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恋耕书屋”瀚墨香

耕夫

<p class="ql-block">(1)“恋耕书屋”的由来</p><p class="ql-block"> ——书法家吕张松为书房题匾起名</p><p class="ql-block"> 2014年记者节,《海宁日报》刊登了我的文章《漂泊的岁月“流动”的书》,讲述了我在漂泊岁月里的读书生活。发稿前,编辑让我提供一幅我在书房里读书的照片,可是我的书房在卧室,用两个书架搭成的。 </p> <p class="ql-block">  妻子替我拍照时,我感慨道:“也算一个读书人了,读了大半生的书而没有一个书房。”当年我在部队一边读书一边学新闻采写,回乡后一边读书一边拿文凭,一边读书一边辅导儿子念书,晚年了,我一边读书一边著书立说……却没有一间书房,我和儿子的卧室书架上堆满了书,是我日经月累积攒下的藏书。</p><p class="ql-block">  三四个月后的一天,妻子从乡下回来,一见面就欣喜地说:“乡下真的要拆迁了,我要给你一个大书房!”当天,她在拆迁动议书上签下了“同意”两字,这一举动,为我依法取得宅基地拥有了事实根据。 </p> <p class="ql-block">  几天后,我们一起去拜访儿子的干爹吕张松,他是书法家,我请他为未来的新书房题匾,他书写了“恋耕书屋”四字,后来,他又用小楷字抄录了唐代诗人刘禹锡的《陋室铭》赠于我。</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2)</span>错了又错还是墨宝</p><p class="ql-block">——书法“泰斗”沙孟海的弟子赠予的条幅</p><p class="ql-block"> 28年前,沙孟海的弟子武微波赠予我翰墨条幅,28年后,我将此装裱后悬于我的乡间新墅。</p><p class="ql-block"> 1997年香港回归前夕,作为党报《海宁日报》副刊主编,我用心寻找着新闻线索,以报道这一盛事。大概5月初,我从一位战友口中得知,江苏射阳一位书法家在上海举办书法展览,展出他的“红楼长卷”。江苏射阳是我早年当兵呆过的地方,作为连队报道员,多次走访过当地百姓并在《新华日报》报道了他们,如今退伍多年了,便想见见第二故乡的人。于是,我特意赴上海“大世界”找了青年书法家武微波。​</p> <p class="ql-block"> 采访匆促,从他口中得知,他早年在杭州西湖呆过,拜沙孟海为师,作为“门外弟子”,不仅有红楼长卷创了世界吉尼斯,还写了“中国人”三个巨幅大字迎接香港回归。够了,我一气呵成,写下人物新闻《武微波:人称艺坛一怪》,除了《海宁日报》刊登,还发表于1997年6月13日的《羊城晚报》。</p> <p class="ql-block">  这位被余秋雨称作“江北一怪”的书法家,武微波比我小两岁。不久,他来信了,寄来一页书法条幅。可是因为才见过一面,我用普通话自我介绍时咬音不准,他误称我为“姜先生”,还将我的生肖误为马了,其实我是与台湾蒋校长同姓,是属羊的。因而,他赠予我的条幅是“万马龙神”,虽然他“指羊为马”了,却误撞误中,一个“龙”字道中了我的乡墅——金龙小区,有幸的是“姜”姓只出现在信封上,条幅中的“连根先生惠存”是对的,不愧为“江北一怪”也,错了又错的条幅仍是墨宝。</p> <p class="ql-block">(3)凤凰古城获意外之喜</p><p class="ql-block"> ——画家饶永以画相赠攀亲缘</p><p class="ql-block"> 1996年11月,香港武侠小说家金庸回海宁老家探亲访友,海宁成立金庸学术研究会,我以当地报纸记者的身份,并与他有着密切关系的原因,被海宁市领导指定为首任常务理事。近年,我关注金庸的家人和他的朋友圈,书信往来,面对面采访,以积累素材撰写金庸外传。