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访孔子故里,看儒学兴衰

青岛老赵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久居山东竟然没有到曲阜认真参观一次孔子故里似乎怎么也说不过去。以前尚有工作繁忙,身不由己作为借口,如今已然退休,是兑现初衷的时候了。今年六月初,约上几位老友自驾来到曲阜对孔子故里来了一次专访,并对儒家在其两千多年的发展历史中跌宕兴衰谈一点体会。</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众所周知,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思想文化最为活跃兴旺的时期,堪比欧洲的文艺复兴。涌现出的诸子百家奠定了中华传统文化的历史基础。而儒家就是当时的百家之一,孔子就是诸子中的一员。</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孔子一生坎坷,其发扬和坚持的儒家思想并不被当时的主流社会所接受。与其它思想流派,如法家、道家等相比并没有任何优势可言。所以才有孔子生前周游列国而屡屡碰壁的事情发生,才有孔子死后秦始皇焚书坑儒的儒家大难。然而当时无人能够想到儒家以及儒家思想却低开高走:相隔数百年进入西汉之后,汉武帝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政策使儒家思想突然走进中华文化的“舞台中央”。随后隋、唐、宋、元、明、清等朝代统治者的不断“添砖加瓦”,孔子及其家人不断被封建帝王册封加爵,地位不断提高。儒家文化已然成为统治阶级的御用文化,儒家的地位也随之提升到史无前例的高度。</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然而进入新时期后,随着封建统治的结束,儒家地位也随之发生逆转,标志性事件就是“五四”运动中的“打倒孔家店”!而在上个世纪中叶,儒家和儒家文化的社会地位则跌落到了历史低点,就连中国最大的孔庙和孔府都难逃被打砸的命运,批林批孔则成为全民运动!似乎感觉儒家思想已经走到尽头,不再适合新时期的现代化要求。然而谁都没有料到,进入新世纪之后,儒家命运又一次迎来了新的转机。从遍布世界各地的孔子学院纷纷建立,孔子塑像大量矗立在各级各类现代校园,大兴土木建设孔子纪念设施,以及大型孔子祭祀活动等,无不表明儒家的黄金时代又回来了!这也是我们这次曲阜旅游留下的最深刻印象!</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我们的“访孔子故里,探儒家兴衰”之旅就从尼山圣境景点开始。</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孔子,名丘,字仲尼,鲁国陬邑(今曲阜市鲁源村)人,祖籍宋国栗邑(今河南省夏邑县),出生于公元前551年9月28日,迄今已经有两千五百多年。作为中国儒家学派的创立人和推行者,儒学鼻祖,被西汉以后的历代皇帝封为“文宣王”、“大成至圣先师”等称号,成为全国各地孔庙或文庙的主角。</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据《史记》记载:其父母“祷于尼丘而得孔子”。尼山位于曲阜市东南25公里处,与泗水县、邹城市相邻,是镇级行政单位。孔子父亲叔梁纥生活过的鲁源村,母亲颜征的家乡颜母庄,孔子出生的夫子洞均在此地,形成圣父、圣母、圣人的圣境格局。近年来在此新开发的“尼山圣境”景区便由此命名。</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我们是从微山岛方向过来,赶到尼山时已是中午时分。在附近水云轩客栈吃过中饭,便顶着35度的高温烈日,来到尼山圣境游客服务中心。这里属于鲁源村范围,但是村民已经被迁居到附近统一建设的别墅区,这里只有一个巨大的停车场和旅游信息服务中心建筑。中心内除了售票业务,还提供相关资料和视频影像介绍。从这里到景区还有很长一段路,需要乘坐专门的景区大巴才能入内。</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今天的尼山圣境景区其主体是在2012年之后由曲阜尼山文化旅游投资发展有限公司负责开发建设的,面积达8平方公里。规划总投资达到100亿元人民币,一期工程已投入30亿。可以看得出,与曲阜城内的“三孔”不同,尼山圣境更多的是一种企业的商业行为,虽然也有文化的旗号。</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核心景区宫像区包括孔子巨型塑像和宏伟的大学堂(儒宫)。其中孔子圣像号称是当今世界第一高度老夫子铜像,由著名雕塑家吴显林先生主持设计,以唐代画家吴道子《先师孔子行教图》为参考样本,按照“可亲、可敬”、“师者、长者、智者”的形象定位进行塑造。铜像立于尼山水库旁的小山顶上,像高72米,象征着其培养的72贤人。底座高18米,准备作为三层展览大厅(暂未开放)。塑像建设历时三年,于2015年12月正式落成。进入景区后,背山面水,金碧辉煌的孔子铜像最先映入眼帘。塑像脚下的石阶大道,宽阔的广场,宏伟的门楼,都完全出乎我们对孔子纪念物的想象之外!可以说所有历史上留存下来的祭孔塑像都难以比拟!</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孔子圣像景区规模宏大,结构复杂,我们从圣像站立位置开始介绍:孔子塑像脚下的周边是一座称为“耳顺台”的石砌平台。依次向下是由九组台阶组成的天命大道,共计260级阶梯直通宽广的金声玉振广场。目前广场每天晚上都有喷泉灯光秀表演。照片中的建筑位于广场对面,称为“而立门”。显然这些名称都来源于论语中的内容:“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六十耳顺,七十从心所欲”,表达人一生的认知过程。再往下则是至圣广场,泮水桥和尼山水库岸边的观水台。设置九组260级台阶是因为九为天数,260级台阶寓意孔子的思想传承了近2600年。</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孔子像的东侧是大学堂,也是尼山圣境的精华所在。大学堂又称儒宫,是尼山圣境景区展现儒家文化的艺术殿堂。其建设规模和工艺水准都达到了儒家历史从未企及的高度,绝不是历史上各种孔庙和书院可以比拟的。