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故宫

勃勃生机

<p class="ql-block">美篇名:勃勃生机(广东)</p><p class="ql-block">美篇号:11921829</p> 走向故宫博物馆入口时路过西华门。“西华门”是紫禁城的西门,始建于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西向,与东华门遥相对应,门外设有下马碑石。其位置不在紫禁城西侧城垣正中而偏向午门一侧。<br> 午门,故宫博物院的正大门。<br>故宫博物院是在紫禁城及其文物收藏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大型综合性博物馆,故宫始建于明永乐四年(1406年),朱棣下诏以明年五月建北京宫殿,自此拉开了北京皇宫营建的序幕,至永乐十八年(1420年)竣工,成为明清两代的皇家宫殿。<br>1925年10月10日,故宫博物院正式开院,转变为向公众开放的博物院。<div><b>1987年,故宫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文化遗产。</b></div> 过了午门看到内金水河及金水桥 太和门,是故宫外朝宫殿的正门,建成于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时称奉天门;清顺治二年(1645年)改名为太和门 。太和门面阔9间,进深4间,建筑面积1371.14平方米,通高23.80米,是北京故宫内最大的宫门。太和门在明代是“御门听政”之处,皇帝在此接受臣下的朝拜和上奏,颁发诏令,处理政事。 太和门前的塑像,这是一头中国历史上最大的公狮青铜像,左边还有一头母狮的。此公狮脚下踩的绣球代表的是宇宙寰宇,示意江山都在我脚下。 <p class="ql-block">上次来故宫是40多年前的事了,印象有些模糊了,这次尽量拍的细致一些,因为再看故宫恐怕只能在美篇里了。</p> 太和殿,又称“金銮殿”,矗立在紫禁城中央,建筑面积2377平方米,是紫禁城(故宫)中最大的殿宇、东方三大殿之一 。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建成。新皇登基、迎娶皇后、册立皇太后、状元放榜、命将出征的仪式都在这里举行;元旦、冬至、万寿节三大节都在此过。太和殿广场更是可以容纳7万人集会的场地。 太和殿长64.24米,宽37米,面阔11间,进深5间,总共55间。建筑面积2377平方米,高26.92米,连同台基通高35.05米,72根大柱,其中六根是缠龙金柱。京城的中轴子午线沿着龙纹石雕御路升上三台,从天子宝座下穿过,是中国现存规制最高的古代宫殿建筑,是皇帝举行重大朝典之地。大殿内外饰以成千上万条金龙纹,屋脊角安设十个脊兽,在现存古建筑中仅此一例。 太和殿西边的是弘义阁,与体仁阁相对而立,始建于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是皇帝放私房钱的地方,皇帝的内库,即皇家内务府广储司的银库隶属于皇帝的私人管家团-内务府。 本来只想拍摄故宫以建筑为主的概况,给没来过这里人参考,也给自己提供回忆的图文,但还是忍不住拍了几张小品片。 <p class="ql-block">给自己留个纪念</p> 中和殿。皇帝在太和殿参加盛大典礼或朝会前,接受执事官员的场所。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建成。“中和”出自《礼记》,意凡事做到不偏不倚,恰如其分。中和殿平面是正方形,殿顶正中央鎏金宝顶,殿内宝座上悬挂乾隆御笔“允执厥中”匾,寓意施行中正之道,才能治理好国家。<div>皇帝参加祭祀活动的前一天在这里阅视祝文,去往先农坛亲耕仪式前在此检查种子和农具,十年纂修一次的皇帝家谱《玉牒》修好后,在此阅视,并举行隆重的存放仪式。</div> <p class="ql-block">我是从北京出发去罗马尼亚等国,在北京集合,特地提前了一天,为的是再看一下阔别多年的故宫。