</p><p class="ql-block"> 次年5月下旬,我参加文化旅游系统的湘西采风活动。在游览了张家界大峡谷后,我们来到了沱江边的凤凰古城。 </p> <p class="ql-block">  出发前,我有一个采访金庸之友黄永玉的打算。著名画家黄永玉与金庸同龄,曾经是大公报时期的同事,那时两人初闯香港,举目无亲,便成为了“患难知己”。1953年,黄永玉离开香港到北京,在中央美术学院教授版画,后屡遭磨难,1988年才回到香港重新开始美术创作。晚年,黄永玉回到老家凤凰古城隐居。</p> <p class="ql-block">  在凤凰古城的第二天,我找到了一间挂着“黄永玉画室”大房子,见一位老者在作画,便上前问候,才知他不是黄永玉,而是黄永玉的“门外弟子”饶永,正借用这间画室举办他的个人画展。</p><p class="ql-block"> 闲聊间,饶永得知我是金庸的“小老乡”,还是金庸研究会的常务理事,便问我:“海宁这地方有没有大画家?”我回答:“有啊,漫画家米谷,中国油画家冯健亲……”他又问我金庸的情况,我简要说了,他问道:“你能不能帮助我,面见金庸?”我说:“可以呀,这个很容易,海宁三年一次学术研讨会金庸必定来,你来参加研讨会就行了。”我跟他要了通信地址,告诉他,届时我会发邀请函给他的。</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采风结束回到海宁,我立即给饶永邮寄了新出版的会讯《金庸研究》一二期。不久收到饶永的来函,附寄一幅中国画《清风飞翠图》,四五竿雨竹下,一只鸟儿飞翔而过,这只鸟叫翠鸟,属于水鸟,会吃鱼,落款“丁丑夏饶永画”,可见这画是他特意为我创作的。</p><p class="ql-block"> 两年后,海宁召开金庸学术研讨会,我兑现诺言,发函邀请他,他来了,可他面见金庸却是在几年以后的一次国际研讨会上。</p><p class="ql-block"> 如今,饶永的中国画《清风飞翠图》即将悬挂在我的“恋耕书屋”里,如一缕清风,一雀飞鸟,给我以太平,和祥!</p> <p class="ql-block">(4)清冷天地间的孤傲气质‌</p><p class="ql-block"> ——三听余凡说梅花</p><p class="ql-block"> 这幅水彩画《独有梅花冷》,是著名画家余凡(老凡)在海宁临场绘作赠予我的。余凡是西安中国画院的职业画家,<span style="font-size:18px;">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span>截止2025年,其作品入选第八和第十次全国美展,成为陕西中青年国画家的代表性人物。</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我与余凡有过三次逢面,听他讲述梅花的品性和画中真谛。第一次是 1996年5月,我随海宁文化系统采风团赴西安、洛阳采风,在咸阳,余凡为我们临场作画,画的是梅花。他说,梅花图作为中国文人画的重要题材,其艺术价值不仅在于对自然之美的再现,更在于通过笔墨传递的精神品格。从王冕的墨梅到齐白石的朱梅,历代画家以梅花为载体,既展现了自然生命的韵律,又寄寓了文人高洁的志趣,构建了独特的视觉语言体系‌。</p><p class="ql-block"> 余凡得知我们来自浙江,说是“老乡,自家人。”他的祖籍在浙江上虞。听后,我们邀请他来海宁举办画展,我递上名片,说“来海宁的时候一定找我,我要好好宣传你。”</p> <p class="ql-block">  时过几年,余凡来海宁了,举办他的个人画展。我在海宁图书馆展厅采访了他,他讲述道,历代画家对梅花图的创作呈现出多元化的艺术探索。他举例说,王冕以飞白笔法表现梅枝的遒劲,通过淡墨烘染营造积雪压枝的意境,其墨梅图卷以书画合一的文人画风,将梅花比作象征君子品德的白玉‌。