</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儒宫依山而建,整体呈退台式形制,总高65米,共9层,总建筑面积达到6.5万平方米,2018年9月建成。目前是全球以孔子文化为主题的最大单体建筑。以此体现儒家文化的再次辉煌。</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远远望去,儒宫完全是一座现代化建筑。事实也是如此,无论从建筑设计、建筑材料的选择、建筑的艺术风格都与中国传统建筑艺术完全不同。其朝南的正门高大雄伟,如果不是看到门头上“大学堂”的金子牌匾,真的会以为是个现代化大剧场。据说这个正门只有在非常重要场合的才会打开,这也是古代儒家礼制的一部分吧?</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从门口这块牌匾可知,这里已经(或正在争取)成为:尼山世界儒学中心,还是中英文双写以昭示其国际化特征。怪不得要建这么高大上呢?</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平日进入尼山大学堂参观需穿过西侧的庭院。进入前需要通过严格的安全检查,其严格程度堪比机场。安检过后面对镜面一般的地面铺装,参观者需要穿上鞋套,这是否属于儒家某种礼仪也未可知。 </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首先进入的这座大厅称集贤亭,也作为儒宫的入口大厅。从里边看其装饰风格是以木雕为主。大厅中央顶部有一个巨形的木雕藻井,据说以北京隆福寺毗卢殿的天花板为模板,但是规模更大。相信大多数第一次进入大厅的参观者第一感觉一定是这两个字:震撼!震撼于门厅的豪华,震惊于装饰的精美!不知为什么?漫步其中,总有种进入西方皇宫的感觉!</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集贤亭的一侧就是台阶大厅,与集贤亭呈九十度角并拾阶而上。这里也被称为大学之道,共有八十一个台阶,台阶宽13.5米。仰望台阶尽头是金字牌匾:高山仰止。“登堂入室”出自《论语》,比喻学问由浅入深之过程。谓之每个参观者从“大学之道”正式开启“登堂入室”的求学之旅。我辈虽不能至,然心向往之。经过八十一级台阶的攀登,即可到达位于建筑三层的“七十二贤廊”。</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关于大学之道在四书中的《大学》中是如此描述的: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看来古时上大学的目的是修心养性,而不是掌握科学知识。</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七十二贤廊”是一座90多米长、16米宽、16米高的雕塑展示大厅。由30组、七十二贤的塑像构成艺术表现主题。其厅内高度达到四层楼规模,整个大厅显得高大、雄伟、精致、肃穆。这里是尼山大学堂中最重要的文化艺术展示空间之一。</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据说孔子一生拥有三千弟子,而精通六艺者仅七十二人,称为七十二贤人。七十二贤廊通过这三十组雕塑生动展现孔子与七十二名弟子的曾经。这些学业超群者相当于天主教中的圣人,其中许多人成为儒学的重要传承人。而与梵蒂冈圣彼得大教堂不同,那里的圣人都是站在广场四周的廊柱上面。除了作为进入主厅前的休息大厅外,这里又是一个了解儒家历史的故事大厅。</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利用群雕塑像以讲故事的方式来表现孔子的教育思想,应该是在弘扬儒学历史中的一个小创举,在各地孔庙书院中为仅见。据说在国内承德的热河文庙中有用壁画方式讲述孔子与七十二贤故事的例证,不过也是近年来的新作。</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在七十二贤廊的一端是大型油画《孔子杏坛讲学》。其题材选自孔子典故,展现孔子教弟子读书的视觉场景。可见在孔子有生之年是何其平凡可敬,桃李满天下的先贤竟没有一处像样的教室!更想不到两千六百年后其树下授课的场景能登堂入室进入如此豪华的厅堂!</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游客只有穿过了精美的七十二贤廊才能真正进入大学堂的核心部分:按照儒学中“仁、义、礼、智、信”五常而专门设置的五个大厅,其中“仁厅”居中,也是体量最大的主厅。其它四厅环绕周围。仁义礼智信在儒学中称为五常,与五行对应。仁对应金,所以仁厅以金色为主装饰,看上去金碧辉煌。</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仁厅被设计成一个面积达到三千平米的巨形课堂。高高的天花板上巨型吊灯高悬,大厅中央整齐排列着一排排的书案,其规模可轻松容纳上千人于此上一堂儒学课、或者抄写儒家经典(据说申请后可以安排)。如此规模,如此豪华的课堂,不用说孔老夫子生前想都没有想过,对于在今日现代大学讲了一辈子课的老朽也是第一次见识!</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自然巨大的课堂也一定要适配巨大的讲台、高科技的黑板(屏幕)、堪比高级剧场的灯光、金光闪闪的座椅,以尽显儒学当今的社会地位!仁厅大讲台之规模、之豪华、之现代化可谓举世无双!讲台背后的大屏幕比IMAX电影院的还要大许多!</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本人曾参观过位于日内瓦的联合国“万国宫”,也见识过纽约的联合国总部,结论是仁厅的讲台与其相比毫不逊色!</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巨大的仁厅内有20根9米多高的立柱支撑,这些四方形柱子分为上下两部分,上部6.3米装饰以松竹为主题的图画;下部2.7米刻写历代文人咏松竹的诗词。用以体现中国传统书画艺术。</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仁厅在设计理念上试图使其成为一个儒家文化的图书馆:四周是一直延伸到十米高屋顶的高大书架,书架上整齐摆放着儒家经典,让人感受儒家文化的氛围,也与大学堂的定位相匹配。