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时间</b>:2024.12.24</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地点</b>:洛阳市老城区定鼎南路</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简介</b>:周公庙是纪念天下第一圣人——“元圣”周公姬旦的祠庙。坐北面南,现存一组古建筑。依中轴线自前到后依次为定鼎堂、礼乐堂、先祖堂,是洛阳市保存下来的明、清建筑群之一,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其西围墙更是众所周知的“网红墙”。墙外是著名的隋唐应天门遗址区。1989年9月在洛阳周公庙的基础上建立洛阳都城博物馆,2006年被评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8年1月正式更名为洛阳周公庙博物馆, 是一座弘扬周公文化、展示周公史迹的专题性博物馆。 </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印象</b>:面积很小,历史很老。</p> <p class="ql-block">周公庙始建于(618年)隋唐都城洛阳城内,为隋将王世充首创。唐太宗贞观和唐玄宗开元年间予于重修,明嘉靖四年(1525年)在旧址重建,万历四十七年(1619年)重修。大门上题额“周公庙”三个大字,是洛阳书法家李松茂的墨宝。</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正门背后楹联</b></p><p class="ql-block">筑洛邑迁九鼎制礼乐德浩千秋</p><p class="ql-block">扶幼主救乱世创侯卫奇功永生</p> <p class="ql-block">民国二十一年(公元1932年),日军在上海发动"一·二八"事变,南京国民政府迁都洛阳,并重修周公庙,欲效法周公东征,打败来自东方的日本倭寇。并成为中央政府考试院所在地。</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古槐</b></p><p class="ql-block">周公庙内古槐约植于宋代,树龄已达800余年。1996年被洛阳市人民政府列入“古树名木”名录,加以保护。两棵古槐树干中空,已用特制材料予以填充;数枝主干有断裂迹象,也已采用顶柱加以保护。该树日常由周公庙园艺人员负责养护和病虫害防治,并不定期邀请园林专家进行工作指导,确保古树名木茁壮生长。</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元圣殿遗址</b></p><p class="ql-block">在定鼎堂前,有一个元圣殿,可惜早已被毁,只剩下几处基石。它原为周公庙的第一座殿宇——元圣殿,为重檐三开间明代建筑,殿内中间供奉周公像。现在我们看到的只是一块平地,孤零零地存着一对石狮、一对石鼓和四个石柱础。 </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定鼎堂</b></p><p class="ql-block">位于周公庙正前方的定鼎堂,始建于明嘉靖四年,在古建筑群中规模最大,年代最为久远,保存最为完整。面阔五间,进深三间,单檐歇山顶,青筒瓦件,绿琉璃瓦剪边,雕梁画栋,气势非凡,被著名古建专家郑孝燮称之为保留有辽金建筑风格的艺术佳作。</p> <p class="ql-block">定鼎堂的堂匾为国民党元老、时任国民政府考试院院长的戴传贤所题。</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楹联</b>:</p><p class="ql-block">河来天上洛出地中更涧水东瀍水西定鼎卜都此处乃成周旧壤</p><p class="ql-block">尧开舜始禹启汤先至文王子武王弟分宦议礼于今守家相遗书</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周公其人</b></p><p class="ql-block">周公,姓姬名旦,是周文王姬昌第四子,周武王姬发的弟弟,因其采邑在周,爵为上公,故称周公。周公是西周初期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思想家,中国儒家思想奠基人,古代洛阳城的缔造者,被尊为“元圣”,又是西周开国的元勋,托孤的重臣。</p><p class="ql-block">周公是与整个中国发展大有关系之人物,先于孔子而圣被奉为元圣。清代史学家夏曾佑评价周公:“孔子之前,黄帝之后,于中国有大关系者,周公一人而已。”可见周公一生丰功茂德,灿烂辉煌。周公一生的功绩被《尚书·大传》概括为:“一年救乱,二年克殷,三年践奄,四年建侯卫,五年营成周,六年制礼乐,七年致政成王。”可谓立德、立功又立言,周公摄政七年,提出并完善了宗法制、嫡长子继承制、分封制、井田制等典章制度,在中国历史上又率先提出了“惟命于不常”“敬德保民”等思想。这些制度与思想的完善与发展不仅夯实了周王朝近八百年基业,而且对中国封建社会也产生了深远影响。</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雄韬伟略的军事家</b></p><p class="ql-block">周公作为文王、武王的辅弼大臣,一生致力于完成父兄未竟、未成的事业。在完成翦商兴周大业中,周公也表现出了其作为一名军事家的才能与智慧。</p><p class="ql-block">周公佐武王盟津大会诸侯,借机试探殷商虚实与诸侯的反应,以静制动,坚定了武王继续修德待时以伐纣灭商的信念与决心。