齐白石笔下的朱梅则热烈奔放,红艳的梅花既承载着高洁情操,又凝结着对故园的乡愁记忆,其构图常以粗枝密蕊形成强烈视觉张力‌。</p><p class="ql-block"> 余凡临场作了《独有梅花冷》相赠于我,在这幅画中,他通过墨色浓淡对比,以刚劲如铁骨的线条与婉转似柔水的笔触,呈现梅花在清冷天地间的孤傲气质‌。</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2006年4月,我随报社作“红色之旅”西安延安之行,特意拜访了时任西安中国画院山水画研究员的余凡。我说,“我非常喜爱你赠于我的梅花。”时隔十年,他第三次跟我说梅花图的创作。</p><p class="ql-block"> 余凡的梅花图以简练笔墨捕捉梅之傲骨,枝干遒劲如铁,花瓣清逸似梦,构图疏密有致,浓淡相宜。其笔法融合传统写意与现代审美,墨色苍茫间尽显东方美学神韵,尤以淡墨勾瓣、浓墨点蕊为精妙,既得文人画之雅致,又具时代创新之活力‌。</p><p class="ql-block"> 今天,我在“恋耕书屋”里,欣赏余凡的赠画,耳畔似乎响起他对我说过的话:“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这是梅花独守本心、不趋炎附势的特质‌,是最高贵的品德。”</p><p class="ql-block"> 画中雪地上有一对鸟儿,我常常幻想成我和妻子,“树上的鸟儿成双对,天各一方是暂时的,我们还会共傲寒雪比翼双飞的!”</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5)不稀罕“作家”之名,只喜他画虎 </p><p class="ql-block"> ——我期待着李道中的虎画</p><p class="ql-block"> 2008年前后,有一次电话交流河南《名人传记》编辑部,吕静编辑对我说,“就你一个县报记者,东奔西跑很多年,猴子掰苞谷,见一个掰一个,好像收获很多,可回头一看,都是‘一地鸡毛菜’。只有选中一个<span style="font-size:18px;">目标,在一个领域里努力发展,成为专家才是一条捷径。”</span>在她的指点下,我将“目标”定在了当时健虎在的香港武侠小说作家金庸的身上,几年间,我写出了《金庸和他的两位母亲》《揭秘金庸父亲查懋忠之死》《金庸和他的儿女们》《查玉芳:金庸的姑妈》《吴清源与金庸的“围棋之交”》《马云与金庸的江湖论道》《黄永玉与金庸:两个有趣的老头儿》等专人专题特稿。</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我写金庸的特稿,许多次上了《名人传记》的封面,2014年,我的金庸外传《金庸和他的家人们》《金庸和他的师友们》两箭齐发,由人民日报出版社出版。于是,有人挪揄我:“你捣鼓名人快把自己捣鼓成名人了!”我回答:“我给《名人传记》写稿,班门弄斧真的遇上了鲁班,学得了一些绝招。”从吕静、冠丹到王松峰到金翎,一代代名人传记编辑是我遇到的最好的“鲁班”。</p> <p class="ql-block">  2015年评选全国十大纪实作家,我的名字竟然与著名纪实作家叶永烈同框,在候选名单中赫然在目。我写的《“班门弄斧”,我遇上了鲁班》被评上征文一等奖。</p><p class="ql-block"> 我不稀罕“纪实作家”的名儿,我喜爱《名人传记》给我的奖品:全套11册的《大秦帝国》丛书,还有一幅名画家真迹——李道中的工笔画《迎客松》。</p> <p class="ql-block"> 李道中是中国当代著名国画家,现为河南郑州聚贤堂画院院长。他比我晚生一年,曾经<span style="font-size:18px;">拜师齐白石再传弟子许麟庐研习花鸟,并跟随"虎王"王建民专攻虎画,</span>以工笔虎画著称。他的虎画<span style="font-size:18px;">融合传统工笔与现代审美,虎毛质感细腻逼真,五虎图运用谐音寓意"五福临门",成为吉祥文化符号。