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开场:明确主旨,开启征程 <p class="ql-block"> 在教育改革的浪潮中,2022版数学新课标如同一座灯塔,为数学教学照亮新的航程。为深入领会新课标的精神实质,精准把握教育教学方向,三师二附小数学工作室教师于2025年9月29日下午齐聚一堂,开展了一场关于2022版数学新课标变化及解读的深度学习研讨活动。首站以“制定研读计划,锚定学习方向”为核心,明确阶段任务,为全员深度学习课标奠定基础。</p> 二、领衔人讲话:锚定方向,提出期望 <p class="ql-block"> 研讨会伊始,工作室领衔人李小英老师结合自身20年教学与教研经验,明确课标研读的必要性,并结合即将启动的一个月研读计划,对全体成员提出三点要求:</p><p class="ql-block"><b>1. 要“沉下心”读,杜绝“走过场”</b>。需逐字逐句精读课标原文,结合《课标解读》等资料,把“核心素养”“学业质量”等关键词的内涵嚼碎、悟透,避免只做表面笔记、不深钻本质的形式化学习。</p><p class="ql-block">2.<b> 要“结合课”思,避免“空对空”</b>。研读时必须紧扣自己的教学学段与课堂实际,比如教一年级的老师要重点思考“如何在‘10以内加减法’中渗透‘数感’素养”,教高年级的老师要琢磨“‘综合与实践’活动如何对接学业质量要求”,让理论学习扎根课堂<b>土壤。</b></p><p class="ql-block"><b>3. 要“带着题”研,拒绝“无目标”。每人需提前梳理教学中的真实困惑——“如何设计素养导向的评价任务?”“跨学科主题学习怎么融入数学课堂?”,以问题为牵引参与集中研讨,确保每次交流都有聚焦、有碰撞、有收获。</b></p><p class="ql-block">最后,李小英老师鼓励大家:“课标研读不是一蹴而就的事,三个月的计划只是起点。希望我们以此次仪式为契机,抱团学习、互相启发,把课标理念转化为一节节生动的课、一个个有效的教学设计,真正让核心素养在小学数学课堂‘生根发芽’。”</p> 三、计划解读:细化任务,明确路径 <p class="ql-block"> 接着,工作室主持人王丽霞老师详细解读《三师二附小数学工作室〈数学课程标准〉一个月研读计划》,清晰划分“自主研习—集中研讨—实践应用”三个阶段,让课标学习从“零散读”转向“系统学”。</p><p class="ql-block">1. 第一阶段(第1周):自主研习,夯实基础。明确成员需通读课标全文,重点标注“核心素养”“学业质量”“课程内容结构化整合”等关键板块,完成“三个一”任务——撰写一份课标重点内容梳理笔记、绘制一幅核心素养与课程领域关联思维导图、提出一个最困惑的课标解读问题,为集中研讨做好准备。</p><p class="ql-block">2. 第二阶段(第2~3周):集中研讨,深化理解。每周聚焦一个课标核心主题(如“核心素养落地策略”“跨学科主题学习设计”“学业质量评价实施”)开展专题研讨,通过“主题分享+案例分析+问题辩论”形式,破解自主研习中的难点,形成阶段性研讨成果集。</p><p class="ql-block">3. 第三阶段(第4周):实践应用,转化成果。成员结合所教学段与学科领域,将课标理念融入教学设计,每人打磨1节“课标导向”的示范课,工作室组织听评课活动,推动课标知识从“理论理解”转化为“教学行动”。</p> <p class="ql-block"> 活动尾声,成员们不仅明确了整体研读框架,也制定了个性化学习清单。大家一致认为,科学的计划是深度学习的前提,只有按步骤、有重点地研读,才能真正读懂课标内涵、把握课标要求。</p><p class="ql-block"> 深耕课标之路,没有终点。此次研讨会以“计划”为起点,为工作室课标研读工作搭建了清晰的“路线图”。接下来,成员们将按计划开启自主研习,工作室也将定期督促学习进度,确保每一步学习都扎实有效。未来,数学工作室将继续以课标为引领,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索、反思、精进,让核心素养培养扎根每一节数学课,</p> <p class="ql-block">文字编辑:王丽霞</p><p class="ql-block">图片拍摄:车勇伟</p><p class="ql-block">一审一校:李小英</p><p class="ql-block">二审二校:冯敏</p><p class="ql-block">三审三校:王利红</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