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故乡系列之第106篇) </p><p class="ql-block"> 九月三十日,秋风仍带着“秋老虎”的余威,轻轻拂过尹家村的白墙黛瓦。我们踏入村委小院,只见楼顶上“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八个大字格外醒目,红得炽热,宛如燃烧的火焰,将整个院子都映照得生机勃勃。下车还没站稳,一双带着薄茧的手已经伸了过来,温暖而有力:“欢迎来看看我们村的新变化!”尹秋儒就站在面前。他中等身材,脊背挺直如松,眼角的笑纹里盛着光。一开口,便是他琢磨了十几年的“治村经”,字字句句都浸透着晨露与泥土的气息。 </p><p class="ql-block"> 这位曾经是酷爱写诗的文学青年,担任村干部以后,将他激情澎湃的“诗行”,写在了乡村振兴的征程上,2023年11月,在首都北京光荣地受到了习近平总书记的亲切接见。</p> <p class="ql-block"> 在江西宜春樟树市临江镇的尹家村,尹秋儒的名字是村民们心中的“定心丸”。他年过半百,走路依然带风,裤脚常沾着泥点。作为村党支部书记兼村委会主任,他的身影遍布村子的每个角落。在田埂上蹲着谋划产业,在大棚里弯腰查看菌菇,在村民家门口坐着唠家常。谁家孩子无人照看,谁家老人缺医少药,他都记在心上。他就像村头那棵老樟树,只要他在,村民心里就踏实。 </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237, 35, 8);"> 一、破局:从“空心村”到“暖心巢” </span></p><p class="ql-block"> 2011年的尹家村,还是另一番景象。田埂路坑洼不平,雨天泥泞难行;青壮年纷纷外出务工,留下的老人守着几亩薄田,一年忙到头,手里依然攒不下几个钱。刚接过村党支部书记担子的尹秋儒,戴着草帽挨家走访。看着空荡荡的村口、干裂的田垄,他夜不能寐:“都是乡里乡亲,不能让大伙一直苦下去。”他拳头在膝头攥紧,下定决心:要改变,就得从根上改起。 </p><p class="ql-block"> 换届前夕,他怀揣着一腔热情寻访村里的能人。面对大专毕业担心回村没有前途的年轻人,他拉着对方走在田埂上:“这地,用对方法,照样能种出‘金疙瘩’。”面对养殖能手对合作的顾虑,他搬过板凳坐在对方家里,一笔一笔算账:“你出技术,村里出地,赚了钱大家分。”经过几个月的努力,四名大专生、一名致富能手加入了村“两委”班子。 </p><p class="ql-block"> “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尹秋儒深知,光有能人不够,班子必须“拧成一股绳”。“三会一课”从不含糊,每月“党员学习议事日”雷打不动;党员职责清单贴在墙上,村务账目公示在栏里。“我是来办事的,不是来当‘官’的。”他说,“得让大伙看得明白,心里亮堂。”渐渐地,村党支部成了真正的战斗堡垒。党员带头,村民跟进,种果树、学技术、帮老人收庄稼……尹家村的风气,像春天的田野,焕发出勃勃生机。 </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20px;"> 二、兴业:让土地生出“金疙瘩” </span></p><p class="ql-block"> 好风气要有好日子相配。尹秋儒明白,必须让村民的口袋实实在在鼓起来。2020年底,得知邻镇家庭农场种植食用菌效益不错,他当天就骑着旧电动车前往考察。农场负责人起初不愿合作,他就蹲在大棚外等待,中午啃馒头,下午继续谈。经过三天的软磨硬泡,终于打动了对方。 </p><p class="ql-block"> 争取帮扶资金时,他成了镇政府、市政府的“常客”。有时一天跑三趟,嘴皮磨破了就喝口水继续。工作人员劝他别太着急,他摇摇头:“村民等着盼着,我慢不得啊!”凭着这股韧劲,他最终争取到120万元启动资金。 </p><p class="ql-block"> 建设温控大棚的几个月里,尹秋儒几乎长在了工地上。天刚亮就检查建材质量,中午边吃盒饭边讨论施工方案,傍晚还要盯着设备调试。他说:“这棚子是村民的‘钱袋子’,差一分一毫都不行!”有一次,一个工人嫌他要求太严,甩下工具要休息。他没有发火,递上矿泉水说:“兄弟,现在多费点劲,将来村民就能多挣点,孩子能多买两本书,值!”工人听后,红着脸拿起工具继续干活。 </p><p class="ql-block"> 如今,田埂上12个温控大棚在阳光下熠熠生辉,像铺展在田野上的白云。棚内,肥嫩的菌菇从菌棒中探出头来,带着清新的水汽。这个总投资500余万元的食用菌基地,让65名村民在家门口就业,8名脱贫户稳定增收,每人每年多赚近5000元。 发工资的日子,尹秋儒总在现场。