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彩摩洛哥之1,红色之都:马拉喀什

Stephenxie

2025年9曰4日,海湾航空GF143客机在卡萨布兰卡穆罕默德五世国际机场徐徐降落。摩洛哥Morocco,这片受到了上天眷顾的土地,一个让人牵挂的国度,风尘滚滚的撒哈拉沙漠,三毛前世的淡淡乡愁,电影里走出来的卡萨布兰卡,地中海边的童话故事……都将在接下来的行程中向我们一一展现。 由于路途遥远,12日超全程掐头去尾实际在摩洛哥境内只有9天。我们选择的这个行程,以卡萨布兰卡为起始和结尾逆时针转一圈,从喧嚣古老的皇城到寂静无垠撒哈拉沙漠,从繁华神秘的柏柏尔人市场到宁静浪漫的大西洋海滨,形成了一幅多元而迷人的画卷。 自2016年6月1日起,摩洛哥正式对中国公民实施入境免签政策, 中国公民持护照免签进入摩洛哥境内可最长停留90天。卡萨布兰卡穆罕默德五世国际机场入境大厅过道,让到访的客人瞬时进入了浓浓的阿拉伯穆斯林文化氛围之中。 轻松入境后,团队马不停蹄赶赴第一个目的地「马拉喀什Marrakech,مراكش」,225公里全程高速公路大约2.5小时,我们的座驾是中国制造45座金龙大客车,司机+领队+当地导游+19名团员,全团22人。 驶离卡萨布兰卡,沿着那条由法国人昔日铺设的N9公路,向着内陆深处进发。城市的光影渐次褪去,被道路两旁无边无际的戈壁滩所取代。大地的颜色开始呈现出一种被时间烘烤后的枯黄与赭石,广袤而粗粝。 随着车窗外连绵的戈壁逐渐被一种越来越浓烈、越来越灼目的赭红色所取代时,我们的大巴进入了这座传说中的红色皇城,从古老的城墙,到低矮的民居,再到远处清真寺的宣礼塔,无一不被这大地的本色所浸染、包裹。 纯种阿拉伯骏马拉着玲珑别致的马车在街头优雅地踱着碎步,挎着书包的孩童在鸽群飞扬的街边向大巴投来见怪不怪的一撇,更有紧裹头巾的阿拉伯妇女小心地观察路况,一幅充满人间烟火味的阿拉伯画卷在眼前徐徐展开。 马拉喀什与拉巴特、梅克内斯、非斯同为摩洛哥四大皇城之一,Marrakech是柏柏语中的「上帝的故乡」的意思。旧城区原始的红土地上搭建的砖瓦房子则是马拉喀什最本真的象征,视野所及之处几乎全是红褐色。所以又被称为「红色之城」。我们直奔马拉喀什的标志建筑,旧城的中心和制高点「库图比亚清真寺」。<br> 从马拉喀什旧城西面的杰季德门Bab Jdid走进一座美丽的12世纪法式风格「Parc Lalla Hasna」花园,穿过一条镶嵌着蓝色马赛克的喷泉角道,眼前豁然开朗。高耸的棕榈树后,库图比亚清真寺的宣礼塔静静矗立,像一位沉默的守望者。那一刻,喧嚣仿佛被隔开,只剩下轻风穿过树叶的沙沙声和远处隐约的祷告回音。 库图比亚清真寺的前身是原建于1147年穆瓦希德王朝的清真寺,后因被发现建筑未正对圣地麦加方向而被拆除,又因纪念打败西班牙人而于1195年在原址上重建,所以在今日清真寺的北侧,还保留着旧清真寺的地基遗迹。像一段被时间封存的对话。 1195年重建的清真寺由当年建造拉巴特哈桑塔的建筑师雅库布·埃勒·曼苏尔主持修造,也曾是马拉喀什书摊的聚集地,因此得名「书摊清真寺」。如今,书摊早已不见,但库图比亚清真寺已成为马拉喀什的重要标志。 高77米寺塔的造型与西班牙塞维利亚吉拉达塔La Giralda相仿,整体呈西班牙南部摩尔人的传统风格。