闲话北京二锅头

马锦凯

<p class="ql-block">  北京是五朝古都,有着3000年的建城史和800多年的建都史,也是我国酿酒历史最悠久的地区之一。在金朝时,从北方传来蒸酒器,北京开始酿制烧酒。明朝北京的烧酒酿制技术有了长足的发展,开始用高粱做酿酒原料,北京城郊各地都有酒店和酿酒作坊,“烧刀子”盛行(二锅头前身)。</p><p class="ql-block"> 北京二锅头酿制技艺的真正成形,还是在清朝康熙年间,前门外“源升号”酒坊有赵氏三兄弟,为纯净烧酒质量,进行了工艺改进,将第一锅流出的酒头去掉,第三锅流出的酒尾也去掉,掐头去尾截取第二锅流出的中段酒,俗称“二锅头”,这是一种很纯净的酒,也是质量最好的酒,为京城特产。清代末期,二锅头的工艺已传遍北京各地,文人墨客有诗赞誉“自古人才千载恨,至今甘醴二锅头”。将二锅头比作“甘醴”。</p><p class="ql-block"> 解放后公私合营建酒厂,通过老技师口传心授传统技艺代代传承。特别是改革开放后,老北京味的时尚在传承中创新发展,形成“红星”、“牛栏山”两大知名品牌,在我国白酒市场具有重要的影响力。</p><p class="ql-block"> 京城酒脉,百年传承。如今北京二锅头酒已是展现京城民俗及饮食文化的重要载体。外国人把“登长城,吃烤鸭,喝二锅头”以此证明自己到过北京城,体验了京味文化。北京二锅头酒已成为北京文化的重要符号,正引领着一股京味时尚风。</p><p class="ql-block"> 二锅头酒因其融合了浓郁京韵的地道北京味受到北京人、包括外地人的喜爱,遍布“四九城”的超市、食肆、酒楼,二锅头酒的身影随处可见,独好这口的大有人在。改革开放之前,物质供应匮乏,这酒常被北京人拿来当作馈赠外来亲友的礼品。上世纪七十年代,记得那时逢年过节才能每家凭副食本买两瓶,一瓶是一块三毛钱。</p><p class="ql-block"> 现如今市场已极大丰富,二锅头酒也已今非昔比。与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相比,现在的北京二锅头档次繁多,从几块钱到上百、几百块钱的都有,高档的包装精美考究,当然售价也不菲。但是这款酒多数还是以老百姓着想,从未大幅度提价,让二锅头酒市场始终保持亲民。所以人们依然对二锅头酒情有独钟,尤其是那售价几块钱的瓶装二锅头,很多人把它亲切地称为“二逮子”或“小二(二两扁瓶装)”,更是成为工薪百姓一族的“家常酒”或家中常备之物。</p><p class="ql-block"> 北京二锅头虽然价格亲民,却仍然具有自己的个性和品格。它没有米酒的浓稠,没有茅台的香醇,没有鸡尾酒的烈性,没有白兰地的高贵,没有桂花酒的清芬,但它踏实、平正、家常、随意。那红红白白的洋酒,几百上千一瓶的,好也许是好。你如果倾心于他们,自然浪漫激情,但要是财富和精力不足,终究只是让你暗恋而已。</p><p class="ql-block"> 倒是二锅头透着一股自家人的亲热,觉得这酒够刺激、够地道,烈酒暖胃,仰脖灌一杯下肚,再夹一筷子滋滋响的冒油的烤羊肉,哇,美滋美味,渗入心脾。饮至半酣,微醺并清醒着。抿一口,佳酿在口腔打转,香气钻入鼻孔,丝绒般滑下喉咙,先进大脑,嗡一声松驰下来,继而四肢发软,胸中一口郁结之气缓缓逼出,不由得相视而笑:“今天喝得痛快!” 怪不得古人说今朝有酒今朝醉,咕咚咚干掉杯中酒,好像从此再也没有愁闷,远离烦恼。</p><p class="ql-block"> 俗话说无酒不成席。我不是个好酒的人,喝酒要看场合与对象;也不善饮,绝大多数情况下能够做到自控,不会喝醉,但凡与知己朋友吃饭点酒,则必点北京二锅头酒。酒最大的功用是怡情,绝非借之麻醉避世,真到愁烦悲愤之时,酒一定帮不了你,清醒之后还不是得乖乖面对现实。</p><p class="ql-block"> 2025年9月30日</p><p class="ql-block"> </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