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ed2308">两代矿山人:从父亲的烟酒香到我的奋斗章</font></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ed2308">陈密香</font></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ed2308">(云顶矿,韶关)</font></div><div><br></div> 我生于上世纪六十年代中期,父亲是1958年便踏入矿区的老工人,那一身洗得发白的工装,从此成了我们家最鲜明的印记。<br><br><div> 那个年代的寻常日子,恰似口中含着一坛自酿橄榄酒,浅涩裹着淡香,在舌尖慢慢流转。记忆深处,父母亲在云顶矿忙碌的身影总格外清晰:几十年里,身为老党员的父亲几乎全年无休,三班倒的节奏从未间断,顶着“煤黑子”的称呼,在漆黑的井下与明亮的井口间来回奔波,从家到井口的路,他走得步履匆匆,从未有过半分懈怠。母亲的工种更是繁杂,送饭工、煤槽工、防洪工……多到我如今早已数不清,可无论换什么岗位,她手上的老茧、脸上的汗珠,总与父亲如出一辙。他们就像两头不知疲倦的老黄牛,把“犁好了公家的田,自家的地也没落下”刻进日子里——院里的瓜果青菜日日能摘,床底下堆得满满当当的红薯、芋头,把清贫的生活过得扎实又丰盈。每到春节,家里杀了自养的猪,父亲总会切上一盘油润的猪头肉,配着温热的老酒,嘴里再叼上一支烟。于旁人而言,烟或许只是寻常消遣,但对熬过无数苦累的父亲来说,这烟的醇厚、酒的绵长、肉的鲜香,正是他细数一年收获、安放满心欢喜的最好方式。<br></div> 八十年代末,父亲离世后,家里那股浓郁的烟草味与酒香味渐渐消散,可他勤恳务实、乐观向上的模样,早已在我心里扎下深根。犹记他常坐在门槛上念叨:“感谢党,感谢政府招我进矿当工人,每月有份稳当工资,既能供养家乡的老母亲,又能把你们拉扯大,推煤斗这点苦,算啥!”说这话时,他眼角堆着笑,皱纹里都藏着满足,那画面至今仍清晰印在我脑海中。<br><br><div> 都说“长大后我就成了你”,从前听着只觉亲切,后来竟成了我人生的写照。八十年代中期,我接过父亲的岗位,走进曲仁煤矿的运输队,做起了升降罐笼的信号工,也干过最费力的推斗工。装满煤的重斗沉甸甸的,双手推起来时,胳膊酸痛得抬不起来,可我总想起父亲的模样,始终“流汗不流泪”,把劳作的咸味当成生活的甜味。平日里,我虚心跟着老师傅学技巧,和工友们默契配合保安全,每一项工作都做得扎实到位,也因此多次被评为矿先进工作者、先进女工,后来还被推荐参加局工会举办的“九十年代矿山新女性形象”巡回演讲,把自己的工作心得分享给更多同行。除此之外,我还兼任队里的通讯员,白天在岗位上忙碌,晚上就借着煤油灯的光学习写作,一篇篇通讯稿记录着矿山的故事,我也有幸参加了局宣传部组织的通讯员学习班,在笔墨里进一步读懂了矿山的意义。那时的工作,多、苦、累是常态,流汗多、收入少也难免,可我心里的幸福感,却始终满满的、甜甜的——这份踏实与热爱,正是父母亲用一言一行,一点点刻进我骨子里的。</div> <font color="#ed2308">1990年8月在云顶矿会议室举行演讲会</font> 八九十年代的曲仁煤矿,处处都藏着传承的温度。各行各业的老矿工子弟,都像我们家这样,承袭着父辈的精神,在矿山安家、在矿山立业。我们这些“矿二代”,循着父母扎根矿山、服务矿山的足迹,把青春热血洒进曲仁家园的建设里;后来,我们又成了孩子的父母,把矿山的故事、父辈的精神,悄悄融进日常的话语中,让这份矿山情结,在岁月里慢慢沉淀、代代延续。这,便是矿山精神最动人的模样,也是两代人写给矿山最真挚的答卷。 <font color="#ed2308">1990年,曲仁矿务局宣传部在河边厂举办的通讯员学习班。