‌‌</span>现任河南郑州聚贤堂画院院长。融合传统工笔与现代审美,虎毛质感细腻逼真,五虎图运用谐音寓意"五福临门",成为吉祥文化符号。作品被中国美术馆、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等机构收藏。</p> <p class="ql-block">  我的孙子生在庚寅年,生肖属虎,因而我的乡间小墅落成,我要挂出一幅中堂画,自然是下山虎。因而如今,我有一个期待,在我的“恋耕书屋”启用之时,邀请李道中画家前来观赏,给我留下一幅虎画。当然,我会陪他游赏海宁景点,全程陪他游览杭州西湖和良渚文化遗址。</p> <p class="ql-block">​(6)年年为恨诗书累</p><p class="ql-block">——著名作家韩石山赠我书法墨宝</p><p class="ql-block"> “年年为恨诗书累,处处逢人劝读书。试看潘郞精刻竹,胸无万卷待何如。”出自郑板桥的一首《赠潘西凤》绝句。</p><p class="ql-block"> 我的理解是:一些读书人缘因书读得多了,结果才高造物忌,反被诗书所连累,或莫须有,或文字狱遭人诬陷迫害,这样的事经常发生,我不得不引为憾事呀!</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我的乡间小庐落成,著名作家韩石山老师以一幅书法作品《题郑板桥诗》为“恋耕书屋”添彩。让我感动的,韩老师竟然写了一横一竖两幅,全寄给我任我选用。我觉得两幅都好,左右为难,最后决定设置两个书房,全都挂上,一幅用镜框,一幅用条屏装饰。</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才高造物忌”一句出自清末近现代初许南英的《邱仙根工部付书王伯嵩索画梅,适余将之任徐闻,倚装作画应之,并题此诗》,原文为“从古天生才,原为造物忌”‌。</p><p class="ql-block"> 这句话的含义是,自古以来,有才能的人往往会遭到他人的嫉妒和排挤。这是因为才能出众的人往往会威胁到他人的地位或利益,从而引起他人的不满和敌意。这种现象在历史上屡见不鲜,许多有才华的人因为遭人嫉妒而遭遇不幸或难以施展才华‌。</p><p class="ql-block"> 我与韩石山老师相交不知从哪一年开始的,大概是上世纪九十年代初,先是信函往来“神交”多年,有一天他为撰写《徐志摩传》来到海宁,逢面以后我们成为知交,距今应该有三十年了吧!</p><p class="ql-block"> 我敬他为师,读他的书,也学他的文风,学他的语言。如我十多年前,因为写金庸遭受攻击,写了《卑鄙文人的行径》一文予以回击,学的就是韩老师“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的手法,竟然让论敌招架不住,沉默退却了。</p> <p class="ql-block">(7)常来“澄怀画廊”坐坐聊聊</p><p class="ql-block">——老画家郭娱亲给我一书一画</p><p class="ql-block"> 我回老家海宁长居一年多了,喜欢一个人住在乡墅里读读书,弹弹琴,觉得无聊的时候就玩玩手机,不愿意走动。可是,有一个老朋友我是常常见面的,他就是“忘年之交”老画家郭娱亲老师。</p><p class="ql-block"> 郭老师比我早出生了13年,三十多年前,他是壮年,是张宗祥书画院的特聘画师。这里是全国著名画家和本土画家举办个人画展的场所,作为文化记者,我是三日两头跑这儿的,看展,访友,更多的时间是与郭老师聊天。我的许多文化素材是在这儿“聊”出来的,许多中国文坛信息是在这儿“聊”出来的,我对本土文化人的影像也是从这儿“聊”出来的。虽然那时候,郭老师的耳朵已经很背了,但我与他“心有灵犀一点通”,比比划划也能聊得畅快淋漓。