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ed2308">这山,这水,这根</font></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ed2308">郑韶峰</font></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ed2308">云顶矿,汕头市</font></div><br><br> 今年9月1日下午,我驱车重返云顶寻根念旧,这是我在汕头工作32个年头里的第四次归来,距上次已整整23年。车子往北疾驶,路边武江汩汩南流,恍若一部泛黄胶片里流淌的时光。 <br><br><div> 花坪镇街道整洁,却行人寥寥,昔日商贾云集、车水马龙的景象早已远去。云顶矿只见几栋陈旧的平房,矿区机关楼墙皮剥落,电影院空荡破败。当我步入云顶铁路旁的出生地时,黄昏正悄然降临,人烟渺无,荒草摇曳,晚霞如血,心中不由泛起一阵伤感。<br><br><div> 上世纪50年代末,父亲响应国家“三线建设”的号召,从潮阳老家奔赴粤北韶关参与修建曲仁铁路,后被分配到云顶工区工作,母亲在60年代嫁与父亲,在铁路旁安家,我们几个孩子都是在铁轨的轰鸣声中出生、长大。我在云顶读小学和初中,在曲仁一中读高中,1991年考上省警校,1993年到汕头从事公安工作。但无论走得多远,曲仁这片土地,始终是我血脉深处最深的印记。养育我的,不仅是曲仁铁路,还有与铁路唇齿相依的曲仁矿山,二者共同构成了我人生底色中最厚重的一笔。<br></div></div> 曲仁铁路的修建主要就是为了服务曲仁矿务局,虽然仅三十多公里,却与京广线联通,是矿务局煤炭外运的生命线。几十年来,火车穿梭于这条蜿蜒于山岭之间的铁道,将矿区深埋地下的乌金源源不断送往远方,支撑起一个时代的能源命脉。在那个特殊的年代,铁路与矿区携手同行,共渡时艰。后来,随着曲仁矿务局煤矿资源的枯竭,曲仁铁路也由盛而衰,铁路沿线的部分站点和设施只能闲置或废弃。<br><br><div> 曲仁矿务局的八座矿区地跨韶关曲江县(今浈江区)与仁化县,犹如北斗七星散落于北江流域。在那个个人命运与国家前途紧密相连的年代,在这片热土之下,数万矿工以血肉之躯,在黑暗中采撷光明。他们不会豪言壮语,只懂得默默耕耘,面对井下的苦、累、险,无怨无悔,用肩膀扛起国家建设的重担,献出了青春、健康甚至生命。他们又是那么深爱自己的家庭,总是尽可能地在矿区山脚边,种点青菜,养些鸡鸭,以此改善生活;每月领到微薄工资,总不忘从牙缝中省下一些,寄给远方年迈的父母。他们用最朴素的方式,诠释着忠诚与奉献,责任与孝道。</div> 2003年,曲仁矿务局宣告破产,曾经辉煌的煤矿时代戛然而止,人口外流,经济凋敝,昔日的喧嚣归于沉寂,渐被世人遗忘。然而,繁华虽逝,精神不灭。那艰苦奋斗、甘于奉献的矿工精神,如深埋地下的煤炭,虽不见天日,却蕴藏着永恒的光热!这种精神,应当被永远铭记,激励后人砥砺前行,挺起民族复兴的脊梁!<br><br><div> 我云顶的家离煤矿井口约一公里。矿区道路晴天尘土飞扬,雨天泥泞不堪。煤矿工人上下班的身影,尤其他们出井时全身乌黑、只露出一口白牙的画面,至今仍深深印在我的脑海。井口职工食堂的肉包和花卷,是我童年时的最爱,那种味道,至今再未尝到。煤矿医务室为铁路职工提供方便,父亲曾在那里取回药片为我退烧,免去长途奔波医院之苦。井口的广播每天准时响起,陪伴我走完半小时枯燥的上学之路。<br><br></div><div> 父亲常骑着那辆老旧的自行车,往返几公里到云顶市场买菜。家里所需的“的确良”布料及肥皂等日用品,都要到云顶或花坪的商店才能买到。在云顶电影院看《少林寺》《武当》是那个年代最奢侈的享受,银幕上的刀光剑影,点燃了少年们心中的英雄梦想。</div> 我就读的学校是矿山学校,那些矿山子弟同学像父辈一样淳朴、开朗、好客,亲昵地称呼我们这些铁路子弟为“铁路崽”,语气中没有贬义,只有矿山人特有的豪爽与亲近。小学和初中时,我常去同学家看电视,《米老鼠和唐老鸭》把我们笑得前仰后合,《霍元甲》把我们激动得热泪盈眶。初一时,同学们曾到大石山野炊,一路哼着《十五的月亮》,歌声在山间回荡,友谊在炊烟中升华。