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佛禅寺

小学生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天津玉佛禅寺(原名法藏寺)始建于周隋之间(约公元557-581年),毁于清末民初,2003年重建后更名,现位于天津市西青区辛口镇当城村,占地400亩,以供奉11080尊缅甸天然玉佛为核心特色,其中最大卧佛长7米、重25吨,为整块玉石雕刻而成。</p><p class="ql-block">建寺由来</p><p class="ql-block">2003年8月,法藏寺易地当城村建寺,更名千尊玉佛寺。是年8月16日举行洒净仪式。该寺坐落于辛口镇当城村南,津静公路西侧,子牙河东岸。地形呈平行四边形状,占地400余亩,供奉主佛为阿弥陀佛。寺内大小玉佛共计一万一千余尊,此乃由缅甸佛王捐赠的优质缅甸玉石佛。其中最大一尊是卧佛——释迦牟尼佛,卧长7米,高3米,重达25吨,为一块天然玉石雕琢而成,堪称举世无双。最高的佛是铜质阿弥陀佛,立高48米,连同基座有68米高。[6]</p><p class="ql-block">大约公元1510年至1532年(明正德末年、嘉靖初年),该村又有信士提出对法藏寺进行扩建,并出资捐物,在原来的基础上增建两廊,分别在两侧加建钟鼓二楼,旁边又跨建出3间禅室,后绘塑历次参加建寺之功臣像供于殿中。千尊玉佛内亭榭、楼台、泉室错落有致,高低相映,其间又有奇花异草、怪石嶙峋。这样的扩建工程一直延续到1524年(明嘉靖3年)春完工。信士岳信、岳钺、岳佩、岳仲华等4人为此事请赐进士出身的云南道监察御史皋兰段绩撰文,赐进士第前给事中知楚雄府任丘于溱篆额,金城后学海陈养丹书,1524年(明嘉靖3年)孟夏立碑记志。</p> <p class="ql-block">历史沿革</p><p class="ql-block">‌起源与重建‌:初名法藏寺,始建于周隋时期(约公元557-581年),历史上因战乱多次损毁,清末民初彻底荒废。2003年8月经天津市宗教事务管理局批准重建,2010年5月竣工并更名为玉佛禅寺。‌‌</p> <p class="ql-block">占地与布局‌:总面积400亩,建筑面积53000平方米,采用中轴对称设计,主轴线上自南向北依次为山门、天王殿、大雄宝殿、卧佛殿,东西两侧配以文殊殿、观音殿、普贤殿、地藏殿等,各殿堂通过游廊连接。‌‌</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