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真实孔子:3岁丧父,中年离婚,老来丧子,死前回光返照留一句话

江南竹影

<p class="ql-block">史家聊历史 2025-05-02 河南</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公元前551年9月28日那天,孔子在山东曲阜呱呱坠地,伴随着一声清脆响亮的哭声。</p><p class="ql-block">孔子诞生的时候,他爸叔梁纥已经六十七岁高龄了,他是爸的晚年得子,也是爸唯一身体没毛病的儿子。孔子的妈颜徵在挺年轻,才十八岁呢。</p><p class="ql-block">孔子来到这世上,让颜徵在心里的石头落了地。她是个机灵的女人,刚和叔梁纥成亲那会儿,她就清楚自己身上的责任。</p><p class="ql-block">在孔子还没来到这个世界前,叔梁纥的正牌老婆施氏,已经给他生了九个闺女。另外,他还有个妾,给他添了个儿子叫孟皮,但遗憾的是,孟皮身体有缺陷。</p><p class="ql-block">孔子降生到叔梁纥家,那真是给这家子带来了希望。说实话,他一出生,就意味着孔家有了传宗接代的人了。</p> <p class="ql-block">孔子的老爹叔梁纥,以前是个贵族,但家道中落了,他属于士这个阶层。士呢,排在王室、诸侯、公卿这些大人物后面。不过,就算是士,也还算是个贵族,所以孔子也算是有贵族血统的人了。</p><p class="ql-block">挺让人难过的,孔子才3岁大的时候,他老爹就因病去世了。颜徵在只是个妾,没啥地位,所以她和孔子只能离开孔家。他们跟着颜徵在搬到了曲阜一个叫“阙里”的小地方住下。从那之后,孔子在族里也没了贵族的身份。</p> <p class="ql-block">孔子从小就失去了父亲,只能和母亲一起生活。为了糊口,他很早就开始学着做那些底层人才干的“粗活”:敲敲打打的小零工。而他母亲呢,就靠缝衣服、补补丁,还有浆洗衣物和打扫卫生,硬是把这个家给撑了下来。</p><p class="ql-block">孔子原本是个贵族家庭的孩子,颜徵在可不想让儿子一辈子都低人一等,所以,她很早就安排儿子去学“六项技能”了。这“六项技能”啊,包括周礼、音乐(得跟周礼搭上边)、射箭、驾车、写字还有算数。</p><p class="ql-block">孔子特别聪明,学啥都特别快,人家得学上五天的东西,他两天就搞定了。他六岁那年,就缠着妈妈要认字,结果刚开始学,一个月下来,六百多个汉字就全会了。</p><p class="ql-block">孔子小时候,跟小伙伴们一块儿玩,老爱摆弄些爼豆之类的礼器玩具,学着大人们祭祀的那一套,连流程细节都学得有模有样,跟真祭祀似的。这种玩法在当时可不多见,结果他这事儿一下就传开了,各国都知道有这么个小孩,聪明得跟神童一样。</p> <p class="ql-block">天才其实没啥好怕,真正让人头疼的是,那天才还特别拼命。孔子这个人啊,特别爱学习,从他开始读书起,就天天学个不停,而且特别喜欢问问题。这么一来,他的知识水平自然就比同龄人要高出好多了。</p><p class="ql-block">孔子刚把学问研究明白没多久,他母亲就离开了人世。那年,孔子才十七岁。</p><p class="ql-block">给母亲服丧结束后,十九岁的孔子头一回踏出远行的步伐,他前往了宋国。在那儿,他碰见了后来的伴侣亓官氏,两人很快就成了亲。</p><p class="ql-block">第二年,亓官氏给孔子添了个大胖小子,取名孔鲤。就在孔鲤出生的那年,孔子的生活迎来了大转机。鲁国的国君听说了他的大学问,特地派人送来了鱼作为赏赐。孔子觉得这是国君对他的认可,心里头美滋滋的,于是就给儿子起了“鲤”这个名字。</p> <p class="ql-block">后来,亓官氏又给孔子添了个闺女,取名孔姣。</p><p class="ql-block">孩子们一个接一个来到孔子家后,家里头日子过得紧巴巴的。好在孔子在官府找了个差事,一开始呢,他是管仓库的,后来又去管牲畜,能挣点薪水。再后来,他还额外接了主持丧礼的活儿,多赚点钱补贴家里。</p><p class="ql-block">孔子一直到35岁那年,做官的路子都不顺当。