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夏天,弗利尔博物馆的四合院阳光灿烂,这里是美国收藏中国文物著名的国家博物馆,面积不大,好像许多宝贝没地方展出了。</p> <p class="ql-block">2006年6月,考古学家在浙江省杭州市开始了中国古代最大、最早的城墙城市良渚文化遗址的发掘。该遗址位于长江以南,包括宫殿遗址、王室墓葬和工艺作坊,是良渚社会生活中心。</p><p class="ql-block">良渚人没有文字,<span style="font-size:18px;">未留下</span>历史事件和宗教信仰的记录。良渚人非常珍视玉石,尽管<span style="font-size:18px;">玉石是自然界最坚硬的材料之一,</span>制作这些玉器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和人工。</p> <p class="ql-block">《人面纹头饰》,新石器时代晚期,良渚文化(公元前3300--2250年),中国太湖地区。传浙江下溪出土,软玉,高6.9、宽8、厚1厘米。以浅浮雕与线刻表现,中心为一张人面纹,人面上和四周刻满了几何图案。</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面具纹</span>头饰件(Head ornament with mask),新石器时代晚期良渚文化(公元前3300--2250年),浙江太湖地区。</p><p class="ql-block">整体呈橄榄绿色与黄褐色斑驳纹理,表面覆盖大量白色结壳。以浅浮雕雕刻程式化的人面纹,因磨损严重,仅可辨识出眼睛与嘴巴。</p> <p class="ql-block">玉头饰(<span style="font-size:18px;">Head ornament</span>),约公元前 3300–公元前 2250 年,中国太湖地区,软玉,尺寸:高 × 宽 × 厚:2.9 × 5.8 × 0.6 厘米。馆藏编号F1917.378d。</p><p class="ql-block">这种顶部圆形的装饰玉片曾在墓葬中的头骨附近发现,玉玉头饰背面的对孔表明这些玉片曾被缝制到死者佩戴的皮革或布制头饰上。</p> <p class="ql-block">梳背饰(上图),新石器时代晚期良渚文化(公元前3300--2250年),中国太湖地区,软玉,高3.4、宽7.9厘米、厚0.5厘米,收藏号F1917.382。</p><p class="ql-block">玉璜(下图),中国太湖地区,良渚文化,约公元前 3300 年-约公元前 2250 年。崧泽文化,约公元前 4000 年-公元前 2500 年。收藏号F1917.383。</p> <p class="ql-block">来自浙江省嘉兴市白埠良渚文化墓葬中的象牙玉梳(弗利尔博物馆照片)。</p> <p class="ql-block">《兽首镯》,新石器时代晚期,良渚文化(公元前3300--2250年),浙江太湖地区,玉(软玉),尺寸:高 × 直径:1.3 × 9.9 厘米。收藏号F1917.141a-b。</p> <p class="ql-block">《兽首镯》是清末金石学者端方的旧藏。厚环,大孔,可能为手镯。半透明,呈致密斑驳的金褐色,夹杂浅黄绿色痕迹。表面有银白色风化霜状痕迹,整体光滑如缎。一处凹陷,环口有磨平的缺口,外缘浮雕六个风格化的兽首。*</p> <p class="ql-block">良渚,意为“美丽的水中之洲”,位于浙江省杭州市余杭区河网纵横的平原地带。国内业内认为,1936年,浙江省立西湖博物馆的施昕更首先在良渚镇一带发现并发掘了多处史前遗址。这观点可能需要调整,弗利尔博物馆的大量良诸古玉是1910-1930年代入藏的。</p> <p class="ql-block">刻符号璧,良渚文化,新石器时代晚期,约公元前3300年至公元前2250年。</p> <p class="ql-block">2006年6月,考古学家在浙江杭州大规模发掘中国最早、规模最大的城墙聚落。这个位于长江以南<span style="font-size:18px;">石器时代的大都会</span>,包括宫殿基址、王族墓葬和手工业作坊,是良渚社会的核心所在。