塔尖呈金色葫芦状,塔身由石头砌筑,深黄色,分为上下两层,每面墙的装饰都不一样,有大胆而沉稳的简单几何图案、花草图纹和线条优美的阿拉伯文字;塔的每层都开有两扇花边窗户,呈拱型或月牙状,造型朴实优雅。 清真寺内部不对外开放,我们只能在广场上远观。烈日当空,皮肤能感受到那灼热的温度,仿佛这座红城本身散发出的热情与力量。几位裹着长袍的妇女匆匆走过红墙下的阴影,像一抹流动的暗色笔触,为这炽烈的画面添上一丝静谧。 塔的东墙正在修缮,也让我们目睹了其独特的时刻。据说,当年建造时在泥浆中掺入了近万袋香料,使塔身八百年来始终散发着淡淡幽香,因而获得「香塔」的美誉。如今虽已难闻其香,但那份匠心,仍透过每一块石头传递出来。 清真寺西北侧有一条专为盲人宣礼员设置的通道,我们便借此绕行一周。脚步沿着红墙缓缓移动,耳边是远处市场的喧闹,眼前是塔影与棕榈的交错。 清真寺的建筑布局垂直于麦加方向的17道柱廊,神龛处设有独特的采光槽,让光线如仪式般酒落。低处的「穆克纳斯」蜂巢雕饰是它的独创,那种立体雕刻技法后来再未重现。它像一种失传的语言,只在这座塔上,留下唯一的文本。 马拉喀什旧城Médina始建于1062年,曾三度成为王朝都城,1985年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有说,摩洛哥的国名,正是源于「马拉喀什Marrakech」的发音。无论真假,这座城市,确实在某种意义上,成了这个国家的灵魂缩影, 中午时分,我们穿行于被称为麦地那Médina的老城小巷中,红色的高墙夹出一条条狭窄的通道,石砖地面被岁月磨得光滑。阳光从头顶斜切下来,在墙上投下斑驳的影子。电线横七竖八地拉过天空,反而让这画面多了几分真实的生活气息。 巷子两旁的店铺渐渐密集起来,包包、地毯、铜器、香料,琳琅满目地挂在遮阳篷下。摊主们坐在小凳上,眼神温和地打量着过往的行人,不急着拉客,仿佛时间在这里本就该慢下来 。 有些巷道上方搭着木质格栅,阳光透过缝隙酒下,像碎金般铺在地面。行人穿梭其间,摩托车偶尔从身边驶过,扬起一阵轻风,这里没有刻意的表演,只有日复一日的市井生活,却恰恰是最动人的异域风情。 中午,我们在一家名为「Dar Essalam」的餐厅落脚,这是旅行社特意安排的希区柯克电影《擒凶记》取景餐厅。1952年开业的老店,门楣雕花精美,金色灯笼在风中轻晃。走进去,仿佛踏入一座私人宫殿,每一步都踩在历史的纹理上。 马蹄形门廊内楼梯两侧的墙壁布满蓝白相间的几何图案,水晶吊灯从高处垂下,光晕温暖。每一步台阶都像在进入更深的梦境,直到推开那扇拱门,看见阳光洒在庭院中央的喷泉上。 餐厅内部装饰华丽,瓷砖、木雕、彩绘玻璃每一处细节都诉说着摩洛哥工匠的执着。一位服务员轻轻走过,白色衬衫在光影中显得格外清晰,仿佛这里不只是吃饭的地方,更像是一场文化的沉浸。 趁着还未上菜的空档,大伙举着相机、手机四处转悠拍照,惊叹这北非巡游之初的秀色可餐。 隔壁房间中央是黑白棋盘格的地面,吊灯洒下柔和的光。圆桌旁的沙发铺着绣花桌布,靠垫堆叠得随意而温馨。从门前走过,忽然觉得,旅行最美的时刻,或许正是这瞬间的感动。 摩餐第一顿是号称摩洛哥国餐的塔吉锅,它的食材配料丰富,一般以鸡肉、牛肉、羊肉、鱼肉等荤食搭配土豆、洋葱、胡萝卜、番茄等素菜,同时佐以馕、鹰嘴豆、泡橄榄和各种香料。今天是的主菜的鸡肉,初尝摩餐的大家食之甚欢。 