孔鲤出世那会儿,鲁昭公还送了些礼物,孔子心里头还琢磨着自己这回能受重用呢,可没想到,事情压根儿就没按他想的那样发展,他还是没得到啥大官位。</p><p class="ql-block">最糟糕的是,鲁国的老大鲁昭公,因为一堆乱七八糟的事儿,竟然在国外漂泊了足足七年。这七年里头,鲁国一直没人当头儿,都是季平子在管事。</p><p class="ql-block">鲁国没了鲁昭公,整个国家乱成一锅粥。孔子一看这形势,觉得自己在这地方是没法干出啥名堂了,于是他就奔齐国去了,打算在齐国找个官当当。</p><p class="ql-block">不过,齐国那时候的状况挺糟糕的。孔子在齐国游历期间,碰到了一户人家,三代人竟然都被老虎吃了,可那家妇人因为赋税太重,还是不肯离开那危险地方。对,你没听错,孔子到齐国那会儿,那儿的暴政比老虎还可怕。</p><p class="ql-block">严酷的统治,加上齐国的大臣晏子对孔子没啥好感。因此,就算齐景公刚开始挺赏识孔子的,孔子最后也没能留在齐国。在齐国待了一年多,孔子就又回到了鲁国。</p><p class="ql-block">回到鲁国,孔子在官场上老是碰壁,后来他自己决定不当官了,一门心思扑在办私塾上。当他开始向学生收点学费时,家里的经济难题才算有了着落。</p><p class="ql-block">孔子37岁那年回到了鲁国,开始办起了学堂。从那以后,一直到他50岁,他都跟学生们紧密地在一起。那段时间,他的私塾办得红红火火,吸引了很多出色的学生,他们一直追随着孔子。每天,孔子和学生们都会聊起“道”,聊起“德”,还会探讨怎么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些大事。那段每天坐一起谈天说地的日子,过得挺自在逍遥的。</p><p class="ql-block">这十四年里,孔子过得挺开心的。他身边有子路、颜回、冉有、子渊这些特别棒的弟子陪着,真切体会到了教出好学生的那种满足感,真的是“有了好学生教,心里美滋滋的”。</p> <p class="ql-block">不过,孔子可能觉得自己过得还不错,但他老婆亓官氏就不一定这么想了。毕竟,她刚嫁过来的时候,心里头想的可是当上官夫人,享享清福呢。</p><p class="ql-block">时间一点点过去,孔子的生活也悄悄有了些变动,这些变动啊,多多少少跟他的妻子有点关系。反正呢,教书教了十四年之后,孔子心里头那个“当官”的念头又冒了出来。</p><p class="ql-block">现在,孔子已经五十岁了,他开始觉得时间不够用,心里有点着急。他办的私塾确实挺火,但话说回来,私塾再好也就是个私塾,影响力再大也总有个限度。要是他能有个响当当的身份撑腰,那他的私塾可就不一般了。</p><p class="ql-block">另外,孔子心里头着急得很,想把这几十年琢磨出来的政治想法和道德观念,实实在在用到生活中去。</p><p class="ql-block">要实现上面提到的两个目的,都得“当官”。想要获得官方的身份,得当官;要想把自己的理念付诸实践,也得当官,这样才能辅佐君王,把事情办成。</p><p class="ql-block">因此,孔子在后来还是坚持办学的同时,心里头又琢磨起当官这事儿来。说来也巧,孔子五十岁那年,鲁国掌权的阳货找上门来,想请孔子出山,帮他一起打理国家大事。</p><p class="ql-block">不过,孔子虽然动了当官的念头,但他还是拒绝了阳货的邀请。为啥呢?理由挺直接:他觉得阳货不过是个小跟班,就是那种大臣手下的大臣。在孔子的想法里,有个原则,就是“不接受小跟班掌控国家大权”。所以,孔子怎么可能愿意跟着阳货混呢?</p><p class="ql-block">孔子不愿意和阳货一起做官,还有一个重要原因,那就是三十年前,阳货曾经得罪过他。</p><p class="ql-block">以前啊,孔子他老妈刚走没多久,孔子就高高兴兴地去参加了鲁国当权者季氏办的一个大聚会。在那个聚会上,只要是有点身份的士人都被请了来,孔子自然也在其中。</p><p class="ql-block">宴会那天,孔子到了季家,却被季氏的手下阳货给拦在外头。阳货说,孔子虽然是个读书人,但他们的规矩里,孔子这身份还不算数,所以不能进去参加宴会。孔子一听,心里窝火,很不是滋味,就扭头回家了,还暗暗把这仇给记下了。