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江西九江是具有2200多年的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交织着自然风光、山江湖水路、诗词文化、宗教禅学和近代商埠的辉煌记忆。九江的历史建筑在空间上呈现出清晰的集聚性特征,形成了可感知的历史片区。庾亮南路历史文化街区则集中了近代教会天主堂、修道院、育婴堂、学校、医院、外交官别墅……,风格多样,环境幽静。</p> <p class="ql-block">一、能仁寺</p><p class="ql-block">二、天主堂(圣母堂)及其建筑群</p><p class="ql-block">三、基督教百年堂(原“美以美会”礼拜堂)</p><p class="ql-block">四、原“生命活水医院”旧址(现九江市第一人民医院老院区部分建筑)</p><p class="ql-block">五、原“儒励女中”办公楼(现同文中学内)</p><p class="ql-block">六、外交官別墅</p><p class="ql-block">七、修道院</p><p class="ql-block">八、育婴堂</p><p class="ql-block">九、建筑特点</p><p class="ql-block">十、总结</p> <p class="ql-block">庾亮南路历史文化街区是九江城市记忆的重要承载地,其独特的魅力很大程度上源于近代教会在此留下的大量西式建筑与机构遗产。这些建筑不仅是九江作为早期通商口岸和多元文化交融的历史见证,也构成了该街区独特的空间格局与风貌。</p><p class="ql-block">庾亮南路街区曾是九江近代的“教会区”。第二次鸦片战争后,九江于1861年正式开埠,英、美、法等国的基督教新教、天主教各差会纷纷涌入,在此设立传教、教育、医疗等机构,形成了集中且规模庞大的教会建筑群。这些建筑多为中西合璧风格,是研究中国近代建筑史和文化交流史的“活化石”。</p> <p class="ql-block">一、能仁寺</p> <p class="ql-block">虽然能仁寺是历史悠久的汉传佛教寺院(始建于南朝梁武帝年间),但其大胜塔等建筑在近代也受到了关注。更重要的是,它能体现街区宗教文化的多元性,与周边基督教建筑形成有趣的对话。寺院本身为中式传统建筑风格,飞檐翘角,古木参天,与西式教会建筑比邻而居,构成了街区独特的天际线。</p> <p class="ql-block">九江市庾亮南路历史文化街区的能仁寺,是一座历史悠久、古韵悠长的佛教寺院。它是九江市区内最大、最完整的古建筑群,也是1983年国务院确定的汉地佛教全国重点寺院,堪称九江三大丛林之首。1986年,能仁寺被列为江西省文物保护单位。</p><p class="ql-block">(一)寺院概况与历史沿革</p><p class="ql-block">能仁寺坐落于九江市浔阳区庾亮南路,其历史可追溯至南朝梁武帝年间(公元502-549年),初名“承天院”。历经千年风雨,寺院在唐宋时期得到扩建和发展,但也多次毁于战火,如元至正十二年(1352年)和清咸丰年间。现存的建筑格局主要是在清同治九年(1870年)重建后形成的。</p><p class="ql-block">寺院总占地面积约20余亩,建筑面积约3000平方米。其建筑布局依坡就势,层次分明,分为前、中、后三个院落,沿中轴线依次分布着山门、天王殿、双阳桥、大雄宝殿、铁佛殿、藏经楼等主要建筑。</p><p class="ql-block">(二)主要建筑与“能仁八景”</p><p class="ql-block">寺内不仅殿宇庄严,更以“能仁八景”而闻名,将自然奇观、佛教传说与人文景观巧妙融合。</p><p class="ql-block">1、大雄宝殿 </p><p class="ql-block">寺内的主体建筑 为砖木结构,单层重檐,八角高翘,朱柱回廊,显得古朴庄严。</p><p class="ql-block">2、大胜塔 </p><p class="ql-block">九江市的标志性建筑 始建于唐代(公元766年),现存为明代重建、清代重修。