由于我们行色匆匆地一掠而过,没有考证这些儒家经典书籍究竟是为了参观的摆设,还是可以阅读的真古籍?</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环绕在仁厅周围的其它四个规模较小的厅也都各具特色,根据其名字的含义不同采用了不同的装饰风格。儒学发源于周礼,所以孔子极力主张“克己复礼为仁”,即恢复周时礼仪。守礼也就成为儒家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这是悬挂在礼厅宣传礼仪的壁画。这些繁琐的礼仪大多都已经消失在历史的长河之中,虽然历代封建帝王将儒学捧到了至高无上的地位。</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义厅的装饰以白色调为主。儒学中义就是道义。孔子云: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孟子亦云: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君子为了道义,是可以牺牲掉利益,甚至是自己的生命。</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智厅中摆放着龙头金龟。这种龙龟,相传为古代神龙所生之子,上通天文,下知地理,中和人世。龙龟是智的象征。</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信的意思为诚实,讲信用,不虚伪。孔子曰: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要符合五伦之义,即君臣之义、父子之义、夫妇之义、兄弟之义、朋友之义。即三纲五常。</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图为信厅天花板的藻井“祥云双凤”</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大学堂内还摆放了体现传统文化内涵的艺术品,也非常引人关注。第一张图片景泰蓝花瓶,第二张为喻意凤来仪的金凤凰,第三张是麒麟神兽,第四张是镀金的瑞鸟鸾。</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参观下来略有感慨。以老朽愚见,如果你仅对历史、对文物感兴趣,此地可以不来,因为确实没有你想找的东西。而正如尼山圣境解说所言:儒宫的建设目标是一座展现儒家文化的艺术宫殿。从这个角度看其目标实现了。与法国的凡尔赛宫、圣彼得堡的冬宫相比,在金碧辉煌,极致奢华方面这里毫不逊色,真正与国际接轨了。在全世界范围内,尼山孔子大学堂将是一个独一无二的存在。所以说尼山圣境是儒文化的旅游奇观并不为过,对于有艺术欣赏需求的游客还是很有吸引力。</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晚上离开尼山奔赴曲阜,第二天参观三孔才是这次旅行的重头戏。其中孔林是孔子及其后人的家族墓地。与尼山圣境不同,这里有两千五百多年以来逐步添加的厚重历史积淀。根据《史记》记载:孔子葬鲁城北泗上,孔子冢大一顷。也就是说孔子去世后的最初数百年间,孔墓与其它百姓墓葬并无太大差别。而经过历代的官修民建,目前的孔林占地已近三千余亩,有坟冢10万余座,仅周边的围墙就有7.5公里长,面积堪比曲阜古城。在孔林中汉代设祠坛建神门,宋代刻制石仪,元代立碑建墙和重门,明代重建享殿墓门、添建洙水桥坊和万古长春坊。经过数千年的不断扩建,才有了今天的规模。</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此万古长春坊位于去往孔林的林荫道南端,是参观孔林时的第一个古建。坊为明代所建,石质结构。此坊系六柱五间五楼,庑殿顶。坊额刻有“万古长春”四个大字。来去匆匆,很遗憾没有机会仔细欣赏这座有数百年历史的精美建筑。</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在万古长春坊与孔林正门之间有大约一公里长的林荫路,称为神道。路两旁都是千年古柏,漫步其中,满眼尽是岁月的沧桑。</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这是作为孔林正门的至圣林坊。该坊初建于明代,清康熙年间重修,为木质结构,四柱三间三楼绿瓦顶,门上有“至圣林”三字。坊前的一对石狮为明代原物。此坊原名叫“宣圣林”坊,清雍正七年与孔庙同时将“宣圣”改为“至圣”。坊额在文革中被毁,1980年复制。</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进入孔林正门,通过一段长数百米,苍松翠柏遮盖的甬道,可见一座城堡式的建筑,被称为二林门,亦称“观楼”。拱门上横嵌石匾,篆刻“至圣林”三字。旁边有石阶可以登楼(目前未开放)。通过二林门,才算正式进入了孔林。</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孔子墓位于孔林中间偏南地段。进入二林门后左转,有一条西东走向的小河流过,这就是著名的洙水河。此河正好在孔子墓前流过。河边有一座石质牌楼南北向矗立,背向孔子墓,上书洙水桥三个大字,所指便是石牌楼后面的石桥。洙水桥位于孔子墓轴线南端,桥宽6.6米,长25米,桥面呈拱形,刚好遮住北望孔子墓的视线。洙水桥初建于宋金时期,明弘治七年孔子六十一代孙衍圣公孔弘泰在桥上增设石栏杆,并于左右两侧添建两座小桥,因桥为平型,习惯称为东平桥、西平桥。</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过了洙水桥便是孔子墓地了,进入墓门即是孔子墓甬道。甬道两侧有三对巨型石雕,依次名曰:华表、文豹、角端。甬道尽头大殿是祭祀孔子设香坛的享殿。享殿门口有两尊石人塑像,称为翁仲,传说为秦代骁将。古人雕文、武两像用以守墓。</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享殿位于孔子墓前,五间九檩歇山黄瓦顶,殿内及廊下天花板均为贴金云龙。同为明弘治年间衍圣公孔弘泰所建。明万历二十二年重修,清雍正九年重修时改为黄琉璃瓦,以示达到最高皇家等级。</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通过享殿就进入了孔子墓地。