庆祝十一

舍予

<p class="ql-block">书房里的餐厅,这块木质招牌挂在砖墙上已有好些年头了,字迹依旧清晰,像是固执地守着某种旧日仪式。每年十一,我总习惯在这里摆上一桌简单的家宴——不为排场,只为那份静谧中的团圆感。窗外秋风轻拂,屋内灯光温润,书架上的旧书与桌上的碗筷共处一室,仿佛知识与烟火气本就该如此交融。</p> <p class="ql-block">机器人推着餐盘在走廊上缓缓前行,白色碗盖下藏着刚煮好的汤,黄色的墙壁映着它柔和的光晕。这已是第几个国庆了?它从最初的笨拙到如今的娴熟,像极了我们与节日之间慢慢磨合的关系——不再喧嚣,却更懂陪伴的意义。它停在书房门口,轻轻放下托盘,仿佛也知道,今天这顿饭,值得被安静对待。</p> <p class="ql-block">浅绿碟子里的那道小菜,是每年十一必有的开胃凉碟。白肉片薄如蝉翼,腌萝卜清脆爽口,深色酱汁是母亲秘制的老卤,蘸一点,舌尖便泛起熟悉的乡愁。银勺轻碰瓷碟,声音清脆,像是为这个节日敲响的第一声钟。一家人还未到齐,但味道已经先一步唤醒了记忆。</p> <p class="ql-block">主菜上桌时,总在盘心淋一圈酱汁,像画家落笔前的最后一道勾勒。那道菜摆在木桌中央,灯光下泛着微光,香气悄然蔓延。我不爱拍照发朋友圈,但总会多看两眼——这顿饭,不是为了炫耀,而是为了记住:在这一年又一年的更迭里,还有这样一顿饭,能让人放下手机,静静咀嚼时光。</p> <p class="ql-block">大碗里的咖喱汤冒着热气,金黄浓稠,鸡肉与土豆炖得软烂,丸子吸饱了汤汁,咬一口便在嘴里化开。旁边的小碟盛着酸萝卜,杯子倒满了温茶。窗外夜色渐深,屋内笑声渐起。这顿饭没有山珍海味,却比任何宴席都更贴近“庆祝”的本意——不是炫耀拥有,而是感恩仍在。</p> <p class="ql-block">机器人又出动了,这次托着火锅,红汤翻滚,热气蒸腾。木质地板映着暖光,砖墙仿佛也因这热闹而活了过来。它稳稳地穿过走廊,像一位沉默的侍者,参与着这场一年一度的仪式。火锅咕嘟作响,像是在替我们说着“团圆”二字——不必大声,却字字滚烫。</p> <p class="ql-block">又是一盘凉菜,同样的淡绿瓷盘,同样的翠嫩蔬菜,核桃仁依旧点缀其上。有人笑说:“怎么年年都吃这个?”我却觉得,有些味道,本就不该变。就像十一的意义,不是追逐新奇,而是在重复中确认归属——我们年复一年回到这张桌前,不是为了吃一顿饭,而是为了确认:我们还在,家还在,味道还在。</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