塔高42.26米,为七级六面楼阁式砖石结构,登塔可眺望浔城风光。</p><p class="ql-block">3、双阳桥 </p><p class="ql-block">跨于放生池上的三孔拱桥 相传夕阳西沉时,立于池东可观赏到池中有双日倒影,故名“双阳”。</p><p class="ql-block">4、石船与铁佛 </p><p class="ql-block">位于天王殿东侧水池中 源自一个铁佛乘石船渡江而来的有趣佛教传说。</p><p class="ql-block">5、雨穿石 </p><p class="ql-block">位于大雄宝殿廊檐下 一块花岗岩上因雨水常年滴落而形成漏斗形洞穴,是“水滴石穿”道理的生动体现。</p><p class="ql-block">6、诲尔泉 </p><p class="ql-block">大雄宝殿后的一口小泉 水质清凉甘冽,僧众常在此饮水听经,故名“诲尔”。</p><p class="ql-block">7、铁佛 原为生铁所铸,后损毁,现有水泥塑像置于石船之上,源自铁佛渡江的传说 。</p><p class="ql-block">8、冰山与雪洞 </p><p class="ql-block">原为两座小山,传说能喷冻雨、冒雪花 1931年因法国传教士强占部分土地建修道院遭破坏,现置残石于铁佛殿院内。</p><p class="ql-block">(三)当代传承</p><p class="ql-block">除了古老的建筑和景观,能仁寺在当代也致力于弘扬佛教文化。寺内组建了佛教乐团,能够演奏南北佛曲,并曾到各地演出,使古老的梵呗焕发新的生机。</p><p class="ql-block">功能延续性极好,至今仍是香火鼎盛的佛教活动场所。它象征着中国传统文化在西方文化涌入背景下的坚守与延续,是街区历史文化层积的重要一环。</p> <p class="ql-block">二、天主堂(圣母堂)及其建筑群</p> <p class="ql-block">1、历史风貌与物质载体:</p><p class="ql-block">这是街区最具代表性的教会建筑之一。由法国天主教“耶穌会”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修建。建筑为典型的罗马风与哥特式混合风格,外观宏伟,有高大的钟楼和彩色玻璃窗。其所在的院落内还包括神父楼、修道院等附属建筑,共同组成了一个完整的教会社区。墙体多为青砖砌筑,坚固厚重,体现了浓郁的欧洲教堂特色。</p><p class="ql-block">2、文物保护单位:</p><p class="ql-block">已公布为九江市文物保护单位。作为整个历史文化街区的核心要素,受到严格保护。</p><p class="ql-block">3、功能与文化延续性:</p><p class="ql-block">部分宗教功能有所延续,但仍作为天主教重要的历史遗存和地标。其建筑本体得到了较好的维护,是游客必到的参观景点,文化展示功能突出。它直观地展示了天主教在九江的传播历史。</p> <p class="ql-block">三、基督教百年堂(原“美以美会”礼拜堂)</p> <p class="ql-block">1、历史风貌与物质载体:</p><p class="ql-block">由美国基督教“美以美会”于20世纪初建造。建筑风格为简化的西式教堂风格,可能融合了一些本地建筑元素。通常外形简洁,内部有礼拜空间。它是基督教新教在九江发展的重要实物见证。</p><p class="ql-block">2、文物保护单位:</p><p class="ql-block">作为庾亮南路历史文化街区的核心组成部分,受到历史建筑级别的保护。</p><p class="ql-block">3、功能与文化延续性:</p><p class="ql-block">其宗教功能随着历史变迁有所改变,但建筑本身作为街区历史风貌的重要组成部分被保留下来。如今,经过修缮后,被赋予新的文化或商业功能,但其历史外观被严格保留,延续了街区的历史记忆。</p> <p class="ql-block">四、原“生命活水医院”旧址(现九江市第一人民医院老院区部分建筑)</p> <p class="ql-block">1、历史风貌与物质载体</p><p class="ql-block">由美国基督教“美以美会”于1877年创办,是九江近代最早的西医院之一。