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概要及五原县历史沿革(二)

大龙

<h1></h1><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第二章 夏朝<br></b><b>第1节 夏朝历史概要</b></h1><h3> <b> 一、夏朝简介</b></h3><p style="text-align: left;"><b style="font-size: 17px;"> 夏朝:约公元前</b><span style="font-size: 17px;">2070-前1600年,存续约471年,历14代、17后(夏统治者在位称“后”,去世后称“帝”),是中国史书中记载的第一个奴隶制朝代。</span></p><h3> <b>“夏”是姒姓夏后氏、</b>有扈氏、有男氏、斟鄩氏、彤城氏、褒氏、费氏、杞氏、缯氏、辛氏、冥氏、斟灌氏等十二个氏族组成的部落名号,以“夏后”为首,因此建立夏朝后就以部落名为国号。夏朝的奠基者是禹(姒姓,名文命),因继承其父鲧的遗志治水有功,舜帝年老后把王位(部落联盟首领)禅让给禹。禹在位期间,功业甚大,得“大禹”尊称。禹死后,他的儿子启破坏禅让制的传统,建立夏朝、自立为王。从此开始,最高统治者的继位由原来的禅让制改为世袭制,从而开创了中国近四千年世袭制历史的先河。约在公元前1600年前后,末代夏后姒桀在位时,夏朝被商汤所灭。</h3><h3> <b>夏朝君主姓:姒。</b>主要领袖有:姒启,姒太康,姒少康等。<br> <b>主要历史事件</b>:夏族起源、鲧禹治水、讨伐三苗、禅让继位、涂山会盟、建立王朝、世袭制取代禅让制、太康失国、少康中兴、暴桀亡国。<br> <b>二、夏朝的疆域<br></b><b> 夏朝没有明确的界限,</b>核心领土范围是:西起今河南省西部、山西省南部,东至今河南省、山东省和安徽省三省交界处,南达今湖北省北部,北及今河北省南部,地理中心是今洛阳偃师、登封、新密、禹州一带。都城:阳城(今河南省登封市境内)、帝丘(今河南濮阳市境内)、平阳或安邑(今山西省运城市夏县境内)、斟鄩(今河南洛阳偃师二里头遗址)等十几处。<br> <b> 三、夏朝的行政区划<br></b> <b>夏朝采行九州制,</b>大禹治水成功后,将国土分作冀、兖、青、徐、豫、扬、荆、梁、雍九州,又从九州攫取金属石矿,铸造九鼎作为国家权利的象征,因此“九州”成为中国国家的代名词,而“定鼎”意指建立政权。夏氏族与其他部落城邦(方国)之间很多就像是宗主国与朝贡国的关系一样,还有一些方国是受夏室分封的诸侯国。</h3><h3> <b>四、夏朝考古学文化<br></b><b> 夏朝属于河南二里头文化时期;</b>二里头文化标志着中华文明由之前多元化的邦国文明走向一体化的王朝文明,是东亚大陆最早的广域王权国家遗存,堪称是“最早的中国”。二里头文化遗址现在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且已列入向联合国申报世界遗产的《中国世界遗产预备名单》。</h3><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div><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第2节 今五原县历史沿革</b></h1><h3> <b>一、河套地区不在夏朝的疆域内</b></h3><h3><b> 从夏朝疆域图及相关资料看</b>,夏朝的核心区域集中在中原腹地(今河南中北部、山西南部),河套地区(含五原县)距离夏朝核心区比较远,既不在夏朝直接统治的疆域内,也不属于夏朝的势力范围。夏朝时期的河套地区分布着被中原称为“熏育(獯鬻、荤粥、薰粥)”等游牧半游牧部落或部落联盟,它们与夏朝可能存在冲突或交流,但并非接受夏朝的直接管辖。具体到后套地区,目前尚无看到确凿的史料记载或考古证据能够明确界定其具体归属。</h3></div><h3><b> 二、从考古学文化看<br></b><b> 在河套地区</b>内蒙古鄂尔多斯市伊金霍洛旗发现的朱开沟文化遗址,是距今4200年至3500年的文化遗址,包含龙山文化晚期、即夏代至商代早期的文化遗存。朱开沟文化为研究河套地区在夏朝时游牧文明提供了关键实证,标志着北方草原地区完成首次社会大分工。朱开沟文化遗址2006年被国务院列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h3><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div><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第3节 附录</b></h1></div><div><h3><b style="color: rgb(51, 51, 51);"> (一)部落、部族、族群及民族的异同</b></h3><div><h3><font color="#333333"><b> 1、相同点:</b>四者均为基于血缘、文化或地域形成的人类共同体,核心是成员间存在认同感和一定的联结纽带,在本质上都形成归属感,在历史上存在“部落→部族→族群→民族”的大致演进路径。<br></font><font color="#333333"><b style=""> 2、不同点:</b>在于纽带核心、规模范围、组织形态、政治属性等方面。<br></font><font color="#333333"><b style=""> (1)部落:</b>以血缘(氏族)为核心;规模最小;有简单的集体组织(有部落首领);常见于原始社会。