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当我们谈论当代传记文学,常常会陷入一种难以突破的叙事困境:要么将成功者的经历简化为一套套可复制的“成功模板”,用标准化的逻辑切割掉生命本有的温度与复杂;要么将平凡人生等同于流水账式的日常记录,在琐碎的细节中丢失了精神内核与时代关联。在这个既渴望奇迹降临、又对“造神叙事”心生疲惫的时代,楚健健先生的《天行健·我的七彩人生》以一种极具创新性的“色彩叙事”,完成了对传记文学传统范式的优雅破局。这部作品犹如一幅用四十多年生命经验精心点染的七彩长卷,在个人命运与时代洪流的交汇处徐徐展开,既留存了个体生命的独特纹理,又折射出当代中国波澜壮阔的发展轨迹,为我们打开了一扇观察时代、审视自我的独特窗口。</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楚健健先生的过人之处,在于他为这部传记找到了一套既扎根生活土壤、又兼具思想深度的叙事语言。它不是一本高高在上、指点他人人生的成功学教材,没有用空洞的道理堆砌“成功秘诀”;也不是一部沉溺于个人悲欢、封闭于私人情感的私密日记,没有在琐碎的情绪中遮蔽生命与时代的关联。这是一部标注着清晰历史坐标的“生命之书”,从改革开放初期的经济探索,到市场经济浪潮中的行业变革,从基层履职的责任担当,到家庭生活的温暖传承,每一个章节都与特定的时代背景紧密相连,每一段经历都成为解读当代中国社会的微小切片。金、蓝、红、青、绿、橙、紫七种色彩的巧妙架构,更让这部作品跳出了传统自传的线性叙事框架。七种色彩对应人生的七个维度,既各自独立成章,又相互交织成完整的生命图景,让读者清晰地看到:一个人生命的丰富程度,从不取决于他站在多少人仰望的高度,而在于他能否敏锐捕捉时代的脉搏,将时代发展的养分吸收进自己的成长历程;更在于他能否以自己的专业能力与责任担当,为这个时代的进步注入微小却坚实的力量。</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这部作品最动人的内核,或许在于它用平实的文字诠释了一种“中道”的智慧。在精英叙事与平民叙事之间,它没有刻意拔高个人成就,也没有回避奋斗中的艰辛与困惑,而是以平视的视角呈现一个普通人如何在时代机遇中把握方向;在宏大历史与个人命运之间,它没有让个人经历沦为时代的注脚,也没有让个人意志凌驾于时代之上,而是展现出“个人与时代同频共振”的生动图景;在事业追求与生活艺术之间,它打破了“成功者必舍家为业”的刻板印象,既书写了职场上的专业与坚韧,也记录了家庭中的温情与从容。这种平衡不是圆滑的折中,不是对现实的妥协,而是历经数十年沧桑沉淀后的通透,是在无数次选择与实践中淬炼出的生命哲学。也正因如此,这部作品既有历史的厚度,它承载了改革开放四十年的时代记忆;又有人情的温度,它记录了亲情、友情与职业情谊的珍贵;既有思想的深度,它蕴含着对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的理性思考;又有生活的气息,它留存了柴米油盐、读书行路的烟火气。</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一、色彩叙事:人生书写的结构创新与美学探索</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当大多数传记仍在沿用“童年-青年-中年-老年”的线性时间轴时,楚健健先生创造性地用七种色彩搭建起全书的框架。这绝非简单的形式创新,更不是为了追求猎奇而设计的噱头,而是一种与生命内涵高度契合的哲学表达。金、蓝、红、青、绿、橙、紫七种色彩,分别对应“经济观潮”“商海冲浪”“履职担责”“名师名人”“人生风景”“我爱我家”“岁月足迹”七大主题,每一种色彩都承载着特定的精神寓意。金色象征着对经济规律的理性探索,蓝色代表着商海沉浮中的专业与冷静,红色彰显着履职尽责的责任与担当,青色蕴含着精神成长中的启迪与滋养,绿色传递着生活中的从容与平和,橙色洋溢着家庭中的温暖与活力,紫色则沉淀着岁月留下的厚重与真实。这种结构设计打破了传统自传“按时间推进”的单调逻辑,让生命的不同维度,包括事业、责任、精神、生活、家庭,如同七道并行的光,同时在读者眼前绽放,形成一种立体的、交响式的叙事效果,也让“七彩人生”的书名有了实实在在的内容支撑。</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一)金色“经济观潮”——专业思考与时代命题的融合</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金色篇章“经济观潮”,展现的是一个具备专业素养的普通人如何将个人的思考嵌入时代发展的命题之中。