午餐后回到旧城主街,这里车水马龙,艳阳高照。这座城市也是摩洛哥这个国家文化与风土人情的缩影,在这里几乎可以看到各个人种。城市背后便是雄伟的大阿特拉斯山脉 Haut Atlas,北面肥沃的土地与南面撒哈拉沙漠的戈壁形成鲜明对比。 大家随导游步入巴伊亚宫院墙,喧嚣的市声仿佛被一道无形的绿色门扉隔绝在外,骤然降临的清静里,时光的流速也仿佛变得粘稠。 巴伊亚宫Bahia Palace始建于19世纪后半叶,最初的建筑是由西·穆萨Si Moussa委托建造的,他在1859年至1873年期间担任苏丹穆莱·哈桑Moulay Hassan属下权倾朝野的大维齐尔(相当于宰相)。他的儿子博·艾哈迈德Bou Ahmed追随他的脚步,担任穆莱·哈桑的侍从。 棕榈树下的马赛克瓷砖小道,引导游客们进入被称为「Riad」的庭院,Riad是摩洛哥最传统的民居,是有中心花园的「回」字型的庭院建筑。只见四周的房间都有漂亮的彩绘木天花板和精细的灰泥雕刻。其中的一个通向大庭院,庭院地板用白色大理石铺成,这些大理石都来自遥远的梅克内斯。 庭院中充满了柑橘的清香,在炎热干旱的北非马拉喀什,花园里种植了如此之多的树木花草,可见其奢华程度非同一般。 1894年哈桑去世后,身为宰相的布·艾哈迈德秘不发丧,扶持14岁的阿齐兹王子上苏丹王位,自己做摄政王,掌控着摩洛哥苏丹王朝。他在任的六年里扩建了他父亲原来的宫殿,最终将巴伊亚宫变成了这个国家最耀眼的豪宅。 博·艾哈迈德有4个妻子、24个妃子,他雇佣了来自北非和安达卢西亚的工匠来建造巴伊亚宫,在父亲已建宅院的基础之上继续扩展宫殿,以便安排众多的妻妾和孩子居住。 按穆斯林的教规为公平起见,4位妻子各住一间,房间大小及其内部装饰都保持一致;24个小妾则两人住一间,也是一样大小。 考虑到做祈祷、会客、办公、学习、饮食和沐浴等活动之需,最终建成了这座拥有150间房的大宅院,有「Riad」住宅、花园、院落、书舍、土耳其浴室、小清真寺、餐厅等设施,是一个占地8000平方米的奢华私人宫殿,仅次于苏丹皇宫。 这座荣誉庭院Cour d'honneur颇似西班牙格拉纳达的阿尔罕布拉宫,但只有一层,没有欧式的几层高楼,四周有80个房间,24位小妾都居住于此。两端各有一个雅致的小喷水池,中间则是一个大型喷水池,地面是精致的拼接而成的摩洛哥「Zellige」马赛克瓷砖。 荣誉庭院旁的雕花格窗富有阿拉伯特色。 整个建筑群占地8公顷,这是一个建筑和艺术的杰作,一圈的屋子围绕着中心天井的喷水池,房屋的天顶、门廊、门、窗户都被装饰得美轮美奂。 从摩洛哥的非斯和西班牙的安达卢西亚召集了工匠,北非各地运来建筑材料,阿特拉斯山运来雪松,在意大利买来大理石,由当时摩洛哥著名的建筑师穆罕默德·本·马基担任总工程师,几千名工匠历时七年时间,才建好了巴伊亚宫。 它没有采用欧洲宫殿那种咄咄逼人的轴线对称与几何规整,而是如同藤蔓般自由生长,完美诠释了伊斯兰建筑的精髓:内向性、私密性与对天堂的隐喻性追求。 博·艾哈迈德去世后,苏丹Abd al-Aziz夺回政权,下令洗劫了巴伊亚宫,房间里所有可移动的物品全部丢失或毁灭,只有搬不走的艺术才保留至今。 它们就在巴伊亚宫的屋顶、窗户和门这些地方。雪松木拼接、彩绘的天花板,辅以细致的摩洛哥石膏浮雕;窗户上的彩色金属格栅,五彩斑斓的玻璃;木门上的彩绘,周围的马赛克瓷砖。