</p><p class="ql-block">良渚文化未出现文字,现只能通过推测,来理解良渚人埋葬器物的意义。在良渚精英墓葬中,可见贵族下葬时佩戴着手镯、吊坠和头饰。良渚人对玉器极为推崇,采集玉石制作了大量璧、琮、刀和首饰,刻工极为精细,而玉石是自然界最为坚硬的材料之一。</p> <p class="ql-block">玉璧上刻着玉鸟站高台的图案。</p><p class="ql-block">“至美之玉” 里的"玉"涵盖多种矿物,包括软玉与硬玉。现已证实,中国古代遗址出土的"玉器"几乎均由软玉雕琢而成。近于纯净的软玉本无色,铁等元素的存在造就了黄、绿、褐、黑等色泽。</p><p class="ql-block">良渚墓葬出土玉器多为墨绿至棕褐色。其中极品玉器呈浅青色,说明稀有玉料曾被专门用于制作礼器。而后世中国北方的新石器文化则青睐当地的墨玉。至青铜时代晚期,从中亚地区输入了青黄色玉料。</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刻符号璧,良渚文化,新石器时代晚期,约公元前3300年至公元前2250年。</p> <p class="ql-block">此玉𤧥的刻画图案与上海博物馆收藏的一块玉𤧥极相似,玉鸟立高台。</p> <p class="ql-block">玉璧的一面,顶端阴刻着一只侧身站立的鸟,它站在一个高台上。这个高台设计独特,上宽下窄,两侧中部略带内弧,下端平直,上端分为三级。高台内部刻有一横置的类似“目”字形的纹样。</p><p class="ql-block">高台在良渚文化中象征着宫殿,而鸟是良渚先民崇奉的动物之一,被视为神的使者,具有沟通天地的神奇力量。这块玉璧不仅是工艺品的杰作,更是良渚文化宗教信仰和艺术审美的生动体现。</p> <p class="ql-block">刻符号并饰边的玉璧,</p><p class="ql-block">有穿孔的璧形器;两面对钻,中央留有粗糙的棱脊;呈深色斑驳的绿色与金褐色;表面有蓝灰色风化霜斑与初步分解形成的纹理;散布颗粒状蚀坑。装饰方面:正面轻刻符号,外缘环绕鸟纹、箭纹及几何图案。</p><p class="ql-block">弗利尔于1917年在纽约购于收藏者游篠溪。</p> <p class="ql-block">玉碧上刻有鸟栖高台。</p> <p class="ql-block">此玉璧表面上侧阴刻小鸟立高坛形图案,高坛内有漩涡状团纹,代表太阳,神话传说中鸟通日,亦即阳鸟之说,玉璧之上刻划阳鸟立高坛图符,寄予了良渚先民以阳鸟沟通天神的含义,尤其珍贵。</p> <p class="ql-block">兽面纹与交错鸟纹神人纹玉璧,这件高古玉璧的两面雕刻几乎完全相同,中央有一处较大的圆形孔洞,周围环绕一圈狭窄的素面内环。外接一宽带,其间布满似牛首的怪兽面纹、程式化的身躯以及交错相连的冠鸟。此“兽带”外围刻有一圈细绳索纹,再向外则是一宽带,布满规整排列的云纹(逗号形螺旋纹)。最外缘以一窄的素面环收边。两层布局、逗号纹与交错正面“龙”纹璧。</p> <p class="ql-block">随着新石器时代良渚文化的消亡,许多玉器形制逐渐湮没。然而一千多年后,良渚墓葬被偶然发现,配葬玉璧再次复兴,部分周朝(约公元前1050-256年)墓葬中发现了再次埋入的新石器时代玉璧,把新制作的玉璧放在逝者身边。这些后期出土的玉璧多用纤薄软玉片雕成,双面雕饰了凹凸肌理。更加成熟的抛光工艺使这些半透明玉器呈现出高度反射性的表面,标志着玉器美学的新境界。</p> <p class="ql-block">玉璧如簇,良渚显贵墓葬中出土了数以千计的玉璧,其尺寸、玉料品质、工艺水平及完成度参差不齐。玉璧的涵义、用途与礼仪功能至今仍是个谜。极品玉璧采用纹理均匀的深色软玉雕琢而成,呈完美正圆形,所有锯切与磨痕均被彻底抛光去除。其余玉璧表面仍可见浅淡划痕,那是用绳锯在玉料上来回摩擦所留的印记。</p> <p class="ql-block">以优质玉石雕琢并抛光至莹润的玉璧,通常置于逝者躯干近侧。而玉料逊色、表面欠琢磨者,则多放在足部下方。