</font> <font color="#ed2308">友则【读评】:</font>有人说过,追忆似水年华,充满了无尽的苦涩与醇香。当读完陈密香老师迟来的矿山人伦情感篇后,有种情绪不能自止,感觉很巧与开首的引语相绾合。<br> 关于伦理情感问题,那是操典,不是本评重点,仅作个别节段点评。<br> “这烟的醇厚、酒的绵长、肉的鲜香,正是他细数一年收获、安放满心欢喜的最好方式。”烟酒肉的描写,很具体,当笔触触及细致入微的时候,那种人伦的价值将显得那么真挚,那么畅怀。<br> “那个年代的寻常日子,恰似口中含着自酿的橄榄酒,甘涩裹着淡香,在舌尖慢慢流转”。这段带着天命不彻的困境却又显得凡俗脱尘的描写,没有一丝悲悯与穷蹙。生活如酒坛,“甘涩裹着淡香”,苦中有甜,一种活命的写意,字里行间绽放着乐观之花。接下来的“父亲总会切上一盘油润的猪头肉,配着温热的老酒,嘴里再叼上一支烟”,慢慢地流淌着矿工特有的一面风情,接地气,一任烟火味。文字叙述很美,动情处尽在于此!<br> 到后来,就有了“长大后我就成了你”的承诺,文理灿然,没有雕塑,却有提炼!<br> 好文拜读。 <font color="#ed2308">已发表文章:</font><br><br>征文一:朝花坪拾 赵武(花坪水厂,佛山市)<br><br>征文二:肖伯的故事 肖玉平(茶山矿,珠海市)<br><br>征文三:家庭传承的精神之光 唐贤智 (大塘山矿,深圳市)<br><br>征文四:“煤矸石”里的矿山爱情 黄耀辉(红尾坑矿,肇庆市)<br><br>征文五:“两记耳光”的矿山故事 黄耀辉(红尾坑矿,肇庆市)<br><br>征文六:地层深处:光与尘的组诗 曾佑平(佛山市三水区作家协会副主席)<br><br>征文七:花坪散记 沈建平(花坪矿,深圳市)<br><br>征文八:“家属工”在煤矿生产中的艰辛与功劳 彭良武(茶山矿,韶关市仁化)<br><br>征文九:登尖公山 彭广容(茶山矿,韶关市)<br><br>征文十:留级生老王 方韶英(花坪矿,汕头市)<br><br>征文十一:山稔花的故事 唐桂生(局建工队,深圳市)<br><br>征文十二:忆二叔,讲矿事,望前路 王文宗(茶山矿,河南省洛阳)<br><br>征文十三:全国劳动模范曹庭顺事迹 彭良武(茶山矿,韶关市仁化)<br><br>征文十四:故乡安好 石龙生(田螺冲矿,现居澳洲)<br><br>征文十五:茶山--矿山之殇 陈宇新(茶山矿,现居美国旧金山)<br><br>征文十六:十二孔上的暖阳 王文姣(花坪矿,佛山三水市)<br><br>征文十七:云顶矿记:褶皱里的光阴 胡春毅(云顶矿,广州市)<br><br>征文十八:回忆我矿山的文艺生活 陈红燕(红尾坑矿,佛山市高明)<br><br>征文十九:生命中最美好的时光 黄丽萍(曲仁矿务局,惠州市惠东)<br><br>征文二十:我的生平述略 谢子光(格顶矿,去世)<br><br>征文廿一:河源新丰江库区三个移民队遗留问题的概述 林友则(曲仁矿务局,广州市)<br><br>征文廿二:花坪的山 方韶英(花坪矿,汕头市)<br><br>征文廿三:难以忘怀的茶山矿采煤三队 陈立能茶山矿,深圳市)<br><br>征文廿四:曲仁格顶矿小学的由来 刘石中 (格顶矿,深圳市)<br><br>征文廿五:人间有味是清欢 卢宽萍、卢建成姐弟(花坪矿,韶关市)<br><br>征文廿六:你鼓舞了我 尹捍红 (云顶矿,深圳市)<br><br>征文廿七:暖居 刘粤明 (田螺冲矿,韶关市)<br><br>征文廿八:我的矿山情结 谢奕群 (矿务局,韶关市)<br><br>征文廿九:丹霞山青春之旅 杨春青 (茶山矿,深圳市)<br><br>征文三十:学校足球队:来自矿区的骄傲 李建华(花坪矿,广州市)<br><br>征文三十一:我的父亲是矿山教师 钱伟琨 (茶山矿,汕尾市)<br><br>征文三十二:追忆“曲仁工大”的光辉历程 