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遥古城里的“走西口”回响

倒流水

<p class="ql-block"><i style="color:rgb(22, 126, 251);">“黛玉一见,便吃一大惊,心下想道:‘好生奇怪,倒像在那里见过一般,何等眼熟到如此!’宝玉看罢,因笑道:‘这个妹妹我曾见过的。’”</i></p><p class="ql-block">这是《红楼梦》中林黛玉与贾宝玉第一次见面的情景。这话于初入平遥古城的我,最合适不过,它不是文学里的共情,而是刻在血脉里的熟稔。</p> <p class="ql-block">我的故乡是一座三百年的小镇,翻开它的历史,字字都是“走西口”的迁徙印记。当年先祖们从晋地出发,带着口里人的吃苦耐劳、晋商的营生智慧,在关外建起了六大街、五十一巷,商号鳞次栉比的模样,那是我儿时最鲜活的日常。如今离开故乡四十余载,走在平遥“干”字形的大街上,四大街的规整、八小巷的幽深、七十二条蚰蜒巷的蜿蜒,竟与记忆里的故乡街巷慢慢重叠。</p><p class="ql-block">明清风格的四合院立在两旁,青砖简瓦透着整洁,门楣上的砖雕、窗棂间的木刻,纹路里藏着的巧思,和老家张家大院的旧貌一模一样;街角飘来莜面栲栳栳的麦香、平遥麻花的脆香,又与故乡回烧莜面魚魚、丰镇月饼的滋味是那么相似。原来我寻的不是陌生的古城,而是沿着先祖的足迹,回到了阔别久远的故籍。</p> <p class="ql-block">平遥,这座屹立在黄土高原上的古城,藏着2800余年的时光。2.25平方公里的城垣里,雉堞连云,300余处文物、近4000处传统建筑静静矗立,1997年它成了中国首座以整座古城列入世界文化遗产的地方,与丽江、阆中、歙县并称“四大古城”,却独独于我,多了一层“故园”的分量。</p> <p class="ql-block">世界遗产委员会说它是“保存完整的汉民族城市杰出范例”,这话一点不假。19至20世纪初,这里曾是中国金融业的中心,票号里的算盘、旧账上的字迹,还能读出晋商“汇通天下”的传奇;如今漫步古城,倒像翻开一本线装古书,檐下挂着的红灯笼,风一吹就晃出前朝的故事;民宅的木门半掩着,总想推门进去,看看院里的老槐树、窗台上的粗瓷碗,是不是和故乡老宅里的一模一样。</p> <p class="ql-block">平遥是青灰色的,青石板路像岁月印下的指纹,每一道斑驳都藏着过往;文庙前的香火袅袅,绕着飞檐翘角往上飘,把千年的文脉与祈愿,都揉进了晨光里;老宅的砖雕木刻巧夺天工,葡萄藤缠着松鼠,牡丹伴着仙鹤,无声诉说着晋商人家昔日的辉煌故事。</p> <p class="ql-block">平遥又是五彩的,串串红灯笼挂在商铺檐下,像燃着的星火,把青灰底色衬得鲜活;穿对襟上衣、绣花坎肩的姑娘走过街巷,马面裙扫过青石板,像从明清画卷里走出来的“大小姐”“少奶奶”;老布店里的红花祆衣,艳得醇厚;院墙外的红枣红得透亮,如颗颗“红宝石”,让古城满是烟火气的温柔。</p> <p class="ql-block">平遥守着最浓的传统,街头匠人细细打磨,老手艺在指尖代代相传;巷尾的陈醋香、牛肉香,裹着时光的绵长;古县衙的大堂里,仿佛还能听见衙役们“威武”的喝声;那脑后的一根长辫,更是晨暮光影间、古钟回响里未改的旧模样。</p> <p class="ql-block">平遥也是世界的。作为世界文化遗产,特别是年年相伴的平遥国际摄影展,让这里成了世界的舞台,不同肤色的摄影师举着相机,把青砖黛瓦、红灯笼都装进镜头;茶馆里,不同语言交织在一起,曾经“汇通天下”的古城,在守住传统底色的同时,如今正以另一种方式,连接着世界。</p> <p class="ql-block">从塞外山城到晋中古城,我原是循着摄影镜头里的光影而来,却没成想,镜头里的每一处风景,都成了寻回故园记忆的线索。感谢摄影,让我遇见了平遥;更感谢平遥,让我明白,故乡从不是地理上的坐标,而是藏在建筑里、滋味里、血脉里的,一份永远的牵挂。</p> <p class="ql-block"> 摄影/编辑</p><p class="ql-block"> 李翔/倒流水</p><p class="ql-block">内蒙古旅游摄影家协会会员</p><p class="ql-block">乌兰察布市摄影家协会会员</p><p class="ql-block">乌兰察布市作家协会会员</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2025年9月19日拍摄于山西平遥古城</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