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年庆生,大庆“三六九”

彭城老柳

<p class="ql-block">每年一进腊月,闺女的礼物就到了,红纸包着礼金,还有一封手写的信,字里行间都是牵挂。我这边倒不兴大张旗鼓过生日,南京的老规矩,小生日不过,大生日也就抓周、整寿那几回。可徐州不一样,那边讲究“三六九”,一到六十三、六十六、六十九,儿女们就得张罗起来,特别是闺女,一个都不能少。</p> <p class="ql-block">前两天翻老黄历,才想起明年就是老伴的六十三。这在徐州叫“小坎”,有句老话:“六十三,阎王不请自己去。”听着吓人,可也是提醒儿女要尽孝。听说得准备六十三块红烧肉,寓意“咬断灾”,还得提前“躲寿”,不能正日子过。我琢磨着,今年年底就得开始准备,肉要自家炖,礼要提前送,图个心安。</p> <p class="ql-block">隔壁王大爷是地道徐州人,我特意去请教。他坐在门口晒太阳,慢悠悠地说:“63,鲤鱼穿一穿;66,吃壮馍;69,馓子肘。”我一听就明白了——这是用谐音讨吉利。鲤鱼是“礼”,穿一穿,是把福气穿在身上;壮馍是“壮”,吃了身子硬朗;馓子是“散”,肘是“守”,合起来就是灾祸散去,福寿守住。他还说,不等生日,年底就得把四色礼送上门,不然不灵。</p> <p class="ql-block">那天在池塘边散步,正巧看见一条红鱼跃出水面,水花四溅,阳光一照,像甩出了一串金珠子。鱼身翻转的刹那,红黑相间的鳞片在光下闪动,仿佛在跳一支告别的舞。我站在那儿看了好久,忽然想起小时候听老人说,鱼跃龙门是转运的兆头。如今这鱼一跃,是不是也预示着老两口要迈过一道坎?心里竟生出几分踏实来。</p> <p class="ql-block">晚上吃饭时和老伴说起“鲤鱼穿一穿”,她笑了:“难怪逢年过节都送公鸡和鲤鱼,大吉大利嘛!”我点点头,想起菜场里公鸡总比母鸡贵,鲫鱼反倒比鲤鱼便宜。原来不是味道差,是图个口彩。这世上的讲究,一半在嘴里,一半在心里。</p> <p class="ql-block">前些日子去公园,看见一池莲花开得正好,粉白的花瓣托着金黄的蕊,几尾锦鲤在叶下穿梭,红的像火,白的似雪。水珠在莲叶上滚来滚去,像小孩儿玩玻璃球。两条鱼并排游过时,尾巴轻轻一摆,荡开一圈涟漪。那一刻,我忽然觉得,长寿不必喧闹,就该是这样——静静的水,缓缓的游,花开了,鱼跃了,日子也就过去了。</p> <p class="ql-block">上周末去老城区的小店寻壮馍,老板是徐州人,说他们家的壮馍又叫“锅盔”,比河南的薄,比山东的香,还得配一碗滚烫的羊肉汤,才算地道。我买了一个回来,切开一看,外皮焦黄,内里松软,咬一口,芝麻香混着面香直往鼻子里钻。老伴说:“明年六十六,闺女得给你送一刀肉,六斤六两,红绳扎着,你得吃六十六个饺子。”我笑她记性好,其实心里早暖了——有女儿惦记,哪年不是好年?</p> <p class="ql-block">前两天闺女视频,说要寄些手工烙馍回来。镜头里她摊开一张薄饼,圆圆的,带着均匀的小气孔,像一张会呼吸的纸。她说这是妈妈教的,面要揉三遍,火要匀,才能又软又有劲。我看着那张饼,忽然想起她小时候,我也是这样一张张摊给她吃。如今她长大了,反倒开始照顾起我们来。</p> <p class="ql-block">厨房里新烤了一张芝麻饼,金黄酥脆,边缘微微翘起,像晒足了太阳的笑脸。我掰了一小块放进嘴里,芝麻粒在舌尖跳着碎裂,香得人眯起眼。这味道,和小时候过年时奶奶烤的几乎一样。原来有些香,是刻在骨头里的。</p> <p class="ql-block">翻出一只旧面饼,叠成三角形,边角还沾着芝麻。