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奠基:聚宝门的辉煌起点(1369-1644)<br><br>1. 1369年(明洪武二年),朱元璋下令扩建应天府城,中华门作为正南门户动工,因传说埋有沈万三“聚宝盆”得名“聚宝门”。<br>2. 耗时21年建成,采用“三重瓮城、四道城门”设计,城墙高21.45米,设藏兵洞27个,可屯兵3000余人,是明代都城防御体系的核心。 清代易名:从军事要塞到城市地标(1645-1911)<br><br>1. 1645年清军入关后,聚宝门沿用明代形制,仅作为城市通道使用,军事功能逐渐弱化。<br>2. 1912年民国建立后,为纪念辛亥革命“驱除鞑虏、恢复中华”,正式更名为“中华门”。 抗战血痕:城墙之上的悲壮抗争(1937)<br> <br>1. 1937年12月9日,日军向南京发起总攻,中华门成为主攻阵地,日军用重炮、坦克轮番轰击城墙。<br>2. 12月12日,国民党第88师262旅、264旅官兵在此死守,与日军展开白刃战,城墙被炸开30余处缺口,守军伤亡殆尽后失守。<br>3. 12月13日南京沦陷后,中华门及外秦淮河沿岸成为日军抓捕、屠杀军民的重要地点,数万同胞在此遇难。 当代新生:历史记忆的守护与传承(1949至今)<br> <br>1. 1982年,中华门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启动系统性修复,补砌抗战时期损毁的城墙砖石。<br>2. 如今的中华门,瓮城结构完整保留,明代藏兵洞、抗战弹痕清晰可见,成为铭记历史、警示未来的“活教材”。 北门 指尖抚过中华门的墙砖,砖缝间垂挂着一道道乳白色痕迹,像凝固的溪流——这是六百年前糯米灰浆的“余温”,雨水将灰浆里的碳酸钙析出,顺着城墙肌理缓缓流淌,最终在砖石上刻下时光的纹路。<br> 城墙不是冰冷的石堆,砖缝里藏着明代工匠的智慧:糯米混合石灰、黄土调成的灰浆,如今经雨水浸润,析出的白色钙化物顺着墙缝蜿蜒而下,像给老城墙画了一道道半透明的“泪痕”。 城墙内,瓮城 城墙内,瓮城 第一道门内 登上城楼的路 上城楼 城楼的2层 城楼上 城墙很长很长,所以可以刷城楼专门的自行车 下面的图片是玄武湖那边的南京城墙 解放门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在南京城墙上新开辟的城门之一,始建于1951年12月,1954年竣工并开放。其位于北极阁山下,靠近后湖的台城城墙区域,是玄武湖的一个重要入口。 可以看到鸡鸣寺的塔 看到鸡鸣寺 城墙上城楼上看到玄武湖 玄武湖和城墙 向东望去 向西望去 美景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