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文·博弈者</p><p class="ql-block">图·网络</p><p class="ql-block">美篇号·2249 3117</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真的回不去了吗?(下)</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上·接中)</p><p class="ql-block">《回不去了》全诗分一、二两个小节,结构简明,叙事结构巧妙合理。读第一遍时,我还有点疑惑,诗的行数并不多,何必分为两个各自独立的小节呢。后来我才发现,作者在作品章节划分上是用了心的。</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第一小节以倒叙式开篇,以成年人的回忆叙事。冷静地、带着距离感地回忆童年的贫穷,但是却能于所谓的苦难中“幸福”着。这一节的“亮点”是点出“爸爸妈妈头上没有白发”这个全诗最催泪的伏笔。</p><p class="ql-block">第二小节的结构设计更是干脆,作者可能感到以回忆的方式写下去,已不足以倾诉自己的创作情感。果断地将创作切换为“现场模式” ,将自己“打”回儿时的“原型”,以“实景演出”的方式演绎《回不去了》的第二小节。设定某个具体的等待场景,用自己儿时的眼睛去看,用自己儿时的心去期待(汽水、冰糖葫芦),甚至对雪说着童年无忌的话(“雪 先别下了”),此时此刻,作者是完全沉浸其中的。最后以充满生活气息的对话收尾,余味悠长。</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促使我写这篇文字的那个“触发点”就是那个“白话”。那两个字犹如两颗子弹射中我。我从来不注意所谓谁用什么语言写作,因为那完全是作者自己的事情。如果你问我写作语言的偏好,抱歉,我真的说不清楚。因为写不同的题材就得选不同的语言风格。但是,当我瞥了一眼这首诗的“白话”,那一刻,我似乎开始注意那个“语言”了。</p><p class="ql-block">作品的写作语言和读者的阅读习惯,是一个很难说清的问题。它既能证明作品,又不能证明作品,更多是源于其流行风格与当下主流传播环境的“错位”。作品的“慢热”特性与当下“快节奏”的冲突,可能是影响读者阅读选择的一个因素。</p><p class="ql-block">我们讲的这首诗需要读者静下心来,细细品味字里行间的画面和情感。在信息爆炸、追求“秒懂”和“爆点”的社交媒体上,它缺乏一个抓人眼球的标题、惊世骇俗的意象或直击痛点的金句,容易在快速滑动中被忽略。如是现象,若只是纯娱乐也就罢了,若真的是想写点“东西”的话,遇此境界难免尴尬和无奈。</p><p class="ql-block">处于当前快节奏的社会生活中,浮躁是难免的。而浮躁又会使人恍惚,进而感觉迟钝,此时要有比较强烈的“刺激”才能引起感官注意力。因此,情感偏内敛需要共鸣的作品,相比于那些情绪激烈、观点耀眼或与“热点”紧密相关的“爽文”,这首诗显得过于“平淡”,冲击力不足,难以在短时间内引发太多读者的阅读和关注。</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显而易见,这首诗在当前读者的阅读习惯下,因其题材的“特定性”,诗中对“冰车”、“置办年货”等场景的描写,具有鲜明的北方特征和七八十年代或更早的时代印记。对于没有类似生活经历的年轻读者来说,可能会产生一定的隔阂感,无法迅速产生入戏般的阅读效应。由于形式的“非典型性”,它看起来太像“分段的大白话”了。对于一些习惯于欣赏传统诗歌的韵律美、意象奇崛的读者来说,可能会觉得它“不像诗”,缺乏年轻读者以为的“难度”和“美感”,从而低估了其艺术价值。</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我,还是坚持个人观点。《回不去了》是一首在艺术上相当成功的口语化抒情诗。它的价值在于其“真诚”与“质朴”,而非技巧的炫目。情感真挚,画面感极强,细节生动,叙事结构巧妙,成功地用最朴素的语言唤起读者深刻的共情。它是一首“有温度”的诗。只是在网络传播视角中显的弱势。因其风格平淡内敛,需要耐心品读,与当前快节奏、高刺激度的内容消费习惯有所不符,导致其传播力天然受限。</p><p class="ql-block">这首《回不去了》,在网络这个平台上只是水土不服,未必是诗不好,更像是“佳肴”遇上了“快餐”时代。它更像是一杯需要静心慢品的清茶,而不是一罐能瞬间提神的可乐。如果你发现了它并被它深深打动,这本身就证明了它的价值。好的作品,有时恰恰是为那些愿意停下来感受生活的有心人准备的。</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当下流行的“现代诗”,就是“白话诗”。它是“诗”的一次非常成功的革命。所以,请珍惜我们的“白话”。</p><p class="ql-block"> (完)</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2025.10.1 于山东·薛城</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