</p> <p class="ql-block">孔子这样的人,绝对不会和阳货混在一起。阳货没办法,只能放弃了。</p><p class="ql-block">没过多久,阳货叛乱没能成功,掌权的人们这才看到了孔子反对“大臣掌控国家大权”的立场。他们明白,孔子在政治上的聪明才智和独到见解,对管理鲁国来说至关重要。于是,他们打算请孔子出山,帮忙解决政治上的难题。</p><p class="ql-block">结果就是,孔子碰到了人生中少有的从政好机会:51岁那年,鲁国政府让他去当中都宰。中都宰这个官儿,说它小吧,其实也不小,就像现在一个县的一把手,和县长差不多。</p><p class="ql-block">县长这官儿其实不算太大,但你想啊,就连古代的大圣人孔子,一开始也只是管管仓库的小角色。这么一比较,县长这位置还算挺有分量的。</p><p class="ql-block">孔子再次出来做官后,他和亓官氏的关系就越发紧张了。主要是孔子当的官没达到亓官氏的心里预期。期望太高,失望也就越大,亓官氏慢慢就开始抱怨起来了。日子一长,他们之间的隔阂就越拉越大,最后,两人连聊天都聊不到一块去了。</p><p class="ql-block">孔子的老爹叔梁纥,以前离过婚。到了孔子中年时,他好像被啥东西迷了心窍,也老想着要跟老婆分开。最后,在他开始到处跑国家之前,真的就跟妻子办理了离婚手续。</p><p class="ql-block">那时候,孔子在官场上又栽了个大跟头。他想着要削弱三桓(就是鲁桓公那三个儿子的后代)的权力,结果跟他们的关系越来越僵。没办法,他只好离开鲁国的政治圈子,开始到处游历各国。</p><p class="ql-block">他游历各国,这一走,竟然长达十四年之久。在这漫长的岁月里,他的妻子比他更早一步离开了人世。</p><p class="ql-block">孔子55岁到68岁的那十四年,他基本都在外头跑。这十四年里,他从鲁国开始,走过了卫国、宋国、齐国等许多国家,跑遍了像濮阳、商丘、夏邑这样的好多地方。</p> <p class="ql-block">孔子到处游历各国,心里始终揣着个大梦想,那就是:把自己的治国想法和做人道理,拿到实际中去试试。孔子琢磨着,走过了这么多地方,说不定哪天就能碰上好运,让人家瞧上他的本事,重用他呢。</p><p class="ql-block">挺让人惋惜的是,孔子那十四年到处跑国家,正好赶上各国打来打去、规矩全乱套的乱时候,他一直都没被哪个国家看上眼。司马迁讲过:“孔子那套治国的道理,跟七十多个国君说过,可没人愿意采纳。”说的就是这个意思,孔子那会儿真是怀才不遇啊。</p><p class="ql-block">失意的孔子,只好站在黄河岸边,长叹一声:“这河水真是壮阔啊!我孔丘没法渡过,大概这就是命吧!”</p><p class="ql-block">公元482年冬天那会儿,68岁的孔子出游回来,眼看就快到离老家曲阜二十里地的地方了。这时候,他的徒弟公西华骑着快马飞奔而来,一脸着急地说了个天大的坏事儿:</p><p class="ql-block">老师,我本来是打算去武城给您送信的,但没想到在这儿就碰到您了。师兄孔鲤突然得了重病,这事儿挺突然的。</p><p class="ql-block">得知独子病情危重,孔子心里急得跟火烧似的,赶紧吩咐颜回骑上马,飞快往家奔。</p> <p class="ql-block">孔子回到家,发现孔鲤已经没了气息。其实啊,公西华早先找到孔子的时候,孔鲤的情况就已经很不乐观了。大家没急着告诉孔子这个坏消息,就是担心他一听就急出病来。</p><p class="ql-block">孔鲤的离世,对孔子来说是个沉重的打击。他满心哀伤地操办了儿子的丧事,深刻感受到了那种老年失去子女的无尽痛苦。</p><p class="ql-block">幸好,孔鲤在离世前给孔家传了后,他走的时候已经有个儿子了。他走后,他媳妇又生了个遗腹子,叫孔伋。这俩孩子的存在,让孔子心里多少有了点安慰。</p><p class="ql-block">孔子回到鲁国后,经历了失去儿子的巨大打击,对从政失去了兴趣。他后来一门心思扑在三件事情上:首先,给国家出出主意,当当顾问;其次,整理那些古代的文化书籍;最后,就是教育学生们。</p> <p class="ql-block">肯定的是,除了别的事情,他一直坚持做的就是好好抚养儿子孔鲤留下的俩娃。