看着村民数着钞票时脸上绽放的笑容,他悄悄抹去额角的汗水——那汗水中,有辛劳的咸,更有幸福的甜。 </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20px;"> 三、暧心:春雨润物细无声 </span></p><p class="ql-block"> 尹秋儒的心,既装着产业发展的大局,也装着村民生活的细枝末节。看着村里婚丧嫁娶大操大办,有的农户为撑面子不惜借高利贷,他牵头修订村规民约,将“婚事新办、丧事简办”一条条写明,自己率先垂范——侄女结婚,只摆三桌酒,不收一分彩礼。 </p><p class="ql-block"> 为改善村居环境,他组织“美丽庭院”评比。谁家院子整洁,种花种菜,他就自掏腰包买米面油作为奖励,敲锣打鼓送上门。面对不好意思接受的老人,他笑着说:“这是您勤快应得的,环境好了,大家住着都舒心!”在他的奔走下,市、镇累计投入430余万元,为9个自然村修通水泥路,开挖排水沟,安装太阳能路灯。 </p><p class="ql-block"> 装路灯时,有村民嘀咕:“白天不用,晚上没人,浪费钱。”尹秋儒不急着反驳,而是拎着水果挨家走访。在李大妈家,他蹲在门口轻声说:“您晚上串门,摸黑走土路,万一摔着怎么办?路灯亮了,心里也亮堂了。”经过半个月的耐心沟通,村民们都同意了。当第一盏路灯在傍晚亮起,村民们围着灯杆转了好几圈。李大妈摸着灯杆笑道:“这下好了,晚上出门不怕了!”如今,140盏路灯照亮了尹家村的大街小巷,也照进了村民心里。 </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20px;"> 四、化纷:用真情解开千千结 </span></p><p class="ql-block"> 在乡村治理中,尹秋儒摸索出一套接地气的“四招解四结”工作法:用“脚板”磨平怨结,用“热脸”融化气结,用“婆婆嘴”打开心结,用“母舅”般的公正理顺事结。 </p><p class="ql-block"> 尹某娣和皮某英两位老人因半分地边界争执不休。这本是几十年前“计工分”时结下的旧怨。两人都给在外子女打电话,要让子女回来“撑腰”。尹秋儒听说后,带着卷尺赶到地里。他不急着评理,先蹲在田埂上听老人倾诉。等两人情绪平复,他轻声说:“大妈,为这点地让子女放下工作回来吵架,万一出点事,值得吗?”接着,他拉着两人一起丈量边界,还陪她们回家吃饭。饭桌上,聊起年轻时一起劳作的日子,老人们笑了,几十年的疙瘩也随之解开。 </p><p class="ql-block"> 村民袁某云的丈夫因车祸去世,与肇事方在赔偿金上僵持不下。她带着两个孩子,一气之下搬了家,扬言“不赔钱就去上访”。尹秋儒第一次上门,她连门都不开。他没有放弃。第二天找来镇调解员、村里“老娘舅”一起上门。袁某云关门,他就隔着门聊孩子的近况;她不吃饭,他就从家里做好热饭菜送去。精诚所至,金石为开。袁某云终于打开心扉:她不是胡搅蛮缠,只是担心拿不到赔偿金,无法抚养孩子。了解情况后,尹秋儒多方奔走,最终帮她要回了赔偿金。后来,袁某云主动加入志愿者服务队,真诚地表示:“要像尹书记帮我那样,去帮助更多人。” </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20px;"> 五、星光:照亮乡村振兴路 </span></p><p class="ql-block"> 今天的尹家村,早已旧貌换新颜。田成方、路相通、灯明亮,村民腰包鼓了,笑容多了。大家聊的都是新变化,比如:“菌菇又丰收了”“路灯真亮堂”“尹书记又帮谁家解决了难题”。 </p><p class="ql-block"> 2023年11月,尹家村被授予“全国新时代‘枫桥经验’先进典型”称号,尹秋儒作为代表受到习近平总书记亲切会见。随后,省、市各级荣誉接踵而至。奖牌挂满了村委办公室的墙壁,但尹秋儒没有半点骄傲:“这些荣誉是给全村人的,是大伙一起干出来的。我们得接着往前奔,让尹家村的日子越过越红火!” </p><p class="ql-block"> 尹秋儒心怀感恩,深情地说:“各级党委政府和政法委对尹家村的关心与支持,犹如雪中送炭。没有他们的温暖关怀,就没有尹家村如今的繁荣和希望,也不会有我今天的一切。”</p><p class="ql-block"> 夜幕降临,尹家村的路灯次第亮起,温暖的光芒洒在整洁的村路上。这光,照亮了村民回家的路,也照见了一个共产党员如磐的初心。尹秋儒,这位尹家村的“领路星”,依然每天奔走在这片他深爱的土地上,用脚步丈量民情,用真心化解民忧,用实干点亮希望。 </p><p class="ql-block"> 在他的身上,我们看到,真正的振兴,不仅是产业的兴旺、环境的改善,更是人心的凝聚、精神的升华。而这,正是新时代乡村振兴最动人的篇章。</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