孔子墓东西长30米、南北宽28米、高5米。墓前立两尊石碑。前碑篆书:大成至圣文宣王墓,为明正统八年由孔子五十九代孙衍圣公孔彦缙和五十八代孙承事郎曲阜世职知县孔公堂叔侄所立。后碑篆书:宣圣墓,为元朝甲辰春二月由孔子五十一代孙衍圣公孔元措立。碑前有石供案、石鼎、石酒池和石砌拜台以及砖砌花棂围墙等。日常仍可见有游人前来祭拜。</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孔子墓前边有座墓葬是其孙子孔芨(子思)墓地,因其被宋徽宗封以沂水侯,元文宗时再追封为述圣公,因此墓碑上刻沂国述圣公字样。</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孔子墓的东边为其子孔鲤墓;孔鲤是孔子唯一的儿子,且先于孔子去世。因为孔鲤是至圣之子,述圣之父,后被宋徽宗追封为泗水侯,孔氏后代子孙尊其为二世祖。其墓碑上书:泗水侯墓。这种墓边为子,墓前为孙的墓葬布局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称为“携子抱孙”。</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在孔子墓西侧十米处有三间房屋,外有一碑,上书:子贡庐墓处。史书记载:孔子死后,弟子们守墓三年后相继离去,只有子贡又守了三年。后人为纪念他的孝心,便在孔子墓西侧的子贡守墓处建了三间西屋,并立碑题字。</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在墓地一角还有一座青砖小亭,内有如图的树桩,从旁边的碑刻:“子贡手植楷”可知,这是当年孔子学生子贡在此栽种的树木。经历了两千五百多年的风霜雨雪,目前只留下一段木桩。</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孔林内比较著名的墓葬还有孔令怡墓,孔尚任墓和于氏坊等孔家名人墓地。其中孔令怡为晚清末代衍圣公(民国时期的孔德成改为大成至圣先师奉祀官),其墓地66年曾被红卫兵挖掘。孔尚任是孔子64世孙,清初著名剧作家,著有《桃花扇》。于氏为乾隆的女儿,是唯一嫁到孔家的满族皇戚。</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孔林内的很多建筑、树木、文物都很有年代感,参观孔林确实有时光倒流的感觉。</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孔庙在曲阜“三孔”景区中规模最大,地位最高,文物最多,从任何角度看都应该排在首位。孔庙是祭祀和纪念孔子的场所,也是儒家文化的主要展示之地。孔庙又称文庙、夫子庙、至圣庙、先师庙、先圣庙、文宣王庙等。其名称的变化多与孔子获得封建帝王册封的名号有关。目前孔庙已经遍布全国各个城市,甚至世界各地。据说在全世界分布着2000多座孔庙,其中仍保存较好的有300余座,列入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有21座。其中曲阜孔庙、北京孔庙、南京夫子庙和吉林文庙并称为中国四大孔庙。当然历史最久,规模最大,影响最深远的当属曲阜孔庙。</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关于曲阜孔庙的来历在史书中描述为:孔子死于鲁哀公十六年(公元前479年),翌年,哀公于孔子旧宅立庙守茔,庙藏孔子衣冠琴车书。此应为孔子立庙之始,也是今日山东曲阜孔庙的由来。</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孔庙位于曲阜市中心鼓楼西侧300米处,占地327亩,九进院落,分东、中、西三路。庙内有殿堂、坛阁和门坊等建筑460余座。四周围以红墙,四角配以角楼,仿皇宫样式。整个庙宇气势恢宏,布局严谨,是我国现存规模最大的三大古建筑群之一,与故宫和避暑山庄齐名。</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曲阜孔庙坐北朝南,贯穿在一条南北向中轴线上。中路从金声玉振坊起,参观者由南向北需依次穿越棂星门、太和元气坊、至圣庙坊、圣时门、壁水桥、弘道门、大中门、同文门、奎文阁、十三碑亭、大成门、杏坛、大成殿、寝殿到最后一座殿堂—圣迹殿,构成孔庙的主体格局。由大成门向东,进圣承门,依次有诗礼堂、鲁壁、孔宅故井、祟圣祠、家庙、神庖,是孔庙的东路。由大成门向西,进启圣门,依次为金丝堂、启圣殿、启圣寝殿和神厨,是孔庙的西路。</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其中金声玉振坊建于明嘉靖年间,三间四柱式石坊,石鼓夹抱,坊额金声玉振四字为明代书法家胡缵宗真迹。通常为参观的起点。</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棂星门为曲阜孔庙的第一道大门(也有人将南城门作为第一道门),初建于明代,原为木质,清乾隆年间由七十一代孙衍圣公孔昭焕改为石质。建筑格局为三间四柱火焰冲天柱式,前后石鼓夹抱,下设栅栏门,左右与院墙相连。棂星门三字为清高宗乾隆帝所题。请注意在我国古建中有框无门者称为坊,有框有门者才可称门。虽然棂星门仅有栅栏门,也可称为门了。</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紧接着是太和元气坊,建于明代嘉靖年间,时间要更早一些,为石质结构。坊匾额“太和元气”四字为当时山东巡抚曾铣手书。因为无门,所以只能称作坊。</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中国古代盛行阴阳五行说,太和指天地、日月、阴阳会合、冲和之气;将金、木、水、火、土这五行称为元气,构成世间万物。认为世界上万事、万物都是由五行构成。</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至圣庙坊位于圣时门前,始建于明代弘治年间。原坊额篆刻“宣圣庙”,清雍正七年改建时易名“至圣庙”(孔子的头衔升级了)。坊上华表、辟邪等饰物具有威严、庄重之义。</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接着就是圣时门。应是曲阜孔庙目前的正门,始建于明永乐十三年,被清世宗雍正帝钦定为孔庙正门,命名圣时门。