巧妙的设计,将各种绘画、雕刻以及各种手工艺融合在方寸之地,这些地方都是巴伊亚宫的艺术精华所在。 在1912年至1955年的法国殖民期间,它被选为法国常驻将军的住所。现在,巴伊亚宫归属为摩洛哥王室财产,进行了全面维修后每天8:00-17:00对外开放。<br> 大庭院的另一边是大里亚德,是西·穆萨原来宫殿的一部分。这是一个种满植物的迷人花园,有芬芳的橘子树、香蕉树和茉莉花树,周围的房间都有精美的马赛克和雕刻的雪松天花板。这个庭院与后宫相连,也与博·艾哈迈德妻子们的私人公寓相连。 整座宫殿透着浓郁的阿拉伯风情,不仅展示了王公贵族的奢侈和华贵,同时也集中展现了摩洛哥古代的建筑水平和艺术水准。 烈日如熔金般倾泻,将红城炙烤得空气微颤。而深巷的小景致却别有一番天地在人间。 德吉玛广场是马拉喀什最大的招牌,阿拉伯文Djemaa el Fna意思是「展示头颅的地方」,确实,古时候这里就是处决刑犯的地方。现在被称为「不眠广场」,是全球唯一还在使用的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的广场。这是一片巨大的空地,连接着老城各个方向的街巷,把所有的热闹都聚集在一个点上。 沿广场外围的一圈是一些法式餐厅和小商铺。我们到达的时候是下午15点,太阳发射着刺眼的光芒。广场上小贩的叫卖声、耍蛇人的笛声、游客的惊叹声、果汁摊的榨汁声,各种声响混织成一片嗡嗡不绝的市井交响,大概这就是《一千零一夜》的场景吧。 我们被导游告诫,千万不能对着这些艺人们拍照,一旦你被对方认定是在给他们拍照,即便删掉照片也是要付费的!出于猎奇,也为了这篇游记,只能假意自拍,于是就有了这些街景照片。<br> 那条眼镜蛇,看上去真的是在闻歌起舞。这位身着民族服装云游四方的耍蛇人,每当他吹起悠扬而又显神秘的笛声时,一条条色彩斑斓的眼镜蛇便会昂起「恐怖」的脑袋,随着乐曲翩翩起舞,让人叹为观止。 相比而言,这几位售卖水果的摊主则来得和蔼可亲多了。 除了新鲜水果,德吉玛广场上售卖的东西品质非常一般,真的下手买就别考虑了。走在广场上,总会有各类小贩拦住你,不是叫你买东西,就是叫你花钱拍照。个人感觉只是凑热闹瞧瞧,真的爱不起来。 烈日炙烤下总算涯过了德吉玛广场自由活动的1小时,下一档节目就在广场一角体验老城马车巡游,四人一车,前后对坐,用LOCAL的方式送我们到马拉喀什新城的马洛雷勒花园。 乍一坐上中世纪的马车,马屁股后的集粪袋发出的异味几乎将我熏倒,好在不久踢踢踏踏走起来后,游走的兴奋和徐徐的轻风带走了这片刻的不适。 从老城穿越多卡拉门Bab Doukkala一路走向被称为Gueliz的新城区,有种跨越时光的恍惚,仿佛游走在另一个时空。此刻正是黄昏时间,夕阳的光线与路边的红房子交织成了金橙色,反射出妖娆的光芒,微风徐徐,将德吉玛广场集聚的热感轻轻送走。 古城墙上这些小洞有何用途呢?起先认为有鸟雀在里面筑巢,或者是修筑城墙时搭设架梯留下的孔眼。正确答案是由于北非地区光照强烈,早晚温差大,工匠们为防止热胀冷缩造成夯土城墙开裂想出的妙招。 新城区一条幽静的小径内,时尚粉来马拉喀什必去「马若雷勒花园Jardin Majorelle」,亦称「马约尔花园」。这里是 YSL 创办人伊芙·圣罗兰Yves Saint-Laurent在摩洛哥的家,如今是知名的网红打卡景点,园区独特的马若雷勒蓝色,是时尚爱好者和艺术品味家的必访之地。 