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张健 美篇号:31934564<div><br><b>原标题:【茶书轩】一人一茶,挺好·系列三十一 —— 今晨读一段文字颇有感悟,和大家聊聊,为啥现在人不爱在朋友圈点赞了</b><br></div> <b>【开篇】</b><br><br>国庆,一人一茶,挺好。泡一杯龙井,茗茶划着手机,瞥见网络一段话,颇有感悟。《人民日报》曾经在“夜读”栏目上说,有读者吐槽“精心拍的爬山照就俩朋友点赞”,文章里直接说:“大家都越来越不喜欢在别人的朋友圈里互动了”,还点出原因—— 要么是怕漏点赞得罪人觉得累,要么是看够了“精装过的人生”没了兴致。笔者坦言:大部分人用微信时,出现了不少变化。为啥点赞的人越来越少?我顺着这话题探寻一些缘由,以飨读者。<br><br>其一,微信里的“人”变了。以前微信是亲戚、同事、朋友,发条信息都是知根知底的人凑趣。现在好友列表越拉越长,朋友、客户、远房亲戚,甚至买菜时加的摊主都在里面。你信不信,我家人就有二三个菜老板微信。你说现在发条动态信息容易吗?晒个旅行照吧,怕有人说“又显摆”;发原创文章吧,怕有人说“装啥文化人”。这么一来,有的是怕漏了谁的动态而得罪人,硬着头皮点。可我却欣赏战友群里彭老总、陈荣战友不是这样的。<br> 其二,朋友圈里有意呈现特定状态的人多了。以前发条动态都是随手拍的日常,我曾经学烧个烤麸都敢发。现在倒好,每条动态都跟精修过似的。我一朋友发旅游照片一直戴墨镜,吃饭要调滤镜,连说句话都得想半天“能不能显档次”。曾经看一新闻里说,清华大学做过调查,六成年轻人都烦这种“状态出来的人”,反倒愿意给那些没修饰的日常点赞,比如随手拍的喂小猫、早上买回来的油条豆浆。说白了,许多人就是看腻了“演出来的生活”。<br><br>其三,朋友圈里的“内容”,也没以前有意思了。现在不管是小商家还是大公司,都爱往朋友圈投广告 —— 毕竟微信用户多,看的人也多。—— 微商卖面膜、培训班推课程、还有各种投票链接,真正跟人聊感情、说心里话的内容,挤得没地方去。而且现在谁还总盯着朋友圈?年轻人包括我都爱都爱刷抖音、快手,一天能刷一个小时。反观朋友圈,一天能点开看三分钟就不错了:短视频又热闹又不用费脑子,谁还愿意翻那些干巴巴的图文。<br> 其四,朋友圈里的东西,翻来覆去就那几样:要么是“打卡旅游景点”,照片姿势都差不多,连配文都是AI模板里出来的;要么是“今天去哪里吃喝”,照片P的竟已认不出;要么就是朋友圈发些没头没尾的销售展会。2025年有数据说,朋友圈里自己写的原创内容还不到两成,净是复制粘贴的东西,看久了谁不腻?我虽反感这些,可是从来没说过——何必呢,犯不着。点赞自然没那么上心,有时候顺手点一下,过后都记不清自己到底点了啥。<br><br>其五,朋友圈里可是越来越在意“隐私”了。连头像网民都透着小心,不像我是实名真像。有人把朋友圈设成“三天可见”,甚至发的动态只自己看,说白了就是不想让太多人扒着自己的日子琢磨。年轻人在朋友圈里装得规规矩矩像个“社会人”,到小红书、豆瓣上才敢说真话——今天跟老公拌嘴了,孩子考试没考好,都在那儿敞亮说。这也不怪他们,朋友圈全是熟人,说句实话都怕被传闲话,还不如分开“过日子”,省得给自己添麻烦。<br> 其六,现在联系的方式也多了,不一定非得靠点赞。微信不是有“拍一拍”的吗?想打招呼拍一下就行;真想聊了,直接发私信说几句,比点赞实在。要是一群老朋友,建个群天天唠嗑,多热闹。有数据说,比起2020年来,现在朋友圈写评论的少了快六成,可私下里发微信聊天的倒多了三倍。有人也慢慢琢磨透了:与其在朋友圈这个“大广场”上凑表面热闹,跟不太熟的人客气互动,不如找知心人说几句实在话,那样的交流才真能暖到心里去。<br><br>其七,许多人不把“点赞”当回事了。以前发条动态,隔十分钟就掏手机看一眼,少个赞都心里打鼓,琢磨是不是哪句话说错得罪人。据2025年的某社交媒体报告上说,七成多人觉得“点赞多不多,跟关系好不好没关系”,一多半人把朋友圈当“生活备忘录”——今天去了哪玩了啥,记了自己看,不求别人点赞。我前日写了篇励志文章,网络媒体几万人阅读,朋友圈点赞寥寥十三人,却领到了两张获奖证书。所以,犯不着跟点赞较劲。<br> 其八,有人开始“轻装上阵”。关了朋友圈通知,手机少了没完没了的弹窗。我昨天也删了两年不说话的59人,原来密麻的列表变清爽了,看着也舒服。据说,有人发动态时还会分组,只让家人看,外人也看不着。心理学上也说,老盯着点赞数,人会变得敏感,要是不那么在意了,心里反倒踏实 —— 自己过得好不好,不用靠别人点个赞来证明。就像人民日报说的,“真正的友谊不在点赞数里,而在生活的烟火气中”,这话我特别认同。<br><br>其九,朋友圈点赞少了,不是不想交朋友,而是终于学会怎么交朋友。前两天,曾经部队八十岁副团长通过战友群加了我微信,现在天天晨问,相交甚好。所以,现在不这么想了,更愿意活给自己看。曾经觉得列表有几百人很有面子,现在才明白,真心待你的也就几个人,在你生病时上门看看、过节时打个电话,比起几个点赞的陌生人管用。以前把点赞当“社交任务”,漏一个都心慌;现在清楚了,跟老朋友聊几句家常、比点赞实在多了。 <br> <b>【结语】</b><br><br>茶喝完了,文章收尾,还想着人民日报的话:“社交的最高境界,是让连接成为滋养生命的养分,而非消耗能量的负担。”朋友圈本是分享生活的地方,别让它成了累赘。以后发图文,想发就发,别人点不点赞无所谓;看到朋友的动态,觉得好就点,不想点也不勉强。我常发表原创文章,只是想记下日子里的感触。要是有朋友能看到,愿意搭句话,那点舒心的暖意,比刚沏的茶还让人踏实。文字是自由的风,别硬给它系上“我的”小标签哦。<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