为五间三门城堡结构,碧瓦歇山顶,四周为深红的墙皮,门内墙是杏黄的墙里,前后石阶上各有石刻龙陛。由拱门内望,令人有深邃莫测之感。</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进入圣时门后是一座很大的方形庭院,一条名为璧水的人工小河横穿庭院,有三架拱桥跨越璧水。三桥皆以砖石起拱,沿河装有雕刻石栏。中间主桥宽10余米、长16余米,两翼辅桥宽3米多、长13余米。因河水“壅绕如璧”,故取名“璧水”,三桥因而得名璧水桥。该桥始建于明代永乐十三年,明弘治十二年增添石栏。</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紧接着就是曲阜孔庙的第三道门:弘道门。该门始建于明洪武十年,为当时孔庙的正门。弘道来源于论语“人能弘道、非道弘人”之说,门匾弘道门三字为清世宗雍正帝书写,并钦定命名,以赞颂孔子阐发了尧舜禹汤和文武周公之道。</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然后是曲阜孔庙的第四道门:大中门。该门始建于金大定年间,明弘治十三年扩建。今存建筑高9米,长20米,宽7.5米,3门布局。大中门曾是当时孔庙的正门,东西两侧与两个角楼相对。取名大中门是为了赞扬孔子的中庸之道。中者天下之正道,庸者天下之定理,不偏之为中,不易之为庸。只有走中庸之道,才能永远立于不败之地。目前大中门三字匾额系后来清高宗乾隆帝手书。</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接下来是曲阜孔庙的第五道门:同文门。同文门始建于北宋初期,比大中门还要早一些,系当时孔庙的正门。金时成为二门,明代孔庙继续南扩,同文门逐渐退居次要地位。清初名为参同门,后来清世宗雍正钦定为“同文门”,乾隆十三年清高宗题写门匾。目前该门独立于院中,周无墙垣相连,门高10米,长17米,宽9米,中间辟三门。</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同文门之后可见曲阜孔庙中的第一座大型古建:奎文阁,原名藏书楼,是孔庙中三大主体建筑之一。始建于北宋真宗天禧二年,金明昌二年时扩建,明弘治十二年再次扩建为目前的规模。奎文阁三字匾额为乾隆十三年高宗所题。奎星为二十八星宿之一,主文章。后人把孔子比作奎星。奎文阁为历代帝王赐书、墨迹收藏之处,又是中国古代著名楼阁之一。</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奎文阁的身后是曲阜孔庙的第六道门,也是最后一道大门:大成门。大成二字出自《孟子·万章下》中:“孔子之谓集大成者”一语。也是因为过了大成门就是孔庙的核心建筑:大成殿了。因此大成门也是孔庙的真正大门。其门前有十三碑亭,门后是孔子讲学的杏坛,东面是通往孔子家庙的承圣门,西面是通往启圣殿的启圣门。大成门为三门结构,东面称金声门,西面称玉振门。旧时为表示对圣庙的礼敬,仅遇有重大仪典时中门才会开启。大成门呈朱红色,每扇门按照皇宫礼制装有一百零八颗门钉,左右各五十四颗。至此孔府所有大门都已登场。从棂星门算起是六道大门,如果从南城门算起是七座大门。</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大成门门面五间,黄瓦飞檐,彩绘斗拱,下有石雕须弥座台基。门前门后台阶中央均为浮雕龙陛。檐下龙柱八根为平雕,四根为深浮雕。中门两侧有:“先觉先知为万古伦常立极,至诚至圣与两间功化同流”的对联。</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大成门的门槛甚高,意在进大成门谒圣庙者需小心举措、端正举止,符合圣庙严谨的气氛。当然,目前为了照顾老幼参观者,门槛两侧已经加了三级台阶方便通过。</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从大成门开始,孔庙分左、中、右三路。以上三门均可进入大成殿。与三门并列的启圣门、承圣门分别通往西路和东路。</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十三碑亭位于奎文阁后,大成门前,主要用于安置各代皇帝在祭孔时撰写的碑文。最初的碑亭始建于金代(两座),元代添建二座,清代又添建九座,形制大同小异,均为重檐歇山,黄琉璃瓦顶,平面呈方形,三间见方,明间开敞,稍间砌墙。亭内存有唐至民国碑刻50余块,碑文多是各朝皇帝对孔子追谥加封、拜庙新祭、派官致祭和整修庙宇的记录,由汉文、蒙古文、满文等文字刻写。</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整个碑亭布局南八北五。因为都是经皇帝批准立的碑,因此又叫御碑亭。从中可以深切体会数千年来儒学与封建王朝统治的密切关系!十三碑亭已经占满了大成门前的几乎所有地面,并形成“犬牙交错”之势。我在想,如果封建社会再延续几百年,新增加的御碑是否就没地方安置了?看来皇帝多了也有麻烦。由于碑亭实在太多,无法拍其全貌,只好借用网络上的航拍图一用。</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孔府碑刻中最为著名的是明代的成化碑,为明朝第八位皇帝朱见深御制。其碑之所以出名盖因两点:首先是对孔子的评价最高:认为“天不生孔子,万古如长夜”,“天生孔子实所以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者也”。若此为真,看来没有孔子,我们今日都要活在昏天黑地之中,民不聊生了?其次是该碑书法刚劲方正,是著名的书法临帖范本。非常可惜的是这块明碑在六十年代中曾被红卫兵砸断。从照片中明显可以看出后来修补的痕迹。</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此外,十三碑亭中最大的一座石碑属于清康熙二十五年所立,碑总重约65吨,石料采自北京西山。</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大家是否会发现,亭中石碑多安置在巨型石龟(赑屃)身上。龟驮碑是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因为龟喻长寿,取其生命长久的属性,寓意所载事迹永远流传,符合万古流芳之意。</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在大成门后,大成殿前有一座小亭称为杏坛,是为纪念孔子讲学而建,因为传说孔子当初就是在大杏树下给弟子们讲学的。