知与社会秩序,是探索中华文明起源的关键物证。<div> 玉鹰整体呈展翅飞翔状,通高 3.6 厘米,宽 6.3 厘米,厚 0.5 厘米,1998 年出土于凌家滩遗址 98M29 号高等级墓葬。</div> 凌家滩玉冠饰可分为独立冠饰与梳背饰两大类,前者象征权力与神权,后者兼具实用与装饰功能。墓主人可能为部落首领或巫师,玉冠饰是其身份与神权的标志。 凌家滩遗址出土的玉龟与玉签,是中国新石器时代晚期(距今约 5300-5800 年)最具神秘色彩的器物组合之一。<div> 玉龟与玉签主要出土于凌家滩遗址的大型墓葬,这些墓葬位于祭坛南侧,墓主人被推断为掌握神权与王权的部落首领或专职巫师。玉龟通常置于墓主腰部或裆部,玉签则藏于玉龟内腔或龟甲之间,形成 “龟含玉签” 的独特组合。</div> 玉亚腰形管的制作需综合运用开料、掏膛、钻孔、抛光等十余道工序。双向管钻技术的运用使孔壁光滑如镜,误差不超过 0.05 毫米,这种精度远超同期其他文化。<div> 凌家滩出土的玉亚腰形管是中国新石器时代晚期最具神秘色彩的玉器之一,其独特的束腰造型与精湛工艺,成为神圣仪式中的核心法器(通神媒介与权力象征)。墓葬中玉亚腰形管常与玉钺(军事权力象征)、玉人(身份标识)共出,形成 “神权 — 王权 — 军权” 的墓葬组合。</div> 史前匠人对玉器雕琢过程中的技艺。 LED电子屏上演示的敬天崇礼:凌家滩文化的 “敬天崇礼” 并非抽象概念,而是通过宇宙观的具象化表达(敬天) 与社会秩序的礼制化构建(崇礼) ,熔铸于玉器、遗址布局、墓葬制度等物质遗存中。 “大江低眉,江流缓歌“,展示台后方是一块巨大的弧形屏幕,逼真呈现出河流环绕、远古聚落分布的风貌,仿佛将遗址的原始场景 “复原” 于眼前。, 随葬品的 “种类、数量、工艺” 直接反映墓主身份与阶层,凌家滩墓地以祭坛为核心,不同等级墓葬呈现 “分区排列” 态势。<div> 高等级(贵族)墓葬区集中在南区和中南区,玉石工匠墓位于墓地西部,而平民墓分布在墓地北部。</div> 高等级墓葬 发掘的墓葬陶片经过复原呈现的陶器 凌家滩遗址(安徽含山,距今约 5300 - 5500 年的新石器时代遗址)出土多件猪形玉器,从巨型玉猪到小型玉豕、玉鹰上的猪首元素,全方位反映了凌家滩文化对 “猪” 的特殊认知与深厚内涵 2007 年在凌家滩07M23 高等级墓葬(墓主身份尊贵,随葬大量精美玉器)中出土,是目前中国考古发现时代最早、形体最大、最重的猪形玉雕。它长约 75 厘米、宽 38 厘米、高 22 厘米,重约 88 公斤(约 170 斤)。 猪形玉器,既是凌家滩高超玉雕工艺的见证,也是解读其宗教信仰、社会结构与文化传承 凌家滩”玉猪“的功能经过学者的解读具有四个功能:<div> 物精崇拜:古代,猪被视为勇猛、力量和生命力的象征。<br><div> 春神:(先民通过长期观测太阳出没、星辰运行,发现立春黎明时,一组星星会完整 “晨见” 于正东方地平线,因形态像猪,被串联成 “猪形星座(天豕)”。</div><div> 北斗之神:古人以猪比附北斗,猪其实是斗魁四星及其中天理四星的象征。</div><div> 镇墓劈邪:玉猪具有“藏”的意味,是在埋葬阶段的仪式中作为特殊的礼仪用器被置于土内,形成对墓主魂灵的象征性镇压,提升死者的声望、进行生者的衰悼。</div></div> 07M23墓葬底部铺满石和凿,墓主面部覆盖1件绿玉绒,腰裆部系挂一组3套(件)玉龟形器、玉签,重达88公斤的玉猪压在墓口之上,完整地呈现了凌家滩文化复杂的丧葬仪式,是展现远古凌家滩人生活面貌和精神世界的重要物证。 星耀中华,玉光璀璨展厅 这些出土的礼器和饰品但是高等级墓葬所出土的玉管串、玉龙首纹管、玉璜、和玉带钩,制作工艺精湛。 玉琮、玉璧、玉冠状器古人认为具有 “沟通天地的神圣性” 或 “彰显权力的仪礼性”,而成为高等级墓葬(显贵墓、国君 / 顶级贵族墓)的核心随葬品 凌家滩重环玉璧构思精巧(内外环镂空形成双同心嵌套样式)、加工精湛(表面抛光润亮、对称钻孔技术娴熟),在新石器时代玉器中十分罕见,集中体现了当时制玉工艺的最高水平。<div> 凌家滩重环玉璧的考古地位十分重要,也是2022 年北京冬奥会奖牌的设计灵感来源,成为向世界传播中华文明的 “文化使者”,将凌家滩文化推向了全世界。</div> 凌家滩史前文化各类文物的集合图片 凌家滩遗址公园的广场和场馆古朴大方,因时间仓促,都没有来得及到这些场馆细细游览。 凌家滩遗址有各种祭坛、大型氏族墓地以及祭祀坑、红烧土和积石圈等重要遗迹,遍布了整个裕溪河中段北岸,已探得的面积约在160 万平方米左右。通过考古发现凌家滩遗址绝不仅是一个上古部落那般简单,更多的应该是一处宏大的文明城邦。 <div> 日前考古队暂时停止了对凌家滩遗址的继续挖掘工作,160万平米的巨大史前文明遗址,仅开挖了不到八十分之一。有不少专家推测,凌家滩遗址上必定还存在着更多令人费解的东西,待日后考古复工之时,想必又会是一件又一件的逆天文物从这片神奇的废墟里横空出世!</div> 离开凌家滩已经下午1点多了,已经感觉到有点饿了,路经运漕镇,就在镇子边上的一家牛肉拉面馆随便弄点吃吃。本来是想少喝点,无奈清真饭馆禁止饮酒,只能聊以饱腹了。 运漕古镇建于东晋,距今1600多年了。明清时期为盐、粮食的漕运码头和集散地,商贸发达,人口众多。<div> 运漕古镇中一些粉墙黛瓦的明清建筑、老商号、老民居、古码头、古寺庙部分得以保护而留存。</div> 古镇街巷千年不变的土地庙神龛嵌于老旧的砖墙中,长期的接受民众前来焚香祭拜,祈求土地公公和土地婆婆护佑一方土地平安,风调雨顺。 古镇里保留了一些完好的明清民居和商铺,原有的青石条被短视的领导卖给了三河古镇,等醒悟过来后,只能用新石条铺就了,缺少了历史的厚重感。 离开运漕古镇,通过芜湖长江三桥,又回到了芜湖市。 近几年,芜湖市也修建了一些错综复杂的立交桥,稍不注意就会走错路。下了桥,大家高高兴兴道别,相约有机会再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