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国庆前夕,2025年9月30日中午,阳光照在城市楼宇之间,空气中已悄然弥漫着节日的暖意。女儿在一头牛潮汕火锅店请客,宴请我们几位长辈,说是提前庆双节,实则是想让我们聚一聚。</p> <p class="ql-block">屋内六个人围在一起,手里举着饮料,笑声比窗外的阳光还亮。墙上那幅山水画里的湖光山色,竟与外面真实的倒影遥相呼应。桌上摆满了生切牛肉、金针菇、豆腐皮、年糕和糍粑,每个人面前热气腾腾的小锅咕嘟作响,像是为这个午后打着节拍。有人刚坐下就笑着说:“咱们老了,可战斗力一点没减!”这话一出,满桌哄笑。</p> <p class="ql-block">话虽这么说,战斗力还真不是吹的。六个人,一人一口锅,吃得有条不紊又热火朝天。其中一位长辈不吃肉,可光我们五个,就干掉了四大盘吊龙等牛肉片、两盘毛肚、一整盘牛骨髓。牛肉片红润鲜亮,脂肪如霜雪般均匀铺开,夹一片放进翻滚的汤底,十几秒一捞,蘸上沙茶酱,入口即化。有人边涮边念叨:“这肉,比画还讲究。”</p> <p class="ql-block">虽然我们老了,但战斗力还挺强。那这一顿饭,不单是吃,更像是一场仪式——关于味觉的记忆,关于团聚的执念。绿色的豌豆苗和茼蒿、深绿的海带、灰色的蘑菇,雪白的金针菇,配上金黄的炒饭和撒了糖粉的炸糍粑,荤素交错,冷热相宜。每一道菜端上来,都像在提醒我们:活着,就要好好吃饭。</p><p class="ql-block">最惊艳的是那盘摆成心形的牛肉片,红得纯粹,白得温柔,中间一朵小红花点缀,像是谁悄悄藏进去的一句“我爱你”。没人拍照,可那画面却刻进了记忆。那一刻,谁还在乎这是不是网红摆盘?我们在乎的,是这一口下去,有没有家的味道。</p> <p class="ql-block">有人说起小时候过节,全家围着炉子煮一锅杂烩,连肉星儿都少见,可照样笑得前仰后合,吃的津津有味。如今条件好了,反倒少了那种纯粹的欢喜。人老了,味觉也变了,吃啥都不香了。但今天这一顿,算是找回了些许——不是因为牛肉多贵,而是因为我们都还在,还能一起说笑,还能为一盘吊龙争着下筷。</p> <p class="ql-block">母亲一直默默看着女儿点菜、加单、招呼服务员。她没说什么,可眼神里全是心疼。结账时她抢着付了,一看金额——987元,愣了一下,只轻轻说了句:“下次别来这儿了。”她不是嫌贵,是算过账的:市面上牛里脊肉才75块一公斤,这一顿人均快两百,够买多少斤牛里脊肉回家慢慢炖?</p><p class="ql-block">可年轻人不这么想。女儿笑着说:“就一顿饭,图个热闹。”她不在乎账单上那一串数字,她在乎的是我们坐在一起的每一分钟。我们这代人总想着省,她们那代人却更愿意为“感觉”买单。两种观念在火锅的热气里交织,谁也没说服谁,但谁也没真的生气。</p> <p class="ql-block">走出饭店,我们沿着步道慢慢走,树影斑驳,落叶轻旋。远处那座抽象雕塑在秋阳下静静伫立,仿佛也在聆听这座城市的呼吸。</p> <p class="ql-block">夜幕渐起,湖水再次映出城市的灯火,高楼、绿树、月亮,一一倒悬水中。一轮新月悬在天边,像一枚小小的印章,盖在这座城市最温柔的一页。</p> <p class="ql-block">那栋灯火通明的大楼就在东侧静静矗立,倒映在湖面上,像一幅未干的油画。新月悄然挂上天边,仿佛也在为这场人间烟火见证。</p> <p class="ql-block">来到南湖<span style="font-size:18px;">市民</span>广场,一些人在跳藏族锅庄舞。</p> <p class="ql-block">这是另一群人在跳锅庄舞。</p> <p class="ql-block">更多的人喜欢维吾尔族舞蹈,一对对自由自在的跳舞。也像是在给我们众多旁观者表演。</p> <p class="ql-block">国庆还没到,可这一天,已经像节日了。回家了,再见!</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