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在基督宗教传统中,“圣女”(Saint, 特指女性圣人)是指那些以卓越的信德、仁爱和牺牲精神而受到教会承认、被尊为楷模的女性。她们可能是殉道者、修道者,或在日常生活中展现出非凡德行的人物。教会通过“封圣”程序,正式认可她们为圣人,并允许在礼仪、教堂或纪念地中受到敬仰。</p><p class="ql-block">与之相应,“圣子”并非一个固定的神学称谓,而是对男性圣人的俗称,特别指那些以圣洁生活、布道、慈善或护教精神影响深远的男性人物。在一些地方,如布里斯本的圣女谷,人们把世界各地的圣女与圣子汇聚在一处,用雕像或纪念馆来见证他们的信仰遗产。这些圣人群像不仅是宗教象征,也是跨文化信仰交流的桥梁。</p><p class="ql-block">旧约时期</p><p class="ql-block">《旧约》中还没有“圣人封圣”的制度。当时的信仰重心在先知、士师、君王,例如摩西、以利亚、大卫。这些人物会被尊崇,但没有“圣女”“圣子”的说法。</p><p class="ql-block">新约时期</p><p class="ql-block">《新约》提到许多圣洁的人物,例如圣母玛利亚(耶稣之母)、使徒(彼得、保罗等)、早期的女门徒(抹大拉的马利亚、路加福音中的女见证者们)。他们奠定了后来“圣人”的基础。但在《新约》文本里,也没有直接说“这是圣女/圣子”。</p><p class="ql-block">教会传统(公元2–4世纪开始)</p><p class="ql-block">随着基督徒遭受迫害,许多殉道者(男女都有)被信徒尊敬为圣人。这是“圣女”“圣子”概念的开端。</p><p class="ql-block">到了4世纪,基督教合法化后,教会逐渐形成“封圣”制度,把这些杰出人物列入圣人名录。所以:“圣女”和“圣子”严格来说是 新约启示+早期教会发展 的产物,不属于《旧约》的宗教范畴。它们根源在《新约》人物和信仰实践,但作为正式制度是在后期才确立的。基本可以这么理解,但还需要一点点细化 :</p><p class="ql-block">“圣”字教堂(Saint ... Church)</p><p class="ql-block">这里的“圣”通常指天主教、东正教、圣公会等传统中被封圣的人物。</p><p class="ql-block">这些人物绝大多数确实源自新约(比如圣彼得、圣保罗、圣约翰),或者新约之后的教会传统(比如圣奥古斯丁、圣方济各、圣德肋撒)。</p><p class="ql-block">因此我们看到的“圣某某教堂”,大多与新约信仰体系有关。即使偶尔是旧约人物,也是通过 新约教会传统的再诠释 才有“圣”的称号。</p><p class="ql-block">少数例外:有一些圣人来自《旧约》,比如先知以利亚(Elijah)、大卫王(David),在某些地区教会中也会被称为“圣”。比如“圣以利亚堂”。但这些是 旧约人物被纳入新约传统的圣人体系,不是独立的旧约产物。</p> <p class="ql-block">Marian Valley 是一座以“世界各地圣母头衔”汇聚的朝圣园区。 园区内由不同族群与信仰团体捐建多座小堂与石龛,分别纪念如卢尔德、法蒂玛、瓜达卢佩、拉旺、瓦伊兰卡尼、琴斯托霍瓦与秋田等全球重要的圣母显现或崇敬称号。它既是宗教礼拜场所,也是多元文化在澳洲境内的信仰表达与社群认同空间。主要可见或定期庆祝的有:</p><p class="ql-block">Our Lady of Lourdes(卢尔德) — Grotto(石窟)与治愈相关活动,2月11日常有纪念。 </p><p class="ql-block">Marian Valley</p><p class="ql-block">Our Lady of Fatima(法蒂玛) — 专门石龛,13号/首个星期六常有处理活动。 </p><p class="ql-block">Marian Valley</p><p class="ql-block">Our Lady of Guadalupe(瓜达卢佩) — 有独立小堂并在其节日举行游行与弥撒。 </p><p class="ql-block">Marian Valley</p><p class="ql-block">Our Lady of La Vang(越南)、Our Lady of Vailankanni(印度)、Our Lady of Czestochowa(波兰黑圣母)、Our Lady of Akita(日本) 等——均在 Marian Valley 内设有专堂或纪念区,并列入年度活动日程。</p> <p class="ql-block">瓜达卢佩圣母(Our Lady of Guadalupe) — 墨西哥,特佩亚克山(Tepeyac) — 1531年。</p><p class="ql-block">显现对象为圣胡安·迭戈(Juan Diego),留下在其披肩(tilma)上的圣像,成为拉美基督信仰与民族认同的强烈象征,瓜达卢佩圣殿是世界上访问量最大的圣母朝圣地之一。教会正式尊崇此圣地。 </p><p class="ql-block">卢尔德圣母(Our Lady of Lourdes) — 法国卢尔德,Massabielle 溪谷 — 1858年(伯纳黛特)。</p><p class="ql-block">伯纳黛特见到“白衣之女”,卢尔德泉水与治愈事迹闻名,成为求医、祈福的重要朝圣地。教会承认并欢迎朝圣活动。 </p><p class="ql-block">法蒂玛圣母(Our Lady of Fátima) — 葡萄牙法蒂玛,Cova da Iria — 1917年(3位牧童)。</p><p class="ql-block">三位孩童所见显现带来“悔改、念玫瑰经、世界和平”的信息,法蒂玛是20世纪最具影响力的显现事例之一(与二战、冷战时代语境常被关联)。 </p><p class="ql-block">诺克显现(Knock) — 爱尔兰诺克村 — 1879年。</p><p class="ql-block">显现包括圣母、圣若瑟及圣若望,独特之处是出现了“圣祭的羔羊”图像,成为爱尔兰重要朝圣点。 </p><p class="ql-block">Knock Shrine</p><p class="ql-block">拉萨莱特(La Salette) — 法国 La Salette-Fallavaux — 1846年。</p><p class="ql-block">显现强调悔改与回归信仰,19世纪法国重要显现实例,教会有地方性承认与朝圣活动。 </p><p class="ql-block">麦德基奥尔耶 / 梅久戈里耶(Medjugorje) — 波斯尼亚赫塞哥维纳,梅久戈里耶 — 1981年起(迄今)。</p><p class="ql-block">自1981年开始的系列“显现”带来大规模朝圣潮。教廷长年调查后,教宗允许对该地的宗教活动與朝圣给予牧灵上的支持,但对显现真实性仍持谨慎态度(最近有有关准许朝圣的新闻)。 </p><p class="ql-block">基贝霍(Kibeho) — 卢旺达 — 1981–1983年。</p><p class="ql-block">多位学生报告显现并给出悔改与预警性的异象(后来与卢旺达1994年悲剧性历史被关联),这是非洲首个被罗马管区正式认可的显现实例之一。 </p><p class="ql-block">秋田(Akita) — 日本秋田市,1973年起。</p><p class="ql-block">以“流泪与流血的圣母雕像”与修女受显现著称,地方主教在1984年承认相关超自然事件的“可敬性”(在国际天主教圈子内既受关注亦有讨论)。 </p><p class="ql-block">拉旺(La Vang) — 越南(越南移民广泛崇敬)— 1798年(传统记忆)。</p><p class="ql-block">与越南历史上的迫害与避难背景相关,成为越南裔天主教重要的怀念圣地。部分移民社区在海外建有拉旺小堂或纪念。 </p><p class="ql-block">Marian Valley</p><p class="ql-block">瓦伊扬坎尼 / 瓦拉卡尼(Vailankanni / Vailankanni — “印度卢尔德”) — 印度 Vailankanni,流行的“Good Health”(康健)圣母崇敬地。</p><p class="ql-block">南亚非常重要的朝圣地,尤其在印度教/天主教混合宗教文化背景中具有独特意义。 </p><p class="ql-block">Marian Valley</p><p class="ql-block">黑圣母—琴斯托霍瓦(Our Lady of Częstochowa) — 波兰琴斯托霍瓦修道院(Jasna Góra) — 历史悠久,被视为波兰民族与信仰的象征。</p><p class="ql-block"></p> <p class="ql-block">基督教历史上两位最为著名的“圣女特蕾莎”当然少不了。</p><p class="ql-block">阿维拉的圣特蕾莎 - 神秘主义的改革家。她是一位充满激情与行动力的改革者,以其深邃的神秘体验和坚实的实践能力而闻名。16世纪西班牙神秘主义者、作家、加尔默罗会改革家。</p><p class="ql-block">1515年出生于西班牙阿维拉的一个贵族家庭。她进入加尔默罗修会后,对当时修会纪律松弛的状况感到不满。在经历多次深刻的神视(神秘体验)后,她立志改革,创立了“赤脚加尔默罗会”,强调回归原始的贫穷、寂静与严谨的修道生活。她一生建立了17座女修院和15座男修院。</p><p class="ql-block">她的著作《七宝楼台》是基督教神秘主义的巅峰之作。她在书中将灵魂走向与上帝合一的旅程,比喻为一座有“七重居所”的城堡,描绘了从初步祈祷到最终神婚的完整灵修阶梯。</p><p class="ql-block">尽管拥有极高的神秘体验,她却以惊人的务实态度著称。传说她在一次神视中见到天使,天使用燃烧的金箭刺穿她的心脏,使她感受到神圣的狂喜与痛苦。事后她却幽默地说:“如果这就是上帝对待他朋友的方式,那无怪乎他的朋友这么少了。”</p><p class="ql-block">里修的圣特蕾莎 - “小白花”与神婴小道:</p><p class="ql-block">她是一位在平凡生活中活出圣洁的典范,其“神婴小道”的灵修道路为普通人打开了成圣的大门。</p><p class="ql-block">19世纪末法国里修加尔默罗会修女。1873年生于法国阿朗松。童年时便立志成为修女,但因年纪太小屡遭拒绝,最终在15岁获准加入里修的加尔默罗会。在修道院里,她并未行什么惊天动地的大事,而是在一切小事上恪守爱德:微笑面对讨厌的同伴,耐心完成枯燥的工作,默默承受他人的误解和病痛。</p><p class="ql-block">24岁时因肺结核去世。她主张“灵魂要像小孩子一样,在精神上保持谦卑、渺小、完全信赖天父的态度”。不是依靠自己的伟大功绩,而是依靠天父的慈爱,通过在日常小事上实践爱德来走向神圣。《灵心小史》是她的自传,以朴实、亲切的文笔写成,详细记述了她如何在一生中践行“神婴小道”。这本书出版后感动了无数人,成为灵修文学的经典。</p><p class="ql-block">她临终前许诺:“我死后要让玫瑰雨降满大地。”意为她升天后,将继续在世上广施恩宠,帮助世人。她去世后仅28年,就被教宗庇护十一世封圣,并被誉为“传教主保”,与圣方济各·沙勿略齐名。1997年,教宗若望·保禄二世宣布她为“教会圣师”,是仅有的四位女性圣师之一。</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