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河市瑷珲历史陈列馆位于黑龙江省黑河市爱辉区瑷珲镇萨布素街,1974年设立,1975年10月正式开放,是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国家一级博物馆,全国唯一以中俄东部领土演变历史为陈列主题的专题性遗址博物馆 。陈列涵盖黑龙江流域民族发展、《尼布楚条约》《瑷珲条约》签订等历史事件,展出一级文物鄂伦春萨满服、俄军屠杀照片等实物。 瑷珲历史陈列馆坐落于清代第一任黑龙江将军衙门驻地、1858年中俄《瑷珲条约》签订地——瑷珲新城遗址内,该遗址现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陈列馆上午九点开门,等待参观的人比较多。大门一开,大家有序进入。 1683年,清康熙皇帝谕令修筑瑷珲城。同年,任命萨布素为第一任黑龙江将军,驻瑷珲。1685年,将军衙门由江东瑷珲迁往江西瑷珲,即今瑷珲。瑷珲,一度发展成为清代黑龙江沿岸最大的政治、军事、经济、文化中心城市。<br> 1642年,清太宗皇太极宣布已征服了贝加尔湖以东、鄂霍次克海以西地区。1643年,俄国人第一次侵入中国黑龙江流域。 1689年,中俄《尼布楚条约》规定外兴安岭至海以南土地为中国所有。1858年中俄《瑷珲条约》、1860年《中俄北京条约》将黑龙江以北、乌苏里江以东至海的土地,包括库页岛,划归俄国。黑龙江由原来的中国内河,成为界河。<br> 瑷珲,见证并经历了中俄之间过去的历史……让我们一起通过参观回望历史。 <b>从遥远的古代起,源远流长、支流众多的黑龙江就哺育着自己的优秀儿女——中国历代北方诸多民族。</b><div><b>他们在美丽富饶的黑龙江流域广袤土地上,世代劳动、生息、繁衍,与血脉相连的中原各族一起,共同创造了中华民族灿烂的文化和辉煌的历史。</b></div> 中国历代政府对黑龙江流域的管辖:从唐朝开始,中国政府加强了对黑龙江流域的管辖。唐设室韦都督府、黑水州都督府和渤海都督府,辽设东京道,金设上京路,元设辽阳行省,明设奴儿干都司,清设黑龙江将军和吉林将军,管理黑龙江流域。 辽朝 金朝 元朝 明朝 清朝 <b>从十七世纪40年代始,清政府统治下的蒙古、鄂温克、达斡尔、鄂伦春、满、赫哲、费雅喀等黑龙江流域各原住民族,遭到了俄国哥萨克的严重侵扰。为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清政府被迫进行了雅克萨自卫反击战。通过外交谈判,中俄两国签订了《尼布楚条约》。</b> 1643年,以波雅科夫和哈巴罗夫等为首的俄国哥萨克武装陆续侵入中国黑龙江流域,给当地各族人民带来了巨大的灾难。清政府意识到俄国侵略的严重性后,便多次派出军队和当地各族一起,驱逐外敌,捍卫疆土。 据《历史文献补编》记载:瓦西里.波雅科夫在为君主效命期间……军役人员吃了许多已死的异族人和饿死的军役人员,共吃了约50人。<br> 当瓦西里带领其余军役人员沿结雅河航行时,当地异族人不许他们靠岸,并且称他们为极可恶的吃人恶魔。 不速之客带来的劫难 中俄雅克萨战争:从雅库茨克入侵黑龙江的哥萨克虽被肃清,以叶尼塞斯克为基地的俄国军队却在不断东侵,尽管遭到清属蒙古、索伦、通古斯各部的抗击,他们还是相继占有了贝加尔湖以东地区,强筑尼布楚城,重占雅克萨,继续东侵黑龙江。 清政府在多年交涉无效的情况下,不得不以武力捍卫自己的主权和领土完整。 