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初读郗崇民老师的《从古原出发》,本以为会是一段关于远行的寻常叙事,却没想到作者用细腻的笔触,将古原的风、土地的纹理与人物的命运紧紧缠绕。那些藏在字里行间的坚韧与守望,让“出发”不再是简单的告别,更成了对根脉的追寻与坚守,一开篇便抓住了我的心绪。</p> <p class="ql-block"> 读着郗崇民老师《会讲故事的爷爷》,仿佛在循着文字的脉络,悄然步入白鹿原上那一段被岁月封存的旧时光。那些从爷爷唇间流淌而出的故事,早已不只是童年的回响,而是一条蜿蜒于时光之上的精神长河,在讲述与聆听之间,悄然连接起过去与现在,故乡与远方。每一个音节都裹挟着泥土的温热,每一段情节都映照出血脉的延续,恰如《从古原出发》中所昭示的——我们无论走得多远,都未曾真正离开起点。</p><p class="ql-block"> 作者文中的爷爷,是传统最温柔的守护者,是记忆最深沉的承载者。他口中讲述的,不只是村庄的由来、先辈的跋涉,更是白鹿原上生生不息的文化基因。那些关于坚韧、信义与守望的故事,如春雨般润物无声,滋养着围坐炉火前的稚嫩心灵。正如郗崇民笔下反复吟唱的故土情怀,这些口耳相传的叙事,早已超越了娱乐的范畴,成为代际之间最朴素而深沉的精神契约,在故事的流转中,完成一次次灵魂的交接。</p><p class="ql-block"> 更令人动容的,是文字背后那缕挥之不去的乡愁。那位坐在门檐下讲故事的爷爷,不只是某一个家庭的记忆符号,更是无数游子心中故乡的化身。他脸上的皱纹刻着风霜,声音里带着麦穗摇曳的沙沙声,仿佛整片白鹿原野的呼吸都凝聚在他低缓的语调里。作家郗崇民老师以游子之笔,回望故土,将对家园的眷恋化作一场深情的低语。而这低语,既是对传统的致敬,也是对“我们从何处来”的温柔回应——在故事落幕之后,乡愁并未散去,反而在心底生根,长成一棵不落的树。</p><p class="ql-block"> 这篇散文宛如一面澄澈的镜子,映照出长辈的智慧,也映照出文化传承的静水流深。在故事的流转之间,我们看见的不只是情节的起伏,更是情感的延续、价值的沉淀。而那些被讲述的往事,终将化作民族记忆的根脉,在时光的冲刷中愈发坚韧。正如《从古原出发》的每一步,都带着土地的印记;每一次回望,都是对来路的确认。乡愁不老,传承不息,“爷爷”的故事仍在继续。</p> <p class="ql-block"> 掩卷沉思中,耳旁又仿佛响起了费翔的《故乡的云》…‘</p> <p class="ql-block">作者简介</p><p class="ql-block"> 郗崇民,1951年出生于白鹿原前卫镇大亮村。西安建筑科技大学毕业,高级工程师;曾任陕西省建材工业设计研究院总工程师及省、市特聘专家等;多年从事无机非金属材料的科学研究与工程设计,研发多项先进科技成果,取得显著的社会经济效益。闲暇之余,钟情文字,倾心笔耕;涉及散文、诗词、评述、报告文学等,作品散见相关媒体平台,现为蓝田县作家协会会员。《蓝天文苑》编委,白鹿原文学院驻院作家兼监事长。代表著作有30余万字的散文集《从古原出发》。</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