这是去年闺女回来时带来的,我一直舍不得吃。今天拿出来,轻轻一捏,还是软的。它像一封没拆完的信,藏着她回家的脚步声、说话的语气,还有那句“爸妈,我回来了”。</p> <p class="ql-block">阳台的篮子里,还放着几包切好的面饼,撒了芝麻,盖着浅布。那是上个月闺女寄来的,说让我配粥吃。篮子旁边有个蓝盒子,装着她从杭州捎来的土鸡蛋。阳光从窗户斜照进来,落在篮子上,暖洋洋的。我坐在旁边剥了个蛋,蛋白嫩得像云,蛋黄红得像夕阳——这大概就是日子的味道。</p> <p class="ql-block">昨天下了雪,路上结了冰,三轮车和摩托车慢慢挪着,车上的人裹得严实,头盔上结着霜。我站在窗前看着,心想,再冷的天,也挡不住回家的路。那些车上,说不定就载着给父母准备的“三六九”礼。</p> <p class="ql-block">村口路上,两个穿红衣的妇女一前一后走着,一个背篮,一个推车,车上堆满了年货。她们走得稳,脚步踏实,像扛着一整年的收成。红衣在雪地里格外显眼,像两团走动的火。我忽然觉得,这红,不只是喜庆,更是儿女对父母的那颗心——再远,也烧得旺。</p> <p class="ql-block">想起一幅画:父亲挑着扁担,一头挂篮,一头挂公鸡;母亲抱着孩子,另一个孩子牵着她的衣角。一家人走在乡间路上,天光正好。那公鸡昂着头,像要去赴一场重要的宴。这不就是我们当年的模样?如今孩子大了,轮到他们挑担子了。</p> <p class="ql-block">前天买了包金丝馓子,徐州特产,细如金丝,一咬就碎,满口酥香。和淮安的比,油更清,味更醇。我一边吃一边想,六十九那年,闺女是不是也得送一包?说是“馓子肘”,其实是“散灾守寿”。老辈人的智慧,都藏在吃里。</p> <p class="ql-block">昨晚和老伴对坐吃饭,桌上摆了六样小菜,一壶酒,两副碗筷。手机搁在桌角,闺女刚发来消息:“爸妈,记得体检。”我抬头看她,她也正笑着看我。窗外自行车停在楼下,楼道灯亮着,像守夜的人。这样的饭,吃一辈子也不腻。</p> <p class="ql-block">我捏起一根金丝馓子,细得能透光,一咬,“咔”地一声脆响,香得人想闭眼。包装上写着“越嚼越香”,真没骗人。这哪是零食?分明是女儿从远方捎来的一句“我想你们了”。</p> <p class="ql-block">桌上那盒“金丝馓子”包装得可爱,卡通人物举着馓子,笑得灿烂。老伴说:“现在的孩子,连送礼都送得俏皮。”我笑了,心想,只要心诚,怎么送都好。重要的是,那份惦记,一年比一年厚。</p> <p class="ql-block">冰箱里还有一盒螺旋面,标签上写着“Everyday”。我忘了是谁送的,但每次看到,就觉得日子该是这样——一圈一圈,不紧不慢,有头有尾。</p> <p class="ql-block">盘子里堆着金黄的馓子,像一小座金山。我夹了一筷子,酥得掉渣。这味道,和小时候过年时奶奶炸的一样。原来有些香,是刻在骨头里的。</p> <p class="ql-block">去年生日,闺女特意回来,和她妈一起切蛋糕。水果摆得俏皮,蜡烛晃着光,她俩笑得像姐妹。我没说话,就坐在旁边看着,心里却在想:她们年年记得我,我又能为她们做些什么呢?</p> <p class="ql-block">母亲节、父亲节、小生日,闺女从不落下。如今轮到“三六九”,她比我还上心。我说不用忙,她却说:“你们当年怎么对我,我就怎么对你们。”这话一出,我嘴上说“瞎忙”,心里却甜得说不出话。做父母的,不就图个心暖么?</p> <p class="ql-block">(图文感谢百度支持!)</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