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拓荒牛”到“排头兵”:深圳二万基建工程兵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中的历史性贡献

周志清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摘要:在深圳特区的主流叙事中,二万基建工程兵常被冠以“拓荒牛”的称谓,这一形象虽彰显了其艰苦奋斗精神,却在认知层面局限了对他们历史贡献的全面理解。本文认为,将基建工程兵简单界定为城市建设者具有明显的片面性。实质而言,他们是中国改革开放伟大事业的“排头兵”,是“中国奇迹”在实践前沿的创造主体,更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先行探索者。他们的实践不仅停留在物质建设层面,更在制度创新、精神塑造和产业培育等方面,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早期实践提供了关键性支撑。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span></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关键词:基建工程兵;深圳特区;改革开放;制度创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引言 </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深圳,作为中国改革开放的“试验田”,其发展历程始终备受瞩目。而在特区建设史上,二万基建工程兵无疑是最早的开拓群体之一。传统历史叙述多聚焦于他们“拓荒牛”的艰苦奋斗形象,却相对忽视了这一群体在改革开放全局中的深层历史意义。重新审视基建工程兵自1979年先遣入深、历经1983年集体转业及其后续发展的历程,不仅关乎城市记忆的完整性,更涉及对改革开放路径创新的深刻理解。本文旨在突破地域性叙事的局限,从国家战略层面系统论证基建工程兵作为改革开放“排头兵”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先行者”的历史地位。</span></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237, 35, 8);"> 一、超越“拓荒牛”:从城市建设者到国家战略的“排头兵” </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拓荒牛”的意象固然体现了勤奋奉献精神,但这一概念易于将基建工程兵的历史贡献地方化、工具化,难以全面反映其在国家转型中的战略价值。实质上,这支队伍的经历是一次国家主导的、在计划经济体制关键部位实施的“制度楔入”实验。 </span></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font-size:20px;"> 1. 国家力量的战略性部署 </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基建工程兵既非普通民工,也非单纯施工队伍,而是承载特殊使命的建制化国家力量。其成建制调入深圳,体现了中央“杀出一条血路”的战略决心。在计划经济仍占主导的1979年,这一行动本身就是对传统体制的突破性尝试。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值得强调的是,他们的使命不仅是完成具体工程任务,更是要探索在计划体制外开辟新发展空间的可行性。从在竹棚中绘制现代化都市蓝图,到在荒地上建设高楼大厦,这一过程本身就是对“计划经济等于社会主义”传统观念的实践性否定。因此,他们实质上是改革开放战略的先遣部队,是名副其实的“排头兵”。</span></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font-size:20px;"> 2. “集体转业”的制度创新价值 </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1983年的集体转业绝非简单的身份转换,而是一次深刻的制度创新。</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两万人同步完成从“军人”到“企业员工”的身份转变,从计划经济执行单元向市场经济竞争主体的转型,创造了世界工业化史上的独特案例。这一转变催生了深圳市建设(集团)公司等首批市场主体,意味着这支队伍必须立即适应“在市场中找饭吃、在竞争中求发展”的新环境。他们不再依赖计划指令和财政拨款,而要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这一转变,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微观基础构建提供了大规模实践样本,其探索的经验教训为此后的国有企业改革提供了重要参考。 </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237, 35, 8);"> 二、奇迹创造者:物质与精神的双重突破 </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基建工程兵的历史贡献,突出体现在他们所创造的一系列“奇迹”上。这些成就不仅是技术层面的突破,更是思想解放和发展模式创新的生动体现。 </span></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font-size:20px;"> 1. “三天一层楼”与效率革命 </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span>国贸大厦“三天一层楼”的“深圳速度”,已成为改革开放的标志性符号。其深层意义在于,它向世界证明了中国能够达到并超越国际先进效率标准。这一里程碑由基建工程兵主导创造:以原基建工程兵某部副参谍长马成礼领导的深圳市物业公司作为甲方,通过公开招标中建三局为合作方,双方强强联合,并引进滑模技术、优化施工组织,将“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的理念变为现实。</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在“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理念初入国门的背景下,“三天一层楼”以最直观的方式验证了这一观念的强大生命力。它彻底打破了“中国人效率低下”的刻板印象,为全国范围内的思想解放运动提供了最具说服力的实证。这一成就是基建工程兵成功转型为市场主体后,以市场化的协作模式将军队的执行力与现代工程管理相结合,从而引爆一场“效率革命”的典范。</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font-size:20px;"> 2.. 从“竹棚”到“高楼”:制度创新的雏形 </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基建工程兵们“身在竹棚,心向摩天”的独特经历,体现了理想与现实的辩证统一。更重要的是,他们参与奠基的不仅是建筑物,还有新型经济制度的基础。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国贸大厦采用的“集资共建”模式,汇聚全国38个省市单位资源,突破了单一国家投资的传统模式,开创了市场化融资的先河。他们建设的厂房和配套设施,为特区“三来一补”经济的快速发展提供了物理载体。