楚健健先生长期深耕经济领域,从基层企业的成本核算到区域经济的发展规划,他的每一个观点、每一次分析,都不是书斋里的空想,而是带着车间里机器运转的温度、账本上数字跳动的严谨。他在书中论述“新质生产力”时,没有堆砌晦涩的理论术语,而是结合自己数十年观察到的企业转型案例。这些案例涵盖传统制造业的技术升级、服务业与数字经济的融合,以及中小企业如何在产业链中找到自身定位,让抽象的经济概念变得具体可感。尤为难得的是,他的经济思考始终保持着一种难得的平衡感。他既能跳出具体事务,从宏观层面洞察经济发展的趋势,比如分析全球化背景下中国企业的机遇与挑战;又能扎根实践,体察微观层面的真实需求,比如关注小微企业的融资难题、普通劳动者的就业状况。这种“既见森林,又见树木”的思考方式,让他的经济观点既有理论高度,又有实践温度,也让这个篇章成为解读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发展的“微观样本”。</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二)蓝色“商海冲浪”——行业变迁与专业坚守的共生</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蓝色篇章“商海冲浪”,堪称一部浓缩的中国会计行业“活历史”。从改革开放初期的手工记账,当时人们用算盘计算成本、用账本记录收支,到会计电算化的普及,计算机取代手工操作后效率大幅提升;从单纯的成本核算,到参与企业的资本运作、风险管理,楚健健先生的职业生涯,恰好与中国会计行业从“核算型”向“管理型”“战略型”转型的历程高度重合。在这个篇章中,他没有刻意渲染商海拼搏的“传奇色彩”,而是用平实的文字记录下行业变革中的具体细节。比如第一次接触会计软件时的困惑与探索,参与企业上市过程中对财务规范的严格把控,以及为中小企业提供财务咨询时的责任与谨慎。更珍贵的是,在行业快速变迁的过程中,他始终秉持着“将专业智慧还给实践”的信念。他总结“十字金言”的投资智慧,目的是让普通投资者理解风险与收益的平衡;记录企业上市的经验教训,是为了给更多中小企业提供可借鉴的参考;坚持财务工作的“真实性原则”,则是对专业精神最朴素的坚守。这种“在变革中坚守本质,在坚守中适应变革”的态度,让这个篇章不仅是个人职业经历的记录,更成为中国市场经济体制不断完善的生动注脚。</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三)红色“履职担责”——传统理想与现代实践的呼应</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红色篇章“履职担责”中,我们看到了传统中国士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想在现代社会语境下的生动实践。作为政协委员,楚健健先生的参政议政之路,没有停留在“荣誉性”的参与,而是以“解决问题”为核心的责任驱动。他深入基层调研时,会走进社区倾听居民对养老服务的需求;撰写提案时,会反复核对数据确保建议的可行性;推动政策落实时,会持续跟踪进展关注问题的解决效果。在这个篇章中,有他为中小企业减税降费奔走的经历,有他为完善社区医疗服务提出的建议,也有他对环境保护、教育公平等社会问题的思考。这些经历看似平凡,却恰恰展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在基层的鲜活图景。它不是遥不可及的政治概念,而是普通人通过合法渠道参与社会治理、为公共利益发声的具体实践。更难得的是,他将“履职”与“修身”紧密结合。他认为参政议政不仅是“为他人发声”,更是自我提升的过程;“责任”不仅是对社会的承诺,更是对自己内心的要求。这种“以行动践行理想,以理想指引行动”的态度,让红色篇章既充满了责任的重量,又传递出精神的力量。</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四)青色“名师名人”——精神成长与他人启迪的交织</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青色篇章“名师名人”是全书的“精神图谱”,它打破了传统传记中“英雄孤岛”的迷思,坦诚地展现了一个人的精神成长离不开他人的启迪与滋养。在这个篇章中,楚健健先生没有刻意塑造“完美自我”,而是用真挚的文字回忆那些对他产生重要影响的人。