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知青是什么群体?对于1978年之前的中国意味着什么?为什么会有知青运动?对于今天的中,青年人而言,恐怕没有多少人能够理解。知青是1978年之前对当时的初,高中学生群体(知识青年)的简称。虽然叫知识青年,因为文革的原因,大多初一初二的学生根本没读多少书,对数理化基本不懂。如果用今天的标准来衡量,称之为知识青年根本就名不符实。不过在当时,相较于占中国主体社会人口,广大农村的落后现实,称为知识青年也不为过。</p> <p class="ql-block">(邢燕子.图片来自媒体)</p> <p class="ql-block"> 一般人的认知中,知青上山下乡运动是从1968年底,毛泽东主席提出的“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很有必要。”之后开始的大规模知青上山下乡运动,其实并不完全正确。早在1955年10月的七届六中全会上,毛主席对河南青年回乡参加农村合作化的肯定时批示“农村是一个广阔的天地,在那里是可以大有作为的”之后,全国各地陆陆续续都有不少有志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到农村去。其中最为有名的典型代表是天津女青年邢燕子1958年到河北宝坻农村下乡,北京女青年候隽1962放弃高考也到河北宝坻农村下乡,江苏盐城的董加耕1961年放弃保送北大深造的机会,回乡务农。这几位知青典型代表都多次被毛主席和中央领导接见,其事迹也成为了那个年代青年人的楷模,可以说知青上山下乡的起源是1955年开始的。与1968年大规模上山下乡运动不同的是前为志愿,后为政策规定。在下家中兄弟姊妹6人,除一个小学超龄,政策规定可以不去农村,一个顶替母亲进入工厂之外,其余4人全都在1968年之后先后上山下乡。老夫本人初中读了不到两年,文革开始便加入了停课闹革命的大潮直到知青运动开始,于1969年1月到山区插队落户。除了政策因素所致,也许还有邢燕子,董加耕等榜样的影响,1968底和1969年初第一批上山下乡的知青中,大多为学校动员之后主动积极报名。与同校到山区的同学相比,老夫算是幸运之人。两年刚过,1971年首批招工便被大队推荐回城参加工作,是生产小队8位知青同学中的唯一名额,原因大约是在生产队参加劳动最多,工分挣得最多之故吧(当年农民的直观认知是不怕苦,积极参加生产队劳动就优先推荐招工)。两年的知青生活中,印象最深的一是下乡半年之后的夏天,与在下相邻公社的两位同校女同学,因担心隐私泄露之故,晚上结伴到小河沟洗澡(并非游泳,而是洁身),坠入深潭不幸遇难。其二是本人同生产队的一位同学,成份较高,比较懒,同学们陆续离开之后,忧郁成疾,患上了精神疾病,回城之后不久即去世了。</p> <p class="ql-block">(董加耕.图片来自媒体)</p> <p class="ql-block"> 知青运动对当年缓解国家就业安置压力,保持社会稳定所起到的作用不言而喻。回城之后成为各行业主要生产力量,在改革开放的下岗大潮中牺牲利益,保证改革开放的顺利进行所作岀的贡献也是有目共睹。当我们今天回顾知青运动的得失,恐怕当事者的立场,境遇不同所得出的观点,难免有失偏颇,无法客观公正的得出结论。老夫作为1800万知青的一员,与大多数同辈一样,读书的年纪失去了继续学习的机会,工作时因学历低而失去了许多改变境遇的机会,中年养家时遭遇改革下岗危机。尽管如此,也许是有过农村艰苦生活的磨炼,都能坦然面对困境。老夫以为:时代的进步总是不以个人的得失为转移的,总会有人会为此作出牺牲,轮到自己,怨天尤人毫无作用,坦然面对才是正道。今天的中国,青年人的就业境况也面临着当年知青相似的困景,但工作选择路径却远胜于当年知青们的华山一条路。知青运动与文革一样是中国前行途中特殊时期的一段历史,巳然过去,何妨将其放在历史的记忆之中,后人必会作出客观公正的评判。</p> <p class="ql-block">(候隽.图片来自媒体)</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