这些看似简陋的“毛坯房”,成为中国经济起飞的最初孵化器。 </span></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font-size:20px;"> 3. 华为的“精神地基”:创新基因的传承 </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将华为与基建工程兵相联系,绝非简单的历史巧合。华为创始人任正非作为这支队伍的一员,其经历具有重要象征意义。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任正非在基建工程兵的岁月中,亲历了从军事组织向市场实体的转型全过程,深刻理解了组织变革的内在逻辑。这段经历塑造了他的战略思维、组织能力和意志品质。华为日后形成的“狼性文化”、集体奋斗精神和战略定力,无不折射出基建工程兵的精神基因。因此,基建工程兵不仅建造了有形的深圳,更通过“人才溢出”效应,间接培育了影响全球的科技创新企业,这是他们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转型升级的独特贡献。</span></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font-size:20px;"> 4. “毛坯房”模式:制度创新的实践样本 </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在特区早期建设中,基建工程兵出身的时任深圳市房管局办公室主任的刘坤德提出了“毛坯房”理念,成为制度创新的重要实践。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面对资金短缺与企业急需生产场地的矛盾,这一模式采用“先建毛坯房、后完善配套”的渐进策略,以极短工期和低成本为企业提供了急需的生产空间。“毛坯房”模式的创新实践流行全国30多年,它不仅是建筑雏形,更是市场经济思维在基建领域的体现。它以满足基本功能、快速投入使用为原则,实现了资源约束下的效率最大化,生动践行了“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的特区理念。这一创新为深圳乃至全国提供了“滚动开发、分期建设”的成功经验,充分体现了基建工程兵作为改革“排头兵”的实践智慧。</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237, 35, 8);">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先行者</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二万基建工程兵在特区的敢闯敢试敢冒,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宏大理论提供了具体而微的实践样本,他们的经验具有开创性意义。 </span></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font-size:20px;"> 1.市场精神的早期培育 </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作为最早被整体推向市场的国有力量,基建工程兵们经历了从“等靠要”到“闯试创”的深刻转变。这一过程生动体现了“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这一核心关系的早期探索。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他们的成功实践证明,国有力量通过制度创新和理念转型,完全能够在市场竞争中发展壮大,并发挥引领作用。这一认识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形成提供了重要的实践支撑。 </span></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font-size:20px;"> 2. “发展才是硬道理”的实践诠释</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当理论界还在争论“姓社姓资”问题时,基建工程兵们用推土机和混凝土作出了最有力的回答——发展才是硬道理。他们的实践哲学强化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思想路线,为“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基本路线提供了来自基层的坚实支撑。 </span></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font-size:20px;"> 3. 中国特色城市化道路的开创 </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深圳模式的核心是“政府主导+市场运作”的双轮驱动,基建工程兵是这一模式的完美执行者。他们以国家信用为后盾,以准军事化效率为手段,以市场化机制为动力,创造了世界城市化史上的“深圳速度”。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这种政府与市场协同发力的城市化路径,成为此后数十年中国城镇化运动的标准范式,深刻重塑了中国的城乡面貌和发展路径。 </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237, 35, 8);"> 四、历史地位与当代启示 </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回望历史,深圳基建工程兵的贡献远超传统认知。他们是国家使命的担当者,在改革开放的“无人区”中为全国探路;他们是中国奇迹的创造者,以“深圳速度”重塑效率标准,以“毛坯房”支撑经济起飞,以精神血脉滋养创新企业;他们更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先驱,将宏大国家战略转化为可行商业模式,为“中国特色”注入了最原始的实践内涵。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在全面深化改革的今天,深圳基建工程兵的历史经验仍具启示意义:他们的故事告诉我们,改革开放的成功既需要顶层设计的智慧,更需要基层实践的勇气;既需要理论创新,也需要实践突破;既需要市场活力,也需要国家力量的有效引导。</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1, 1, 1);">结论 </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237, 35, 8);"> 深圳二万基建工程兵的历史地位不应局限于“拓荒牛”的单一形象。作为改革开放的“排头兵”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先行者”,他们的探索为中国特色社会主道路的形成提供了关键性的实践支撑。对这段历史的重新解读,不仅是对奋斗精神的礼赞,更是对一场伟大制度实验的深刻反思。他们的故事,是理解深圳奇迹、解码中国道路的一把关键钥匙,对于我们在新时代继续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具有重要的启示价值。</b></p> <p class="ql-block"><b>△作者周志清近照</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