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发现的乐趣》用物理学家费曼的亲身经历,剖开了“发现”最本真的内核——它从不是对宏大真理的刻意追逐,而是对世界保持好奇的本能反应。</p><p class="ql-block"> 费曼在书中写自己观察蚂蚁搬家、拆解收音机、甚至在酒吧观察骰子的运动,这些看似“无用”的探索,恰恰藏着发现的精髓:不预设答案,不轻视微小。他对科学的热爱,从来不是因为公式与定理的严谨,而是因为每一次观察、每一次试错,都像在和世界玩一场充满惊喜的游戏——你永远不知道,下一个不起眼的细节里,会藏着怎样的逻辑与规律。</p><p class="ql-block"> 这本书最动人的,是它打破了“发现”的精英滤镜。它让我意识到,发现的乐趣无关身份与领域:可能是在通勤路上突然读懂一片云的形态,可能是在做饭时摸清火候与味道的关联,甚至是在整理旧物时想起某件小事的全新细节。这种从日常中打捞惊喜、从平凡中叩问本质的过程,本身就是对生活最生动的热爱。 </p><p class="ql-block"> 教育管理也是这样,我们是否遵从了孩子们的内心发展,我们是否关注孩子们的兴趣学习,而不是填鸭式学习。就拿体育课来说吧,体育很重要,但是一旦和合格式数据联系起来,就有点牵强了,有的学生肥胖,体育不达标,就成了重点对象,加课练习、留课后作业,做思想工作。国庆节放假竟然不放假加班练体育。教育的问题很大,学生没有个人自由,这样的教育,孩子如何培养自己的爱好,又如何知道自己将来干什么呢?</p><p class="ql-block"> 教育必须放下“必须有所得”的执念,让学生像费曼一样带着“天真”去观察:发现窗台绿植新叶的纹路比旧叶更细密,发现楼下便利店的时钟总比手机快两分钟。这些微小的“发现”或许毫无“价值”,却让日子变得鲜活起来,希望我们的教育能让孩子有一双鲜活灵动的眼睛,有一颗热爱、执着于学习乐趣的心灵。</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