韶关冬寒刺骨,夏热如蒸,男同学们天冷时总爱挤在教室的墙角玩“加油挤油”游戏取暖,天热时总会在水沟里用脚拍水嬉戏消暑。<br><br><div> 在曲仁一中读书时,云顶矿每逢周末都会派一辆客车,接送云顶籍学生往返学校,载着我们的青春与梦想,穿行于崎岖的山道之间。后来,许多同学察觉到矿山渐衰的气息,纷纷奋发读书,考入技校、中专乃至大学,继而走出大山,汇入珠三角的滚滚人潮,在城市中扎根、繁衍,开启新的人生篇章。</div> 此刻,我坐在汕头海边的家中奋笔疾书。窗外,海风轻拂,涛声如诉。笔尖流淌的,不只是对故土的追忆,更是一代人命运的缩影。曲仁矿务局因煤而兴,因煤而衰,起落沉浮,令人唏嘘。但一切繁华终将归于沉寂,一切灿烂终将湮没于时光,这是无常的定律,无人可逆。每一代人也都有自己的命运轨迹,谁也无法例外。<br><br><div> 在那个特殊的年代,曲仁父辈物质上是匮乏的,但精神上却是富足的。他们身上的忠孝精神,犹如汇入南海的北江之潮,正是我们民族生生不息的不竭力量!愿我曲仁子弟,无论身在何方,都能铭记曲仁这片土地的养育之恩,汲取父辈的力量,在人生路上,无畏前行!</div> <font color="#ed2308">友则【读评】:</font>金秋时节,阅读郑韶峰的美篇,一见题目,便知“情”有三分,一目了然,然于“一山一水一根”的妙用。很接地气,非常动情!<br> 行文所至,作者围绕矿山之“情”,层层铺开,丝丝相扣,内容与点题相呼应,行笔所至,恰如其名。<br> 说文章很动情,细究其中,确有近似于“红叶之情”之所在。藉此,借文之情,简略归纳一二:<br> 其一,有感慨怀旧的感情流露,矿山情怀与生俱来,文笔应景入情;其二,有感怀的墨染,芳彩缠绵萦绕,笔触细腻;其三,有感遇的触感,对成长经历的珍视,其情感跃然纸上;其四,有感兴动心的追忆,物我相感,诗情勾意,寄兴寓情。<br> 好文拜读,赏心悦目! <h1><font color="#ed2308">已发表文章:</font></h1><br>征文一:朝花坪拾 赵武(花坪水厂,佛山市)<br><br>征文二:肖伯的故事 肖玉平(茶山矿,珠海市)<br><br>征文三:家庭传承的精神之光 唐贤智 (大塘山矿,深圳市)<br><br>征文四:“煤矸石”里的矿山爱情 黄耀辉(红尾坑矿,肇庆市)<br><br>征文五:“两记耳光”的矿山故事 黄耀辉(红尾坑矿,肇庆市)<br><br>征文六:地层深处:光与尘的组诗 曾佑平(佛山市三水区作家协会副主席)<br><br>征文七:花坪散记 沈建平(花坪矿,深圳市)<br><br>征文八:“家属工”在煤矿生产中的艰辛与功劳 彭良武(茶山矿,韶关市仁化)<br><br>征文九:登尖公山 彭广容(茶山矿,韶关市)<br><br>征文十:留级生老王 方韶英(花坪矿,汕头市)<br><br>征文十一:山稔花的故事 唐桂生(局建工队,深圳市)<br><br>征文十二:忆二叔,讲矿事,望前路 王文宗(茶山矿,河南省洛阳)<br><br>征文十三:全国劳动模范曹庭顺事迹 彭良武(茶山矿,韶关市仁化)<br><br>征文十四:故乡安好 石龙生(田螺冲矿,现居澳洲)<br><br>征文十五:茶山--矿山之殇 陈宇新(茶山矿,现居美国旧金山)<br><br>征文十六:十二孔上的暖阳 王文姣(花坪矿,佛山三水市)<br><br>征文十七:云顶矿记:褶皱里的光阴 胡春毅(云顶矿,广州市)<br><br>征文十八:回忆我矿山的文艺生活 陈红燕(红尾坑矿,佛山市高明)<br><br>征文十九:生命中最美好的时光 黄丽萍(曲仁矿务局,惠州市惠东)<br><br>征文二十:我的生平述略 谢子光(格顶矿,去世)<br><br>征文廿一:河源新丰江库区三个移民队遗留问题的概述 林友则(曲仁矿务局,广州市)<br><br>征文廿二:花坪的山 方韶英(花坪矿,汕头市)<br><br>征文廿三:难以忘怀的茶山矿采煤三队 陈立能茶山矿,深圳市)<br><br>征文廿四:曲仁格顶矿小学的由来 刘石中 (格顶矿,深圳市)<br><br>征文廿五:人间有味是清欢 卢宽萍、卢建成姐弟(花坪矿,韶关市)<br><br>征文廿六:你鼓舞了我 尹捍红 (云顶矿,深圳市)<br><br>征文廿七:暖居 刘粤明 (田螺冲矿,韶关市)<br><br>征文廿八:我的矿山情结 谢奕群 (矿务局,韶关市)<br><br>征文廿九:丹霞山青春之旅 杨春青 (茶山矿,深圳市)<br><br>征文三十:学校足球队:来自矿区的骄傲 李建华(花坪矿,广州市)<br><br>征文三十一:我的父亲是矿山教师 钱伟琨 (茶山矿,汕尾市)<br><br>征文三十二:追忆“曲仁工大”的光辉历程 潘力(矿务局,深圳)<br><br>征文三十三:矿山生活的回忆和眷恋 郭熙兴 (局工会,韶关)<br><br>征文三十四:梦回格顶 江萍 (格顶矿,东莞市)<br><br>征文三十五:永远的曲仁云顶矿 段辉明 (云顶矿,东莞市)<br><br>征文三十六:那些带着煤屑味的70年代记忆 李雁辉 (茶山矿,潮州市)<br><br>征文三十七:用青春拥抱时代,曲仁矿务局共青团工作 张建平(局团委,韶关市)<br><br>征文三十八:从煤窑工的第一声呼喊照见的信仰 郑少斌(云顶矿,汕头市)<br><br>征文三十九:记恩师蔡明金 林翠华 (茶山矿 深圳)<br><br>征文四十:怀念我的父亲徐代伟 徐花 (茶山矿,广州市)<br><br>征文四十一:一次难忘的采编经历 卢炳辉 (局红工报,深圳市)<br><br>征文四十二:岁月里的黑与暖 聂刚君 (大岭冶炼厂,广州市)<br><br>征文四十三:留在照片上的回忆 钟锦玲(田螺冲,翁源县)<br><br>征文四十四:煤矿的童年记忆 巫克州 (云顶矿 深圳)<br><br>征文四十五:吾心安处—忆故土田螺冲 邱碧君 (田螺冲矿,中山)<br><br>征文四十六:矿山二三事 肖玉平 (茶山矿,珠海市)<br><br>征文四十七:曲仁矿务局,一段值得永远珍藏的记忆 陈继敏<br><br>(局工程处,广州市)<br><br>征文四十八:一纸信笺,载满十年感恩 罗丹 (局建工队,韶关乐昌)<br><br>征文四十九:那些年,花坪矿区的年味 林春丽(花坪矿铁路面,广州黄埔区)<br><br>征文五十:青春永驻,情谊长存 王玉萍 (局医院,佛山市)<br><br>征文五十一:寄语曲仁后生 张明彪 (花坪,珠海)<br><br>征文五十二:《煤质人生》 刘粤明 (田螺冲,韶关)<br><br>征文五十三:征战南北,驻足曲仁 王桂忠 ( 花坪,韶关)<br><br>征文五十四:曲仁矿:我生命深处的黑色光芒 何继业(花坪,东莞)<br><br>征文五十五:我敬重的指导员—洪汉深 谭建文 (茶山矿,韶关)<br><br>征文五十六:曲仁煤矿基层党务工作的记忆 张建平 (田螺冲,韶关市)<br><br>征文五十七:在寒冬中点燃一束光 黄丽萍 (局审计处,惠州市惠东)<br><br>征文五十八:一张来自1989年的报纸 李韶文 (格顶矿,佛山)<br><br>征文五十九: 忆叔父,念长情 刘石中 (格顶矿,深圳)<br><br>征文六十:曲仁煤矿地名歌 彭良武 (茶山矿,仁化县)<br><br>征文六十一:田螺缘 石龙生 (田螺冲,珠海)<br><br>征文六十二:“红工”之名的诞生与变迁 李光华 (局机械总厂,惠州市惠阳区)<br><br>征文六十三:曲仁茶山矿关闭前后述略 陈立能(茶山矿,深圳市)<br><br>征文六十四:云顶矿井下事故抢运伤员纪实 段辉明 (云顶矿,东莞市)<br><br>征文六十五:砖瓦与乌金的年轮 卢建成 (花坪矿,韶关市)<br><br>征文六十六:发现和创作美的煤矿画家 何志新 (曲仁矿务局、韶关)<br><br>征文六十七:计划经济年代的五次调薪记忆 刘石中 (格顶矿,深圳市)<br><br>征文六十八:我的父亲母亲 彭广容 (茶山矿,韶关)<br><br>征文六十九:忆曲仁元老霍俊民 彭良武 (茶山矿,仁化县)<br><br>征文七十:矿山岁月里的两重风景 刘颢旻 (丝茅坪矿,汕尾市)<br><br>征文七十一:煤城蝶变记 丘炳新 (田螺冲矿,韶关)<div><br></div><div>征文七十二:这山,这水,这根 郑韶峰 (云顶矿,汕头市)</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