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游弦高:在婺源的老巷、晒秋与古桥间,寻一场慢时光

韵味

<p class="ql-block">9月22日,我们行程的第一站《梦里老家》,到了景区眼前却是一片意料之外的寂静,杂草在石板缝间肆意生长,店铺紧闭,门上积了薄尘,剧场的招牌早已熄了灯。没有游客的喧闹,也没有商贩的吆喝,只有风穿过老屋檐角时的一声轻叹。原来这里已在2025年9月1日起正式闭园。站在空巷中央,仿佛误入了一场被遗忘的旧梦——可这荒芜本身,竟也成了另一种真实。</p> <p class="ql-block">庭院深处,像谁把整季的秋意都揉碎了撒在枝头。阳光斜斜地打在青石板上,映出屋檐翘角的影子。沿着小径走,脚步不自觉放轻,生怕惊扰了这份静谧。灰瓦白墙的老屋静静伫立,红灯笼在微风中轻轻晃动,门楣上“我在婺源等你”四个字,竟让我心头一颤——是等谁呢?等归人,还是等一个愿意慢下来的过客?</p> <p class="ql-block">《闪闪的红星》曾在这里取景,如今山依旧青,水依旧绿。一条木栈道伸向河心,两旁是葱茏的林木,河水清得能看见游鱼。站在栈道上,风吹过耳畔,仿佛还能听见电影里那首熟悉的旋律。</p> <p class="ql-block">石板路被岁月磨得发亮,两旁的老屋飞檐翘角,像是随时要飞走,却又被时光牢牢钉在原地。有人拍照,有人低声交谈,笑声轻得像落叶。这样的街道,走慢了怕错过,走快了又怕惊扰。</p> <p class="ql-block">“滕百万招婿”的牌匾高悬,红布幔随风轻摆,门楣雕花繁复,对联墨迹未褪。这场景本该热闹,如今却静得能听见风穿过门缝的声音。站在门前,想象着当年锣鼓喧天的场面,又想起如今空荡的街巷。岁月真是个奇妙的媒人,它不招婿,只招回忆。</p> <p class="ql-block">然后我们来到了弦高城,坐落于婺源县城中南部,这里曾是千年前的县治所在,背倚青山,前临蜿蜒水系,是契合徽州传统文化中“一堂山水”理念的风水宝地。</p> <p class="ql-block">城区秉持“新旧共生”理念,保留部分古木、古屋等,复原“三水”“七巷”“八景”的历史街巷布局,有璧月门、垂花楼、程家大院等徽派建筑。</p> <p class="ql-block">老城区依然能感受到古县城的格局和风貌,保存有古老的街巷,这里商铺林立,还能看到徽派建筑的马头墙和青石板路。</p> <p class="ql-block">西湖凼前身为“婺源西湖”,唐天复元年,婺源县治迁至弦高,南唐时溪河改道,初步形成西湖胚胎。南宋时,县尉赵宗沆组织民众砌湖堤,种植桃李菱荷,使其成为公共园林。元代时被列为婺源八景之一,明代以后逐渐衰落,水域变为低洼水坑,名称也变为西湖凼。</p> <p class="ql-block">感受那里深厚的徽州文化底蕴和历史沉淀。</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