</p> <p class="ql-block">带有均匀圆形突起的玉璧(Disk (bi) with raised uniform curls arranged in a grid),公元前475-100年,据称在中国陕西省西安出土,软玉,直径 x 厚度:0.4 x 17.1 cm,馆藏编号F1917.356。</p> <p class="ql-block">玉璧,中国,晚期新石器时代,良渚文化,公元前3300-2250年,重修,清代,1644-1911年,馆藏号F1917.50。</p><p class="ql-block">在复古时尚中,这块玉璧是清代用两千多年前的玉璧再加工装饰的。原始良渚文化的璧,表面光滑未装饰,被重新加工成具有晚期青铜时代风格的样式,这一做法在乾隆(1735-1796年)期间非常流行。</p> <p class="ql-block">刻符玉镯(Bracelet with incised glyphs),良渚文化,新石器时代晚期,约公元前3300年至公元前2250年,太湖地区。1917年弗利尔购于上海的游篠溪(You Xiaoxi)。</p> <p class="ql-block">玉镯上刻的纹样线描。</p> <p class="ql-block">《单节<span style="font-size:18px;">面具纹</span>玉琮》(One-tier tube with masks),<span style="font-size:18px;">良渚文化,约公元前3300–2250年。</span>方形中空筒状,属琮形制,两端各有凸起的窄口沿,呈乳白色与棕褐色。转角处刻有浅浮雕风格化面具及细密双线纹带。口沿有磕损。</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玉琮四角处的</span>面具线描图。</p> <p class="ql-block">作为良渚文化的创新产物,这些玉琮(cóng)需要经年累月的手工雕琢方能成型。良渚墓葬中发现的玉琮尺寸各异,有时与其他玉器以环形阵列分布于墓主周身,其原始含义与功能仍属未解之谜。面具纹饰的条形嘴部、凸起的椭圆眼廓和凹陷的圆形瞳孔,散发着神秘气息。</p> <p class="ql-block">人面纹贴饰(Applique with face),约公元前2500–1700年,面具纹饰,和田玉,石家河文化。红色和田玉,局部泛灰绿色,质地半透明。一面以浅浮雕、线条为主的纹饰,四个穿孔用于固定。</p> <p class="ql-block">此饰件展现了极为精湛的工艺,人面形象佩戴扭绳状或织物状的头带,长发末端卷曲上翘,双耳悬挂圆形耳饰。四组细小钻孔应是用于将其固定在织物上。钻制这些孔洞需要极高的控制力与极细的钻头,这体现了石家河文化在工艺上的杰出成就。</p> <p class="ql-block">礼仪用圭,带人面与鸟纹的贴饰,和田玉,公元前2500–1700年,龙山文化。</p><p class="ql-block">礼仪用器,形制为圭。短而窄,末端斜削,柄部有穿孔。整体呈深橄榄棕、红棕、橄榄绿与橙色斑驳纹理。以浅浮雕与阴刻表现,一面为鬼面纹,另一面为展翅鹰纹,柄部横刻三道凹槽。表面呈暗哑光泽。由于长期把玩或早期的粗暴清理,正面的细密线刻人面纹与背面的侧身纹章鸟纹大多已磨损。纹饰及表现方式表明,此圭应为龙山文化晚期物件。</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玉璇玑</span>》(Notched disk),可能为山东省,新石器时代晚期,龙山文化,约公元前2500—2000年,蛇纹石。</p><p class="ql-block">这只龙山文化的玉璇玑堪称当下尺寸最大的璇玑 ,直径达33cm,造型一流,2017年入藏弗利尔艺术馆。</p> <p class="ql-block">《玉钺》,端方旧藏,由有领璧加工而成,晚商时期(公元前1250-1050年),河南安阳市,软玉。尺寸:高19.8、宽20、厚0.8厘米,孔径:6.2厘米。收藏编号: F1970.39。</p> <p class="ql-block">玉斧,良渚文化,约公元前3300-2250年,太湖地区,软玉。高 x 宽 x 深:12 × 16.3 × 0.7 cm,馆藏号F1916.498。</p><p class="ql-block">刀刃圆滑,侧面轻微弯曲。