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少逸老师所著《五运六气三十二讲》是当代中医运气学说研究的里程碑式著作,全书以《黄帝内经》运气理论为根基,结合作者五十余年临床实践与学术积淀,将古老的“天人相应”思想转化为系统可感的医学理论与实用方法。该书既厘清了运气学说的历史脉络与核心要义,又通过气候、物候与病候的关联分析,实现了理论与临床的深度贯通,被誉为“解读五运六气的钥匙”,为中医时空医学的发展与普及提供了重要支撑。 一、典籍概况与成书背景<br> 《五运六气三十二讲》由中国中医药出版社出版(2015年第一版,2023年再版),全书68万字,共设三十二讲并附60年运气概况及致病之治,是柳少逸先生集家传师授、院校培养与毕生临床感悟的心血之作。这部著作的诞生,既是对中医经典的当代诠释,也是长期学术探索的必然成果。<br> 从学术渊源来看,该书根植于《黄帝内经・七篇大论》的运气学说传统,同时吸纳了历代医家对五运六气的研究精华。柳少逸老师自1980年在烟台地区中医读书班主讲五运六气课题起,便深入研读《黄帝内经》相关篇章,结合烟台地区20 年气候与传染病流行资料开展实证研究,先后撰写了“运气学说渊源及其在《内经》中的地位”等系列论文。在数十年教学与临床带教中,他以早期研究为基础不断扩充完善,最终形成这部体系完备的专著,其成书过程本身就体现了“理论—实践—再理论”的中医传承规律。<br> 从时代背景来看,该书的出现回应了当代中医发展的双重需求:一方面,五运六气学说因概念艰深、推演复杂,长期被视为“玄学”,甚至一度遭受质疑,亟需一部兼具学术深度与通俗性的著作正本清源;另一方面,现代医学对时空节律与生命健康关系的关注,为这一传统学说的复兴提供了契机。柳少逸老师以“复归《内经》中医学”为己任,创造性地将传统运气理论与现代临床需求结合,使这部著作既具历史厚重感,又富现实针对性。<br> 二、核心主旨与思想体系<br> 该书的核心主旨可概括为“以运气测天人节律,以象数辨疾病治则”,围绕“理论溯源—规律阐释—临床应用”三大板块,构建了“天人相应”的医学思想体系,与《管子・内业》“气为中介、天人同源”的哲学认知形成深刻呼应。<br> (一)运气本源论,即天人同构的医学诠释<br> 与《内业》“精气为万物本源”的哲学命题一脉相承,该书以“气的运动” 为核心,将五运六气界定为天地与人生命节律的共同本源。柳少逸老师明确指出,五运(木、火、土、金、水)是天地之气的五种运行状态,六气(风、寒、暑、湿、燥、火)是天地之气的六种表现形态,二者通过“气化”过程贯通天地与人。这种认知直接承袭了《内业》“天人一气”的思想,进一步将其细化为医学层面的“时空节律模型”,即通过天干地支的组合推演,使“气的运行”可量化、可预知。<br> 书中特别强调“同气相求,同类相应”的法则,认为人体脏腑之气与天地运气具有共振特性:春季木运当令时,人体肝气随之升发;太阴湿土司天时,脾胃功能易受湿邪影响。这种“天地—气候—脏腑”的同构关系,正是《内业》“藏于胸中,谓之圣人”所蕴含的“精气凝聚”思想在医学领域的具象化,为“天人合一”提供了可验证的生理病理依据。<br> (二)节律阐释论,即运气推演的系统方法<br> 如果说《内业》以“虚静”为体察天道的路径,《五运六气三十二讲》则以“象数思维”为解读运气节律的钥匙,构建了层次分明的规律阐释体系,帮助读者突破五运六气的“三关”障碍。<br> 1. 解构核心概念的基础认知关 <br> 针对阴阳五行、干支甲子等基础范畴,柳少逸老师引经据典、深入浅出地梳理其内涵与关联。例如,在讲解“干支甲子”时,不仅阐释其历法意义,更揭示其与五运六气的对应关系:天干配五运、地支配六气,通过六十甲子循环形成“运气周期表”,使抽象的时间概念转化为可推演的气运动态。这种解读方式打破了传统运气理论的晦涩感,为后续学习奠定基础。<br> 2. 搭建多维模型的时空节律关<br> 书中以“四季之应”“五季之应”“六气季之应”等篇章,构建了“年—季—月—气”的多维时空框架。如春季对应厥阴风木,正月属太阳寅,此时气血流于经脉,针灸治疗当侧重经脉穴位;冬季对应太阳寒水,气血藏于骨髓,治疗需兼顾温补肾阳。