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彼岸花,一个富有诗意的名字,一棵充满传奇的小草。佛经上说,彼岸花,生长在“奈何桥”边,花开一千年,花落一千年,花叶永不相见。情不为因果,缘注定生死。</p><p class="ql-block"> 说起彼岸花,可能好多人搞不清它的属性与名称,先说说它与石蒜的关系吧。石蒜是球根植物,是石蒜属植物的统称,包含多个品种。据资料记载,全球约23种,我国有15种。不同的色彩,拥有不同的名字。如红花石蒜,称彼岸花;黄花石蒜,称忽地笑;白花石蒜,称曼陀罗华;紫花石蒜,称鹿葱。红花石蒜——即彼岸花,是石蒜属这个大家族里的“御姐”。</p> <p class="ql-block"> 彼岸花,喜温暖湿润半阴环境,耐贫瘠,在排水良好、疏松肥沃的微酸性土壤尤其适合生长。它是我国的原生植物,分布在长江流域一带的十多个省域。</p><p class="ql-block"> 彼岸花的一生,是一场精准的生命轮回。每年初秋,山野里的彼岸花会从贫瘠的土壤里抽出花茎,孤零零地顶着伞状花序,几片花瓣向外翻卷,像一束跳动的火焰,在萧瑟的季节里燃烧出耀目的光芒。待花瓣凋零枯萎,深绿色的带状叶子才缓缓冒出,贴地生长,熬过整个寒冬与春日,为球根储存养分。可到了盛夏,叶子又会悄悄枯萎,只留下地下的球根在土壤里休眠,等待秋天,再次绽放出无叶之花。</p><p class="ql-block"> 日前,我外出摄影返回,瞧见鹿山街道雅致公路的绿花带下,彼岸花恰好怒放,一条长长的红色花带衬在绿色的林荫下,成了一道靓丽的风景线。我瞬间就被吸引,视线落在花草上,再也无法挪开。我顾不上疲惫,背起相机一头钻进了花丛……</p> <p class="ql-block"> 石蒜,最初是南朝文学家江淹记载的。江淹的名字估计大多数人都感到陌生,但说起成语“江郎才尽”应该都知道,而记载石蒜的人正是此江郎。石蒜原名“金灯”,江淹在《金灯草赋》曰:“金灯丽草,铸气含英”,“乃御秋风之独秀,值秋露之馀芬。出万枝而更明,冠众葩而不群”,对石蒜评价之高甚于菊花。</p> <p class="ql-block"> 唐代女诗人薛涛曾作过一首《金灯花》诗:“阑边不见蘘蘘叶,砌下唯翻艳艳丛。细视欲将何物比,晓霞初叠赤城宫”。将金灯花比作仙宫奇葩,可见诗人对此花也是比较喜爱的。</p> <p class="ql-block"> 石蒜俗名较多,有龙爪花,老死不相往来、两生花、幽灵花,彼岸花等等。其中彼岸花的名字,源其独特的生长习性和文化寓意。在佛教中,“彼岸”指超脱生死的涅槃境界,与“此岸”相对。春分和秋分前后被称为“春彼岸”和“秋彼岸”。红花石蒜恰在秋分前后盛开,且花叶不相见,日本就将秋分前后的祭祀与此花结合,强化其“生死交界”的象征,故称其为“彼岸花”。后因文化传播,彼岸花这个名字也开始在我国流行。</p> <p class="ql-block"> 彼岸花,在佛教中还拥有另一个名字,叫曼珠沙华。关于这个名字的由来,还有一段凄美的爱情故事。相传古代有一对恋人,男的叫曼珠,女的叫沙华。神禁止他们相恋相见,可又谁能抵挡得住这绵绵爱意呢,两人终究还是偷偷相会,故而触怒了神明,罚他们永生永世投身彼岸花。一个化为花,一个化为叶,并让它生长在黄泉路上,作为接引之花,见证无数人的离别与悲伤。它俩看得见彼此的影子,却永远无法在同一时刻舒展。但既便遭受如此惩罚,曼珠与沙华的爱从未消减,它们渴望着有朝一日能彼此相见。故事编得如此悲伤情深,行走在红尘间的人,或许内心深处,也在渴望一份忠贞又绵长的爱情吧!</p><p class="ql-block"> 彼岸花艳丽妖娆,或许真的有仙根吧,直视久了,感觉有股摄人魂魄的力量。在拍摄过程中,我异常小心,丝毫不敢触碰,惟恐会弄疼曼珠和沙华。我甚至幻想此小仙草能给我一个小小的暗示,或许我可以试试凭凡人之力,解救他们脱离苦海。可是,风过处,花蕊只是微微顫抖了一下,什么反应也没有。我凝望着他们,不禁轻轻地笑自己太痴了。</p> <p class="ql-block"> 红花石蒜—曼珠沙华—彼岸花,因本质特性,加上民间的传说,花语带有悲情的色彩,主要有“生死相隔、永不相见”,“思念、回忆”的象征意义,当然,不同的品种和文化在解读上也有差异。而我觉得,它并不是悲戚的象征。看它在贫瘠的土地上恣意生长,在秋天的荒野里灿烂怒放,分明是对生命最尽兴的释放。它遵循自然法则,在花叶分离中完成生命的循环,就像那些被记住的思念,从未因生死相隔而消散,反而在岁月的积淀里,长成了最动人的模样。它的孤独不是寂寞,而是一种从容。它不与百花争春,不与绿叶争色,只在属于自己的时节里,把生命活成了独一无二的风景!</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