<br></font><font color="#333333"><b style=""> (2)部族:</b>血缘关系弱化、加上文化联结(如语言、习俗);规模大于部落,由多部落融合而成;有较稳定的管理结构有一定的规则;常见于古代游牧或农耕社会,如古代蒙古部族。<br></font><font color="#333333"><b style=""> (3)族群:</b>血缘联结较弱,文化主观认同为核心;规模可大可小;不强调不绑定固定政治组织;如东南亚客家族群、族群协会、宗教团体。</font></h3><h3><font color="#333333"><b style=""> (4)民族:</b></font>形成共同语言、共同地域、共同经济生活、共同历史文化为核心主导;规模最大、最稳定;有成熟的现代组织,常与特定的国家或政治实体关联或绑定在一起;有明确的民族身份认同,如中华民族、德意志民族。</h3><h3><font color="#333333"><b style=""> 3、总结:</b>部落是靠血缘聚在一起的小团体(原始、封闭);部族是靠文化聚在一起的中团体(传统、半封闭);族群是靠主观认同聚在一起的灵活团体(跨时空、无政治绑定);民族是靠“四个共同”和国家绑定的大团体(现代、开放、政治+文化)。<br></font><font color="#333333"><b style=""> 二、夏朝时的熏育部族/族群<br></b></font><font color="#333333"><b style=""> 熏育,别称为獯鬻、荤粥、薰粥等,</b>是夏朝时期西北部的主要游牧族群。<br></font></h3><h3><font color="#333333"><b style=""> 1、活动历史:</b>最早见于黄帝时期已有驱逐獯鬻的记录,在夏商周三朝都有该族群活动的史籍记载资料。<br></font><font color="#333333"><b> 2、活动地域:</b>西界达汧水流域(今陕西陇县至甘肃清水),东抵太行山脉北段;在夏朝时以陕北高原与河套地区为其核心活动区域,在周朝时其势力范围曾逼近周都城镐京外围。<br></font><font color="#333333"><b> 3、族群来源:</b>1、华夏苗裔说,有古籍记载认为系夏后氏之裔北迁形成;2、异族起源说,甲骨文和考古学比对,认为是独立发展的游牧族群体。<br></font><font color="#333333"><b> 4、生存方式:</b>随畜牧而转移,逐水草迁徙,以游牧经济为主。<br></font><font color="#333333"> 5、<b>族群间关系:</b></font>(1)有学者认为熏育(荤粥)与山戎、猃狁等是并列的北方族群。(2)有学者则认为熏育(荤粥)与山戎、猃狁、匈奴等是在不同史籍中的异称。(3)还有学者从族群演变的角度认为是不同时代的不同称谓,夏代称熏育(荤粥)、商朝时称鬼方,周朝时称猃狁、獯鬻,战国后才称匈奴。</h3><h3><font color="#333333"><b> 他们与中原王朝的关系</b>,在经济、文化和军事等方面,可能是既有联系又有冲突的互动关系。</font></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h3><h3><b><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color: inherit;"><font color="#333333"> 图片展示</font></b></h1></b></h3></div></div>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夏朝的建立者大禹和启</b></div><div>(下图1是大禹的塑像;下图2是大禹治水的故事画图;下图3是夏王启的画像)</div>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夏朝疆域图</b></div><div>(下图1是夏朝疆域示意图。下图2是夏朝疆域图,其中红色大圆圈是夏朝的核心区域,里面左侧横杠处是都城安邑的位置,右侧横杠处是都城帝丘的位置;左上角红色小圆圈是河套地区的位置)</div>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夏朝核心区域地图及九州图</b></div><div>(下图1是夏朝核心区域-安邑、帝丘附近地图。下图2是夏朝九州山川图)</div>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r></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夏代的都城方国聚落分布图</b></div><div style="text-align: left;">(下图1、2是夏代黄河长江中下游地区图中夏朝的都城、方国、聚落分布,其中红色大圆圈是夏朝疆域的主体部分,里面的红色小圆圈是都城安邑的位置;左上角红色小圆圈是河套地区的位置;红色横杠处是河套地区被“熏育(荤粥)”部落所占据)<br></div>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夏朝时的二里头文化</b></div><div>(下图1是二里头夏都遗址博物馆,位于河南洛阳市偃师区。