旧址内保留有早期的医院楼、宿舍等建筑。这些建筑多为券廊式建筑,即带有连续拱券走廊的西式楼房,适应九江的气候,同时也体现了殖民式建筑风格。红瓦坡屋顶、清水砖墙是其典型特征。</p><p class="ql-block">2、文物保护单位</p><p class="ql-block">医院旧址内的早期建筑已被列为九江市文物保护单位 或 历史建筑。</p><p class="ql-block">3、功能与文化延续性</p><p class="ql-block">功能延续性非常显著。虽然医院已发展壮大并迁建新址,但其老院区仍在use,部分历史建筑经过现代化改造后仍在医疗系统中发挥作用。这是“功能延续”与“现代更新”成功结合的典范,见证了西方现代医学在九江的扎根与本土化发展。</p> <p class="ql-block">五、原“儒励女中”办公楼(现同文中学内)</p> <p class="ql-block">1、历史风貌与物质载体</p><p class="ql-block">由美国基督教“美以美会”的昊格矩女士创办于1873年,是江西第一所女子学校。其旧址内的办公楼等建筑是典型的近代教会学校建筑,风格庄重典雅,多为二至三层的砖木结构,立面有精美的线脚和窗套。</p><p class="ql-block">2、文物保护单位:</p><p class="ql-block">校内早期建筑已被列为九江市文物保护单位。</p><p class="ql-block">3、功能与文化延续性:</p><p class="ql-block">功能延续性极佳。儒励女中后与同文书院(另一所教会学校)合并,发展成为今天的九江市同文中学(九江二中)。校园内的历史建筑仍在被使用,或作为行政办公,或作为校史陈列馆。这完美体现了近代教会教育遗产在当代的“活态”传承,文化教育功能一脉相承。</p> <p class="ql-block">六、外交官別墅</p> <p class="ql-block">九江庾亮南路的外交官别墅是九江作为近代通商口岸历史的重要见证,其建筑风格典型地反映了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中西合璧的特点,既带有浓郁的异国情调,又在一定程度上融入了本地建筑智慧。</p> <p class="ql-block">(一)整体风格定位:殖民式建筑与本adaptation 的融合</p><p class="ql-block">外交官别墅的建筑风格通常被归类为“殖民式建筑”或“外廊式建筑”。这种风格是西方殖民者在远东地区为适应热带、亚热带气候而发展起来的,但其在九江的实践中,又不可避免地受到了当地材料和工艺的影响。</p><p class="ql-block">(二)核心建筑风貌特征</p><p class="ql-block">1. 外观与布局</p><p class="ql-block">体量恢弘,格局对称:别墅通常为1-2层,体量比普通民居宏大,彰显其主人的社会地位。建筑布局讲究中轴对称,给人以稳重、庄严之感。</p><p class="ql-block"> 红砖清水墙:外墙普遍采用红砖砌筑,并保持“清水”效果,即砖墙直接暴露,不做过多的外粉刷,展现了材料本身的质感和色彩。这是九江近代建筑的一个显著特征,砖材多来自本地或邻近的砖窑。</p><p class="ql-block"> 四坡屋顶:屋顶多为四坡顶或组合式坡顶,铺设传统的小青瓦。这种屋顶形式利于排水,也与中式建筑的坡屋顶有共通之处,但坡度处理和整体造型更偏西式。</p><p class="ql-block">2. 标志性元素:外廊</p><p class="ql-block">这是外交官别墅最鲜明、最具识别度的特征。</p><p class="ql-block">宽敞的拱券回廊:建筑主体前(或四周)设有宽敞的开放式外廊。廊柱之间通常采用拱券连接,拱券形式多样,包括弧形拱、三心拱等,连续排列,形成富有节奏感和光影变化的长廊。</p><p class="ql-block">功能与美学的结合:外廊的设计极具实用性,既能遮阳避雨,又保证了室内的通风和采光,是居住者休憩、观景、社交的理想空间。