早先马若雷勒花园可以现场买票的,但 2023 年起,只能在线购票,成年游客170迪拉姆。而我们团队入场也没有折扣且必须事先预约,迟到作废。这是扫码入园后的导览图。 走进马若雷勒花园,第一眼看到的是一个伊斯兰风格的喷水池,喷水池后面是一大片竹林,怎样也想象不到远在非洲的摩洛哥, 也能把亚洲的植物种植得这么茂密。 入园后只能单向行进不能回头,花园并不很大,如果意犹未尽,可以重新再走一圈。 入口附近的这处Water kiosk邻水亭成为来访游客的热点,排队拍照留念的欧洲客人络绎不绝。 1923年,法国画家雅克·马若雷勒Jacques Majorelle买下这块地,从1931年开始打造自己的别墅,耗费 40年的时间打造出这个花园,一个有着迷宫般的多层次小径和色彩缤纷的建筑,结合了装饰艺术和摩尔风情的异国风情的花园。 马若雷勒非常喜欢异国植物学,整个花园不仅是他的避风港,更是他的「植物实验室」。 走在里头,可以看到各式巨大的仙人掌、棕榈树,甚至还有很多稀有的植物,都是来自世界各地。 马若雷勒花园就是这位艺术家立体版的「印象派画作」,各种植物的生长位置、建筑都是他画作的一部分。 如今马若雷勒花园最红的蓝色,就是他以摩洛哥钴蓝色的瓷砖、柏柏尔人的蓝色包头巾斗篷等为灵感来源,并仿造青金石Lapis lazuli的颜色调配出了如此鲜艳的蓝色,并申请专利,名为「马若雷勒蓝Majorelle blue」。 墙角的一把椅子,旁边的一盆绿植,把花园点缀得诗情画意。 为了支付修缮、维持宅邸的开销,马若雷勒花园于1947年正式对公众开放。不料马若雷勒却在1955年遭遇车祸,并于1962年伤重病逝。他死后马若雷勒花园继续对外开放,但因年久失修,花园逐渐失去了惜日的光彩。 1966年,圣罗兰和他的同性伴侣皮埃尔·贝尔杰Pierre Berge到马拉喀什渡假,对马若雷勒花园一见钟情,几乎每天都来逛。 1980年,当得知花园即将被卖掉改建为饭店,他们就买下马若雷勒花园进行修复,原有的别墅也变成了他们的新家,取名「Villa Oasis」。经过精心打理,这座花园又风光重现。 他们还把原来马约尔曾经装饰过的周边都圈了进来,对花园的居住部分加以保留,作为伊芙·圣·罗兰的私人空间。而原来雅克·马约尔的工作室,则被改为一个微型的伊斯兰文化博物馆。<br> 博物馆主要展览圣罗兰和贝尔杰个人的摩洛哥柏柏尔藏品。 1936年出生于阿尔及利亚的伊芙·圣罗兰一生充满了传奇色彩,幼年时便酷爱戏剧,后来又对舞台布景设计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同时在素描及绘画上有极高的天分。 19岁时,圣罗兰一举夺得了当时备受瞩目的时尚设计大赛晚装设计大奖,被Christian Dior赏识进入其工作室参与设计工作。<br>在Dior去世后,圣罗兰临危受命担任Dior设计总监,成为品牌的掌舵人。<br> 他对马若雷勒花园的喜爱可以用痴迷来形容。买下马若雷勒花园后的30年时间里,每到春夏时节,圣罗兰和他的伴侣贝尔杰<br>都会在这里度过无数个浪漫的日日夜夜。 患在忧郁症的圣罗兰,只要来到马若雷勒花园就能心情平静,正如这位时尚王子生前所说「多年来,马若雷勒花园为我提供了无尽的灵感源泉,我经常梦想着它独特的颜色」。 这里不仅是他们的伊甸园,还是圣罗兰设计的重要灵感之源。