康熙皇帝上谕:"调乌喇、宁古塔兵一千五百,并置造船舰,发红衣炮、鸟枪,及演习之人,于黑龙江、呼马二处,建立木城,与之对垒,相机举行。"--《清圣祖实录》106卷 中俄尼布楚谈判和《尼布楚条约》:清政府经过多年交涉,特别是通过两次雅克萨战争,使得俄国政府终于同意通过谈判解决边界争端。1689年9月,两国全权代表在尼布楚签订了中俄历史上第一个边界条约,从法律上明确了外兴安岭以南、东至海土地归中国所有。 《尼布楚条约》:<br>将由北流入黑龙江之绰尔纳,即乌鲁木河附近之格尔半齐河为界,沿此河源之石大兴安岭至海:凡岭阳流入黑龙江之河溪尽属中国;其岭阴河溪悉属俄罗斯。惟乌第河以南、兴安岭以北中间所有地方河溪暂行存放,俟各自回国察明后,或遣使,或行文,再行定议。 <div>将流入黑龙江之额尔古纳河为界:南岸属中国,北岸属俄。其南岸墨里勒克河口现有俄罗斯庐舎,著徒千北岸。<br>雅克萨地方俄罗斯所筑城垣,尽行拆毁,居民诸物添行撤回察罕汗处。</div> 尼布楚条约签订现场 <b>《尼布楚条约》签订后,清政府采取多种有力措施,加强了对外兴安岭以南、黑龙江以北和乌苏里江以东大片领土的管理。在约一个半世纪的和平环境里,黑龙江流域的社会经济得到稳定发展,瑷珲发展成为黑龙江中上游地区的中心城市。</b> 《尼布楚条约》签订后,清政府采取筑城置官、勘界立碑、设卡巡边、牲丁披甲、编户征税等措施,加强了对外兴安岭以南、黑龙江以北和乌苏里江以东领土的管辖。 1683年,清朝康熙皇帝谕令修筑瑷珲城。雅克萨战争中,瑷珲成为清军的前线基地和指挥部。驻瑷珲的黑龙江将军和副都统,担负起了镇守外兴安岭以南、黑龙江中上游两岸国土的重责。瑷珲成为黑龙江中上游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b>十九世纪下半叶,清朝已由盛至衰、内外交困,面对强邻俄国对黑龙江流域的又一次入侵,再也无力自卫和反抗。1858年和1860年,清政府被迫与俄国先后签订了《瑷珲条约》和《中俄北京条约》。两个条约使中国丧失了100余万平方公里的土地。</b> 《尼布楚条约》的签订并没有使俄国放弃对黑龙江的图谋,其后的历代沙皇都曾试图再次侵占黑龙江。至尼古拉一世时,穆拉维约夫被任命为东西伯利亚总督,加速了对黑龙江的武装占领。 俄国武装船队侵入中国内河黑龙江。 中俄《瑷珲条约》签订场景<br>中俄《瑷珲条约》又称《瑷珲城和约》,签订于1858年5月28日,有满、蒙、俄三种文本。将外兴安岭以南,黑龙江以北六十余万平方公里的中国领土,划归俄国。 俄国武力逼签《瑷珲条约》<br>1858年5月28日,俄国东西伯利亚总督穆拉维约夫武力胁迫清朝黑龙江将军奕山签订《瑷珲条约》,强占中国黑龙江以北60余万平方公里的土地,并将乌苏里江以东至海约40万平方公里土地定为中俄"共管"。 当沙俄咄咄逼人地攫取中国领土的时候,清廷为镇压以太平天国为主的全国农民起义,竞置东北边境紧张局势于不顾,将东北的八旗兵调往南方,造成东北边防的空虚。 <b>1858年5月28日,中俄《環珲条约》</b>:<div>黑龙江、松花江左岸,由额尔古纳河至松花江海口,作为俄罗斯国所属之地;右岸顺江流至鸟苏里河,作为大清国所属之地。由鸟苏里河往彼至海所有之地,此地如同接達两国交界明定之间地方,作为大清国、俄罗斯国共管之地。<div><br><div><b>1858年6月13日,《中俄天津条约》</b>:</div><div>中国与俄国将从前未经定明边界,由两国派出信任大员秉公查勘,务将边界清理补入此次和约之内。边界既定之后,登入地册,绘为地圏,立定凭据,俾两国永无此疆彼界之争。