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1>五六十年代的农村生活:那段被遗忘的“灾荒年称”,苦与甜的独家记忆?<br>原创<br>大山其华<br>大山其华<br>2025年09月30日 07:46<br>重庆<br><br></h1><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一</b></h1><br> 我八岁上一年级,每天放学,赶忙往家跑,一头就扎进母亲怀里吃奶。母亲四十一岁生下我,在家里我就是被父母捧在手心的“惯私儿”。 我八岁才断奶,估计不少人听了都得瞪圆眼睛,满脸写着难以置信,但这确实是真的。直到周围邻居那些表哥表嫂们笑着打趣我:“都要长大接媳妇了,媳妇不笑你才怪等玩笑话,我才极不情愿的断了!”<div><br> 现在回想起来,母亲对我的好,就像那冬天里的暖阳,温暖又实在。那时候,我趴在母亲温暖的怀里,一边吮吸着乳汁,看着母亲的眼睛,一边听母亲给邻居们讲“灾荒年”的那些事儿。<div><br> 那几年,人们日子苦得像黄连。坡上的野菜被扯来充饥,麻头挖出来推成粑,“观音米”吃下去,肚子难受得在床上直打滚。母亲还常常念叨:“华儿命好,要是搁在那灾荒年,当<div>娘的哪还有奶水喂你哟?”</div><div><br></div><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二</b></h1><div><br> 等我慢慢懂事,母亲也时常给我们讲“灾荒年”的那些往事。她会带着几分庆幸又几分伤感:“要不是你老汉在铁厂担杠碳时候,悄悄拿点米回家,我和你哥哥都不知道能不能熬过来。隔壁邬三的老汉,刘二嫂两母女,就是在那时候没有了的。”</div><div><br> 母亲还忍不住责怪他们:“年纪轻轻的,饿了,都不晓得跑快一点,还挑食,既然不敢拿集体的东西,那饿了抓两把愣竹叶子吃,也能顶一阵子,咋就把命给丢了呢!”<br><br> 在那个“灾荒年”,人们普遍人老实,文化也不高,但思想觉悟那叫一个高,一心扑在集体生产上,不得有半点私心。队上三天两头开会读报,平时要是说错一句话或者做错一件事,被贫协晓得,说不定就被戴上“帽子”,轻则挨打,重则挨斗。<br><br> 姨姐夫经常给我们讲他们生产队经二姐的事儿。当时经二姐也就十五六岁,“灾荒年”饿得实在没辙。路过集体种红苕的土地,看到一窝烂了没发芽的红苕,就像看到了希望,偷偷刨出来就往树林里跑,坐在地上,狼吞虎咽地啃起来。<br>可这人,倒霉起来喝凉水都塞牙缝。被生产队有个在树林里解手的人看见,那时候人人思想觉悟都高得离谱,这人转身就把经二姐在树林啃红苕种的事儿告诉了队长。</div></div></div> 结果,队长派民兵把经二姐绑起来,双手吊在栽红苕种那块地旁边的树上,还召集社员现场开会。民兵们下手极狠,打得经二姐衣不遮体,哭天喊地,她父母跪在地上,苦苦为女儿求饶。<div><br> 后来,为保经二姐,她父亲连续十天不去集体“大食堂”吃饭,给集体“节约”粮食,队长这才松口,同意放过她。<br>姨姐夫每次提起这件事,都忍不住直摇头,满脸是痛心与无奈:“那时候的民兵也真下得去手,一个女孩子,饿得走路都没有力气,去抠个烂红苕吃,就遭了这么大的罪,都不知道当时社会怎么变成那样。这事儿,估计得在经二姐心里留下一辈子阴影。”<div><br></div><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三</b></h1><div><b><br></b></div><div><br> 生产队的谭哥也给我讲过他父亲的事儿。他说:“那时候,“灾害年”那些人,就是太老实。我老汉专门给集体‘大食堂’担生活物资,有时候是几个人一起,有时候就他一个人来回。</div><div><br> 集体的力棒就是选高大力气好一点的,那时候生活不好,下力人吃得,大食堂那点份量那里能够让他们吃饱。自己每天来回挑的集体粮食,都不知道悄悄抓几把放在路边草丛中藏起来,宁愿挨饿都不肯拿。”</div><div><br> 谭哥接着说:“集体食堂挑粮食的那几个人,就我老汉饿走了,其他几个都熬过了那几年。后来大家聊起来,大家都怪父亲人太老实、太憨。”</div><div><br> 其实,哪是太老实,而是当时大家的思想观念被那个时代给“灌输”得牢牢的,都觉得“偷盗”集体的东西是件特别可耻的事儿。</div><div><br> 可实际上,背后偷偷伸手拿集体东西的人也不少。现在想想,那个时代大家也是被逼得没办法。<br><br> 后来,上面宣布“大炼钢铁”停止,工业指标降低,精简职工,减少城镇人口,农村政策也作了相应调整,农民的积极性被调动起来。经过两年的调整,人们的生活就有比较大的改善。<br></div></div> 母亲在世的时候,就常常教育我们要珍惜粮食。她端着碗就喜欢唠叨:“碗里面的饭要吃完,不能浪费。现在有了粮食,不觉得珍贵,等你发现家里粮仓见底的时候,心里肯定慌得不行。”<div><br> 吃过苦、受过穷的人,大概都有过类似的经历。人在极渴的时候,哪怕是一口水,都觉得是甜的;人在极饿的时候,就算是个苦瓜饼,都觉得是世上很好吃的东西。<br>这可不是错觉,而是因为我们带着一颗感恩的心去享用。相反,要是没有感恩的心,就算天天吃大鱼大肉,也会觉得没滋没味。</div>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四</b></h1><div><br></div><div><br></div> 今天,过去那段岁月早都远去,但父母曾向我们讲述的那些历史,宛如刻在心底的印记,永远也抹不掉。它让我们明白,人生一世,生活中的苦与甜都是财富,让我们懂得珍惜当下的幸福,带着感恩的心,好好过好每一天。<br>五六十年代农村集体生活的点点滴滴,就像一部厚重的历史书,每一页都写满酸甜苦辣的故事,值得我们后人细细品读,回忆过去,就是为了我们珍惜现在,珍惜生活中的每一个瞬间!<br><br> 读者们:如果您经历过或者听说过五六十年代的“灾荒年”那段农村生活,您还有什么话要说?欢迎右下角一起分享?<br>感谢重庆贝贝租赁站(钢管、脚手架、上下床、升降车、发电机等)鼎力支持!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a href="https://mp.weixin.qq.com/s/sZ4KX5StZM_3KQyIhNJefg" target="_blank" class="link"><i class="iconfont icon-iconfontlink"> </i>五六十年代的农村生活:那段被遗忘的“灾荒年称”,苦与甜的独家记忆?</a> </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