</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有时候,我去看他,是看他作画。郭老师主攻花鸟画,尤擅梅,人称“梅花王”,兼攻山水画,风格融合写实与寄意,以线条酣畅、虚实相生来表现出梅花的端庄高雅。‌我的“恋耕书屋”里有他的水墨画《春色满园》,有他给我题写的《归乡自喻》。他的作品在北京、上海、台湾、杭州等地展出,并被澳大利亚、韩国、希腊等多国收藏。一本由中国书画出版社出版的《郭娱亲中国花鸟画作品集》(钱君匋题签)是我常常翻阅的,不久前,爱好绘画的孙子看到这本画册就跟我要了,说要好好揣摩其中的绘画技巧。‌‌</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郭老师的晚年仍然与书画为伴,每天上午在“澄怀画廊”坐班接单,这是他儿子儿媳开设的,里面有他的画和字,我收藏的名家书画也是在这儿装裱成画框的。</p><p class="ql-block"> 我不喜走亲访友,但常去“澄怀画廊”坐坐,和郭老师坐谈、笔谈。虽然他的耳朵几乎全聋了,但腿脚和腰板跟壮年时期没多大区别,走路老快,动作敏捷。85岁的他,思维非常灵敏,说话很幽默,我们在纸上聊天是非常快乐的,他授予我“静,笑,容”三个字,也许是他健康长寿的秘诀。</p> <p class="ql-block">(8)“六字函”换来沈伯鸿<span style="font-size:18px;">“</span>一藤葡萄”</p><p class="ql-block"> ——我说:“那葡萄是酸的”</p><p class="ql-block"> 上世纪九十年代,是我“班门弄斧”新闻业绩显著的十年,我担任《海宁日报》副刊部负责人,主持着“海宁潮”专版,与方炳华一起同创了“一潮三看赏四景”,在我的笔下,钱君匋、张宗祥、米谷、丰子恺、杭稚英等著名书画家从民国历史中穿越而来,栩栩如生地展示着美丽的画卷。当年,我是《浙江日报》《羊城晚报》《新民晚报》和《扬子晚报》的特约记者(或特约通讯员),大量文章发表在“钱塘周末”、“西子艺苑”、“夜光杯”“扬子江边”等专版上。</p><p class="ql-block"> 1998年新春,我收到桐乡钱君匋艺术院的邀请,前往参观桐乡籍画家沈伯鸿的个人画展。我和政协的朱明尧同去同回,他捧回来几幅沈伯鸿的画作,而我两手空空。我是新闻记者,我遵守新闻纪律,从不向采访对象索取画作,当然这不包含画家主动赠画。其实,新闻也是需要配发图片的。</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76, 79, 187); font-size:18px;"> </span></p> <p class="ql-block">  一两个月后,沈伯鸿托朱明尧捎来一信,请我帮助他在《浙江日报》副刊和《美术报》上宣扬葡萄画。我随手回了一函,只有六个字:“那葡萄是酸的”,言下之意,我就是那吃不到葡萄的猴子。</p><p class="ql-block"> 心中不快自然有点儿牢骚,泄出了我还是写新闻,向以上两报的主编推荐了沈伯鸿的葡萄画,并说,钱君匋、王伯敏等名家曾题跋赞誉其作品。</p> <p class="ql-block"> 这年冬天,朱明尧到报社找我,悄悄递上一个大信封,是沈伯鸿捎来的。我打开一看,是一幅中国画。</p><p class="ql-block"> 沈伯鸿的这幅葡萄图,注重传统笔墨与现代构成结合,通过墨色深浅、枯湿变化表现果实晶莹剔透的质感。后来,我在一则新闻中写道:“沈伯鸿的葡萄画以晶莹剔透、墨色交融著称,他摒弃传统折枝构图,将藤蔓置于广阔空间,结合泼墨与篆书笔法,创造出‘紫玉放光辉’的视觉效果,代表作如《葡萄图》系列被北京人民大会堂收藏‌。”</p><p class="ql-block"> 这幅画装裱以后,我将其挂在我的写字间,直到退休了才取回家收藏。</p>