碰巧的是,遇到两位罗马尼亚大妈,身穿古装兴致勃勃地游览,与她们搭讪后合影。</p> 保和殿。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建成,几经焚毁、重建。现存主体梁架仍为明代建筑。“保和”出自《周易》,意即保持万物和谐。保和殿建筑面积1240平方米,建筑结构采用“减柱造”特殊法式,减去了殿内前檐6根柱子,开阔了空间。殿内悬挂乾隆御笔“皇建有极”匾,意即人君建立天下最高准则。<div>明代,大典前皇帝常在此更衣。清代每年除夕,正月十五,皇帝在此宴请外藩、王公及一二品大臣。清初,后三宫修复前,顺治帝、康熙帝曾在此居住,并相继易名为位育宫、清宁宫。顺治皇帝大婚在此举行。清乾隆五十四年(1789年)这里成为“殿试”的固定场所。</div> 故宫内最大面积的浮雕 军机处,故宫军机处是清代最重要的中央最高辅弼机构。<div>雍正七年(1729年),清廷对西北准噶尔用兵,为方便皇帝随时召见大臣研究军政大事并能保守军事机密,在隆宗门内设置“军机房”,作为临时军事指挥机构。雍正十年(1732年)军机房正式改称“办理军机处”,简称“军机处”。乾隆即位后,曾改名总理处,乾隆三年(1738年)始名军机处。宣统三年(1911年)责任内阁成立后军机处撤销。<br></div> 慈宁宫,是清代皇太后居住的正宫,始建于明嘉靖十五年(1536年) 。明朝慈宁宫为前代皇贵妃所居。万历年间慈圣李太后,明泰昌元年(1620年),万历帝郑皇贵妃、昭妃等人曾在此居住。明天启七年(1627年),明熹宗卒,其皇贵妃等人移居此处。清顺治十年(1653年),孝庄文皇后始居慈宁宫,自此成为太皇太后和皇太后的住所,太妃、太嫔等人随居。<br> 当代“嫔妃”。 由此进入另一处“洞天”。 九龙壁,是一座背倚宫墙而建的单面琉璃影壁,为清乾隆三十七年(1772年)改建宁寿宫时烧造,因影壁上刻有九条龙而得名“九龙壁”。 九龙壁长29.4米,高3.5米,厚0.45米,壁上部为黄琉璃瓦庑殿式顶,檐下为仿木结构的椽、檩、斗栱。 皇极殿始建于清康熙二十八年(1689年),是内廷外东路宁寿宫的正殿,作为乾隆帝归政后临朝受贺之所 。皇极殿座北朝南,面阔9间,进深5间,建筑面积625平方米。 皇极殿与明代的太和殿同名,乾隆帝以太和殿的旧称来命名作为太上皇的临御正殿,足见皇极殿地位的尊崇。皇极出自《尚书·洪范》:“皇建其有极”,皇,大也;极,中也。意为君王治理国家要遵循一定的准则,建立政事要有中道,不偏不倚,即中正。 <p class="ql-block">故宫博物院共有超过186万多件套的文物藏品,种类丰富多样,涵盖了书画、陶瓷、青铜器、玉器、金银器、钟表、古籍善本等各个门类。这些文物来源于历代皇家收藏、宫廷制作、君臣作品、文物征集等,跨越了上至新石器时代、下至宋元明清各个不同历史时期,是中华文明的集中呈现与延续。两代封建王朝的兴衰更替,是研究中国古代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方面的重要实物资料。</p> 乾隆帝与孝贤皇后的朝服像 发簪 头饰 点翠嵌珍珠宝石金龙凤冠,明万历(1753-1620年)。此凤冠为皇后参加大典时所戴礼帽。通体以点翠和珍珠、宝石装饰,共用大小珍珠5000余颗,红、蓝宝石100块。该冠在1958年出土于十三陵之定陵,为明神宗万历帝孝靖皇后随葬器物。 如意 <p class="ql-block">图中是金胎掐丝珐琅嵌画珐琅执壶,为清代宫廷御用器物。它以黄金为胎体,采用掐丝珐琅工艺,先在胎上掐出丝纹轮廓,再填入珐琅彩釉烧制,之后又嵌以画珐琅装饰片。壶身装饰丰富,有精美的人物、花卉等画珐琅图案,色彩艳丽,工艺复杂精湛。整体造型典雅,融合了多种工艺技法,体现了清代宫廷工艺品制作的高超水准,不仅是实用的酒具,更是极具艺术价值与历史价值的珍品,反映了当时宫廷艺术的审美与工艺成就。</p> 金嵌珍珠宝石八宝,清代(1644-1911年)。 这是乾隆十八年(1748年)十二月二十日造办处奉旨用赤金(九成金)成造的一尊释迦摩尼像。 金嵌珍珠宝石的佛塔 养性殿位于宁寿宫后的养性门内。为宁寿宫后寝主体建筑之一。