这种将时间节律与空间(人体部位)结合的模型,使《内业》“大化流行”的宇宙运动具体化为“人体气血运行节律”,实现了天道规律的医学转译。<br> 3. 应对运气常变的变异分析关<br> 《五运六气三十二讲》既讲解五运平气、六气常序等“常规状态”,也深入分析太过不及、郁发胜复、升之不前等“变异情况”,并阐明其气候、物候与病候表现。例如,岁木太过时,天地间风邪偏盛,人体易出现眩晕、抽搐等肝风内动病症,治疗需以平肝息风为主;木运不及则易受金气克伐,导致肝气郁结,需兼顾疏肝与补肝。这种“常变结合”的分析,体现了对《内业》“道无定体,运无恒常”思想的深刻理解,使运气理论更具实践弹性。<br> (三)临床应用论,即治未病的实践路径<br> 与《内业》“养气合德”的实践归宿一致,《五运六气三十二讲》的最终目标是通过顺应运气节律实现“治未病”,构建了“预测—预防—治疗”的完整实践体系。<br> 1. 识流行规律,把握疫病预知<br> 《五运六气三十二讲》专设“三虚化疫”“刚柔失守化疫”等篇章,结合历史案例与现代数据,揭示疫病发生与运气失序的关联。如2003年癸未年,火运不及、太阴湿土司天,湿寒气候为非典病毒提供了滋生环境,故疫情在湿寒消退的6月自然缓解。这种预测并非玄学臆断,而是基于《内业》“气的运行失常则生变”思想的医学应用,为公共卫生防控提供了传统智慧。<br> 2. 调节生命状态,即顺时养生<br> 依据“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的原则,柳少逸老师提出针对性养生方案:春季宜夜卧早起、舒展情志以助肝气升发;冬季宜早卧晚起、避寒保暖以养肾气闭藏。这种养生方法与《内业》“饥不广思,饱不疾动”的饮食调节、“吹呴呼吸”的吐纳养气一脉相承,均强调通过顺应气的节律实现生命能量的养护。<br> 3. 优化治疗方案,不离辨证施治<br> 书中详细讲解五运病治、六气并治的规律,将运气分析融入辨证过程。如少阳相火司天时,热病多发,治疗需重用清热泻火之品;阳明燥金在泉时,燥邪伤肺,需兼顾润燥与宣肺。同时,针对运气变异导致的复杂病症,提出“方证对应”的用药指导,使《内业》“气动于中,象形于外”的象思维转化为具体的诊疗策略。<br> 三、学术价值与当代意义<br> 《五运六气三十二讲》作为当代运气学说研究的标杆性著作,既具有承前启后的学术价值,又在健康中国建设中展现出鲜明的现实意义。<br> 从学术价值来看,该书实现了三大突破:其一,厘清了运气学说的历史脉络与理论体系,通过“溯源—阐释—应用”的结构,使这一古老学说的逻辑链条清晰可见,为学界提供了系统的研究范式;其二,创造性地提出“中国象数医学”新理论及“天人相应的整体观、形神统一的生命观、太极思维的辨证观”等核心思想,丰富了中医理论体系;其三,搭建了传统与现代的沟通桥梁,其对运气节律的实证分析,为中医理论的现代化研究提供了可借鉴的路径。该书荣获中华中医药学会科学技术奖,并入选全国“悦读中医”推荐书目,充分彰显了其学术认可度。<br> 从当代意义来看,该书的价值体现在三个维度:在个体健康层面,其“顺时养生”的理念为现代人提供了应对亚健康的实用方法,如依据运气变化调节饮食、情绪与作息,呼应了《内业》“虚静养心”的身心调节智慧;在临床实践层面,其疫病预测与辨证施治方法为中医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及慢性病防治提供了新思路,2003年非典防控中的运气应用便是典型例证;在文化传承层面,该书通过通俗化解读使五运六气走出“象牙塔”,让“天人合一”“顺应自然”等传统智慧深入人心,为中医药文化的普及与自信构建提供了重要载体。<br> 总之,柳少逸《五运六气三十二讲》既是对《黄帝内经》运气学说的忠实传承,也是对《管子・内业》“气本论”哲学的医学发展。它以“气”为纽带,将天地节律与人体生命贯通,以“用”为导向,将传统智慧与现代需求结合,不仅是中医从业者的必备工具书,更是普通人理解“天人关系”、践行健康生活的重要指南。<br><div> 王永前2025.10.1</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