下图2是二里头遗址出土陶器上的刻画和文字符号表;下图3是朱开沟文化遗址,位于河套地区鄂尔多斯市伊金霍洛旗境内)</div>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第三章 商朝</b></h1><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第1节 商朝历史概要</b></h1><b> 一、商朝简介<br> 商朝:</b>约公元前1600年-前1046年,存续约555年,前后相传17世31王,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二个奴隶制朝代,因发现甲骨文进入了众所公认、确定不移的信史时代,因而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有直接的同时期文字记载的王朝。<br> <font color="#39b54a">【注:有历史学家认为,由于殷墟的考古发掘、特别是甲骨文的重大发现,使得中国的历史从商朝开始成为信史。而商朝之前的中国历史,夏朝只有史书的记载为半信史,夏朝之前的三皇五帝时代为传说史。】</font><br> <b>商族是兴起于黄河中下游</b>的一个部落,它的始祖契与禹是同时期的人。夏朝的诸侯国-商国(在今河南商丘)君主商汤(名履,又称武汤、成汤)率领商国于鸣条之战灭夏后,在亳建立商朝。之后商朝国都频繁迁移,至其后裔盘庚迁殷后才稳定下来,在殷(今河南安阳市)建都达273年,因此商朝又被后世称为“殷”或“殷商”。至前1046年,商朝的末代君主帝辛于牧野之战被周武王击败后自焚而亡国。<br> <b> 商朝君主姓:子</b>。主要帝王有:成汤、盘庚、武丁等。<br> <b>主要历史事件:</b>先商时期、势力崛起、灭夏建国、天下咸朝、内乱不止、盘庚迁殷、武丁中兴、王朝灭亡、后续封国。<br> <b>二、商朝的疆域</b><br> <b>商朝的疆域范围</b>大大超过了夏朝,东至大海,西达陕西省西部甘肃东部,东北达辽宁省,南至江南浙江、湖南、四川一带,为当时世界上一个大国,但主要治理区域还是中原一带。商王朝共有过七个都城,主要有:亳(今河南省郑州市、商丘市、安阳市等说法不一);西亳(今河南省洛阳市);嚣(又称隞,今河南省郑州市);相(今河南省安阳市);奄(今山东省曲阜市);殷(今河南省安阳市);朝歌(今河南省鹤壁市)。<br> <b>三、商朝行政区划</b><div><b> 商代有内、外服之分。</b>内服是商王直接统治的王都及王畿地区,外服是分封给邦伯的封地。王都是指商的都城如安阳殷墟;王畿是指商直接统治的地区,包括今河南省中北部、河北省南部、山西省南部以及山东省西南一部分。王畿的行政区划由鄙(奠)、戈和邑组成。<br> <b>商代还有诸侯国和方国。</b>诸侯国是商朝的势力范围,其行政区划和商王畿基本一致,也是由鄙(奠)、戈和邑组成。方国不能归入商的行政区划系统。外服封地以后演化成“五服”,只依据远近表示小诸侯应尽的义务和待遇,也不能算商地方行政区。</div><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div><div><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 第2节 今五原县历史沿革</b></h1><div> <b>一、河套地区不在商朝的疆域内</b><br> <b>从商朝疆域图及相关资料看,</b>今河套地区(含五原县)不在商直接统治的疆域或势力范围内,而是属于北方多个方国(鬼方、羌方等)或族群(獯鬻、犬戎等)的活动范围,它们是河套地区的主要控制者。这些方国或族群保持政治、文化、经济的独立性,与商王朝可能存在敌对、征伐与松散、羁縻的互动关系,而非归属统治关系。直到东周战国时期,随着中原政权向北扩张(如秦、赵征服河套),这一地区才逐渐被纳入中原王朝的直接管辖范围内。</div><div> <b>二、从考古学文化看</b><br></div> <b>河套地区的考古学文化</b>(如朱开沟文化)也证实:当地存在独立的陶器和青铜文明,说明其文化体系具有独立性。<br><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div><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第3节 附录</b></h1><b> 一、方国的概念</b></div><b> 方国,</b>是指商代对“周边独立政治实体”的称呼,一般有固定领地、统治机构及军队,是“准国家形态”。“方”即“方国”,如鬼方、羌方、古方等都为方国。目前可辨别的方国有150余个,其中商周时期西北地区的鬼方、羌方等方国,是势力比较强大的方国。<br><b> 二、商朝时的方国或族群<br> 在商朝历史地图上,</b>商的疆域外围有一些文字标注,一般带有“方”字的多为“方国”,如:鬼方、羌方、古方、龙方、沚方、旨方、辔方、基方等,其中鬼方是较大的方国,其他均为西北部的小型方国,规模远小于鬼方。无“方”字的多为“族群/部落”,如:獯鬻、犬戎、北羌、义渠、西落鬼戎等,他们大都是商朝的“外服势力”。</div><div><b> 1、鬼方:</b>是商代西北最强的方国之一,是商王朝的“劲敌”,活动范围大致在今山西陕西北部及内蒙古中南部,兼具游牧与农耕属性,有成熟的军事组织。<br><b> 2、獯鬻(xūn yù):</b>又称“荤粥”、夏朝时称为“熏育”,是商代北方族群联盟的统称,并非单一方国。活动范围大致在今陕西北部、内蒙古南部,以游牧为主要生产方式,与商王朝长期存在边境摩擦。<br><b> 3、犬戎:</b>也属北方游牧族群集团,可能是獯鬻联盟中的一支,或与獯鬻有亲缘关系。活动于今陕西西北部至甘肃东部,西周时曾联合申国灭周。<br><b> 4、北羌:</b>商代羌人广泛分布于西北,部分聚集成“羌方”这样的方国,部分仍为分散部落,“北羌”即指分布在北部的羌人部落联盟。<br><b> 5、义渠:</b>商代西北游牧族群,是后来“义渠国”的前身,活动于今甘肃东部、陕西西部。