潘力(矿务局,深圳)<br><br>征文三十三:矿山生活的回忆和眷恋 郭熙兴 (局工会,韶关)<br><br>征文三十四:梦回格顶 江萍 (格顶矿,东莞市)<br><br>征文三十五:永远的曲仁云顶矿 段辉明 (云顶矿,东莞市)<br><br>征文三十六:那些带着煤屑味的70年代记忆 李雁辉 (茶山矿,潮州市)<br><br>征文三十七:用青春拥抱时代,曲仁矿务局共青团工作 张建平(局团委,韶关市)<br><br>征文三十八:从煤窑工的第一声呼喊照见的信仰 郑少斌(云顶矿,汕头市)<br><br>征文三十九:记恩师蔡明金 林翠华 (茶山矿 深圳)<br><br>征文四十:怀念我的父亲徐代伟 徐花 (茶山矿,广州市)<br><br>征文四十一:一次难忘的采编经历 卢炳辉 (局红工报,深圳市)<br><br>征文四十二:岁月里的黑与暖 聂刚君 (大岭冶炼厂,广州市)<br><br>征文四十三:留在照片上的回忆 钟锦玲(田螺冲,翁源县)<br><br>征文四十四:煤矿的童年记忆 巫克州 (云顶矿 深圳)<br><br>征文四十五:吾心安处—忆故土田螺冲 邱碧君 (田螺冲矿,中山)<br><br>征文四十六:矿山二三事 肖玉平 (茶山矿,珠海市)<br><br>征文四十七:曲仁矿务局,一段值得永远珍藏的记忆 陈继敏<br><br>(局工程处,广州市)<br><br>征文四十八:一纸信笺,载满十年感恩 罗丹 (局建工队,韶关乐昌)<br><br>征文四十九:那些年,花坪矿区的年味 林春丽(花坪矿铁路面,广州黄埔区)<br><br>征文五十:青春永驻,情谊长存 王玉萍 (局医院,佛山市)<br><br>征文五十一:寄语曲仁后生 张明彪 (花坪,珠海)<br><br>征文五十二:《煤质人生》 刘粤明 (田螺冲,韶关)<br><br>征文五十三:征战南北,驻足曲仁 王桂忠 ( 花坪,韶关)<br><br>征文五十四:曲仁矿:我生命深处的黑色光芒 何继业(花坪,东莞)<br><br>征文五十五:我敬重的指导员—洪汉深 谭建文 (茶山矿,韶关)<br><br>征文五十六:曲仁煤矿基层党务工作的记忆 张建平 (田螺冲,韶关市)<br><br>征文五十七:在寒冬中点燃一束光 黄丽萍 (局审计处,惠州市惠东)<br><br>征文五十八:一张来自1989年的报纸 李韶文 (格顶矿,佛山)<br><br>征文五十九: 忆叔父,念长情 刘石中 (格顶矿,深圳)<br><br>征文六十:曲仁煤矿地名歌 彭良武 (茶山矿,仁化县)<br><br>征文六十一:田螺缘 石龙生 (田螺冲,珠海)<br><br>征文六十二:“红工”之名的诞生与变迁 李光华 (局机械总厂,惠州市惠阳区)<br><br>征文六十三:曲仁茶山矿关闭前后述略 陈立能(茶山矿,深圳市)<br><br>征文六十四:云顶矿井下事故抢运伤员纪实 段辉明 (云顶矿,东莞市)<br><br>征文六十五:砖瓦与乌金的年轮 卢建成 (花坪矿,韶关市)<br><br>征文六十六:发现和创作美的煤矿画家 何志新 (曲仁矿务局、韶关)<br><br>征文六十七:计划经济年代的五次调薪记忆 刘石中 (格顶矿,深圳市)<br><br>征文六十八:我的父亲母亲 彭广容 (茶山矿,韶关)<br><br>征文六十九:忆曲仁元老霍俊民 彭良武 (茶山矿,仁化县)<br><br>征文七十:矿山岁月里的两重风景 刘颢旻 (丝茅坪矿,汕尾市)<br><br>征文七十一:煤城蝶变记 丘炳新 (田螺冲矿,韶关)<br><br>征文七十二:这山,这水,这根 郑韶峰 (云顶矿,汕头市)<div><br></div><div>征文七十三:从父亲的烟酒香到我的奋斗章 陈密香 (云顶矿,韶关)<br></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