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道”立“德”,增“知”笃“行”——优秀教师的修炼

曾经沧海

<p class="ql-block">  王老师的讲座,如同一盏明灯,照亮了我对“优秀教师修炼”的认知之路。从开场“入职那天你的职业规划是怎样的?”叩问,像一把温柔的钥匙,猝不及防打开了我记忆的闸门。恍惚间,初登讲台时那个攥着教案、眼里闪着光的自己又清晰起来——那时心里只有一个念头:“把每一堂课上到极致,照顾好每一个孩子”。可走着走着,日常教学的琐碎、重复的备课与批改,竟悄悄磨淡了这份热忱,成长的方向也渐渐变得模糊,像被雾霭笼罩的前路,只剩茫然。接着王老师引入优秀教师的修炼应该从哪里入手 ?最后以“课堂行为的转变从研读课标开始,学生的终身成长看师之道德知行”结语,每一个环节都让我对“道、德、知、行”这四个字有了更深刻的教育体悟。</p> <p class="ql-block">一、以“道”为向,锚定教育初心</p><p class="ql-block"> 王老师用甲骨文拆解“道”字,让我们瞬间明白了道的涵义。老子言“道可道,非常道”,教育的“道”在于遵循育人规律、尊重学生发展、坚守教育初心。教师的“道”,是教育的方向与规律,是“师者,传道受业解惑”的根本坚守。教师的道“”和“德”的关系体现在内在修养与外在行为的一致性,二者相辅相成,共同构成教师职业的核心素养 。教师的修炼首先要找准方向——不只是教知识,更是遵循教育规律,以学生成长为核心,让每一堂课都走在“立德树人”的正道上。</p> <p class="ql-block">二、以“德”为基,涵养为师之本</p><p class="ql-block"> 教师信念指导着教师的课堂教学实践。让我明白教师的“德”不是空洞的口号,而是融入教学细节的坚守,<span style="font-size:18px;">是蹲下身倾听学生心声的细心</span>认真研究教学对象的差异,精心选择适配的教学方法,用心做好每一次教学评价,在反思中不断精进。这份“德”,<span style="font-size:18px;">是即便被琐事缠绕、被疲惫裹挟,仍对讲台葆有热爱的那份执拗。</span>正如王老师区分的“自觉教师”与“外铄教师”,真正的师德,是不抱怨、不倦怠,把每一堂课都当成修炼,用积极的内省与坚守,成为学生成长路上的“引路人”,是反复打磨教法时的用心,是课堂精致授课时的真心,是课后总结反思时的诚心。</p> <p class="ql-block">三、以“知”为翼,驱动专业成长</p><p class="ql-block"> 王老师说:“优秀教师应该智于质疑、不懈追问"。这八个字,像一面镜子,照见了我曾固守“老经验”的惰性。王老师说“课程改革的核心是教师”,这句话像一记轻叩,敲醒了沉溺于舒适区的我。原来名师的“知”,从不是一劳永逸的“知识库”,而是敢于打破惯性、推翻自己的勇气。“协同队友,跑好自己这一棒”,更让我明白,修炼从不是孤军奋战,而是在团队的微光里,彼此照亮、互相借力,一起走向更远的地方。</p> <p class="ql-block">四、以“行”为实,践行教育使命</p><p class="ql-block">“课堂行为的转变从研读课标开始”,这句话道破了“行”的真谛——把“道、德、知”落到教学实践的每一个细节里。无论是“以学定教”的课堂设计,还是“协同队友、跑好自己一棒”的团队协作,亦或是“乐学善学”的自我要求,最终都要靠“行动”来兑现。当她笑着说起“我现在还在买师兄的课学习”时,我忽然明白:教师的成长从不是直线攀升,而是“螺旋式上升”的旅程——今天多啃一页课标,明天课堂就少一分盲目;和同事多一次教研碰撞,下次活动设计就多一分新意。</p> <p class="ql-block">  最后以“课堂行为的转变从研读课标开始,学生的终身成长看师之道德知行”为结束语,阐明<span style="font-size:18px;">“优秀教师的修炼”从来不是抽象的标准,而是“道、德、知、行”的融合与沉淀。优秀教师的修炼,从不是追求“完美”,而是在“道”上坚定方向,在“德”上守住初心,在“知”上不断精进,在“行”上踏实前行。</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教育这条路,道阻且长,但行则将至。</span>未来的日子里,我愿以“道”定向,以“德”立身,以“知”赋能,以“行”践诺,在讲台这方小小的天地里,慢慢修行,静静绽放。</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