该亭是孔子45代孙衍圣公孔道辅在宋代时所建,并环植以杏树,力图营造孔子当年“教书育人”的场景。亭内有清乾隆皇帝御笔书写的杏坛赞。亭前的石香炉,高约1米,为金代遗物。</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此为乾隆帝书写的杏坛赞。</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大成殿是曲阜孔庙的正殿,也是孔庙的核心,祭祀孔子的主要场所。唐代时称文宣王殿,有五间。宋天禧五年移至今址扩建为七间。宋崇宁三年徽宗赵佶下诏更名为大成殿,清雍正二年重建。是我国目前孔庙中建造年代较早、规模最大的大成殿。与泰山岱庙天贶殿、北京故宫太和殿并称中国古代三大殿。</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大成殿高 25米,长45米,宽25米,坐落在2米高的殿基上,为全庙最高建筑。建筑整体九脊重檐,黄瓦覆顶,雕梁画栋,八斗藻井饰以金龙和玺彩图,双重飞檐正中竖匾上刻雍正皇帝御书:“大成殿”贴金大字。</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大成殿装饰宏大华丽,为全国孔庙之冠,尤其是它的二十八根石柱最为耀眼。殿前的十根为深浮雕滚龙柱,两龙相对,上下对翔,工艺精湛,实为罕见,连故宫中的龙柱也相形见绌。其余十八根石柱为八棱截面的浅浮雕石柱,每个棱面刻九条龙,八面共72条龙,也是罕见的石刻艺术瑰宝。</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大成殿原本仅是供奉孔子的地方,目前却有五圣十二先哲占据殿内,所以应该称为儒家庙更为准确。五大圣人:至圣孔子,位居中央;东边是复圣颜子、述圣子思;西边是宗圣曾子、亚圣孟子,谓之四配。十二先哲多是孔子的学生(除了宋朝的朱熹外)分列两侧。这些四配和先哲都是历代皇帝所封,与孔子没啥关系。</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殿内正中供奉孔子塑像。孔子头戴十二旒之冕,身穿十二章王服,手持震圭。不知何故?将孔子像安排在帷幕的遮掩下处在半明半暗的状态。</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在大成殿中悬挂了十几块金字匾牌,均为不同时代帝王的亲笔题写。其中生民未有匾是雍正皇帝御笔,是说有人类以来,还没有全面超过孔子的人。万世师表匾为康熙帝所题,喻孔子是千古所有人的榜样。看来孔子以及儒家能有今天的地位,历代封建帝王的夸赞功不可没!</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从保护文物的角度出发,大成殿内目前已经禁止游人入内,只允许站在门外参观。殿前摆放祭祀用品,供信众祭拜使用。虽然孔子并非神仙,可来此祭拜的民众仍络绎不绝。</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大成殿的背后就是寝殿,是供奉孔子夫人亓官氏的专祠。寝殿阔7间,深4间,间金妆绘、枋檩游龙和藻井团凤均由金箔贴成,回廊有22根擎檐石柱浅刻凤凰牡丹,沿用的是皇后宫室制度。</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殿内神龛木雕游龙戏凤,龛内有木制牌位,上书至圣先师夫人神位。由此可见中国传统礼教中的“夫贵妻荣”在此得到了彰显。</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孔庙中轴线上的最后一座建筑是圣迹殿。圣迹殿建于明万历二十年。顾名思义,圣迹殿的主要功能是宣传孔子生前的事迹。其中最重要的展品是石刻连环画《圣迹图》。《圣迹图》每幅高38厘米,宽60厘米,共120幅,描绘了孔子一生的主要活动场景。圣迹殿内除圣迹图外,还有几幅孔子画像,正中一幅是《孔子为鲁司寇像》,左边是《孔子凭几像》,均为唐代画家吴道子所画。右为晋代画家顾恺之画的《孔、颜二圣像》。殿内西面最北为吴道子画的《孔子行教像》。其实无论是吴道子还是顾恺之与孔子生活的年代都相差千年,是不可能见过孔子的,其画像是依据史料中的文字记载:孔子生而首上圩顶,似尼丘山之形。即头顶中间低,周围高。生有七露(耳、鼻、眼、口皆露)。在吴道子之后所有孔子画像便以此为相貌之标准。</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到圣迹殿为止孔庙的中轴线就算走完了。我们选择了东路继续参观,圣迹殿旁有小门相通。入门后首先看到在孔庙东北角上,有一个不大为人所关注的小院落,这里就是神庖:为过去祭祀孔子之前准备猪牛羊三牲的地方。此神庖建于清代初年,算起来也是300多年的老建筑了。</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孔庙东路建筑主要包括:家庙、崇圣祠、鲁壁、孔宅故井、诗礼堂等,都与孔府相关。其中家庙曾是孔氏家人祭祀祖先的地方(而大成殿有国庙的属性)。图中是家庙中的牌位。</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崇圣祠是专为孔子上溯五代祖先而建的庙宇。因为清朝雍正皇帝下旨,要追封孔子上五代祖先为王爵,以感谢他们生养了孔子这么有才华的儿子(孙子),需要在此树立牌位。这五代人包括了:孔子五世祖肇圣王木金父;高祖父裕圣王祁父;曾祖父诒圣王防叔;祖父昌圣王伯夏;父亲启圣王叔梁纥。在孔庙大祭时一并受祭祀。中国传统文化中很讲究“光宗耀祖”,我想这就是极致了吧?而据考证,此建筑在明代后已经存在,当时是作为孔子家庙在使用。</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在崇圣祠的前面有一段照壁(也称影壁),墙壁前有一块石碑,上书“鲁壁”两个大字。据说在秦始皇“焚书坑儒”时,孔子的九世孙孔鲋将大量古籍经典藏在墙壁中,使之得以保存。后人为了纪念他这一行为,专门在此修建照壁留念。</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在鲁壁前面有一口石井,据传为孔子当年的吃水井。井深3米,明代后以雕花石栏围护,并立“孔宅故井”碑。井水被称为“圣水”(是因为喝了井里的水,孔子才成为至圣?)