<br><b> 6、西落鬼戎:</b>“鬼方”的西部分支族群,属鬼方联盟的一部分,而非独立方国。<br><b> 7、下危:</b>小型方国,活动于今山西西部。<br><b> 8、甫:</b>可能是“甫方”的简称,小型农耕方国,活动于今山西南部,曾向商纳贡。<br><b> 上述方国与族群,</b>时而结成联盟共同对抗外部(尤其是商王朝),时而因领地资源争夺而发生冲突对抗。它们与商王朝的关系是一种“外服”体系下的臣服/纳贡、对抗/战争、中立/松散三种情况下的动态平衡。</div><div><b> 三、商朝的甲骨文</b></div><b> 1、甲骨文:</b>因文字被契刻于龟甲兽骨之上,故称为甲骨文,又称“契文”“甲骨卜辞”“殷墟甲骨文”等,主要流行于商周时期,是迄今为止中国发现的年代最早的成熟文字系统,是汉字的源头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根脉。它于1899年被金石学家王懿荣发现至今,甲骨已有约15万片,经科学考古发掘的有3.5万余片,单字数量已逾4500字,已识单字在1700个左右。甲骨刻辞是现今所见中国最早的记实文辞,因而成为语言文字学、历史学、考古学等多种学科的重要原始资料。<br><b> 2017年10月,甲骨文入选《世界记忆名录》。</b><br><b> 2、发现甲骨文的意义:</b>殷墟甲骨文的发现是近代学术史上最重要的发现之一。有专家认为,由于殷墟的考古发掘、特别是甲骨文的重大发现,使得《史记》中记载的商朝历史的准确性得到证实而成为信史,此举确实也大幅提升了《史记》作为信史的可信度,也间接证实夏朝历史的可信度,也可以说明三皇五帝时代的历史并非是虚构。<b> </b><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br></b></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图片展示</b><br></div></div>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商朝领袖的画像</b></div><div>(下图1是商朝先祖-契;下图2是商朝开创者-商王商汤)</div>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商朝的疆域图</b></div><div>(下图1是商朝的疆域,可能是鼎盛时期的地图;下图2是商朝时期全图;下图3是商代黄河长江中下游地区,其中红色大圆圈内是商朝的主体部分)</div>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商朝主要控制区</b></div><div>(下图1是商朝的主要控制区域;下图2是商朝国都迁移图)</div>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商朝时期的河套地区</b></div><div>(下图1是商时期地图,其中红色大圆圈是河套地区,里面的红色小圆圈是后套平原,当时被北羌部落占据。下图2是商朝全盛时期地图,其中的红色圆圈是后套平原,地图显示后套平原一部分是商朝的势力范围,一部分是少数民族占据,处于不稳定状态。下图3是商代黄河长江中下游地区地图,其中:下面的红色大圆圈是商朝疆域的主体部分,里面的红色小圆圈是商朝都城“殷”“相”和“朝歌”;左上部的大圆圈是河套地区、小圆圈是后套平原,均是鬼方的活动区域;右上部的红色圆圈显示是土方的活动区域)</div>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商朝的都城-安阳殷墟</b></div><div>(下图1是安阳殷墟博物院-商朝王宫复原图;下图2是安阳殷墟博物院大门)</div>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商朝殷墟甲骨文(1)</b></div>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商朝殷墟甲骨文(2)</b></div>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第四章 周朝</b></h1><div><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第1节 周朝历史概要</b></h1></div><b> 一、周朝简介<br> 周朝:</b>公元前1046年-前256年,存续约791年,前后共传32代37王,是中国历史上奴隶制社会高度发达、并向封建社会转型、是华夏民族形成及中华文明进程中一个十分重要的历史时期。<br> <b> 周朝分为西周</b>(前1046-前771年,计276年)和东周(前770年-前256年,计515年)两个时期。<br> <b>周族起源于今陕甘黄土高原</b>渭水流域的“姬水”而得姓为姬。在商朝时被册封为西伯侯,是商朝的主要方国之一。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姬发在牧野之战中灭亡商朝,创建周朝,定都镐京(今陕西西安)、西周起始。公元前771年,周幽王烽火戏诸侯,导致犬戎攻入镐京灭亡西周。<br> <b>前770年,周平王东迁,</b>定都成周(今洛阳)史称东周,至公元前256年周赧王时东周被秦国所灭。东周以“三家分晋”为界又分为春秋(前770-前476年,计295年)和战国(前475-前256年,计220年)两个阶段。战国还应包括公元前256年周朝灭亡后至公元前221年秦国统一全国前的35年时间在内,共计255年时间。