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宋朝诗人孟大武有诗《大兴院寺》:“松柏回环路屈盘,像堂僧室枕层峦。泉多翠茗临烹便,寺僻红尘欲到难。樵斧斫云春谷暗,渔榔敲月夜溪寒。我来未足登临兴,欲去裴回更倚阑。”诗中描述的就是位于仙居东郊、永安溪畔的大兴寺,又名石头禅院。</p><p class="ql-block"> 2100多年前,西汉使者张骞从长安出使西域,开辟了丝绸之路。这不仅是一条商运之路,还是一座文化传播的桥梁,发源于公元前6世纪的佛教,就是通过这条丝绸之路从西域传入了中原。东汉时,佛教已经开始在宫廷流传。东汉明帝永平年间,被派往印度求取佛经的蔡喑,用白马驮回一些佛教经典,汉明帝下令修建了洛阳白马寺,就这样,被誉为中国佛教“祖庭”的中国第一座官方修建的寺院诞生了。</p><p class="ql-block"> 佛教刚传入中国时,人们只是把它看作神仙方术的一种,汉人信仰者较少,外来僧人也常常靠和道教类似的巫术、咒语等手段来传播佛教,而大部分只是局限于西北和中原地区。三国时期,有僧人康僧会来江南传播佛教,得到吴地统治者孙权等人信奉,佛教由此开始在南方流传。</p><p class="ql-block"> 东汉兴平元年(公元194年),在江南偏僻的一个山区,一座名为石头禅院的寺院建成了。虽然比洛阳白马寺晚了127年,但是在佛教流传较晚的江南,却足以称为第一古寺。根据明朝编辑的《嘉定赤城志》记载:大兴院,四峰环绕,前瞰大溪,有巨石屹横流中,状若牛然,故俗号石牛云。记载中的大溪就是仙居的母亲河永安溪,如今石牛尚在,流水依旧,只是古寺经历了1800多年的风霜雪雨,辉煌不在。</p><p class="ql-block"> 南北朝时期,佛教得到统治者的支持和扶助,发展很快,在梁天监二年(公元503年),仙居又相继建成了显庆寺和三学寺,这三座寺院的建造时间均早于天台国清寺,尤其是石头禅院,要比国清寺早400多年。</p><p class="ql-block"> 到了隋朝和唐朝,佛教的发展进入发展的黄金时期。隋文帝统一中国后,曾多次下诏在全国广建寺塔,唐太宗李世民曾亲自撰写《圣教序》,宣扬佛法,还派玄奘西往印度取经。虽然唐朝后期佛教经历了唐武宗的会昌法难,但是在全国各地,佛教基本上已经是遍地开花,深入大江南北,有了很坚实的民间基础。</p><p class="ql-block"> 《嘉定赤城记》记载:仙居禅院一十有六,教院三,甲乙院二十有三,尼院四。按照这样的规模,对于一个偏僻的蛮荒之地来说,仙居的佛教已是相当盛行。</p><p class="ql-block"> 学者们对于仙居能够盛行佛教众说纷纭,尤其是作为江南第一古寺——石头禅院的建成疑惑不解,但是大多支持这样一个观点,那就是仙居独特的地理位置。</p><p class="ql-block"> 仙居地处浙江东南,东接沿海,西连金华。清朝以前,仙居通往外界的道路几乎只有两条:一条是仙居西北通向金华的苍岭古道,一条就是沿永安溪的水路。从地理位置上来说,这里简直就是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在汉朝末年、魏晋南北朝之时,中国社会陷入连年不断的战乱之中,民不聊生,许多高僧纷纷“振锡江南”,如佛经汉译创始人安息王子安世高,在这个时期到江南豫章、会稽等郡弘传小乘禅宗。当时的仙居属于章安县,同属会稽郡,地处偏僻,风景优美,清幽宁静,正是修禅的理想之地,成为了佛教发展的沃土。</p><p class="ql-block"> 另一种说法就是来自印度的佛教徒途经泰国等地,沿着海域来到台州,这就是目前被许多学者认可的海上丝绸之路,然后他们沿着灵江逆流而上,来到仙居境内。当他们在永安溪遇到石牛的时候,发现这里三面环山,南临大溪,视野开阔,实乃清净的桃源境地,就在这里广建庙宇。</p><p class="ql-block"> 这两种说法都有可信之处,可是石头禅院到底由何人所建,是来自西域的高僧,还是本地的和尚,确实难以考证了。历史风云变幻,石头禅院历经劫难和沧桑,如今只留下两具残缺的石头佛像,虽然工艺粗糙,但也传神,从外形来看,应该是一个武士的石像。</p><p class="ql-block"> 宋太祖年间,石头禅院改名为大兴寺,并流传至今。清朝时期的名僧性磊、性彻曾“挂瓢于此”,当时拥有寺田44亩、地39亩、山30亩。从建寺开始,大兴寺经历了1800多个春秋,寺院留下来的古物已经不多,但有一件文物堪称全国之最。这就是闻名遐迩的摩崖石刻大“佛”字,该字镌刻于寺东侧一高十余丈的巨石壁面上。据文物部门考察丈量,字高11.2米,宽11.2米,呈正方形,总面积达125.44平方米,其中最粗笔划宽50厘米,比原被列为我国石刻大字之冠的四川省潼南县定明寺侧大“佛”字还大一倍多,是当之无愧的全国最大的单字摩崖石刻。该字刻石技法高超,阴刻、魏体,岩石壁面没有作任何加工,字体归正端庄,笔划流畅,笔力遒劲饱满。立于崖底抬头仰望,顿觉有“佛法无边”之气势。右下方有一行小字为“守德佑二年特上李佑之立,住持僧道慧书”。据此推断,大“佛”字应当是南宋末年的作品,距今也有700多年的历史了。</p><p class="ql-block"> 从古到今,来仙居的佛教高僧数不胜数,东晋时期的兰昙大师,隋朝的章安禅师,唐朝的忠国师,宋朝的清彻、妙机、雪岩,明清时期的斗崖、湛庵、性磊都曾在仙居参禅传道,或者就干脆在这里安居直到圆寂。清朝张徽谟游大兴寺后,感慨万千,留诗一首:“石壁棱棱曲涧深,兰舸轻泛落花浔。竹房风冷云分座,危堑人稀鹤独临。放胆浪题芳草地,横襟斜趁夕阳阴。从今解却卢生梦,不计浮名系我心。”</p><p class="ql-block"> 1985年,台州地区文化局组织文物普查,考古人员在石头禅院遗址发现了东汉时期的泥质红陶花卉图案的圆形瓦当,泥质灰陶绳纹、印纹等陶器碎片,晋朝“四出”圆钱纹墓砖等,证实了东汉时期该地确实建有寺院。所以有专家说仙居是台州佛教的发源地,其实也是有据可考。</p> <p class="ql-block">单体佛字全国最大摩崖石刻</p> <p class="ql-block">牛身上刻长生潭三字</p> <p class="ql-block">牛身上刻界</p> <p class="ql-block">禁捕</p> <p class="ql-block">绿道迤逦而行</p> <p class="ql-block">巧遇“蝶花”一体</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