。乾隆帝祭孔时曾撰“故井赞”,并于井西刻碑建亭。</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孔庙东路的最后一座建筑叫诗礼堂,传说是孔子教育儿子学习诗礼之所。孔子曰:不学诗,无以言;不学礼,无以立。诗礼堂现存建筑五间,南面敞开,不设门窗。上覆绿瓦,雕梁画栋。堂内悬挂乾隆御笔牌匾。</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出承圣门后,向西穿过十三碑亭可以到达孔庙的西路。进入启圣门后有金丝堂、启圣殿及启圣寝殿,主要供奉孔子的父母。因体力不支,这次没有去拜访。</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三孔中的最后一“孔”为孔府,排在最后并不是因为它不重要,而是最晚被封建皇帝认可。孔府的全称是衍圣公府,是孔子嫡系后代衍圣公的居住和办公合一的府第,始于明代洪武十年(1377年),也就是说是孔子死后经历了约一千八百多年漫长时间之后才有了孔府的称谓。</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今日孔府是在孔宅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在孔子死后第二年,鲁哀公将其所居三间房屋作为孔庙使用,其后裔则只能依庙建宅,称袭封宅。此时的孔宅与民宅无异。直到宋朝仁宗时期封孔子嫡系后人衍圣公后,另建新宅称衍圣公府,也仅有名无实。而明朝时开国皇帝朱元璋下诏在衍圣公府设置官衙,特命在阙里故宅东(今址)重建孔家府第这才开启孔府的历史。明弘治十六年明孝宗朱祐樘又下旨大规模修缮阙里孔庙和衍圣公府。明嘉靖年间,明世宗朱厚熜下令将整个曲阜县城迁移到阙里移城卫庙(为了一座庙而迁城恐怕是中外历史所仅见)。这样孔府、孔庙就成为曲阜城中心,并奠定了现孔府的规模。</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今日孔府占地240亩。共有厅、堂、楼、房各类建筑合计463间。九进庭院,三路布局:孔府的主体部分在中路,前为官衙,有三堂六厅;后为内宅,有前上房、前后堂楼、配楼、后六间等建筑。最后为孔府花园。东路称东学,有一贯堂、慕恩堂、孔氏家庙及作坊等;西路称西学,有红萼轩、忠恕堂、安怀堂及花厅等。</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孔府正门坐北朝南,门前左右两侧,有一对明代圆雕石狮护卫。大门正中高悬蓝底金字的“圣府”匾额。门旁对联:与国咸休安富尊荣公府第,同天并老文章道德圣人家。相传是明朝内阁首辅李东阳所作,清代书法家纪昀(即纪晓岚)手书。不过进行了艺术再加工,其中“富”字上面少一点,寓“富贵无头”,“章”字一竖通到上面的立字,寓“文章通天”,此联概括出千百年来“圣人家”的不一般气派。</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进入正门后是孔府的第二道大门(以示区别于普通人家),俗称二门。门楣高悬时任吏部尚书李东阳手书“圣人之门”竖匾。正门左右各有腋门一座,耳房一间。旧时代平日只走腋门,正门不开,以示庄严。</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在二门的后面还有一座类似照壁的重光门孤立院中,把前院和后院隔开,旧时又叫“塞门”。据说根据封建礼制这样的塞门只有封爵的人家才能享受。重光门两侧有东西两排厅房,是仿照封建王朝的“六部”而设立的六厅。</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重光门之后就是孔府内最宏伟的建筑:大堂。前面讲过,从明代开始,孔府是居住和办公合一的,衍圣公则是一个官职,是拿俸禄的大官。而孔府大堂就是世袭衍圣公宣读圣旨、接见官员、审理重大案件以及举行仪式的地方。后期的衍圣公相当于一品文官,因此大堂也马虎不得。大堂中央有一绘流云、八宝图案的暖阁,正中有铺虎皮的太师椅,前置高大的红漆公案,以彰显威严。在此衍圣公要行使的职责是:统摄宗姓,督率训励,申饬教规,使各凛守礼度,无玷圣门。在家上班,还有这么高的待遇,看来衍圣公确实是个不错的职位。</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大堂之后有一通廊与二堂相连,使两堂呈“工”字形。二堂也叫后厅,是当年衍圣公会见四品以上官员的地方。另外在大堂庭院接见高级官员礼毕后,也要在二堂奉茶。二堂内正上方悬挂两块木刻贴金、群龙围绕的“钦承圣绪”和“节并松筠”巨匾。前为雍正手书,后为康熙手书,是对儒家圣地和孔府主人的赞颂之词,孔氏族人深感荣幸之至,故而高高地悬挂于此。</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北面靠墙的那些红底金字的牌子,是旧时封爵和特权的象征,俗称“十八块云牌銮架”。历代衍圣公持着这些牌子进京,据说可以畅行无阻。</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二堂内东西两侧还各设有一厅。东厅为启事厅,专门负责孔府内的上传下达、内禀外报的事务,内设正四品官员一人担任启事官,其余人员官阶七品。西为伴官厅,为衍圣公进京朝觐皇帝时的随从人员,起着保卫、文书的作用。伴官共设六人,官阶为六品到七品不等。</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三堂是衍圣公处理家族内务的地方,内设公案和文房四宝等办公用品。正面有康熙年间孔子六十七代孙衍圣公孔毓圻的书法作品《后赤壁赋》作为三堂的屏风。上方悬挂一幅《六代含饴》匾额,为乾隆御赐。据说当年乾隆皇帝第四次来阙里朝圣,此时孔子第六十七代孙孔毓圻的夫人黄氏仍健在,而第七十二代孙孔宪培已经出生,从黄氏到孔宪培正好六代同堂,乾隆帝遂赐此“六代含饴”匾。</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三堂之后,便是孔府的内宅部分,是衍圣公及其眷属居住和活动的地方。有道内宅门与外界相隔。在民国以前此门戒备森严,任何外人不得擅自入内。传说清朝皇帝曾特赐虎尾棍、燕翅镗、金头玉棍三对兵器,由守门人于门前握持。</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主轴线上内宅的第一座建筑称前上房,是孔府主人接待至亲和近支族人的客厅,也是举行家宴和婚丧仪式的主要场所。