著名的YSL 18号Bleu Majorelle 蓝色甲油,其色彩就是来自马约尔蓝的灵感。 圣罗兰对马若雷勒花园真的是爱到骨子里。在他2008年去世后,他的伴侣皮埃尔·贝尔杰将马若雷勒花园捐赠给皮埃尔·贝尔杰-伊夫·圣罗兰基金会,并按圣罗兰的遗愿,把骨灰撒在了邻近马若雷勒花园的别墅「Villa Oasis」玫瑰园里。 马若雷勒花园东侧中部里头有一根纪念柱,用来哀悼这位伟大的时尚大师。贝尔杰在他的墓前表示:虽然我们再也无法在钟爱的艺术品前分享情感,但我知道,终有一天我们会重逢在马拉喀什的棕榈林中!<br> 马拉喀什素以红色之都享誉世上,但马约尔花园却偏以蓝为魂魄。 马若雷勒花园深处这幢经典摩尔风格的蓝色小楼,曾经是马若雷勒的工作室,如今改为皮埃尔·贝尔杰柏柏尔艺术博物馆Pierre Bergé Museum of Berber Arts,整幢建筑有着显眼的蓝色,连花坛和水池都被镶嵌了一色的马约尔蓝。<br> 其实从我们踏入花园那一刻,那蓝便猝不及防地撞入眼帘。墙壁尽染着一种难以言喻的蓝,浓烈而纯粹,灼灼逼人,这便是举世闻名的「马约尔蓝」。 这种蓝,仿佛被北非烈日熔炼过,又经沙漠长风千锤百炼,终淬炼得如此深邃而沉静。 它蓝得如深夜的海洋,又如剔透的宝石,又似浓得化不开的颜料,覆在墙壁上,也覆在人心上。 专卖店的左手边是一个小展厅名为Yves Saint Laurent’s<br>Love Gallery,里面展出的是伊芙·圣罗兰的LOVE主题绘画和手稿布置。 曾经主人的别墅,墙壁沿袭着那一抹钴蓝,却有明黄色的窗子点缀其间,这扇非常出名的网红窗,吸引了无数到访者在它的跟前驻足。 走出马若雷勒花园,今天在马拉喀什的游程也就告一段落了,团队全体在花园外喝一杯摩洛哥NOSNOS咖啡,细品漫游那一抹诱人的YSL蓝。 在对这艺术的小天地流连忘返之际,感觉到一点很有意思:作为禁止同性恋的伊斯兰国家,摩洛哥却可以包容圣罗兰在这里与他的同性伴侣过着神仙般的日子,连身后的骨灰都埋葬于此,可见摩洛哥是一个世俗的、开放的穆斯林国家。 多彩摩洛哥之行,我们在马拉喀什新城区的四星级纳西姆酒店Nassim Hôtel连住两晚。 酒店位于穆罕穆德五世大道中段,距离马若雷勒花园的直线距离仅1.2公里,正门高挂摩洛哥王国的国旗。 酒店大堂的布置虽然非常简约,却铺设有此地特有的大理石地板。 我们的客房在4楼,设施设备相当简单,略显陈旧,然而里里外外打扫得非常干净。 洗手间地面墙壁都是大理石铺设,比较特别的是安装了穆斯林教徒特需的净手盆。 这是我们房间的窗景,抬眼就是红色皇城一贯的本色视野,窗下是酒店引以为傲的户外酒吧和小泳池。 每天清晨,酒店门童都会在大门口的路边投喂鸽子,届时好一番热烈奔放的气息。 我们连续两天的早、晚餐都在酒店F1.5层的Le Doyen餐厅解决。 自助晚餐是摩洛哥特色餐食,谈不上有多美味,吃饱喝足没有问题。 早餐这为典型的欧陆式自助餐,是我比较喜欢的款式。 从纳西姆酒店步行300米,有一家新开不久的Carre Eden购物中心,地下一层的家乐福大卖场可以满足我们补充饮用水和零食的所有需要。黄昏时分,街边的咖啡馆生意兴隆。 无论是商店的规模还是营业推广的水平,马拉喀什新城区都不愧为这个非洲国家数一数二的现代化大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