--《中俄天津条约》第九条</div><div><br></div><div><b>1860年11月14日,《中俄北京条约》:</b></div><div>遵照是年伊云月初一日(即五月初三日)在天津地方所立和约之第九条,此后两国东界,定为由什勒喀、额尔古纳两河会处,即顺黑龙江下流至该江、乌苏里河会处,其北边地属俄罗斯国;其南边地至鸟苏里河口,所有地方属中国。自乌苏里河口而南,上至兴凯湖,两国以乌苏里及松阿察二河作为交界。其二河东之地,属俄罗斯国;二河西属中国。自松阿察河·之<br>源,两国交界逾兴凯湖直至白棱河,自白棱河口顺山岭至湖布圏河口,再由湖布圏河口顺珲春河及海中间之岭至国们口,其东皆属俄罗斯国;其西皆属中国。上所言者,乃空旷之地。遇有中国人住之处及中国人所占渔猎之地,俄国均不得占,仍准中国人照常渔猎。<br></div></div></div> 《瑷珲条约》、《北京条约》规定中俄东部边界示意图。 1858年《瑷珲条约》规定,江东六十四屯地区中国人有永久居住权,中国政府有永久管辖权。<div>1860年《中俄北京条约》承认《瑷珲条约》,并将乌苏里江以东约40余万平方公里"共管"土地划归俄国。</div> <b>对黑龙江以北、乌苏里江东至海土地的占有并没有满足俄国对中国的贪欲。他们在黑龙江左岸刚刚站稳脚跟,便开始越界掠夺我国漠河等地的黄金资源,蚕食我江东六十四屯土地。1900年又制造了震惊世界的"黑龙江上的悲剧",攻占了我国东北。</b> 俄国移民黑龙江左岸之初,物资匮乏,为生存需要,必须与中国居民贸易。因此,将通商条款强行写入《瑷珲条约》。黑龙江两岸大黑河屯与海兰泡之间的贸易在此背景下开展起来。海兰泡逐渐集居了大批华人,从事贸易,出卖劳务。 《瑷珲条约》签订后不久,俄国便开始越界掠夺黑龙江中上游地区我国一侧的黄金资源。规模之大竟至于在我国漠河地方建立起了所谓的"热尔图加共和国"。清政府驱逐盗采者后,派李金镛重办漠河金矿,以兴利实边。 江东六十四屯分布在精奇里江口以下,至霍尔莫勒津屯之间,是黑龙江左岸最富庶的地区。这里很早就形成了中国人的村落,俄国逼签《瑷珲条约》时不得不对这一地区做出特殊规定——仍归中国管理。但俄国最终还是要吞食这块土地。 瑷珲对岸江左居住旗屯六十四村,面积南北一百五十里许,东西八十里许,计旗丁二千一百五十四户。土地膏腴,人民勤农为务,年产诸粮,富甲全省。家户居舍宽大,宅院整洁,蓄粮盈仓,豢牲皆群。 "庚子俄难",瑷珲被毁。<br>1899年秋,中国爆发了义和团反帝爱国运动。1900年俄国在参加八国联军进攻京津、镇压义和团的同时,又以保护中东铁路为名,单独出兵我国东北。制造了举世震惊的"海兰泡大屠杀"和"江东六十四屯惨案",并将古城瑷珲夷为废墟。 1900年8月4日,万余俄军进攻瑷珲。炮击过后,古城房倒屋塌,俄军涌入了城中烧杀抢掠。 <b>收复失地,重建瑷珲。<br>1902年,中俄两国《交收东三省条约》签订后,黑龙江将军、瑷珲副都统据约与俄国阿穆尔当局进行了多次艰难交涉,要求撤兵、还地。1907年俄国军队撤回,瑷珲得以收复并重建。</b> 参观结束,感慨万千。历史不能忘记,不忘历史不是要记住仇恨,而是为了更好地把握今天,开辟未来。软弱被人欺,落后要挨打,雄厚的国力、巩固的国防、强大的军队,是捍卫国家主权尊严、领土完整、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的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