革命领袖“活到老、学到老”的读书方法,让他明白了“终身学习”的意义;小学教师耐心细致的鼓励,让他在童年时期建立了对知识的热爱;行业前辈严谨务实的工作态度,让他学会了如何坚守专业精神;朋友在困境中的支持与陪伴,让他感受到了情谊的珍贵。这些人物中,既有广为人知的“伟人”、“名师”,也有默默无闻的普通老师,但他们都以各自的方式在楚健健先生的生命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记。这种“不回避他人影响,不夸大个人努力”的坦诚,让这个篇章充满了温度。它告诉读者,没有谁的成长是完全孤立的,每一个人的精神世界,都是在与他人的互动、学习、借鉴中逐渐丰富起来的;它也让这部传记更加真实可信,因为它贴近了大多数人“在他人启迪下成长”的生命体验。</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五)绿色“人生风景”——事业奋斗与生活从容的平衡</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绿色篇章“人生风景”,诠释了一个奋斗者如何在繁忙的事业中守护内心的宁静与从容。在这个快节奏的时代,“成功”往往与“忙碌”“焦虑”绑定,仿佛只有时刻保持高效进取,才能不被时代淘汰。但楚健健先生在书中传递出的生活哲学却与此不同。他提倡“只求半称心”,这不是对生活的妥协,而是对完美主义的超越;不是放弃追求,而是在努力之后接纳结果的不完美。在这个篇章中,有他在繁忙工作之余坚持读书的习惯,用文字滋养心灵;有他周末与家人一起散步的时光,在自然中放松心情;有他面对工作挫折时的豁达,不纠结于一时的得失;也有他在《每日心语》中记录的生活感悟,用简单的文字传递对生活的热爱。这些细节看似平常,却恰恰展现了一种“张弛有度”的生命智慧。事业上的努力与生活中的从容并不矛盾,反而可以相互滋养,从容的心态能让人在事业中保持清醒,而事业的成就也能让人在生活中更有底气。这种智慧,对当下被“内卷”“焦虑”困扰的人们,无疑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六)橙色“我爱我家”——家庭温暖与生命力量的源泉</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橙色篇章“我爱我家”,以细腻的笔触记录了家庭生活的温暖瞬间,彻底颠覆了“成功者必舍家为业”的固有叙事。在很多传记作品中,家庭往往是“被牺牲”的角色,仿佛只有放弃家庭,才能成就事业。但在楚健健先生的笔下,家庭不是事业的“对立面”,而是生命力量的源泉。这个篇章中,有他与父母之间的温情互动,母亲的叮嘱、父亲的教诲都成为他成长的动力;有他与妻子之间的相互支持,在他忙于工作时,妻子默默承担起家庭的责任,在他遇到挫折时,妻子给予他鼓励与安慰;更有他与子女之间的平等交流,通过《父子家书》,他与孩子分享人生经验,也倾听孩子的想法,既传承了传统家风,又建立了现代家庭的平等关系。这些细节充满了烟火气,却也最能打动人心。它让我们看到,一个人的成功,不仅在于事业上的成就,更在于家庭中的幸福;而家庭的温暖,往往能成为一个人面对风雨、勇往直前的底气。这种对家庭价值的重视,也让这部传记更加完整,它展现的不是一个“只懂工作的机器”,而是一个有血有肉、热爱家庭的普通人。</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七)紫色“岁月足迹”——个人记忆与社会记录的互证</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紫色篇章“岁月足迹”以年谱、媒体报道、他人评价等“第三方证据”收尾,这种设计颇具匠心。如果说前面六个篇章更多是楚健健先生的“自我叙述”,那么这个篇章则为这份叙述提供了“客观佐证”。它不是对前面内容的重复,而是对个人记忆的补充与验证。年谱清晰地梳理了他人生中的关键节点,让读者能更直观地看到他的成长轨迹与时代背景的关联;媒体报道记录了他在行业内的贡献、在社会上的影响,从他人的视角展现了他的价值;而他人的评价则传递出他在朋友、同事心中的形象,让“自我叙述”更加立体可信。这种“个人记忆与社会记录并置”的方式,不仅为这部满含主观温度的自传奠定了客观的基石,更彰显出一种历史的严谨性。它告诉读者,一个人的人生,不仅属于自己,也属于他所处的时代;个人的记忆需要与社会的记录相互印证,才能更接近真实。而紫色所象征的“厚重”与“真实”,也恰如其分地为这个篇章赋予了精神内涵。</p><p class="ql-block">(接下篇)</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