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金字塔在埃及和美洲等地均有分布,古埃及的上埃及、中埃及和下埃及,今苏丹和埃及境内。现在的尼罗河下游,散布着约80座金字塔遗迹。大小不一,其中最高大的是胡夫金字塔,高146.5米,底长230米,共用230万块平均每块2.5吨的石块砌成,占地52000平方公尺。石块之间没有任何黏着物,靠石块的相互叠压和咬合垒成。国王哈佛拉的金字塔前,还矗立着一座象征国王权力与尊严的狮身人面像。</b><div><b><br></b></div><div><b>埃及金字塔是古埃及的帝王(法老)陵墓。世界七大奇迹之一。开罗西南尼罗河西古城孟菲斯一带的金字塔是占有集中的一部分。埃及共发现金字塔96座,最大的是开罗郊区胡夫的三座金字塔。约从公元前3500年开始,尼罗河两岸陆续出现几十个奴隶制小国。约公元前3100年,初步统一的古代埃及国家建立起来。古埃及国王也称法老,是古埃及最大的奴隶主,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他们被看做是神的化身。他们为自己修建了巨大的陵墓金字塔,金字塔就成了法老权力的象征。</b></div> <b><font color="#ed2308">尼罗浪涌几千秋,巨石凌云傲王侯——埃及金字塔的永恒传奇</font></b><div><b><br>在尼罗河泛滥的潮汐声中,埃及金字塔已巍然矗立四千余年。当第一块重达数吨的巨石被安放在吉萨高原时,古埃及人用最原始的工具与最磅礴的想象力,在沙漠中筑起了通往永恒的阶梯。这些"石头的史书"不仅是法老的陵墓,更是人类文明史上最震撼的奇迹之一。<br><br>金字塔的建造本身就是一部史诗。胡夫金字塔由230万块平均重2.5吨的巨石堆砌而成,最重的石块超过百吨。在没有现代机械的年代,古埃及人利用尼罗河的泛滥期运输石料,通过滚木、杠杆与土坡的巧妙组合,将巨石精确地提升到146米的高空。考古发现表明,建造者可能使用了水力润滑的运输系统,这种对自然力的精妙运用,展现了超越时代的工程智慧。每一块切割精准的石灰岩都在诉说着一个事实:这是组织严密的国家级工程,是数十万工匠用生命与汗水铸就的丰碑。<br><br>这些几何学杰作暗合着古埃及人对宇宙的理解。四面的三角形朝向正东南西北,误差不超过0.05度,形成完美的恒向指向。内部错综复杂的通道与墓室,既是对冥界旅程的象征性再现,也暗藏着天文密码——金字塔的南北中轴线精确指向猎户座腰带三星,而古埃及人相信那就是奥西里斯神居住的方位。这种将建筑、数学与宗教完美融合的设计理念,使金字塔成为连接天地人神的媒介。<br><br>站在金字塔脚下仰望,那些历经风沙侵蚀仍棱角分明的巨石,依然保持着睥睨众生的威严。它们见证了波斯大军的铁骑、拿破仑军队的火炮,也目睹了现代文明的探照灯扫过每一道石缝。当尼罗河的潮水年复一年地滋养两岸土地时,金字塔始终以沉默的姿态宣告:真正的伟大不在于征服时间,而在于成为时间的见证者。这些石砌的王权图腾,至今仍在向世人诉说着一个永恒的真理——人类对永恒的追求,终将在石头与星辰间获得人文回响。</b></div>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埃及金字塔赋【1】</b></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br></b></div><b>鸿蒙初辟,乾坤始奠;尼罗东注,沙海西延。有巨石之巍峨者,耸于天地之间,是谓金字塔也。其形上锐下广,若天梯之倒悬;其势拔地参天,似神柱之贯日。吾观其状,未尝不慨然兴怀,思接千载矣。