同时,连续的拱券也构成了建筑立面上最优雅的装饰线条。</p><p class="ql-block">3. 结构与细节</p><p class="ql-block">砖木混合结构:主体承重结构为砖墙,而屋顶、楼板、外廊等部分则大量使用木材,是典型的砖木混合结构。</p><p class="ql-block">精美的门窗装饰:门窗多为拱券式或平拱式,窗扇高大,玻璃与木百叶结合。门框、窗套常用石材或砖砌出线脚装饰,简洁而精致。</p><p class="ql-block">烟囱:作为西式生活方式的体现,屋顶上通常建有砖砌烟囱,是壁炉的附属设施。</p><p class="ql-block">本地化细节:在建筑的细部,如瓦作、砖雕、排水系统等,可以看到中国本地工匠的技艺和处理手法,形成了独特的融合风貌。</p><p class="ql-block">(三)文化价值与意义</p><p class="ql-block">外交官别墅的建筑风貌不仅仅是形式的堆砌,更是历史的缩影:</p><p class="ql-block">1. 中西文化交融的实物例证:它直观地展示了西方建筑文化传入中国后,为适应本地环境而做出的调整与融合,是“西风东渐”在建筑领域的活化石。</p><p class="ql-block">2. 九江开埠史的见证:它的存在,标记了九江作为长江沿岸重要通商口岸的辉煌过往,是研究近代城市发展史不可多得的珍贵遗产。</p><p class="ql-block">3. 独特的景观价值:如今,这些历经百年风霜的别墅,以其沉稳的红色砖墙、优美的拱券轮廓,成为庾亮南路历史文化街区中最具魅力的风景线,承载着城市的记忆与文脉。</p><p class="ql-block">总结来说,九江庾亮南路的外交官别墅,以其红砖清水墙、连续的拱券外廊、四坡小青瓦屋顶和砖木混合结构,共同构成了典型的近代中西合璧建筑风貌。它既不是纯粹的西式建筑,也不是传统的中式宅院,而是在特定历史时期下产生的、具有极高历史与艺术价值的独特建筑类型。</p> <p class="ql-block">七、修道院</p> <p class="ql-block">庾亮南路历史文化街区中的修道院。这座建筑是该街区教会建筑群中非常独特且重要的一部分。</p> <p class="ql-block">1. 历史风貌与定位</p><p class="ql-block">这座修道院并非独立的机构,而是天主教圣母堂(天主堂)建筑群的有机组成部分。在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西方教会在九江建立传教基地时,通常会形成一个功能完备的社区,除了核心的教堂本身,还包括神职人员住所、学校、医院以及修道院。</p><p class="ql-block">功能定位:该修道院最初的主要功能是供天主教修女(姆姆)居住和修行的场所。修女们在这里进行灵修生活,并负责协助教堂的教务工作,以及承担附近教会学校(如崇真小学)的教学、慈善事业(如育婴堂)或医疗护理工作。</p><p class="ql-block">风貌特征:它与宏大的天主堂主殿相辅相成,共同构成了一个宁静、神圣的宗教空间。其建筑风格与主体教堂保持一致,但规模和内敛的气质凸显了其作为生活与修行空间的功能属性。</p><p class="ql-block">2. 物质载体(建筑特色)</p><p class="ql-block">这座修道院的建筑本身是近代西风东渐的珍贵实物标本。</p><p class="ql-block">建筑风格:属于中西合璧的近代建筑。整体上延续了罗马风或殖民拱券式风格,但融入了本土的建筑材料和技艺。</p><p class="ql-block">具体特征:</p><p class="ql-block">结构与材料:通常为砖木结构,墙体由厚重的青砖或红砖砌成,坚固耐久。屋顶为坡屋顶,铺有机制红瓦。</p><p class="ql-block">立面造型:建筑立面简洁庄重,不如教堂主体那样强调垂直的升势,更显平和。最显著的特征是连续的拱券式外廊。这种设计既适应了九江夏季炎热多雨的气候,提供了遮阳避雨的通风空间,也形成了鲜明的韵律感和光影效果,极具美学价值。