春秋战国是中国历史上的一段大分裂时期。<br> <b>周朝王姓:姬。</b>主要历史人物众多,有周王:周文王、周武王、周平王等;有诸侯国春秋五霸:齐桓公、宋襄公、晋文公、秦穆公、楚庄王、吴王阖闾、越王勾践等;有政治思想军事等领域诸子百家:孔子、孟子、荀子等儒家,老子、庄子等道家,墨子等墨家,韩非、李斯、商鞅等法家,孙武、孙膑等兵家,鬼谷子、苏秦、张仪等纵横家等等。<br> <b>主要历史事件:</b>周人起源、周国崛起、西伯姬昌、武王伐纣、牧野之战、纣王自焚、周朝建立、分封天下、三监之乱、成康之治、昭穆扩张、由盛转衰、宣王中兴、幽王烽火戏诸侯、犬戎之祸、平王东迁、春秋时期、春秋五霸、诸子百家、三家分晋、战国时期、战国七雄、魏国称霸、齐秦称王、楚国复兴、胡服骑射、周朝灭亡、秦国统一。<br><b> 二、周朝的疆域</b><div><b> 周朝在成康之治时达到鼎盛</b>,北方到达今辽宁喀左、朝阳一带,西面至甘肃渭河上游跨过六盘山,西北抵汾河流域霍山一带,东面的诸侯国齐鲁到了山东半岛,南至汉水中游,东南抵长江下游和太湖流域,势力所及还可能到达了巴蜀一带。都城先后有7处,主要有镐京(在今陕西西安市)、洛邑(在今河南省洛阳市)。<br><b> 三、周朝行政区划</b></div><div><b> 周朝实行的是典型的封建制</b>。周王朝把王畿以外之地分封给姬姓宗室子弟、功臣和先代后裔为列国诸侯,授以不同的爵位,分为五等:公、侯、伯、子、男,其不及五等者为附庸,从而建立起大大小小的诸侯国以拱卫王室。周武王和周公总共两次分封71国,其中姓姬的诸侯占了53个。周朝诸侯国最多时曾达到108个。这就是中国封诸侯建同姓的“封建”的由来。<br> <b>在春秋时期,</b>出现了邻、里、乡、党的单位,这是一种新型的地方行政组织形式。乡里产生,促进郡县之发展。最初的县都设在边地,春秋后期逐渐在内地推行县制,变成了一种地方行政组织。到春秋末期,晋国又出现了郡的组织,最初设在新得到的边地,其地位要比县低。随着形势的发展,郡县制便由边地向内地推移成为乡、里之上的一种机构。<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div><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第2节 今五原县历史沿革</b></h1><h1 style="text-align: left;"><b style="font-size: 17px;"> 从周朝疆域图及相关资料看</b><span style="font-size: 17px;">,今河套地区(含五原县地域)在周朝时期不同的历史阶段具有不同的归属关系,经历了从“部族自主独立”到“中原控制管辖”的转变。</span></h1><div><b> 一、西周时期不属周朝</b></div><div><b> 今河套地区(含五原县地域)</b>不在西周直接统治的疆域或势力范围内,而是属于西北部多个方国(如鬼方等)或族群(如犬戎等)的活动范围,它们是河套地区的主导力量,并保持相对独立。他们与周王朝处于敌对、征伐与松散、羁縻的互动关系,而非归属统治关系。</div> <b>二、春秋到战国中期也不属周朝</b></div><div> <b>今河套地区(含五原县地域)</b>也不在周朝及诸侯国直接统治的疆域或势力范围内,而是属于戎狄部族(包括鬼方、林胡、楼烦、朐衍、河宗氏等)的活动区域,它们与东周周边诸侯国(如晋国、秦国)形成时战时和复杂互动的关系。特别值得一提的是长期占据后套平原地区的“河宗氏”,是一个相对独立且较大的游牧部落组织,曾与周朝(周穆王时)存在一定的盟友或臣属关系。<br> <b>三、战国后期属赵国和秦国的疆域</b></div><div><b> 1、约赵武灵王二十六年</b>(公元前 300年)前后,赵国击败林胡、楼烦等游牧部族,将河套地区纳入赵国疆域,今后套平原(含五原县)地域归属赵国云中郡九原地管辖。</div><div> <b>2、随着秦国的强大,</b>公元前236年,秦军占领了赵国的云中城,九原城在此前后也被秦军所控制,后套平原地区也应在这一时期被秦国占领。</div><div> <b>3、由此开始,河套地区(</b>含后套平原及五原县地域)在中国历史上成为中原王朝汉族政权与北方游牧部族争夺的战略焦点地区,曾经多次出现轮流占据、控制及管辖的年代。</div><div><b> 四、战国末年被匈奴占领</b></div><div><b> 秦国忙于统一六国的战争,</b>大体在公元前221年前后,匈奴乘机南下,占领了“河南地”即今河套地区(含五原县地域),这也为秦朝统一全国后蒙恬北伐埋下伏笔。</div></div>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 </b>~🌴🌴🌷🌷🌷🌎🌷🌷🌷🌴🌴~</div><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第3节 附 录</b></h1><div style="text-align: left;"><b><font color="#39b54a"> </font><font color="#333333">一、周朝时西北部的外族势力</font></b></div><div style="text-align: left;"><b><font color="#333333"> </font>1、中原周边四夷</b></div><b> 四夷,</b>是中国古代华夏族对中原周边各族的统称,<span style="color: rgb(51, 51, 51);">即东夷、西戎、南蛮、北狄,有时亦泛指外族、外国。中原,是指河南洛阳至开封一带为中心的黄河中下游地区,较早进入农耕社会,地称为中国,人称为华夏。