公元前1046年,作为牧野之战的决策性人物,周公辅佐武王率士卒东征,讨伐殷商。牧野之战是中国历史上以少胜多,以弱胜强,先发制人的著名战例,周公在盟津观兵中的试探、牧野决战时的谋略等无不展现周公作为一位军事家的雄韬伟略。牧野之战胜利后,周公辅政成王,一年救乱,二年克殷,三年践奄,成功地平叛了三监、武庚与东方夷族叛乱,并乘胜追击,先后攻徐淮,灭熊、盈。随着奄国、蒲姑等国相继臣服,至此,周王室的版图东到大海,北至辽东,南达淮河流域,历时三年的东征胜利结束。</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丰功茂德的政治家</b></p><p class="ql-block">西周的强盛期在成王、康王之际,史称“成康之治”。这种政治局面的形成与周公辅政时期所作出的杰出贡献密不可分。</p><p class="ql-block">作为西周初年著名的政治家,周公具有卓越的治国兴邦才能。从周公摄政七年间的具体历史事实来看,为维护与巩固周王室的统治,周公殚精竭虑,鞠躬尽瘁。东征平叛,镇压了“三监”、武庚及东方夷族叛乱;营建东都洛邑,迁殷顽民,严密监控,以藩屏周,使洛阳成为西周时期又一政治、军事、经济中心;制礼作乐,有别有和,巩固了周人内部的团结,维护了周王室的宗法统治。周公摄政七年后还政成王,仍以重臣身份驻守在东都洛邑,并作《立政》《无逸》告诫成王任用人才与为王之道。</p><p class="ql-block">总而言之,周公不仅在翦商兴周的过程中立下汗马功劳,而且在维护周王朝统一、巩固与发展周朝统治上也发挥了关键作用,建立了丰功伟绩,这是作为政治家的周公在西周初年对历史的贡献。</p> <p class="ql-block"> 《周公事迹壁画展》陈列设于定鼎堂内部墙面,面积约140平方米,选取周公一生中较为突出的历史事件,以壁画的形式直观地予以宣传和展示。主要包括:牧野之战、金縢藏册、周公辅成王、东征平叛、分封诸侯、营建洛邑、制礼作乐。</p> <p class="ql-block">殿内供奉有周公及其弟召公、毕公,长子伯禽、次子君陈五尊圣像。</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先祖堂</b></p><p class="ql-block">后殿先祖堂即三殿,为清代单檐硬山式带前廊建筑,东、西廊房为清代硬山式建筑,辟为《周公史迹陈列》展室 。殿中供奉周公及其子孙后代108个姓氏的牌位。</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追本溯源,根在河洛”碑</b></p><p class="ql-block">1993年,台湾赖、罗、傅宗亲会再次拜谒周公庙,并在定鼎堂前竖立了“追本溯源,根在河洛”碑。</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元圣宗谱序碑</b></p><p class="ql-block">《元圣宗谱序》碑立于2005年4月,碑文依据周公姬姓后裔族谱中的录文镌刻而成。据碑文记载,该碑原存于西洛元圣祠,今已不知所终,仅有该文留存于世。2005年4曰24日,来自河南、山东、陕西等省市的周公姬姓后裔代表和周公信众上千人举行了盛大的祭祀仪式,还参加由姬姓后裔捐资建造的元圣宗谱序碑揭碑仪式。</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中华周氏源流碑</b></p><p class="ql-block">《中华周氏源流碑》立于2019年3月。由中国辞赋家协会副主席张友茂校撰,周忠信执笔撰写,河南省周文化研究会洛阳分会立碑。4月9日上午,来自全国各地的周氏宗亲近500人,齐聚古都洛阳,参加周公庙祭祖大典及周氏源流碑揭碑仪式。周公次子君陈,继承周公爵位,改姓为周,是姬改周之始祖。</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金人像</b></p><p class="ql-block">金人,即磨兜坚,原供奉于洛阳周公庙元圣殿内。相传为周公长子伯禽的仆人。伯禽就封鲁国时,周公恐其有失,亲书训诫于老仆人的背上,当伯禽在为人处世和处理政务中有违礼制或犹豫难决时,随时予以提示、警醒。伯禽谨遵父教,在统治鲁国四、五十年间,鲁国的经济、文化一直走在各诸侯国前列。</p><p class="ql-block">此金人像高2.26米,黄铜铸造,背有铭文“慎勿言”。其意为提醒后人多思慎言,言多必失。</p> <p class="ql-block">刚好遇上一个歌咏周公的诗展,历代名人对周公是敬仰有加,诗作不穷。比如这首<b style="color:rgb(237, 35, 8);">白居易的《放言五首》(之一):</b></p><p class="ql-block">赠军一法决狐疑,不用钻龟与祝蓍。</p><p class="ql-block">试玉要烧三日满,辨材须待七年期。</p><p class="ql-block">周公恐惧流言日,王莽谦恭未篡时。</p><p class="ql-block">向使当初身便死,一生真伪复谁知。</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辛弃疾:君看当日仲尼穷,从人贤子贡,自欲学周公。</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测景台(明 厉仲彰)</b></p><p class="ql-block">周公初建洛,昌运此时开。</p><p class="ql-block">天子垂衣坐,诸侯执玉来。</p><p class="ql-block">仁风涵九有,王气接三台。</p><p class="ql-block">余烈今犹在,江山绕废台。</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