那个还没出生爸爸就没了的小孔伋,长得壮实又机灵,孔子对他特别上心。就像孔子想的那样,孔伋后来成了大名鼎鼎的儒学专家,他写的《中庸》这本书,在儒学发展上,就像是连接孔子和孟子的纽带。</p><p class="ql-block">孔子压根儿没想过,儿子孔鲤一走,竟是他人生黄昏里一连串不幸的开端。孔鲤离世没多久,他疼爱的几个弟子,冉耕、颜回,还有仲由,一个接一个地走了,这一连串的打击,差点儿让他喘不过气来。</p><p class="ql-block">在这些弟子离世的事情里,颜回的死对孔子来说最是个沉重的打击。孔子心里早就有数,想把自己的学问和志向传给颜回。正因为这样,当孔子的其他那些出色的弟子一个个都去当官的时候,唯独颜回一直留在身边,没有踏入仕途。</p><p class="ql-block">但他选定的那个接班人,却比他先走一步。这样一来,谁来带领他的学派,让它发扬光大呢?</p><p class="ql-block">公元前479年,就是孔子回到鲁国的第四个年头,一过年那会儿,孔子对过年这事儿一点感觉都没有了。他的身体一天不如一天,大部分时间只能躺在床上。</p><p class="ql-block">孔子老是陷入沉睡状态,给他看病的医生说:孔子可能时日无多了。</p> <p class="ql-block">那年四月份的一天早上,孔子突然间精神抖擞起来,他让弟子们帮忙扶他坐起来,然后洗了把脸,把头发也梳得整整齐齐,还吃了小半碗粥。感觉状态特别棒的他对弟子们滔滔不绝地说了一大通,这话用咱们现在的话说就是:</p><p class="ql-block">我三十岁那年,就开始设坛教徒,这一教就是四十二年。这期间,我收了三千多个徒弟。他们里头,不少人品德和能力都出众,能给国家、给社会做贡献,看到这些我挺高兴的。都说人生七十古来稀,现在我也七十岁了,身体被病痛折磨,感觉离大限不远了。</p><p class="ql-block">很明显,孔子心里头对自己的大限已经有了数。给他看病的那个大夫,号了号脉,转头就跟弟子们说:“你们老师啊,现在老是用手去抓床,这个动作,通常来说,就是说明日子不多了,大概也就七八天的光景了。”</p><p class="ql-block">在他得知自己时日不多的那天,弟子子贡来看他了。他手里拿着手杖,在门外边走边逛,嘴里说着:</p><p class="ql-block">夏族人去世,棺材会停在东边的台阶上;周族人走了,棺材则放在西边的台阶。而殷族的人,离世后棺材是搁在两阶中间的柱子旁。我作为殷族的后代,昨晚做了个梦,梦见自己坐在那两阶中间的柱子旁边。看来,我大概是快不行了,这是要回归到我殷族先祖的身边了呀。</p> <p class="ql-block">七天一过,到了大清早,徒弟们就给孔子换上了丧服。换上丧服那会儿,孔子竟一下子精神了起来,对,就是人们常说的回光返照。他头脑特别清楚,跟徒弟们说:</p><p class="ql-block">尧帝、舜帝、大禹王、商汤王、周文王、周武王,还有周公……周公他这会儿正来迎我呢。</p><p class="ql-block">讲完这话,孔子规规矩矩地躺在病床上,慢慢地说出了他这辈子最后一句话:</p><p class="ql-block">大路宽广向前延,世间万物大家享。</p><p class="ql-block">后来,他缓缓地闭上了眼睛,走完了他73年的人生路。</p><p class="ql-block">孔子过世以后,他的尸身被安葬在了鲁国国都北边的泗水河畔。他的弟子们为他守孝,整整三年时间。三年期满,其他弟子都陆续离开了,唯独子贡,他在孔子墓边搭了个简陋的小屋,独自守了六年墓,这才离去。</p> <p class="ql-block">孔子过世后,他的弟子还有鲁国的老百姓都跑到他墓边去住。这事儿,说真的,挺让人感慨的。能让这么多人一直跟着,这么多年下来,估计也就孔子这么一个人了。</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28, 128, 128);">图文来自网络</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28, 128, 128);">2025.10.01 转帖</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