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齐哈尔别称龙城,最早源于龙沙一词。“龙沙”,最早见于《后汉书•班超传》的“定远慷慨,专功西遐,坦步葱雪,咫尺龙沙。”李白《塞下曲》有“塞虏乘秋下,天兵出汉家。将军分虎竹,战士卧龙沙。”清代刘孝标有“赋得龙沙宵月明”诗,由此,“龙沙”成为塞外的代名词。 康熙五十二年(1713),桐城方式济一家三十余口被流放齐齐哈尔,期间方式济著《龙沙纪略》,开启齐齐哈尔为“龙沙”之先河。嗣后,被流放齐齐哈尔的翰林英和有《龙沙物产》之咏,其子奎照有《龙沙纪事》之诗,尤其是民国大文人魏毓兰著《龙城旧闻》野史,叙述齐齐哈尔典故及风土人情,直指齐齐哈尔城,由此齐齐哈尔的“龙城”之名被传诵开来。 1936年为齐齐哈尔设市之始,五十年代,因省会迁至哈尔滨,龙城这个别称被淹没在卜奎的风沙里...... 嫩江公园是一座坐落于嫩江江畔的开放性公园,独特的临江景观和休闲氛围,是当地人们放松身心的好去处。 公园的中心区域,以25米高的抗洪胜利纪念塔为主景。纪念塔为纪念1988、1989连续两年全市军民取得嫩江抗洪胜利而修建。全国政协副主席陈俊生题写“抗洪胜利纪念塔”塔铭。“抗洪英雄”的群体雕塑刻画了军民共同抗洪、保卫家园的感人场面。 公园始建于1993年,1996年正式开放。 八月,天高云淡,微风和煦。一个阳光明媚的下午,我前往公园,享受一份城市中独特的宁静。 临江景区,映入眼帘的是一片葱郁的林木。园内树木种类繁多,虽然叫不出所有树的名字,但它们高低错落,形成了一片自然的绿色屏障,将城市的喧嚣隔绝在外。 湖面宽阔,碧波荡漾,湖畔垂柳摇曳,柳枝轻抚水面,如同一幅动人的水墨画。 我在湖边小憩,沿着江岸漫步,远眺嫩江的景色,江风拂面,江水特有的清新气息,令人心旷神怡。 不少钓鱼爱好者正专注地在垂钓区享受他们的乐趣,他们静静地坐在自带的小凳上,目光专注地盯着水面上的浮标,仿佛整个世界都浓缩在那小小的鱼漂之上。 夕阳西下,天色渐渐染上橙红。天边的晚霞交相辉映,营造出一种静谧而浪漫的氛围。 沿着公园外围的游览路车游,观光城市。 从五大连池出发,穿越了小兴安岭山地向松嫩平原的过渡地带,沿S12伊齐高速向齐齐哈尔进发。 这一区域是火山地貌与平原农业景观的交汇带,既有火山活动留下的痕迹,也有广袤的农耕田园风光。 随着车辆向东南行驶,火山地貌逐渐被松嫩平原的广阔平原取代。平原地势平坦开阔,视野极佳,远处天际线与地平线融为一体,呈现出“一马平川”的典型平原特征。 平原上的农庄以规模化种植为主要形态,耕地被整齐的田埂分割成大片方格状,主要种植大豆、玉米、小麦等北方作物。 平原上绿浪翻滚,大豆叶、玉米叶在风中摇曳,形成连绵的绿色海洋;秋季则是金黄一片,成熟的作物铺满田野,与蓝天白云相映成趣。 齐齐哈尔,又称鹤城,名称源自达斡尔语,意为“天然牧场”或“边疆要塞”,这一称谓最早可追溯至清代达斡尔族南迁后对当地的命名。 齐齐哈尔富裕县,地处松嫩平原西北部,地形以平原为主。 被整齐田埂分割的大片农田,呈现浓烈的绿色,整齐的田垄像棋盘一样延伸至远方; 双嫩高速(双辽方向)富裕服务区 经过双嫩高速(双辽方向)富裕服务区,巴士转入G4512双嫩高速。映入眼帘的是广袤的松嫩平原地貌——开始从纯粹的平原向湿地过渡。 高速两侧偶尔会经过小规模的防护林带,虽不密集,但为单调的平原增添了一抹绿意,树干笔直,枝叶在风中沙沙作响。 湿地与农田交错,形成独特的“农田-湿地”景观,既有人类的耕作痕迹,又有自然的野趣。 沿途分布着99座风力发电风车,与蓝天白云、乌裕尔河湿地、茂密树林及农田形成“风车与自然共舞”的壮丽画卷,称为“最美湿地风车路”。 经过几处河滩地带,乌裕尔河的支流蜿蜒流淌,夏季则水流平缓,岸边长满水草,偶尔能看到野鸭或白鹭在浅水处觅食。 富裕一名来自乌裕尔河。乌裕尔系女真语低洼地之意。古称瑚裕尔,也有写作富裕尔的,乌裕、瑚裕、蒲峪、福余均属为女真语在各个时期的同音异写。在未建县之前,已有胡雨尔屯,后又称富裕屯,以后又有富裕乡、富裕设治局以至升格为富裕县,名称相沿未改,但究其渊源,均由乌裕尔演变而来。 富裕县境内黑龙江省唯一的内陆河——乌裕尔河的下游湿地。乌裕尔河(女真语“低洼地”之意,古称瑚裕尔、蒲峪等。) 乌裕尔河支流为水源,水草丰美、景色宜人。 乌裕尔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这里保留了原始的沼泽生态系统,是丹顶鹤、东方白鹳等珍稀鸟类的栖息地,被誉为“鸟的天堂”,也是东北地区重要的湿地旅游目的地。 转进310省道,经过中和村,来到卢屯村“六里香农家菜”,全程300公里。 当地把厨房称作“外屋地”。我们在这里使用午餐,然后去扎龙湖看丹顶鹤。 路边的农田和远处的湿地,我回想着这一路的风景——不仅是一次地理上的移动,更是一场自然与人文交织的旅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