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年那个骑自行车上学的女孩

枕着山坡看云

<p class="ql-block">昨天初中同学的孩子结婚,我们几个初中同学聚在一起。开席前,几位女同学互相欣赏初中的毕业照。我都不知道有这么回事,也记不得当时为什么没有参加毕业照像,大概是因为贫穷。这个照片勾起了我对45年前的回忆。</p><p class="ql-block">那时是小学设初中部,小学五年制,小学毕业,初中三年制,六年级就进入初中,初中六、七年级在小学读,八年级就要到公社所在地读。八年级我读了两年,第一年高中没考上,我又复读一年才考上高中。</p><p class="ql-block">给我印象深刻的有两位同学,一位是初中的同桌是数学老师的孩子,高个子,学习非常认真刻苦,虽然是数学老师的孩子,但他从来不问他爸数学题。都是自己钻研,自己思考。他有个专门做数学的本子,厚厚的。他的学习方法,就教会了我后来怎样学习!</p><p class="ql-block">印象第二深刻的就是那位骑自行车上学和我同路的女孩。她是我们南面村子的,我们放学我到家了,她还要继续骑行一点五公里才到家。</p><p class="ql-block">初中第一个八年级大家都走着,几乎很少有骑自行车上学的,有自行车的学生少之又少。她就是一位。记得她那时梳着两个马尾刷,穿的很干净也很漂亮,一双水汪汪的眼睛透着少女的清纯。她骑着一辆暂新的飞鸽牌自行车。似乎把套和大梁上还有些装饰,记不太准了。每天她上学都从我们家门前过,我们这伙走着的都暗暗的羡慕。第一年她给我留下的印象的不怎么深刻。第二年复读,印象才深刻起来。</p><p class="ql-block">到第二年复读,原来那些走着的,几乎就没有几个了。仍然坚持走着上学的我是其中的一个。</p><p class="ql-block">从我家算起,那条乡路四公里。她骑自行车要走近六公里。她在我家南面。路都是土路。公路两边长满了齐整的白杨树。刮风尘土飞扬,下雨天通往学校的那段路泥泞难走,人得扛着车子走。</p><p class="ql-block">每当太阳升起,我就得早早的装好书包往学校赶。我们几乎每天上学放学都擦肩而过。那时几乎没怎说过话,那时男女同学几乎都不说话。开始放学的时候,一同走着的还有一些同学,等走到两三公里几乎就没人了。每天上学放学我们都擦肩而过。我记得有一天早晨上学,她骑车子路过我身边,轻轻的喏喏的和我说了一句“走到这儿了。”我很惊讶,那么漂亮的女孩子和我说话了,我很慌张,也很紧张,慌慌的回了一个“嗯”字,算是对她的回复。一个女孩子,主动和一个小男生说话,我不知道那天她攢了多大的劲儿,内心里下了多大勇气。</p><p class="ql-block">在以后的日子里,我们彼此相遇,他都有一句暖暖的问侯“到这儿了。”我还是依旧回一句简短的“嗯”。在那个寒冷的冬季上学放学的土路上,我觉得有个女同学一个很漂亮的女同学在注意我,她的每一次擦肩而过的问候都让我感到有力量。我羡慕她,但我从没有丝毫的嫉妒。我那时总是想,我得努力学习,将来得自己买一辆像她骑的飞鸽自行车。</p><p class="ql-block">她在课堂里的印象也有一些,不是很多。第一个八年记得她和老高(一个女同学)同桌,俩人上课好唠嗑,中午饭她们都是打开饭盒吃饭,我那时也是很羡慕的。“看人家,用饭盒装饭”!。那时我母亲就用一方简单的手帕给我包两个饼子。还记得她好笑,一说话总是先笑,很阳光很天真那种笑。说话很文静,不骂人。有的女孩子说话跑粗,好骂人,她不,很有教养。后来我才知道,那个每天上学放学和我擦肩而过的女孩子,她爸爸是县里银行的领导。一个人的修养,教养,都是来自家庭。</p><p class="ql-block">再后来,我上高中,读大学,忙于学业,也就没了她的音信。再后来,我参加工作,在同学的交往中,又有了她的消息,初中毕业,她考上了信用社的信贷员(还是会计?)在靠近城里的一家信用社工作,后来又嫁给了一个退伍军人,再后来她调到县农行(也可能是信用社,记不太准),有个女儿,大学毕业在一所中学做体育老师,她姑娘嫁给了一位服现役的军官。前两年得了个外孙,现在和所有六零后一样,看孙子带孩子顾家养家。</p><p class="ql-block">每每得到她的音信,我都很静默的关注。别误会,我不是暗恋,我没那个资格和成本。我只是回忆那个初中骑自行车上学的女同学,她那时每天上学放学和我擦肩而过,一句喏喏而又略带羞涩的问候,温暖到了一个贫寒少年给了我勇气在人生路上努力奔跑,让我在那条孤寂苦涩的求学路上坚持走下来了!从此走出了别一样的人生。</p><p class="ql-block">昨天聚会上,我见她仍然还是昔日那个读初中骑自行车上学的精神头。面上没有褶皱,皮肤保养的很嫩滑,衣着大方得体,光鲜亮丽,一副富贵端庄的富家太太形象,她男人把她养的很精神,眼睛依然很有光,生活很优渥,很满足那种感觉。有话但话不多,但很能抓到话题的眼。在场合内,总有一股子气场喷张。</p><p class="ql-block">同样的同学,有的就很沧桑了。大概是2008年《读者》杂志上有篇文章《我奋斗了十八年,才和你坐在一起喝杯咖啡》,记录了两个同学不同的人生轨迹。一个是上海本地人,一个是外省人,俩人同在上海读大学,外省的同学奋斗了十八年,终于在上海买了房有了上海户口。有的人,奋斗了一辈子,你都不能和她一起喝咖啡。有些东西是骨子里的。这些是任何外界的因素都无法改变的,譬如气质,譬如教养,譬如修养,譬如优雅……</p><p class="ql-block">这些年,历经的人事也不少。但涉世不深,也不太懂社会。倒是读了一些书,但总也洗不掉骨子里的一些世俗。有些东西,真的,是父母给的,譬如气质,教养、修养、优雅……</p><p class="ql-block">那年那个骑自行车上学和我擦肩而过的的女孩,那条漫漫土路,她的喏喏而带有羞涩的问候迄今仍就叠加在我的记忆中,砥砺我余生不敢懈怠。作家张贤亮说:“培养一个贵族需要三代人的努力”(后来我查一下,这句话最初是拿破仑说的),为了传承,为了下一代,我辈仍需努力!</p> <p class="ql-block"><i style="color:rgb(255, 138, 0);"><u>文中当年那个女孩,现在依旧风采靓丽。</u></i></p> <p class="ql-block"><i style="color:rgb(255, 138, 0);"><u>左数第二位,我的初中同学,文中那个骑自行车上学的少女。</u></i></p> <p class="ql-block"><i style="color:rgb(255, 138, 0);"><u>照片后数第二排最右边那个就是文中那个女孩。</u></i></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