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天水旅行的最后一天,我来到了天水古城北面的玉泉观。这座天水最为著名的道教圣地位于天靖山脚下,从古城北门到玉泉观路口很近,走十分钟就到了。与麦积山和伏羲庙相比,玉泉观就没有那么热门了,但它也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我对这样有历史的人文景点很有兴趣。 玉泉观景区入口的牌坊精美大气 玉泉观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唐代,中晚唐时称 “北山观”。宋代时观宇遭兵燹毁坏,建筑毁坏殆尽。元代是道教最为辉煌的时期,全真道更是在北方全面崛起。全真派的创始人丘处机的弟子梁志通云游到天水,在这里开始大规模修建殿宇。明清两朝多次重建、修复,形成拥有 80 余座建筑的宏大道教建筑群。上世纪80年代,当地对玉泉观再次进行了重修。 古朴的玉泉观山门 玉泉观内的所有建筑围绕玉泉殿、三清殿展开,顺山势升高,随山沟、崖壁、台地而建。 我进入山门后,从灵官殿开始逆时针游览,经过通仙桥后一路向东北方向登高,经过天门、天上人间等牌坊,到达玉皇殿,再继续上台阶,到三清殿,到达玉泉观的最高处,之后再沿着玉泉亭、武侯祠等景点一路向西南下坡,回到山门。 山门内的灵官殿 灵官殿是进入玉泉观后看到的第一座重要建筑,这是一座单檐歇山顶式建筑,重修于清乾隆五十五年(1790)和清光绪二十九年(1903)。殿内供奉着王灵官,他是道教的最高护法天神,也是五百灵官之首。 从灵官殿出来,来到通仙桥,桥上悬挂了许多名人题写的匾额,“陆海虚舟”为郭沫若的字迹。 天门是一座牌楼式建筑,它位于通仙桥之后,是进入玉泉观核心区域的重要通道,拾级而上穿过此门,更美的风景需要继续攀登。 这株古槐树有数百年的历史了,人们特意用钢筋和水泥制作了一根外形像古树的柱子,为古槐撑起了粗壮而弯曲的主干。 古树的西侧有一道小门,通往圣母殿。 圣母殿是一座三间开的小殿宇,保持着清代重修后的古朴风貌, 殿内供奉着三霄圣母。门前两只霸气的石狮子护佑在两侧。 逛完圣母殿,再经过这座两侧鲜花盛开的小门,回到刚才攀爬的主路。 继续向上,看到“两河胜境” 牌匾悬挂于雕花门楼之上。这四个字为赵孟頫的字迹。“两河”指的是天水的耤河与渭河,这两条河作为流经天水的重要河流,不仅为当地提供了灌溉水源、塑造了平坦的河谷地貌,孕育了天水早期农耕文明,还因两河交汇的优越地理条件,助力天水成为历史上重要的交通节点与文化交融之地,使天水成为一处人间胜境。 晴朗的夏日,走在这绿意盎然的山路上,燥热逐渐退去, 心境融入了这幽静的道观中。 继续向上攀登,又看到了一座牌坊,上书“人间天上”,象征着从世俗 “人间” 通往道教 “仙境” 的意境升华,是道教“超凡入圣” 理念的体现。 玉皇阁是玉泉观内最重要的建筑之一,坐落在 1米多高的台基上,修建于元代,明清多次重修,是玉泉观现存最宏伟的建筑,斑驳的梁柱,巨大的斗拱,依然保持着明代古朴厚重的风格。 玉皇阁的核心建筑是玉皇殿,殿门正中有金字大匾 “冲虚无象” 四个字, 表达了对“道” 的一种认知,即 “道” 是虚空无形、不可捉摸的,但它又是宇宙万物的根源和本质。 玉皇殿内供奉着玉皇大帝,他是道教信仰中地位极高的天界至尊神祇,被视为统领三界十方、四生六道的最高主宰,掌管天、地、人三界的善恶祸福与秩序运转。 