从两侧打孔,留下中脊。一面呈黄橙色斑驳,带有初期分解的区域和纹理。另一面呈浅橄榄棕色,伴有大量白色分解痕迹,角部破损。</p> <p class="ql-block">玉斧,约公元前2000-1700年,中国,软玉,</p><p class="ql-block">高 x 宽 x 深:15.8 x 22.6 x 0.6 cm,馆藏号F1917.78。</p><p class="ql-block">一种仪式用物,斧头形,属于斧或钺。宽大而扁平,刀刃圆滑,侧面逐渐变窄,末端呈方形,边缘有弯曲的孔洞,孔洞下方有一个圆锥形穿孔。半透明,呈丰富的深绿色,带有彩虹色斑点和分散的暗红色区域。一面有宽浅的沟槽。上边缘粗糙,表面如镜。</p> <p class="ql-block">玉璋,约公元前2000-1600年,可能是中国河南省,软玉。高 × 宽 × 厚:37 × 8.2 × 0.3 厘米,收藏号F1916.165。</p> <p class="ql-block">斧柄帽(Axe shaft cap),新石器时代晚期良渚文化(公元前3300--2250年),中国太湖地区,软玉,尺寸:高3.2、宽7.2、厚2.4厘米。器物编号F1916.512。</p> <p class="ql-block">斧柄饰,斧柄头,呈长椭圆形块状,底部有突出的空心和穿孔的轴,顶部的平面凸起椭圆形造型是唯一的装饰。斑驳的奶油色和黑色,表面光滑,有一些粗糙和破损的地方。</p> <p class="ql-block">人面五节琮(Five-tier tube,cong,with masks),约公元前3300-2250年,<span style="font-size:18px;">中国</span>太湖地区,软玉,尺寸:高 x 宽 x 深:14.5 x 6.7 x 7 cm,馆藏编号F1917.95。</p><p class="ql-block">方形空心圆柱,类型为琮;高耸的形态,两端有宽阔的突出颈圈。色泽丰富,从浅棕到深棕,带有绿色和黄色的痕迹。装饰有凹槽和刻痕,沟槽和角脊,圆形、线条和曲线(颈圈和角部有破损)。</p> <p class="ql-block">人面纹十一节琮,新石器时代晚期良渚文化 (公元前3300--2250年),中国太湖地区,软玉,高28.5、宽7.5、厚7.6 厘米,孔径4.9 厘米,收藏编号:F1916.410。</p> <p class="ql-block">十三层琮,饰面具纹,公元前3300-2250年,中国太湖地区,材质为软玉,尺寸:高 × 宽 × 厚:32.6 × 6.9 × 6.8 厘米,收藏号F2016.2a-d。</p> <p class="ql-block">《鉞形斧》,<span style="font-size:18px;">端方旧藏,</span>由有箍環的玉璧改制。约公元前1250年至公元前1050年,河南安阳,玉(软玉),尺寸:高 × 宽 × 厚:22.5 × 20.3 × 1.1 厘米,收藏编号F1968.48。</p> <p class="ql-block">玉𤧥,可能为龙山文化,约公元前2000–1700年。小型有穿孔的圆盘,属“璧”形器;半透明,呈斑驳的青绿色与黄褐色;边缘有斜面,一道长裂纹。</p><p class="ql-block">弗里尔(Charles Lang Freer,1854–1919)1912年购自伦敦古董商阿贝尔(Abel William Bahr)。</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仪式性收割刀》</span>(Ceremonial harvesting blade),端方旧藏。新石器时代<span style="font-size:18px;">晚期</span>,龙山文化,约公元前2000-1700年,玉(硬玉),尺寸:H x W x D: 72 x 18.6 x 0.8 cm。收藏号 F1918.1.1。</p><p class="ql-block">这把巨大的玉刀是世界上最大的中国<span style="font-size:18px;">古代</span>玉器之一,由于太大和过重,无法实际用来收割作物,其形状大致模仿了固定在木柄上的石制收割刀。