</p><p class="ql-block">细节装饰:装饰较为朴素,符合修女院清修的气质。在窗套、门楣、檐口等处有简单的线脚处理。</p><p class="ql-block">3. 文物保护单位 status</p><p class="ql-block">该修道院作为九江天主堂建筑群的重要组成部分,已被纳入文物保护体系。</p><p class="ql-block">保护级别:它和天主堂主殿等其他附属建筑作为一个整体,已被列为九江市文物保护单位。</p><p class="ql-block">保护状况:在庾亮南路历史文化街区的综合整治与提升工程中,这座修道院与街区内其他历史建筑一样,得到了精心的修缮和维护。遵循“修旧如旧”的原则,最大限度地保留了其历史风貌和建筑本体。</p><p class="ql-block">4. 功能与文化延续性</p><p class="ql-block">这座修道院的功能经历了深刻的变迁,是历史建筑“活化利用”的典型范例。</p><p class="ql-block">历史功能:宗教修行与辅助教务。</p><p class="ql-block">现状功能与延续性:随着历史变迁,其原始的宗教功能已逐渐淡化。如今,经过修缮后的修道院建筑被赋予了全新的文化商业功能,实现了华丽的转身。</p><p class="ql-block">活化利用:已被改造为高品质的咖啡馆、书店、文创空间或特色餐厅。这种利用方式非常巧妙:</p><p class="ql-block">空间契合:建筑内部宁静、内敛的空间特质非常适合打造具有格调的文化休闲场所。</p><p class="ql-block">历史氛围延续:游客和市民在此消费、休憩的同时,可以直观地感受历史建筑的氛围,厚重的砖墙、拱券门廊本身就成为了一种独特的体验。这使得历史建筑不再是“沉睡”的标本,而是融入了现代城市生活的、具有“烟火气”的活态遗产。</p><p class="ql-block">文化延续:这种“活化”成功地将建筑的物质载体保存下来,并将其所承载的历史、艺术价值通过新的方式传递给公众。它不再是封闭的宗教空间,而是变成了一个向所有人开放的公共文化空间,延续了其作为“社区中心”的部分属性,只是内涵从宗教社区扩展为了城市文化社区。</p><p class="ql-block">总结</p><p class="ql-block">九江庾亮南路的修道院,是一座风格独特、保存完好、利用成功的近代教会附属建筑。它不仅是天主教在九江传播历史的沉默见证者,更是历史文化街区保护与更新理念下的成功实践。它告诉我们,保护历史遗产并非将其冻结,而是通过合理的功能置换,让其焕发新的生命力,从而更好地实现文化的传承。</p> <p class="ql-block">八、育婴堂</p> <p class="ql-block">育婴堂旧址巳荡然无存,但有九江老人在旧址上曾寻找到一些建筑石材,这是九江城市记忆里的珍贵故事。</p><p class="ql-block">(一)历史背景与定位</p><p class="ql-block">九江的育婴堂(育婴院)是近代九江慈善事业的重要体现。它的出现与九江在清末作为通商口岸开放后,西方传教士涌入并开展传教、医疗、慈善活动有密切关系。同时,也是中国本土善堂文化的延续。</p><p class="ql-block"> 创办主体:主要由基督教或天主教会创办。在近代中国,开办医院、学校和育婴堂是教会传播福音、扩大影响力的重要途径。</p><p class="ql-block">时间:其建立时间大约在晚清至民国初期。</p><p class="ql-block">功能:主要职能是收养被遗弃的婴儿,特别是女婴,体现了当时的慈善救济功能。</p><p class="ql-block">(二)与庾亮南路街区的关联</p><p class="ql-block">庾亮南路街区历史上是九江的“儒励女中旧址”及教会机构集中区域。美国的“美以美会”等基督教差会在此活动频繁,建立了学校、医院等一套完整的体系。</p><p class="ql-block">区位关系:历史上的育婴院(堂)就位于这片教会建筑群之中,或与其紧密相邻。它并非一个孤立的机构,而是教会慈善体系的一部分,可能与儒励女中、生命活水医院(其前身)等同属一个教会管理。