前上房内正中高悬“宏开慈宇”的大匾,是附近绅士所赠以感谢孔府对地方安康所作贡献。中堂之上,挂有一幅慈禧亲笔书写的寿字,是老佛爷专为一品夫人彭太所书。室内陈设豪华,家具精美,文物古玩琳琅满目。</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此外在东侧间有乾隆帝赠的荆根床、椅,同治皇帝的“圣旨”,以及乾隆时期的满汉全席餐具共404件。西侧间有一幅清朝李培雨画的“张良拜书”,以及慈禧手书的长条幅和清朝书法家翁方纲的木刻对联等文物。</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然后是孔家最后两代衍圣公的住处:前堂楼和后堂楼。现存前堂楼为清光绪十二年重建,为七间二层小楼,楼两侧有东西配楼。前堂楼的明间为客厅,东、西两套间为卧室。七十六代孙孔令贻衍圣公一家曾居住此楼。现复原为在清末民初时生活居住的场景。表现的是中国典型封建王公贵族居室样式:地中一铜制暖炉,后墙正上方挂孔令贻自书的“松筠永春”巨匾,意为孔氏家族长盛不衰,永远保持旺盛的生命活力。然而孔家在其任上却险些断了“香火”:五岁时获封衍圣公的孔令贻先后共娶了四位夫人:原配孙氏因病早逝无子;又纳丰氏为妾仍未生育;继配陶氏生一子却夭亡;最后收陶氏丫鬟王氏为侧室,先生两女,即孔德齐、孔德懋。直到孔令怡去世半年后王氏才为其生下(梦生)七十七代孙孔德成。而王氏也在生产后不幸去世。期间过程颇为“惊心动魄”!</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后堂楼即是孔德成的住宅。孔德成是孔家最后一代衍圣公,也是唯一一位非皇帝册封者:1920年刚刚100天时接受了由时任民国大总统的徐世昌颁发的册封令。此刻,其生母王氏才刚刚去世不到三个月。后堂楼基本按照孔德成结婚时的样式布置,堂中陈列着其结婚时的用品,以及当时友人赠送的字画和礼品。正中“瑞应雎麟”的四字匾额是孔德成与孙琪芳成婚时民国政府主席林森题写,祝福其婚姻美满,早得贵子。</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后堂楼西边还有一座佛堂楼,是衍圣公烧香拜佛的处所。后堂楼之后还有5间正房称后五间,旧称枣槐轩,原是历代衍圣公读书的地方。</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在孔府后院还偶然发现了一间名为“圣书房”的房间,从门上匾额墨迹的状态推测,应该是现代所为。三个金字的落款为阙里孔祥胜,门两侧的对联“文邀胜馥闻莲幕,墨润余膏下露盘”也是同一人所书。经查此人为当代书法家,现任曲阜孔府文物档案馆馆长。当天这里好像有书法作品展览。</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孔府花园位于孔府九进大院的最后,占地五十余亩,始建于明弘治十六年,其后经3次大修达到今日规模。可惜没有时间仔细品味。查阅资料可知,孔府花园的三次大修竟都与其联姻的亲家有关:第一次大修在明弘治年间,负责人是吏部尚书、首辅、华盖殿大学士李东阳(孔府的门楣和大门对联也出于李)。而李的女儿是孔子六十二代孙衍圣公孔闻韶的一品夫人。第二次大修在明嘉靖年间,负责人是当朝的权奸,首辅严嵩。而其孙女是孔子六十四代孙衍圣公孔尚贤的一品夫人。第三次大修是在清乾隆年间,主持者竟是乾隆皇帝。而乾隆帝的爱女是孔子七十二代孙衍圣公孔宪培的一品夫人。乾隆帝为了让女儿嫁入孔门,避开满汉不通婚的祖训,竟让女儿改姓,认汉族中堂大夫于敏中为义父,以于氏之女嫁进孔府。</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这样孔府花园经过历代帝王将相,公侯伯爵公私兼顾,增修扩建,使其与皇家御园无异。</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其实在曲阜还有一个与孔子同时代的历史遗迹,那就是古鲁国遗址。鲁国是西周时期的诸侯国,其首都就是今天的曲阜。当年孔子去世后是鲁哀公下令将孔子生前的三间房子改成了孔庙。然而时过境迁,当年国君的皇宫遗址已经是如此模样,甚至完全淹没在三孔的气势下,几乎没有人到曲阜一游是冲着鲁国遗址而来。</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参观完曲阜三孔,感受了孔林的肃穆幽深,领略了孔庙的恢宏壮阔,体验了天下第一宅的气势与威严。蓦然回首,发现孔子、孔家、儒家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竟然相伴了数千年!影响了数千年!其中也充满了“是非曲直”,“好恶纷争”。孔子作为百家之一儒家的开创人,追求的仅仅是恢复周礼,崇尚以徳治国方式而已。为了推销其学说不惜周游列国而到处碰壁。死后其追随者鼓动恢复旧制竟遭秦皇“焚书坑儒”之难!“以古非今”,对抗法家变法,动摇秦皇统治根基是其最大的罪名,在儒法之争中败下阵来。然而西汉武帝的“废黜百家,独尊儒术”又将儒家从地下拉起供到了台上!其理由是儒家学说的三纲五常可以帮助统治者安邦兴业!虽然大秦的中央集权,废井田,郡县制等政策一个也没有改回。同样,为了统治者的利益,死后的孔老夫子从一介普通书生被逐步捧上了天,竟登上至圣先师的宝座。其间又有哪些是孔子及其弟子的有意为之?数千年的君主制终于在110年前结束了,延续千年的尊孔捧儒也随之结束。百年前的五四运动,人们将祖国积贫积弱的原因归集到儒家身上,喊出了“打倒孔家店”的口号,殊不知活在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转变时期的孔老先生哪里知道晚清皇帝用他的学说做了什么?四九年以后,儒家更是完全丧失了在文化教育领域的地位,当年气势恢宏的三孔也仅仅作为文物的作用存在。可是在上个世纪中叶的动乱中,这无辜的文物三孔也没有躲过被“砸烂”的境遇,文物没有思想何罪之有?看着损坏的痕迹留下的只有伤感!</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近些年来,随着改革开放和思想解放,社会上又有了尊儒祭孔的活动,其很多是受了香港和台湾儒家学者的影响,这本无可厚非。但是谁又能保证这里面没有政治和商业目的呢?消费孔子,消费儒家是我不愿意看到的现象。</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