上面精确间隔的孔洞可能没有实际用途,而是增强了设计的装饰性。斑驳的色彩和异常纤薄的“切割”边缘,使这件玉刀成为玉石加工工艺的杰作。</p> <p class="ql-block">这把玉刀的右端曾发生破损,断面边缘被重新装饰,并添加了一个人头的轮廓,但为何人头颠倒是个谜。由于精美的修复装饰也发生在新石器时代<span style="font-size:18px;">晚期,</span>可以推测破损和重新装饰发生在玉刀初次制成后不久。</p> <p class="ql-block">太保玉戈,西周时期的重要玉器,1902年陕西岐山县召亭村修建召(chāo)公祠时<span style="font-size:18px;">出土</span>,戈长67.4厘米,<span style="font-size:18px;">因戈上铭文记载召公奭(shì)南巡诸侯国的历史而备受关注。召</span>公是周武王的弟弟,曾辅佐成王,官职为太保。召公也被称为“太保”,即“国家大保”。这件闻名遐迩的瑞方旧藏“太保玉戈”堪称稀世珍品。</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注:召公长寿,周成王临终前让他辅助康王。召公历文、武、成、康四代王朝。</p> <p class="ql-block">玉戈长67.4厘米,援部后端刻有27字铭文:“六月丙寅,王在丰,命太保省相南国。帅汉,徒守南,令奄侯俘,用十朋,走百人”。</p><p class="ql-block">释义大致为:“召公奉周成王之命沿汉水南下,巡视南方诸国,因为濮曾协助武王灭商,召公在这次南巡时,奉命以百名仆御封赏濮候。” 召公代表周成王对南方势力进行军事整顿,涉及“帅汉、令濮侯辟”等历史事件。</p> <p class="ql-block">在约公元前1050年推翻商朝的过程中,太保发挥了关键作用,被视为周朝的“开国元勋”之一。铭文记载了太保在周王朝初年一次成功的南方勘察任务。作为嘉奖,国王将这件珍贵的古代兵器赐予太保,并在其上重新刻写铭文。</p> <p class="ql-block">该玉戈是商周时期玉器中铭文最长、形制最大的器物,其铭文内容为研究西周政治制度、军事活动提供了珍贵实证。由于铭文涉及召公南巡的具体过程,成为解读周王朝中央与诸侯国关系的关键。</p> <p class="ql-block">玉戈先是被时任陕西巡抚的晚清重臣端方收藏,在端方1911年离世后,该件玉器于1919年前端芳的后人卖给了上海游筱溪,游筱溪于1919年卖给了弗利尔。</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面具与兽纹戈</span>(Harvesting knife with mask and felines),残片。此大玉戈长达84厘米,为端方旧藏。</p> <p class="ql-block">端方玉刀背面纹饰与正面不同。弗里尔通过古董商于1917年收藏了上述这两件戈,当时价格按金价折算分别是2500美元和5500美元。</p> <p class="ql-block">玉面饰,龙山文化,约公元前3000年-约公元前1700年,新石器时代晚期。</p><p class="ql-block">极浅的半透明青绿色和田玉面具饰。浮雕与线刻结合雕成。背面钻有六个穿孔用于固定,并有一条自上而下贯通中央的孔道。</p><p class="ql-block">此面具的面部造型与凿形器(F1915.87)及贴饰(F1939.54)上的浮雕面孔相似,但缺少它们更复杂的外轮廓。头部与颈部两侧的平整光滑,实际上可能是在古代或更可能是在较近时代重新打磨过的。</p> <p class="ql-block">背面复杂的穿孔,是历代的不同持有者为了适应自己使用方式而多次钻制的结果。</p> <p class="ql-block">饕餮(tāo tiè)与龙纹戈(Dagger-axe with masks and dragons),商代,安阳早期,约公元前1300–1200年,青铜嵌绿松石与和田玉刃。这种极为罕见的戈在中国尚未有科学出土实物,因此其用途难以确定。绿松石拼接装饰的柄,图案非常精美,顶部是一个鸟头,中间是一条完整的龙,尾部是一只带角小龙。