</p><p class="ql-block">建筑风貌:由于其教会背景和民国时期的建设时间,其建筑风格与街区内的其他近代建筑(如儒励女中教学楼)相似,具备中西合璧的特点。即采用西方的建筑布局和结构(如拱券、立柱),但使用本地材料(青砖、灰瓦),整体风格简洁实用。</p><p class="ql-block">(三)现状与价值</p><p class="ql-block">历史价值:育婴院是研究九江近代史、宗教传播史和社会慈善史不可忽视的实物例证。它见证了特定历史时期下,西方文化与中国社会的碰撞与融合,以及社会对弱势群体的救助方式。</p><p class="ql-block"> 现状:由于年代久远,育婴院的独立建筑实体难以精确指认。它的历史记忆更多地是融入了整个庾亮南路历史文化街区的历史叙事中。在参观街区时,您会在介绍牌上看到关于教会慈善事业中提及“育婴”的内容,但它可能不像能仁寺或大使馆别墅那样有明确、独立的标识和保存完好的建筑。</p><p class="ql-block">总结</p><p class="ql-block">总而言之,九江庾亮南路历史文化街区的“育婴院”是一个具有重要历史意义但实物遗存不甚清晰的文化符号。</p> <p class="ql-block">九、建筑特点</p> <p class="ql-block">九江市庾亮南路历史文化街区的近代教会建筑具有以下特点:</p><p class="ql-block">1建筑风格多样</p><p class="ql-block">以哥特式风格为主,如九江天主堂建于1862年,是两层哥特式建筑,坐南朝北,砖木结构,前半部分为塔式钟楼,后半部分为礼拜堂。九江修道院旧址也为哥特式风格,砖木结构,红瓦屋面,木构屋架,东面为两坡顶,西面为四坡顶。</p><p class="ql-block">2、布局功能明确</p><p class="ql-block">建筑布局往往有特定的功能分区,以满足教会的宗教活动、教育、医疗等不同需求。如九江修道院旧址,第一层东面为客堂和膳房,西面有中修士宿舍、风雨球场等;第二层东面有圣堂、祭台,西面有大修士教室、宿舍和钢琴室;第三层为唱经楼和中修士宿舍。</p><p class="ql-block">3、材质与装饰讲究</p><p class="ql-block">多采用砖木结构,如裴敬思别墅旧址为砖木结构,青砖墙面,红机瓦斜坡顶,顶上设有屋顶窗,底层建有地下室,外层设百叶窗,既实用又美观。内部装饰则可能有精美的木雕、彩绘等,虽然部分建筑历经岁月变迁,装饰有所损毁,但仍能从残留的部分看出当时的精致。</p><p class="ql-block">4、与周边环境融合</p><p class="ql-block">这些教会建筑多择高处而建,顺应地形起伏,与周围的自然环境和城市格局相融合。如九江修道院旧址坐北朝南,环境幽雅,花木扶疏,与相邻的能仁寺等建筑共同构成了和谐的历史文化景观。</p> <p class="ql-block">十、总结</p> <p class="ql-block">庾亮南路历史文化街区的教会建筑群,其价值不仅在于单体建筑的精致与独特,更在于其作为一个整体所呈现的文化延续性:</p><p class="ql-block">1. 历史风貌的完整性:这些建筑集中连片,共同定义了街区“中西合璧、多元交融”的独特历史风貌,使其成为九江的“城市客厅”和记忆锚点。</p><p class="ql-block">2. 功能的有机更新:它们并未沦为僵死的“标本”,而是经历了成功的功能转换。从最初的宗教、医疗、教育功能,转变为今天的文化展示、旅游观光、延续的医疗教育功能以及商业休闲等复合功能,实现了历史空间的活化利用。</p><p class="ql-block">3. 文化身份的象征:这些建筑是九江近代化进程的亲历者,是“西风东渐”在物质空间上的直接反映。保护并展示它们,就是对九江开放、包容城市性格的最好诠释,具有重要的文化认同价值。</p><p class="ql-block">因此,游览庾亮南路,就像翻阅一本立体的中国近代史教科书,而这些保存完好的教会机构与建筑,正是书中最鲜活的插图。</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