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人生如寄,忽然而已。退休后的日子,像是翻开了一本尘封已久的古籍,每一页都散发着从容的幽香。九月初的华东,暑气未消,我们几个老友在华东疗养院小住。那日晚饭后,范总提议去惠山古镇散步,这个主意立刻得到了袁书记、何总与我的响应。</p> <p class="ql-block">范总开车,我们四人沿着蜿蜒的山路前行。窗外掠过片片竹林,晚风送来初秋的凉意。不过二十多分钟,便到了古镇专属的地下停车场。从现代化的停车场6号电梯间上楼,电梯门开启的刹那,仿佛穿越了时空隧道,将我们带入了一个流光溢彩的梦境。</p> <p class="ql-block">这已不是我第一次来惠山古镇。两年前的秋天,曾与妻子同游。那时白日的古镇,热闹中透着纯朴,尤其是乾隆皇帝御笔“江南第一天”的匾额,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而今夜再访,古镇在灯光点缀下,更显妩媚动人。</p> <p class="ql-block">我们随着人流漫步在青石板上,脚下的石板路被岁月打磨得光滑如镜,倒映着两旁店铺的灯火。灯笼高悬,酒旗招展,游人如织,却不觉拥挤。我们时而驻足于宗祠庙宇前留影,让这一刻的欢愉定格成永恒的记忆。</p> <p class="ql-block">在吕东莱先生的祠堂前,我们不由得放慢了脚步。这位与朱熹同窗的学者,虽历经千年,其精神依然在这方天地间流转。何总打趣道:“咱们这些退休的老家伙,如今也算是‘无事小神仙’了。”袁书记接话:“是啊,放下了工作的担子,终于可以像这些古人一样,寄情山水,品味人生了。”</p> <p class="ql-block">张中丞庙前的香火缭绕,我们虔诚祭拜那些保家卫国的功臣。这些忠烈之士,虽已化作历史的尘烟,但其精神却如同这古镇的灯火,照亮着后来者的路。</p> <p class="ql-block">行至老舍茶馆,我们不禁怀念起那位饱经沧桑却又深爱着生活的作家。茶馆里飘出的缕缕茶香,仿佛在诉说着老舍先生与这座古镇某种看不见的缘分。</p> <p class="ql-block">古镇中心的岔路口,我们选择了右行。具有明清建筑风格的古戏楼巍然耸立,而对面的山门上,乾隆御笔“江南第一山”的匾额在灯光映照下格外醒目。再往前,康熙南巡时留下的“山色溪光”墨宝,静静地诉说着这座古镇与帝王的不解之缘。</p> <p class="ql-block">最令人惊叹的,是那座高大宏伟的石牌坊。穿过牌坊,我们仿佛进入了一个梦幻的光影世界。河面上,红色的灯笼高高悬挂,如同串串明珠;横跨两岸的石拱桥在灯光映照下熠熠生辉,桥洞与水中的倒影相映成趣,构成一个完美的圆。我们纷纷停下脚步,举起手机拍摄这难得一见的美景。</p> <p class="ql-block">在石桥一侧,我们找到了拍摄仿朱熹笔迹题写的溪山第一楼的最佳角度。那座在夜色中巍然矗立的古楼,被灯光勾勒出清晰的轮廓,倒映在波光粼粼的河面上,如梦似幻。范总打趣说:“咱们这几个老伙计,今晚可是把惠山最美的一面都看遍了。”</p> <p class="ql-block">我们继续沿着河边漫步,偶尔在路边的长椅上小憩,看着来往的游人,谈论着退休后的生活。穿过一座两侧挂满红灯笼的廊道,正准备穿过拱桥打道回府,突然被工作人员告知封桥清场,原来是景区安排的人文表演活动开始,只见桥对面的凉亭里有穿旦生戏服装扮的演员正在咿咿呀呀地唱着锡剧。不久从河中驶来一辆流光溢彩的画舫,船头䇄立一位古装白衣少年,正朗诵着李白的诗歌,画舫渐渐远去,但诗歌声却在耳边久久萦绕。突然人们涌向我们刚刚经过的廊道,原来这里正有一位仙女在施展法术,随着她手臂上下摆动,两旁的红灯笼也如灵蛇般舞动起来。整个廊道也随之而晃动起来,如同光影隧道一般。</p> <p class="ql-block">夜色渐深,我们开始往回走。再次经过石拱桥时,发现桥上的游人已经少了许多。河面上的灯笼倒影随着水波轻轻摇曳,如同从另一个时空飘来。</p> <p class="ql-block">回到停车场,坐进车里,大家都有些倦意,但神情中却洋溢着满足。范总发动车子,缓缓驶出停车场。我回头望去,夜色中的惠山古镇渐渐远去,但那片灯火,却如同记忆中的明珠,永远地留在了心底。</p> <p class="ql-block">这一夜的惠山之行,让我们这些退休之人深深体会到:人生最美的风景,不在于匆忙赶路时瞥见的浮光掠影,而在于从容漫步时感受到的点点滴滴。如同这千年古镇,在白日喧嚣褪去后,展现出它最真实、最动人的模样。</p><p class="ql-block">归途上,我们约定,待到来年春天,一定要再访惠山,看看在春花烂漫中,这座古镇又会展现出怎样不同的风韵。毕竟,对于我们这些退休之人来说,最不缺的就是时间,和最懂得欣赏美的心境了。</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