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文·博弈者</p><p class="ql-block">图·网络</p><p class="ql-block">美篇号·2249 3117</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真的回不去了吗?(中)</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接上)</p><p class="ql-block">我今天要说的这个作品,是一首很典型的“白话”诗。我的本意不是要对这首诗做出什么评判,只想在我的认知范围内进行感想交流,但愿我的认知能是客观的。所谓的客观,首先要分析作品与阅读量之间的关系?考虑可以从作品本身和传播环境两个维度展开我的思考。</p><p class="ql-block">这首诗,确实有鲜明的口语化特征和细节感染力,其情感真挚、意象生动的优点。但也存在结构松散,过于追求语言的质朴而欠缺提炼。正所谓凡事皆有度,过之而忧不及也。</p><p class="ql-block">那阅读量低又为何呢?泛言之原因有二:一为平台算法偏好;二为读者的阅读习惯。以此推知,流行于网络的白话诗介于传统诗歌和网络段子之间,容易陷入两头不讨好的尴尬境地。此乃“生不逢时”也。</p><p class="ql-block">我认为,这首《回不去了》的诗,确实是一首值得细品的作品。它用最朴实的语言触动了人心最柔软的地方,能让人感到“意象真现,身临其境”,说明它成功地与读者产生了共鸣。至少与我产生了共鸣。</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我试着从“诗歌的艺术特色”、“‘叫好不叫座’的原因”,以及一个“客观的总评”三个方面来解析这首诗。</p><p class="ql-block">首先,抖一抖这首诗的艺术特色与闪光点。这首诗最大的成功在于它完美地践行了“真感情就是好文章”的宗旨。它之所以打动我,不只是一个触点。就像坐在电动按摩椅上,有许多个点触及我的情感或灵魂。</p><p class="ql-block">真挚的内在情感是这首诗的核心,那情感似一颗颗钻石,镶嵌在是几乎人人都有的记忆里。不是几乎,那是人类共有之生命群体的记忆——对无忧无虑的童年和父母年轻时光的怀念。这种“回不去了”的怅惘具有极强的普世性,容易引发情感上的广泛共鸣。</p><p class="ql-block">典型的“白描”手法,犹如土地般的质朴。作者没有使用华丽的辞藻,仅似描速写画一样,用简练的笔触勾勒出一幅幅纯朴生动的画面。那画面细节丰润饱满。比如“露着棉花的袄”、“冰面上水印湿的鞋”、“冻的发红的耳朵”,这些细节极具画面感和年代感,瞬间将我拉回到儿时特定的情境之中。</p><p class="ql-block">更让人感动是作品选取的场景,那场景犹如春天一样的鲜活。如果你走进第二小节的画面里,孩子们在雪夜里等待父母归来,刻画得极为真实动人。“过去一波 / 不是 / 又过去一波 / 还不是”,这种重复句式的运用,刻画出了焦急不安的等待心理具象,描写得非常真实。特别让我感动的是那一句“锅里热的饭都快凉了”,把孩子对父母的埋怨和心疼的双重情绪交织在一起,情感层次立显丰富,充满了朴实的生活气息,那种纯朴的善良纯粹的似翡翠,竟然挑不出一丝一毫瑕疵。</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我们常说,一方山水养一方人,一方人有一方地的口语。在这一点上,作者是聪明的。诗中所用都是那个地方特有的语言,所描绘也都是那个地方儿时才有的画面。比如诗中“拥有一颗糖都能开心的合不拢嘴”、“装一口袋花生拌着红枣的零食/就能骄傲的在邻居家转好几圈”。这种口语化的表述,真实还原了儿时的口吻和心态,天真烂漫,给我的感觉是那么温馨。似有一种时光穿越之感,仿佛又回到了那个虽然艰苦却又幸福又有人心疼的童年。(写至此处,我已泪水盈眶……)</p><p class="ql-block"> (中完,待续下)</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2025.9.30 于山东·薛城</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