周边地区自然条件较差,多为游猎畜牧之族所居,故称为四夷、蛮夷或化外之地。</span><div><b> 2、西戎与北狄</b><font color="#333333"><br></font><div><font color="#333333"> <b>西戎、北狄的称呼最早始于商</b>,确定于周代,西戎是对西方所有非华夏族的泛称,北狄是对北方所有非华夏族的统称,二者也经常被混称为戎狄。<br> <b>在周朝的历史地图上,</b>在周朝疆域的西北部即今河套地区及其周边,分布有戎族系、狄族系、西北方国及其他部族/族群四大类势力。</font></div><div><b><font color="#333333"> </font>(1)</b><b style="color: rgb(51, 51, 51);">戎族系:主要有犬戎(严允</b><span style="color: rgb(51, 51, 51);">)以及西犬戎、燕京戎、陆浑戎、蛮氏(戎)等戎族分支。</span><div><font color="#333333"> </font><b>(2)</b><b style="color: rgb(51, 51, 51);">狄族系:狄又称翟,</b><span style="color: rgb(51, 51, 51);">有赤狄、白狄、长狄三大分支及甲氏、翟豲、肥鼓等多个子部族。</span></div><div><b> (3)</b><span style="color: rgb(51, 51, 51);"> </span><b style="color: rgb(51, 51, 51);">西北方国:有鬼方、羌</b><span style="color: rgb(51, 51, 51);">方等实力较大的方国,还有古方、龙方、沚方、旨方、辔方等小方国。</span></div><div><b> (4)<span style="color: rgb(51, 51, 51);"> </span></b><b style="color: rgb(51, 51, 51);">其他部族/族群:</b><span style="color: rgb(51, 51, 51);">有獯鬻、朐衍、义渠、河宗氏、林胡、楼烦、匈奴等。</span></div><div><font color="#333333"> <b>上述四类势力中</b>,有的实力较强,与周朝时有战争发生,是周朝的边患和威胁,如鬼方、犬戎等;也有的势力与周朝呈某种同盟、附属或朝贡关系,如河宗氏、朐衍、北唐等。有些势力后来被周朝(秦国、赵国)所征服,其地域纳入周朝的版图,成员逐渐融入华夏族。<br><b> 二、河宗氏简介</b></font></div><div> <b>1、河宗氏起源</b></div><div><b> 河宗氏</b><font color="#333333"><b>是西周至战国中期</b>活跃在后套地区的一个具有重要历史地位的部落组织。他们起源于夏同盟时的河伯氏族,祖先是被尊为黄河河神的首任部落联盟首领-河伯(别名冯夷、冰夷、无夷等)。夏朝时主要活动在古代黄河下游的九河、济水一带。传说大禹治水时有三件宝,其中之一的河图就是水神河伯授给大禹的。</font></div><div><b> 2、商朝时的河宗氏<br> 到商朝时,</b><font color="#333333">商王对东夷多次进行征伐,河伯氏族作为东夷分支,在商的压力下逐渐向西迁徙,最后进入黄河西岸渭水下游的大荔地区,并建立了“冯夷国”。</font></div><div> <b>3、周朝时的河宗氏</b><font color="#333333"><br> <b>到周朝时,</b>随着分封制的实施,河伯氏族形成了“怀姓九宗”的称谓,冯夷国也分化为河宗、冯、邯等小国。河宗氏属于怀姓九宗的大宗核心分支,一直继承保留了河伯氏族的宗教信仰。</font></div><div><b><font color="#333333"> </font>(1)</b><b style="color: rgb(51, 51, 51);">公元前1033年</b><span style="color: rgb(51, 51, 51);">,周成王把唐地分封给弟弟唐叔虞时,也把怀姓九宗作为异姓附属部族一并分封给唐叔虞,成为唐国(后来的晋国)周人的同盟族群。西周中后期到东周初期,河宗氏逐渐向西向北发展迁徙,在今山西、内蒙交界的河套地区-其核心区域在后套平原至前套平原一带形成他们主要的聚居地。周穆王于公元前965年西征时,河宗氏首领(宗长)柏(伯)夭曾给与相应的支持,参与其祭祀黄河、征伐与引导等行动。</span></div><div><font color="#333333"> </font><b>(2)</b><b style="color: rgb(51, 51, 51);">春秋后期至战国早期</b><span style="color: rgb(51, 51, 51);">,河宗氏曾发展到鼎盛状态,控制了后套地区重要的战略要地,与周边部落形成了相对稳定的关系。</span></div><div><font color="#333333"> </font><b>(3)</b><b style="color: rgb(51, 51, 51);">随着战国中期赵国的崛起</b><span style="color: rgb(51, 51, 51);">,赵武灵王于公元前300年前后攻占了林胡、楼烦之地,同时也占领了河宗氏的领地,并且设置云中郡九原邑进行管辖。最终,河宗氏的势力逐渐衰落,大部分成员融入华夏族大家庭,少部分可能演化为匈奴等其他少数民族。