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日里的家国温度

关雅茹

<p class="ql-block"><b>国庆的风,总带着不一样的温度。它掠过天安门广场飘扬的五星红旗,也拂过家乡巷口那棵老槐树的枝叶;它吹起旅游景区里孩子们手中的小风车,也捎来写字楼窗内加班人案头的一杯热茶。这风里没有统一的旋律,却藏着千万个关于“家”与“国”的寻常片段。</b></p> <p class="ql-block"><b>小时候总觉得,国庆是日历上红圈标注的日子,是街角挂满灯笼的热闹,是电视里阅兵仪式的震撼。那时对“国家”的认知,是课本里“雄赳赳气昂昂”的诗句,是长辈口中“现在的日子多好”的感慨,模糊却充满力量。后来走得远了,看过他乡的月亮,听过异国的语言,才慢慢懂了,所谓家国,是身份证上那串独一无二的数字,是手机里存着的“老家”天气预报,是吃到一口家乡菜时瞬间涌上心头的踏实——原来它早把根扎在了我们的日常里。</b></p> <p class="ql-block"><b>这十年,我们见过太多波澜壮阔:高铁穿越大漠戈壁,把“远方”变成了“朝发夕至”;“神舟”“嫦娥”飞向深空,让中国人的脚印印在了更遥远的星空;疫情来袭时,千万人挺身而出,把“众志成城”从成语变成了看得见的行动。但最动人的,从来不是宏大的叙事,而是这些大事件背后,一个个普通人的生活轨迹:是农民工兄弟凭着手艺在城市安了家,是返乡青年用直播带火了家乡的土特产,是老人在社区医院就能享受到便捷的体检服务。国家的每一步向前,最终都落在了“让日子更有奔头”的实在里。</b></p> <p class="ql-block"><b>如今再看国庆,少了几分年少时的雀跃,多了几分沉淀后的安然。不再执着于一定要去远方打卡,反而愿意和家人逛一次菜市场,和朋友在小区里晒晒太阳,看孩子们追着飘落的银杏叶奔跑。原来最珍贵的风景,从来不在地图上的某个坐标,而在身边人的笑容里,在烟火气升腾的生活里,在“国泰民安”这四个字照进现实的每一个瞬间。</b></p> <p class="ql-block"><b>山河万里,岁月绵长。我们与这片土地的联结,从来不是一句口号,而是一代又一代人的接力:前辈们用热血和汗水为我们铺就了道路,我们便用奋斗和坚守,把日子过得更红火,把家园建设得更美好。这个国庆,不必刻意寻找意义,只需好好感受——感受风的温柔,感受人的温暖,感受我们脚下的土地,正带着希望,稳稳地走向更远的明天。</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图片:网络➕自拍</b></p> 感谢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