</p> <p class="ql-block">它由四部分组成:一根青铜管形斧柄、两枚饰有龙纹的端盖,以及一件形制特殊、带锯齿的玉刃(可能并非原配),玉刃以线性浮雕装饰,背缘有锯齿状刻痕,刃部经磨制锋利。</p> <p class="ql-block">规则的齿边刻花玉刀。</p> <p class="ql-block">斧柄内部的木质残留表明其柄部曾经通过附加部件延长,但现已缺失。</p><p class="ql-block">此玉戈是弗利尔1940年从芦芹斋处购得。</p> <p class="ql-block">错绿松石龙纹内戈,这是一件礼仪性兵器,刃部为灰白相间、因埋藏而染色的和田玉,镶嵌于绿松石的青铜构件的部分镶嵌已缺失。柄部有穿孔,铜质部分包浆厚重。</p> <p class="ql-block">这件戈的突伸柄部以微小的松石镶嵌构成盘绕的龙纹:其喙状头部、三爪之足以及旋转的尾巴清晰可见。X光片显示,该戈实际上由不同部件拼装而成,原本可能并非一体,在近现代通过金属钉与焊接加固。这也解释了部分松石镶嵌分布凌乱的现象。1941年弗利尔购于芦芹斋纽约公司。</p> <p class="ql-block">铸造怪兽面具陶模,汉代,约公元前300-200年。弗利尔于1918年自纽约山中商会(Yamanaka & Company)购入。</p><p class="ql-block">这是一件用于铸造怪兽面具的金属铸造模型(阳模),呈四方形,背后有一根凸柱。灰白色软质黏土,未施釉,表面附有砂质土壤沉积,浮雕饕餮纹。</p><p class="ql-block">制造青铜,是人类文明的重要飞跃,中国大约在公元前1800年就跨入了<span style="font-size:18px;">“青铜时代”</span>。青铜是人造金属,由铜和锡混合而成,有时加入铅。按比例融合这些金属,需要极高的温度。铸造工坊借鉴新石器时代陶工发明的高效窑炉结构,侯马是中国规模最大的青铜作坊。</p><p class="ql-block">在侯马,铸工使用高温烧制的陶范和分段<span style="font-size:18px;">装饰性</span>陶模进行铸造。为了装饰这些陶模,工匠会使用可重复利用的纹样范块,分段陶模围绕陶质内芯排列好,将熔融的青铜倒入模具内。冷却后,敲碎陶模取出铸成的青铜器。</p> <p class="ql-block">龙与兽纹浮雕六角格璧(Disk with raised hexagons arranged in a grid, dragon, and feline),东汉,约公元100–220年。</p> <p class="ql-block">玉璧的镂空装饰极为繁复,龙以舒展的曲线盘绕,如同云气。一只猫科动物则以扭转的身姿呈现侧面,暗示着超越单纯装饰的叙事意味与场景感。此玉璧以优质浅绿色和田玉制成,极为罕见,仅在汉代王侯墓葬中出土。</p> <p class="ql-block">玉磬(Chime),清代康熙年间1716年,和田玉(翡翠),刻纹并嵌金丝。</p> <p class="ql-block">这件玉謦饰有帝王专用的五爪龙,原本属于一组由不同尺寸和厚度的<span style="font-size:18px;">组成的系列玉</span>馨,可悬挂在木制架上。每块玉磬用木槌敲击时,都能发出独特的音高。</p> <p class="ql-block">在清朝两千多年以前,石磬和青铜钟组成的乐器组合已经是古代祭祀的重要组成部分。清朝皇帝<span style="font-size:18px;">遵循古训</span>制磬,彰显自身“威仪”。在清代宫廷礼乐中,一些磬是用石灰石雕刻的,而用于重要祭祀仪式的磬则用深绿玉料制作。</p> <p class="ql-block">韾边截面刻有“<span style="font-size:18px;">姑洗”(gū xiǎn)两字</span>标示音高,并记载了制作年份(1716年)。</p> <p class="ql-block">游兴未尽,亮眼的东西太多,高古玉是弗利尔博物馆收藏中国文物中主要门类之一,下次再看。</p><p class="ql-block">注:* 为弗利尔博物作馆官网照片。</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