</span></div><div><font color="#333333"><b style=""> 三、</b></font><b>赵国秦国</b><b style="color: rgb(51, 51, 51);">扩疆河套地区</b></div><div><font color="#333333"><b style=""> 1、</b></font><b>赵武灵王夺取河套</b></div><div><font color="#333333"><b style=""> 在战国时期,</b>赵武灵王于公元前307年施行“胡服骑射”的改革,前306-前300年多次攻伐中山国,同时在西北击败林胡、楼烦等游牧民族,攘地北至燕、代,西至云中、九原,拓展疆域千余里,约公元前300年前后在西北新开辟地区设置了云中(治所在今内蒙古托克托县境内)、雁门、代郡,并从代郡至高阙修筑了著名之赵长城,以达巩固边防。在今包头市九原区筑九原邑,现今后套平原(含五原地域)是九原管辖的西部地。自此,后套平原含五原地域始有行政隶属。为了巩固新开拓的疆宇,赵国又于公元前298年“赵武灵王命吏大夫奴迁于九原”实行移民屯垦。</font></div><div><b> 2、秦始皇夺取河套<font color="#333333"><br></font></b></div><div><font color="#333333"><b> 公元前236年(秦始皇十一年)</b>云中城(含九原城及今五原县地域)被秦国夺取,公元前234年秦国复置云中郡。<br><b style=""> 四、三则争议<br> 1、赵武灵王设置云中郡的具体时间</b>,有公元前302年、前301年、前300年、前300年前后等4种说法。<br> <b style="">2、九原的地名来源及建城时间</b>:据《九原城》词条介绍,史书上没有明确记载九原城的建成年代,最早作为地名出现是在公元前493年。另据《史记·苏秦列传》记载,九原之名在公元前334年就已经存在。<br> <b style="">3、赵国在九原设置的行政建制</b>,是九原郡,还是九原县,亦或九原城、九原邑,史书没有明确记载,为后世留下一桩学术疑案。现在学界主流观点认为,赵国建筑九原城是肯定的,但在行政级别上则有九原县、九原郡、九原邑(城)三种看法。<br></font><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333333">~🌴🌴🌷🌷🌷🌎🌷🌷🌷🌴🌴~<b><br></b></font></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font color="#333333">图片展示</font></b></div></div></div></div>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周朝的帝王或领袖</b></div><div>(下图1是周文王姬昌画像;下图2是周武王姬发画像;下图3是周成王姬诵画像;下图4是西周开国元勋周公旦画像)</div>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西周分封制后的社会阶层</b></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四夷即东夷西戎南蛮北狄</b></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是中原人对化外之地各族的称呼</b></h3>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西周时期疆域图</b></div><div>(下图1是公元前1095年周与商统治范围对比图;下图2是公元前1046年周灭商时统治范围对比图;下图3是周朝初期形势图;下图4是西周行政区划概述图,图中文字标注的大都是周的诸侯国;下图5是西周时期黄河长江中下游地区的诸侯国)</div>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西周疆域主体部分</b><br></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与河套地区位置对比图</b></div><div>(下图1是公元前1046年周灭商时周朝地图上的河套地区。下图2是西周行政区划及疆域图上的河套地区。下图3是西周时期黄河长江中下游地区图上的河套地区,其中下部两个小圆圈分别是都城镐京和洛邑;上部的红色小圆圈是河套地区。下图4是西周形势图上的后套地区,图中显示今后套平原地区被河宗氏所占据。从总体上看,河套地区不在西周的直接统治范围内)</div>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春秋时期的部分著名人物</b></div><div>(下图1是儒家代表人物孔子画像;下图2是道家代表人物老子画像;下图3是兵家代表人物孙武画像;下图4是纵横家代表人物鬼谷子画像)</div>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东周春秋时期全图</b></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和春秋初期诸侯国形势图</b></div><div>(下图1是东周春秋时期全图;下图2是东周春秋初期诸侯国形势图)</div>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东周春秋时期形势图</b></div><div>(下图1是春秋早期形势图-公元前770年平王东迁时;下图2是春秋中期形势图-公元前632年时;下图3是春秋晚期形势图-公元前473年时)</div>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春秋时期疆域与</b></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后套平原位置对比图</b></div><div>(下图1是春秋时期全图与河套地区,其中下部红色大圆圈是东周春秋时期的主体部分,里面两个小圆圈分别是都城镐京和洛邑;上部的红色小圆圈是河套地区。