玉皇阁前的回廊上,斗拱如花朵般高悬在梁架上,古朴的韵味扑面而来。 这个支撑起玉皇阁前神龛的根雕犹如一条飞腾的龙,即便矫健如龙,也会恭恭敬敬地捧着道教的神龛,可见道教气场的强大! 玉皇殿两侧的配殿分别是三官殿和雷祖殿,三官殿在东,祀天、地、水三官;雷祖殿在西,祀雷祖、真武、张天师。 与高大雄伟的玉皇殿相比,旁边的雷祖殿就显得低矮了许多。 玉皇阁前有一株倾倒的古柏,树龄约为 800 年。2006 年 8 月 27 日下午,这株古柏突然倾倒。虽然人们用钢架支撑起了树梢部分,但树梢已经完全看不到绿色的枝丫了。它的主干上透出一种油光,犹如琥珀的颜色。<div> 玉泉观内现有 50 余株古树,其中 1000 年以上的有 10 余株,300 年以上的 23 株,百年以上的有 10 余株,以侧柏、国槐、皂角树三类为主,是天水市范围内古树密度最大、平均树龄最高的景区景点。</div> 站在玉皇阁前的平台上,可以看到不远处的山崖上散布着几栋古色古香的房屋,它们是王母洞和勒马关帝庙,更远处,是高楼林立的天水市区。 从玉皇阁出来,沿着它东面的这组台阶继续向上,前往三清殿。 走到高处,玉皇殿的屋顶就映入了眼帘,单檐歇山九脊顶,屋顶覆盖着琉璃碧瓦,屋脊两端有鸱吻,前后两侧有精致的雕花和神兽。 玉皇殿古老而精致的屋脊与远处简约现代的高楼形成了的鲜明对比。 穿过这道写着“混元宫”三个字的牌坊,我来到玉泉观的最高处,也是中轴线的尽头,这里坐落着以三清殿为核心的混元宫建筑群。 三清殿始建于元代至元十三年(1276年),明嘉靖三十六年(1557年)重修,现在所看到的三清殿是 1995 年重修的,延续了明代嘉靖年间重建时的规制,殿宇巍峨高峻,殿门悬挂 “三清宝殿” 匾额,殿内供奉着道教最高天神元始天尊、灵宝天尊、道德天尊。 三清殿屋顶为重檐歇山顶,飞檐翘角弧度舒展,搭配绿色的琉璃瓦,既符合道教建筑 “高峻庄严” 的特质,又因地处山地而形成错落的空间层级,凸显出它作为 “最高天神供奉地” 的神圣地位。 三清殿前也有几株古柏树龄上千年,这株侧柏树龄超过1300年。 告别了三清殿和大殿前苍翠的古柏,我向西出发,先去斗姆殿。 斗姆殿位于天靖山顶西北角的北斗台上,始建于元代初期,清乾隆年间曾重修。殿内供奉斗姆元君,道教认为她是北斗七星的母亲,也称众星之母。由于斗姆殿内供奉的斗姆元君与北斗九皇大帝有关,所以斗姆殿也被称为北斗九皇宫。 出了这道圆形的门,一路都是下行的台阶路,边走边欣赏沿途的风光。 站在山崖边的平台上,放眼望去,满目葱茏,古老的亭台楼阁掩映在绿树丛中。 继续下行,来到了泉亭所在的小院。院内曾经有一眼泉水,称为玉泉,也是玉泉观得名的原因。 元代曾两次重修玉泉亭,原泉亭在六十年代的浩劫中遭毁,泉被填埋。 1981 年人们重修玉泉,并在泉上修了一座八角攒尖顶亭,悬挂“八卦井”的牌匾。道教视 “灵泉” 为 “仙气汇聚之地”,重修玉泉,也延续了 “泉为观魂” 的道教意象。 泉亭的旁边建了一座“玉泉茶苑”,茶苑前绘制了精美的墙画,似乎很适合打卡,但来到这里打卡的游客寥寥无几。 一位叫任承允的清代秦州文人,曾为玉泉观留下了一首题为《玉泉》的诗作,如今这首诗悬挂在小院门前的墙上,成为最能体现玉泉观特色的经典佳作。 小院门前的山崖上有三个洞,分别在元、明时凿建,被称为“三仙洞”,洞内供奉玉泉观的三位开山祖师:汉代的卢真人、元代的梁真人和清代的马真人。