清乾隆三十七年(1772年)仿内廷养心殿建造,体量略小,平面布局特殊。养性殿作为太上皇帝寝宫,原为和玺彩画。光绪年间慈禧太后居乐寿堂时,曾在养性殿东暖阁进早、晚膳。<br> 乐寿堂。乐寿堂,又称宁寿宫读书堂,始建于清乾隆三十七年(1772年),乾隆帝归政后的寝宫,现为故宫博物院文物陈列室 。乐寿堂面阔7间,进深3间,周围廊。通面阔36.15米,通进深23.20米,建筑面积839平方米。 宁寿宫的乐寿堂中“清大禹治水图玉山”,是清乾隆时期的宫廷玉器,该玉器为当时两淮盐政所辖的扬州工匠雕凿制成。<br>该作品高224厘米,宽96厘米,座高60厘米,重5000千克,玉山用料产自中国新疆和田密勒塔山。玉上雕成峻岭叠嶂,瀑布急流,遍山古木苍松,洞穴深秘。在山崖峭壁上,成群结队的劳动者在开山治水,此景即为“夏禹治水”故事。玉山正面中部山石处,刻乾隆帝阴文篆书“五福五代堂古稀天子宝”十字方玺。玉山背面上部阴刻乾隆皇帝《题密勒塔山玉大禹治水图》御制诗,下部刻篆书“八徵耄念之宝”六字方玺。清大禹治水图玉山是中国玉器宝库中用料最宏,运路最长,花时最久,费用最昂,雕琢最精,器形最巨,气魄最大的玉雕工艺品,也是世界上最大的玉雕之一。 颐和轩,该建筑始建于乾隆三十七年(1772年),后经嘉庆七年(1802年)与光绪十七年(1891年)两次重修 。主体为单檐歇山黄琉璃瓦顶,面阔七间、进深一间,前檐设五间抱厦,后檐设三间抱厦。颐和轩原为乾隆帝退位后规划的休憩场所,现为故宫珍宝馆第三展室,陈列佛教文物与宫廷珍宝。 园林艺术 珍妃被“赐死”的井。 玉器,在中国历史上是不允许民间持有的存在。 翠雕太平有象式簪 中间的是“画珐琅开光山水图方瓶”。 乾清宫,始建于明代永乐十八年(1420年),清嘉庆三年(1798年)重建,是内廷后三宫之一,为明清两代皇帝的卧室及其处理日常政务之所,现为故宫博物院宫廷生活原状陈列 。<div>雍正帝创立了秘密立储制。清雍正元年八月十八日这天,爱新觉罗·胤禛特将储位之事亲写密封,藏于匣内,置之乾清宫正中世祖章皇帝御书正大光明匾额之后,乃宫中最高之处,以备不虞。诸王大臣咸宜知之。或收藏数十年亦未可定 。</div> 交泰殿始建于明嘉靖年间,清嘉庆二年(1797年)重建,原是皇后千秋节受庆贺礼的地方,清乾隆年间开始用于贮存宝玺,现为故宫博物院原状陈列展厅 。交泰殿平面为方形,深、广各3间,单檐四角攒尖顶,铜镀金宝顶,黄琉璃瓦,双昂五踩斗栱,四面明间开门,南面次间为槛窗,其余三面次间均为墙。 那一排平房是太监住的地方 坤宁宫,处于故宫内廷中路,为内廷后三宫之一,建于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清嘉庆三年(1798年)重修 。坤宁宫面阔连廊九间,进深三间,屋顶为黄琉璃瓦重檐庑殿顶 。内部分为三个单元。明代,坤宁宫为皇后寝宫,又称“中宫”。清代,坤宁宫改为萨满教祭祀的场所;并先后为康熙皇帝、同治皇帝、光绪皇帝举办大婚仪式,还是末代皇帝溥仪举办婚礼的场所。 <p class="ql-block">御花园始建于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明代称为“宫后苑”,清代称御花园。全园南北纵80米,东西宽140米,占地面积12000平方米。园内主体建筑钦安殿为重檐盝顶式,坐落于紫禁城的南北中轴线上,以其为中心,向前方及两侧铺展亭台楼阁。</p> <p class="ql-block">神武门是紫禁城的北门,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建成,明称玄武门。清康熙年重修时,因避康熙帝玄烨名讳改称神武门。门总高31m,基楼建于汉白玉基座上,面阔5间,进深1间,四周围廊,环以汉白玉石栏杆。神武门作为皇宫的后门,是宫内日常出入的重要门禁,明清两代皇后行亲蚕礼即由此门出入。清代每三年一次选秀女,备选者经由此偏门入宫候选。1924年逊帝溥仪被逐出宫,即日出宫之时亦由此门离去。</p> 走出故宫后,拍了一张在画册上常见的一幅景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