<br><br>若夫烈日当空,黄沙漫卷,金字塔峙立如初。其石皆取自阿斯旺之采石场,每块重逾万吨,匠人以铜器凿之,以滚木移之,以人力叠之。想见当年,十万之众,号子震天,血汗渗砂,十载功成。胡夫之陵,高一百四十六丈,底边各长七百五十六尺,四围原砌光滑石板,今虽剥落,犹见其雄浑之气。<br><br>至若塔内甬道,曲折幽深。国王墓室,巨石为盖,重六百吨而中无支撑;王后寝宫,精雕细刻,星象图绘其顶。最奇者,通道方位与北极星相应,历五千年而不爽毫厘。此非鬼斧神工,实乃古埃及智者观天测地之结晶也。<br><br>嗟乎!昔时法老,妄求永生,驱使万民,营此冥宫。以为金玉满堂,可保魂灵不灭;岂知沧海桑田,唯留顽石数堆。今观游人如织,摩挲古壁,或叹其伟,或笑其愚。而金字塔默然矗立,阅尽王朝兴废:喜克索斯之侵,波斯人之焚,马其顿人之征,阿拉伯人之据,终不能毁其毫末。<br><br>赞曰:<br>尼罗浪涌几千秋,巨石凌云傲王侯。<br>曾护法老黄金体,今迎四海观光眸。<br>数学精微藏棱角,天文玄妙指斗牛。<br>人间多少兴亡事,尽在斜阳沙渚头。<br><br>——岁次乙巳仲秋 于开罗旅次</b>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埃及金字塔赋【2】</b></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br></b></div><b>鸿蒙初辟,乾坤始奠;尼罗汤汤,文明肇端。有巨石之巍峨者,耸于大漠之南,是谓金字塔,古埃及之灵光也。其形上锐下丰,若天梯之倒悬;其势拔地参天,似神柱之贯穹。千载风沙,未能销其锋芒;万里黄尘,终不改其庄严。<br><br>观夫吉萨三峰,若兄弟并立,各踞一方。胡夫之丘,高百又四十六寻,底阔廿三万肘,巨石垒叠,不施寸灰而固若金汤。每石动辄万吨,匠人运之如丸走坂,岂非鬼斧神工?斯芬克斯蹲伏于侧,首戴法老之冕,目含亘古之思,守陵千年,鳞爪虽斑而威仪未减。<br><br>至若甬道幽邃,直指黄泉之路;墓室深沉,隐见星辰之图。壁画斑驳,犹记当年盛景:舟行冥河,众神引渡;金棺银椁,法老长眠。虽经盗寇之劫,犹存科学之谜——何术能测北极之星?何法可校春分之影?匠师姓名湮灭,而智慧结晶永存。<br><br>嗟乎!七千年风烟过眼,王朝更迭如露如电。金字塔者,非独陵寝,实乃文明之丰碑也。今观游人如织,摩挲巨石而兴叹;学者穷究,破解密码以传薪。夕阳西坠,金字塔影拖于沙海,恍若黄金之舟,欲载法老之灵,驶向永恒之彼岸。<br><br>赞曰:<br>石凝汗血铸苍穹,星斗摩肩傲碧空。<br>莫道黄沙埋剑气,金字塔影自峥嵘!</b>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埃及金字塔赋【3】</b></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br></b></div><b>鸿蒙初辟,乾坤始奠;尼罗汤汤,文明肇端。有巨石之巍峨者,耸于沙漠之南,是谓金字塔,古埃及法老之陵寝也。其形上锐下广,若天梯之倒悬;其势拔地参天,似巨灵之撑天。千载风沙,未能销其锋芒;万里黄尘,岂可掩其辉煌?<br><br>观夫斯塔之构也,非土木之轻巧,乃花岗之沉雄。每石动以百吨,层叠至于百寻。匠人运斤于烈日之下,奴隶负重于星辰之间。巨石相衔,若天衣之无缝;基座方正,似大地之永固。北面微倾,以纳灵魂升天之路;四维严整,以镇冥界邪魔之侵。彼时无起重之械,无测绘之仪,而误差不逾毫厘,接合浑如天成,岂非鬼斧神工,抑或神明所授?<br><br>若夫岁月流转,王朝更迭。胡夫之塔,高逾百米,至今犹踞吉萨之原,为群峰之冠冕。