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桥古村:时光里的品德印记

晴云秋月

<p class="ql-block">  2025年9月26日上午,我们这群老顽童车友会的旅人踏入了江西金溪县的竹桥古村。九月的阳光依然炙热,却无法掩盖这座古村散发出的温润气质。晨风掠过田野,带来稻茬与泥土的清香,青砖灰瓦的村落如同一幅被岁月轻轻展开的画卷,在秋阳下静静诉说着六百年的故事。</p><p class="ql-block"> 一、余氏家族的迁徙与传承</p><p class="ql-block"> 竹桥余氏始祖为五代南唐敦武校尉余克忠(961年),其从福建迁至江西金溪。元代末年,第13代孙余文隆避乱定居祝乔,开基立业。清道光二十三年(1843年),族人余恒因谐音改村名为竹桥,既纪念村前古竹桥,亦寓竹之刚正虚心之德。余氏以经商为主,恪守以德为本祖训,至今仍为千余人的单姓聚落。</p><p class="ql-block"> 沿着青石小道上斑驳的木质指示牌,我们仿佛走进了一座明清建筑的活态博物馆。养正山房内,雕版印刷的木版与墨香仍在空气中弥漫,诉说着往昔的文化辉煌;文林第的三重门廊与相连耳门,则展现了明代合族而居的智慧。每一处景点前的解说牌都镌刻着余氏祖训以德为本,与品字古井前的石栏铭文遥相呼应。那些关于为人、为学、经商要讲品德的古老箴言,在青砖灰瓦间流淌了六百年,至今仍熠熠生辉。</p><p class="ql-block"> 二、明清建筑的活态标本</p><p class="ql-block"> 古村形似一柄巨扇,109幢明清建筑错落有致地铺展在这片土地上。明代的文林第八家弄建筑群尤为引人入胜—一三组并排房屋由耳门相连,总门、巷门、大门三重防御,既体现了合族而居的团结,又保留了独立成户的私密。推开一扇雕花木门,天井四方的檐水如珠帘坠入石池,阳光从镂空窗棂斜切而入,照亮厅堂中耕读传家的匾额。</p><p class="ql-block"> 隆公祠、镇川公祠与怀仁书院等建筑,集中展现了赣派建筑与临川文化的精髓。隆公祠作为竹桥村总祠,规模宏大且雕刻精美,是宗族荣誉的象征;镇川公祠则以其严谨的建筑形制和儒家经典题材的木雕,彰显着家族伦理。怀仁书院建于乾隆年间,四水归堂的天井设计独具特色,门额题字源自《礼记》,凸显了教化功能与儒家仁德思想。这些建筑均采用青砖黛瓦、飞檐翘角的徽派风格,布局中轴对称,梁架雕饰繁复,既是实用的居所,又是文化的载体。</p><p class="ql-block"> 清代民居的山字墙既防火又防风,门楣上的蝙蝠纹、莲花柱础,无不暗含祈福之意。养正山房的雕版印刷遗址犹存墨香,怀仁书院的石阶上仿佛仍有学子踱步的足音,让人不禁感叹时光的流转与文化的永恒。</p><p class="ql-block"> 三、古井与晒场的交响</p><p class="ql-block"> 穿过六条青石街道,我们来到了三口品字古井旁。这三口水井呈品字形排列,井栏由青石砌成,表面布满岁月磨出的凹痕。据传,这三口井始建于元末明初,由风水师廖禹先生的后人设计。品字造型寓意深远——中间主井象征为人要正直,两侧辅井代表为学要虚心、经商要诚信。</p><p class="ql-block"> 我们俯身望去,井水清澈见底,倒映着蓝天白云,仿佛能照见人心。井栏边,晒场上的稻谷堆成小山,与远处七星伴月的水塘相映成趣,构成了一幅和谐而宁静的田园画卷。</p><p class="ql-block"> 尾声:稻茬与古村的秋日对望</p><p class="ql-block"> 离开时,正午的阳光将村前的稻田镀上一层金边。秋收后的稻茬铺展成金黄的地毯,在热风中漾起细浪,泥土与秸秆的清香渗入肺腑。回望古村,山字的轮廓与远山叠嶂,恰似一幅水墨长卷的留白。</p><p class="ql-block"> 竹桥像一位智慧的老人,守着祖训,也守着这片土地。我们踏上归途,而井栏边那句为人、为学、经商都要讲品德,与稻茬的芬芳一起,久久萦绕心头,成为这次旅行最珍贵的记忆。</p><p class="ql-block"> </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