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访黄埔军校:在历史回响中追寻革命初心

华记

<p class="ql-block">9月30日,与同学一同重游黄埔军校,仿佛再次踏入那段波澜壮阔的峥嵘岁月。阳光洒落在古老的建筑群上,斑驳光影间,历史的厚重感扑面而来。此行不仅是对旧地的重温,更是一次精神的洗礼。</p> <p class="ql-block">推开那扇厚重的白色门廊,抬头便见“陆军军官学校”几个大字静静悬挂,字迹刚劲有力,像极了百年前那些青年志士的风骨。两侧岗亭里的军装雕像依旧挺立,目光如炬,仿佛仍在守望着这片土地。我站定片刻,耳边竟似响起整齐划一的脚步声,由远及近——那是理想在回响,是热血在奔涌。这里曾是国共携手育才的摇篮,多少青年从这扇门走出去,把青春和信仰留在了山河破碎的年代。</p> <p class="ql-block">沿着青石小径往里走,绿树成荫,蝉鸣低回。一座小巧的木质建筑藏在树影深处,门前立着一尊军人雕像,身姿笔挺,目光望向前方。阳光透过树叶洒在他肩头,斑驳陆离,像时光的轻抚。远处一位穿红裙的女子缓步走过,身影轻盈,与这庄重的氛围形成微妙的对照——历史并未沉睡,它正悄然融入当下的呼吸。</p> <p class="ql-block">转过一处回廊,三尊青铜士兵雕像静静伫立。他们手持长枪,神情肃穆,仿佛仍在执行百年前的守卫任务。一人目光直视前方,另外两人侧身警戒,姿态严谨得让人不敢高声。红砖铺地,背景是老式阳台的栏杆,岁月在砖缝间爬行,却未曾磨灭那份凛然之气。我轻轻走过,脚步不自觉放慢,像是怕惊扰了某种沉睡的誓言。</p> <p class="ql-block">再往前,一座高耸的纪念碑矗立在绿树环抱之中。石阶层层而上,顶端立着一位人物雕像,双手高举,似在号召,又似在宣誓。碑身刻着字,阳光照在上面,字字清晰如新。我站在栏杆外仰望,忽然觉得,这不只是纪念某一个人,而是纪念一种选择——在民族危亡之际,挺身而出的选择。</p> <p class="ql-block">长廊蜿蜒向前,中式木构的屋檐下挂着“忾敌仇同继”的横幅,墨迹苍劲,字字千钧。地面上“地立天顶”的圆形标识静静嵌在红砖之中,像一枚古老的印章,也像一种精神的坐标。同学轻声读着展板上的文字,我则被一旁展区吸引——两门老式火炮静卧展台,旁边墙上挂着“兵器学”“交通学”的黑白照片。那些泛黄的画面里,有战车、有电报机、有年轻的脸庞。科技与战火交织的年代,他们学的不只是放枪放炮,更是如何把命交给国家。</p> <p class="ql-block">这条红砖铺就的走廊很长,阳光从窗格间斜洒进来,在地上画出一道道光带。游客三三两两走过,有人拍照,有人驻足,神情各异,却都带着一丝敬意。横幅“来开往继”在微风中轻轻晃动,像是在低语:来者当继往者之志。我忽然明白,我们今天走过的每一步,都是在回应百年前那一声声呐喊。</p> <p class="ql-block">展览厅内,历史的气息扑面而来。墙上三幅黑白照片记录着当年的课堂与训练场景,一门火炮静静陈列在前,炮管沉默,却仿佛仍带着硝烟的余温。兵器与交通,不只是军事课程,更是那个时代救亡图存的工具。我站在展台前,仿佛看见一群青年围在炮旁,认真听讲,眼神里有光——那是知识的光,也是希望的光。</p> <p class="ql-block">纪念馆深处,叶挺将军的肖像静静悬挂,目光深邃如潭。谭其镜烈士的生平介绍前,我驻足良久。1904年出生,1927年牺牲,短短二十三年,却活得轰轰烈烈。他曾在军校担任政治部主任,最终倒在反动派的枪口下。玻璃柜中,一套蓝呢军装熠熠生辉,双排扣、金肩章、满缀勋章,属于一位无名英雄。没有留下名字,却留下了尊严与信仰。</p> <p class="ql-block">展览空间中央,几份泛黄的文件在灯光下静静陈列,四周浮雕刻画着战士们的坚毅面容。有人冲锋,有人持枪守望,有人攀爬铁甲车。铜像下的身影虽小,却充满力量。那一刻我忽然懂了,信仰不是口号,是明知前方是死,仍选择前行的勇气。</p> <p class="ql-block">那套蓝色军装依旧在玻璃柜中闪耀,旁边一顶军帽端正摆放,背景是一幅遒劲的书法。它不只是一件展品,更像一位沉默的讲述者,诉说着某个不为人知的名字,某段未曾被书写的荣光。历史从不只属于伟人,也属于这些默默无闻的坚守者。</p> <p class="ql-block">浮雕墙上,一群军人形象栩栩如生。有人持枪冲锋,有人振臂高呼,有人低头书写。浅棕色的色调让画面显得沉静而深远,仿佛凝固了那个时代的呼吸。他们不是雕塑,是无数个真实生命的缩影——年轻、热血、无畏。</p> <p class="ql-block">一张黑白照片让我停下脚步。谭其镜戴着圆框眼镜,面容清瘦,军装笔挺。照片下方写着:黄埔一期,中共党员,1927年牺牲。短短几行字,却重如千钧。他没能看到新中国,但他用生命为后来者铺了路。</p> <p class="ql-block">庭院中,一尊火炮雕塑格外生动。一名士兵跪地装弹,另一人立姿瞄准,两人配合默契,神情专注。背景是白色栏杆的二层楼,风格古朴。这不只是训练场景的再现,更是一种精神的定格——在危难时刻,有人愿意俯身,有人愿意挺立,只为守住那一寸山河。</p> <p class="ql-block">最后站在纪念碑前,阳光透过树冠洒落,斑驳光影中,骑马士兵与持枪警察的雕像列队而立,仿佛仍在守护这片土地的安宁。那一刻,历史与现实交汇,初心与使命共鸣。我们没有经历过战火,但走在这片土地上,脚步却不由自主变得庄重。</p> <p class="ql-block">空地上,一群骑马士兵整装待发,军装笔挺,姿态威严。远处山丘起伏,天空湛蓝。他们像是刚从历史中走来,又像是准备奔赴新的征程。上方那句“在这里 他们学会了放枪放炮”静静悬挂,而我知道,更重要的,是他们学会了——枪该朝什么人放。</p> <p class="ql-block">另一侧,骑马的警察列队肃立,神情坚毅。背景是绿树与晴空,画面庄重而宁静。下方那句“更学会了枪朝什么人放”悄然浮现,像一声叩问,也像一句回答。在那个动荡的年代,选择比枪法更重要。</p> <p class="ql-block">展厅内,一位讲解员正站在展板前,向一群身着制服的听众讲述历史。他语气沉稳,手势有力,屏幕上播放着老影像。听众们专注聆听,有人低头记录,有人凝神思索。这一刻,历史不再是尘封的档案,而是一场仍在继续的对话。</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