卡夫拉次之,门卡乌拉又次之,三塔并峙,若兄弟之骈肩。狮身人面,守其南阙,双目眈眈,阅尽人间兴废。昔者图坦卡蒙幼主,虽塔不显而墓藏奇珍;拉美西斯大帝,虽陵他徙而威名益显。金字塔者,非独葬器,实乃法老通天之柱,灵魂不朽之凭。<br><br>至若科学之谜,至今未解。星象之对准,历法之精微,数学之玄妙,工程之浩大,皆令后世学者拊膺长叹。拿破仑尝临其下,叹曰:"士兵五千人,攻之三月,未必能克。"今之游人,仰首而望,但见飞鸟盘旋其巅,云霞缭绕其侧,恍若见当年金字塔成之日,万众欢呼,法老登极,黄金为饰,宝石为光,何其盛也!<br><br>嗟乎!四千余年矣,帝王骸骨早化埃尘,王冠珠玉尽作烟霞。唯此顽石,岿然独存,阅尽多少帝国兴衰,见证几回日月轮回?今埃及国旗飘扬其侧,游人如织,摩挲古石,或思古人之智慧,或叹时光之无情。金字塔者,非独石头之堆砌,实乃人类文明之丰碑,永恒之象征也。<br><br>赞曰:尼罗之子,沙漠之英;巨石凌云,永镇乾坤。天工开物,人智通神;万古长存,与日同新!</b> <b>“人类惧怕时间,时间惧怕金字塔”。原话是“Man fears time, and time fears the pyramids”。这是一句埃及谚语 。</b><div><br></div><div><b>"人类惧怕时间,时间惧怕金字塔。"这句充满哲理的箴言揭示了人类文明中一个永恒的悖论。我们站在时间长河的岸边,既恐惧被它无情冲刷,又渴望找到对抗它的方法。金字塔作为人类对抗时间恐惧的象征,承载着超越物理形态的深刻意义。<br><br>人类对时间的恐惧根植于生命的有限性。从古至今,我们发明了无数词汇来描述这种焦虑:韶华易逝、白驹过隙、似水流年......每一声叹息都折射出对时间流逝的无奈。秦始皇派遣徐福东渡求仙,中世纪炼金术士寻找哲人石,现代抗衰老科学研究端粒酶,本质上都是试图逃脱时间牢笼的不同尝试。这种恐惧不仅针对个体生命的短暂,更延伸至文明存续的忧虑——我们害怕辉煌的创造终将湮灭在历史的尘埃中。<br><br>而金字塔恰恰是人类对抗这种恐惧的惊人尝试。当第四王朝的法老们下令建造这些巨石建筑时,他们不仅在为自己建造陵墓,更是在时空中竖立起不朽的坐标。吉萨高原上的胡夫金字塔,以几乎完美的几何精度屹立四千余年,连拿破仑的炮火和现代工业的污染都未能使其屈服。这些石灰岩方块组成的几何奇迹,成为了时间的囚徒——它们将建造者的意志、当时的技术、宗教信仰乃至社会结构都凝固在了永恒的形态中。<br><br>更深层的意义在于,金字塔体现了人类精神的永恒追求。它们不仅是石头的堆砌,更是人类试图在无常世界中寻找确定性的精神图腾。正如海德格尔所言:"人是向死而生的存在。"金字塔的存在提醒我们,虽然肉体终将消逝,但通过创造、通过传承、通过将瞬间凝固为永恒的努力,人类能够在时间的长河中留下不灭的印记。<br><br>时间的囚徒与永恒的守望者。站在新的文明节点回望,我们或许不再建造实体的金字塔,但人类探索太空、保存数字记忆、传承文化遗产的努力,都是新时代对抗时间恐惧的方式。时间依然会流逝,但人类追求永恒的精神,正如那些金字塔一样,将在时空中持续闪耀。<br></b></div> <b>斜阳下的永恒之谜:金字塔与人类文明的兴衰印记</b><div><b><br>当最后一缕阳光为吉萨高原的金字塔镀上金边,那些历经四千五百余年风雨的巨石建筑,在沙地上投下修长的影子,仿佛在无声地诉说着人间多少兴亡事。埃及金字塔不仅是法老的陵墓,更是人类文明兴衰更替的永恒见证者。<br><br>这些直指苍穹的几何奇迹,诞生于古埃及最辉煌的时期。第四王朝的法老们动用数十万劳工,将重达数吨的石灰岩块精确堆砌,创造出胡夫金字塔这样精确到令人窒息的建筑。每一块石头都凝结着古埃及人对永恒的追求,每一条通道都指向他们对来世的想象。