1987年当地对三仙洞进行了修缮,1994年在洞前修建了一座歇山顶式单坡水拜阁,供人们在阁内拜三位祖师。 <br> 山崖上生长着诸多古柏和古槐,其中一株古柏树龄超过1500年。 由于崖体出现了大面积裂缝,为了防止山崖塌陷,损毁古树,当地多次对柏树崖进行了加固。 从三仙洞继续向西南,有一座长长的碑廊,保存了历代碑石 25 方。其中最著名的是元代赵孟頫的草书诗碑,其笔法苍劲圆浑,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 这是赵孟頫书写的四座诗碑中的一座,上书唐代诗人韦应物的《西塞山》:“势从千里奔,直入江中断。岚横西塞雄,地束惊流满。”笔势圆劲流畅,如行云流水,既含筋骨之力又不失飘逸灵动,将诗中意境与书法气韵相融,尽显端庄雄浑又雅致洒脱的气势。 在玉泉观保存的所有石碑中,有一方特别宝贵,那就是元代雕刻的四面道流碑。为了这座碑,玉泉观专门在碑廊的对面建造了一座碑亭,叫选胜亭,用于保护和展示四面道流碑。 这就是四面道流碑, 碑体用楷体、瘦金体书写,内容详细记述了全真道的教义、传承及梁志通建观事迹,不仅是研究元代道教历史的一手史料,其书法和镌刻工艺也属元代艺术精品,被学界视为 “西北道教碑刻的标杆”。因为太过珍贵,游客不能靠近,只能隔着玻璃,碑上的文字完全看不清。 站在碑亭旁边的观景台上,隔着一条山沟,远观对面半山腰上的玉皇阁所在的建筑群,红色的墙体分为醒目。 玉皇阁下的圣母殿小院也尽收眼底。 从碑廊所在地向上再攀登五分钟的台阶,看到了一座供奉诸葛亮的武侯祠,虽然有些简陋,但也算是天水这座城市三国文化的一个体现。 武侯祠前也有一株上千年的古柏,站在这里,看近处的玉泉观,远处的天水城,美丽的景色令人心旷神怡。 离开武侯祠,我继续下行,来到玉皇阁脚下的一个广场。 广场前的小塔上写着“万神天坛”,下方写着“金炉”,可能是祭天时使用的焚帛炉吧。 广场周围的崖壁上已经长满了藤类植物,苍翠欲滴。广场中央这些大大小小的石头上写着星宿的名字,代表着中国古代天文学与神话体系中,黄道中的28星宿。 广场旁的绿地中,雕塑着一些仙鹤的形象,在道教中,仙鹤因长寿、善飞的特性,成为神仙的化身与坐骑,象征着高洁、超凡脱俗,也代表着道教追求长生与自由的理想。 我在玉泉观中沿逆时针转了一大圈,又回到了灵官殿。灵官殿前的地上画着一个带着飘带的葫芦,葫芦在道教中是吉祥的象征,它既是道士炼丹装药的容器、连接现实与仙境的媒介,也寓意着长寿、福禄、和谐统一,还具有驱邪避灾、镇宅纳财等作用。 道教是真正起源于中国的宗教,也是中国唯一一门由本土文化孕育发展而成的传统宗教, 但我对道教的了解非常有限。 <div> 玉泉观是道教全真派在西北地区的重要道场,承载着丰富的道教文化内涵。这里的建筑依地势而建,体现了道教 “道法自然” 的理念,观内的碑刻、雕塑等文物也展示了不同时期的道教文化艺术特色和信仰传承,让我对道教有了一些了解。也希望通过我的文章,美友们可以粗略地了解天水玉泉观。 </div> 我7月份在天水旅行了一周,完成了十篇天水游记,本文是天水行系列文章的最后一篇,非常感谢美友们对我天水行系列文章的关注和支持!<div> 今天是国庆长期的第一天,祝福我们伟大的祖国繁荣昌盛!也祝福美友们过一个愉快的双节假期!</div><div> </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