下图2是春秋初期诸侯国形势图上显示的河套地区;下图3是春秋中期公元前632年时的后套地区形势图;下图4是春秋晚期公元前473年时的后套平原形势图。从总体上看,后套地区不在东周春秋的直接统治范围内)</div>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战国时三位著名政治人物</b></div><div>(下图1、2是战国国君-赵武灵王塑像,他使赵国强盛起来;下图3是秦国国君秦昭襄王塑像,他为秦国统一天下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下图4是战国时著名法家人物-商鞅塑像,他倡导的改革措施使秦国迅速强大起来)</div>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周朝-战国时期全图</b></h3><h3 style="text-align: left;">(下图1是东周战国时期全图。下图2是战国形势图-前475-前221年,上部的红色圆圈是河套地区。下图3是战国诸侯称雄形势图-前350年,其中上部的红色圆圈依次是后套地区、林胡活动区域、楼烦活动区域、赵国和中山国。下图4是战国后期形势图-公元前262年)</h3>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战国时期的河套地区</b></div><div>(下图1是公元前403年战国形势图与后套平原;下图2是公元前328年战国形势图与后套平原;下图3是公元前300年战国七雄形势图;下图4是公元前238年战国形势图。其中图1、2显示战国前期后套平原地区被“河宗氏”占据;图3、4显示战国后期赵国的疆域已经包括河套平原地区)</div>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赵武灵王攻取河套设邑九原</b></div><div>(下图1是公元前260年战国七雄地图;下图2是赵国行政区划图-赵国置云中郡建九原城;下图3是赵武灵王设邑九原,有人认为是九原郡)</div>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赵国攻取胡地修筑北界长城</b></div><div>(下图1是赵武灵王攻取胡地与中山国示意图;下图2是赵国修建北界长城示意图;下图3是战国赵长城遗址碑)</div>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本集美篇已完)</b></div><b> 热烈欢迎您继续观看本人的其他美篇作品!!</b><div><b> </b><b> 下列6个美篇链接,请您用手指点击后,可以继续观看:<br> 1、<a href="https://www.meipian.cn/5gkpbok6?share_depth=1" target="_blank" class="link"><i class="iconfont icon-iconfontlink"> </i>中国历史概要及五原县历史沿革(一)</a><br> 2、<a href="https://www.meipian.cn/5gkpbok6?share_depth=1" target="_blank" class="link"><i class="iconfont icon-iconfontlink"> </i>浅说五原(上集)</a><br> 3、<a href="https://www.meipian.cn/47rrcdi0?share_depth=1" target="_blank" class="link"><i class="iconfont icon-iconfontlink"> </i>四大文明古国概要</a><br> 4、<a href="https://www.meipian.cn/43gxujae?share_depth=1" target="_blank" class="link"><i class="iconfont icon-iconfontlink"> </i>中国历史朝代及其领导者</a><br> 5、<a href="https://www.meipian.cn/48jesf22?share_depth=1" target="_blank" class="link"><i class="iconfont icon-iconfontlink"> </i>中国历史上十个大一统王朝概要</a><br> 6、<a href="https://www.meipian.cn/4yf1860l?share_depth=1" target="_blank" class="link"><i class="iconfont icon-iconfontlink"> </i>世界历史十大帝国,您认为是哪些?(上)</a></b></div> <b> 衷心感谢您观看本人的美篇作品!!<br>  祝福您及家人幸福美满健康长寿!!<br><br></b><h1><b>文字及编辑:大龙<br></b><b>图片:来源于网上</b></h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