金字塔的建造技术至今仍让现代工程师惊叹,这种将巨大体量与极致精确完美结合的能力,标志着人类文明在公元前26世纪就达到了令人难以置信的高度。<br><br>然而,金字塔的辉煌终究难逃文明兴衰的规律。随着古王国的崩溃,金字塔的建造逐渐式微,取而代之的是更为隐蔽的马斯塔巴陵墓。中王国和新王国时期,法老们不再追求地表上的永恒纪念碑,而是转向神庙建筑和地下陵墓。这种转变折射出人类对权力与永恒认知的变迁——从张扬的地上纪念到内敛的地下庇护所,文明的形态随时代精神而流变。<br><br>今日斜阳下的金字塔群,已不再是权力的象征,而成为全人类共同的文化记忆。它们见证了托勒密王朝的希腊化统治,经历了罗马帝国的征服,承受了阿拉伯人的到来,也目睹了现代考古学的发掘。在漫漫黄沙中,金字塔始终屹立,提醒着我们:所有帝国终将消逝,所有辉煌终成往事,唯有文明的精神内核能够穿越时空。<br><br>当夕阳完全沉入地平线,金字塔的轮廓渐渐隐入夜色,但它们承载的人类智慧与文明记忆却永远清晰。在这斜阳沙渚头的永恒对话中,我们看到的不仅是古埃及的兴亡,更是整个人类文明在时间长河中的倔强前行。</b></div> 在埃及首都开罗郊外的吉萨,有一座举世闻名的胡夫金字塔。作为人造建筑的世界奇迹,胡夫金字塔首先是世界上最大的金字塔,是第四王朝第二个国王胡夫的陵墓,建于公元前2690年左右。在1888年巴黎建筑起埃菲尔铁塔以前,它一直是世界上最高的建筑物(另说:1880年竣工的科隆大教堂高157.3米)。原高146.5米,因年久风化,顶端剥落10米,现高136.5米;底座每边长230多米,现长220米,三角面斜度52度,塔底面积52900平方米;塔身由230万块石头砌成,每块石头平均重2.5吨,最大的重达160吨;有学者估计,如果用火车装运金字塔的石料,大约要用60万节车皮;如果把这些石头凿碎,铺成一条一尺宽的道路,大约可以绕地球一周。据说,10万人用了30年的时间才得以建成。该金字塔内部的通道对外开放,该通道设计精巧,计算精密,令世人赞叹。<br><br>这座金字塔除了以其规模的巨大而令人惊叹以外,还以其高超的建筑技巧而得名。塔身的石块之间,没有任何水泥之类的粘着物,而是一块石头叠在另一块石头上面的。每块石头都磨得很平,至今已历时数千年,就算这样,人们也很难用一把锋利的刀刃插入石块之间的缝隙,所以能历数千年而不倒,这不能不说是建筑史上的奇迹。让人们叹为观止,另外,在大金字塔身的北侧离地面13米高处有一个用4块巨石砌成的三角形出入口。这个三角形用得很巧妙,因为如果不用三角形而用四边形,那么,一百多米高的金字塔本身的巨大压力将会把这个出入口压塌。而用三角形,就使那巨大的压力均匀地分散开了。在四千多年前对力学原理有这样的理解和运用,能有这样的构造,确实是十分了不起的。<br><br>胡夫金字塔南侧有著名的太阳船博物馆,胡夫的儿子当年用太阳船把胡夫的木乃伊运到金字塔安葬,然后将船拆开埋于地下。该馆是在出土太阳船的原址上修建的。船体为纯木结构,用绳索捆绑而成。但更为令人吃惊的奇迹,并不是胡夫金字塔的雄壮身姿,而是发生在胡夫金字塔上的数字“巧合”:人们已经知道,由于地球公转轨道是椭圆形的,因而从地球到太阳的距离,也就在14624万公里到15136万公里之间,从而使人们将地球与太阳之间的平均距离149,597,870公里定为一个天文度量单位(现代科学通过精确测量日地平均距离为149,597,870公里,大约为15,000万公里);如果把胡夫金字塔的高度146.59米乘以十亿,其结果是14659万公里正好落在14624万公里到15136万公里这个范围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